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引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进行看、学、写、送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向上向善的道路上留下深深的足印。
【关键词】学科育人 颁奖词 模仿 运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质量”。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教学之旅。
一、看“感动”——教人向上向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代表了时代精神、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读他们的事迹,内心就是一次洗礼。
从2002年第一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开始,学生每周看一届。这些“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让学生们深受震撼。每周的交流时间,学生们都能把他们的事迹娓娓道来,表达心中的崇高敬意。他们认识到:原来还有这样一些人,做着这样伟大的事。而纵观多年的年度人物,不难发现,十位感动人物总是由科学家、战士、村干部、志愿者等构成,是各行业各领域最具典型性的优秀人物。对于对未来职业尚且朦胧的学生们来说,至少他们了解了各个行业的标杆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更有平凡人的亲情大爱,甘守清贫捐出巨款的不凡义举,几十年如一日侍奉患病亲人的真情等,这些都在告诉学生们:先成人,再成才。
无论是观看、讲述、倾听,还是阅读思考,都将事迹中的人与事“移植”到学生自己生活的时空中。首先,这种“移植”是一种比照,因比照而比较,发现道德差距,从而产生追求。其次,这种“移植”是一种想象,想想自己的未来,构筑理想生活的途径。最后,在发生“移植”前,学生要做一番道德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这些人物的事迹会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影响着自己的道德实践。而这一切是静悄悄的,无痕无音无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一个学生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教育已经发生,无须多言;如果一个学生在谈起偶像时,口中涌出的名字是于敏、黄大年等,教育已经成功了,毋庸讳言。
二、學“感动”——教人会品会写
如果说感动人物事迹是照亮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光源,那么文质兼美颁奖词则是发展“会品会写”的语文能力的绝佳材料。在读、悟、品、摘、仿的颁奖词之旅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一路绽放。
(一)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它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获得思想熏陶,感受语言的精妙;还能让优美的书面语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口语,从而提高口语的质量。“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学生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这些朗朗上口、音韵优美、凝练深刻的句子总能吸引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语文的魅力得以彰显。
(二)摘抄
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陈一条,这方法是极陈旧、极笨及麻烦的,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基于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文笔的目的,带领学生摘抄颁奖词,让学生积累高阶语言,学习写作例子。“抄写是另外一种进入诗的方法。”做摘抄时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辅以方法引路,创新评价激励。让学生爱上摘抄,乐以摘抄,真正体味到抄写的乐趣。
(三)点评
颁奖词简洁精练,百字以内能够勾勒人物形象、涵盖人物事迹、凸显人物品质。这样的写作秘妙如若不经体悟赏析,无法让学生发现吸收。因此,应指导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领略内容、结构、语言、写法上的精髓,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1.赏析语言特色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积累,对颁奖词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用词精准等方面进行鉴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学生积极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生读了2016年度人物孙家栋的颁奖词后,点评:“功勋”一词说明功劳很大,“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看出他为国家的航空事业立下丰功伟绩。再如,点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写出了于敏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精神。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于敏老人的信念和成就。从“惊诧”一词看出造出氢弹是零的突破,更衬托出研究氢弹的不易和于敏坚持不懈的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必定得到提高。
2.表达情感共鸣
学生是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读出文字背后的人、事、品、情。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激发思想的火花:或者为人物伤心落泪,或者为人物喝彩致敬……学生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如点评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在一千度的烈焰中,没有谁不想逃生,没有谁不想活着。可是他却义无反顾,用自己的生命帮助别人。那带血的脚印,刻下了他的无私无畏。虽然离去了,但是他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永生。再如,点评2014年度人物于敏:参与氢弹技术理论探索,于敏就像在建一堵墙,材料知识不全,墙怎能建起?但他凭着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精神,钻破了岩石。墙因此坚固稳定。出名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他却30年隐姓埋名,谦逊不凡。
(四)背诵
背诵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只有背诵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在颁奖词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背诵的主动性:自主选择背诵条目法、个人竞赛法、组际擂台法、师生问答法;多找零星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背诵成果:课前背诵、放学路队背诵等。 2019年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当得知这一消息时,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背诵起给他的那段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那一刻,他们神情凝重,泪光闪烁,作为语文教师,看到了背诵在脑中的文字瞬间被激活,那些感动原来都珍藏在他们内心,颁奖词真的给他们留下了一些印记,倍感欣慰。
(五)仿写
看到的,不是你的;记下来,也不是你的;用出来,才是你的。从读到写必须有一个拐棍——仿写。从模仿到创造,是学习的一般规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有“前身”的。一位叫庾信的诗人在一篇《马射赋》里写道:“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这句诗不也是仿写来的吗?而这句典故至今仍被人传为佳话。茅盾先生说过:“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仿写颁奖词成为一个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送“感动”——教人活学活用
朱自清深感国文三大困难,其一便是“无论是读还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不感到实际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敞开自我,把言说交付流通”,由此建立起活的言语观念、言语生命。因此,在颁奖词之旅中,教师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让颁奖词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关联,让颁奖词成为真正的需要、自如的运用,将感动送给别人,也留给自己。
(一)教材人物立起来
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敬仰与赞颂的人物: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发现了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痴迷昆虫的法布爾、厄运打不垮的谈迁、发明炸药的诺贝尔等。让学生们给他们撰写颁奖词,一方面写有对象,另一方面在写的过程中对人物又有了深入的理解,再者是运用文字的很好实践,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习评价亮起来
“用文字写作,让感受点睛,涛声拨乱你的心弦,美文震撼我们的心灵,江水让你沉醉迷恋,美文让人身临其境。推荐为最佳感受奖。”“你为文学歌唱,你是鹅鼻嘴的使者。从你的文字中看见了公园的美景,也看到了你的聪慧。精挑细选六取一,字迹工整又清晰。修辞手法用得妙,最佳美文属于你。”自从学习了颁奖词,语文课上的互评作文、点评课本剧表演等,都呈现出颁奖词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更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特别是学生主动要求写点评,还要一起交流各自的点评,要求教师给他们评奖。不管是点评人还是被点评人,都热情高涨,美滋滋的。每听到精彩之处,学生们都会响起自发的掌声,语文学习因为“颁奖词”也更具有吸引力了。
(三)传递感动暖起来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在人,颁奖词之旅最终也定是回到人身上。给教师写、给同学写、给家长写、给校工写……发现感动、传递感动、珍藏感动。“体重不应是烦恼。毽子在头顶飞,足球在脚下带。你的生活就是那么丰富多彩。运动使人健康,你,就是那么帅。”“沈老师: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滋润。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您热爱工作,要把自己奉献。奉献的是那最真情。同学们记住您的目光,记住您的微笑,记住您的无私。”“一抬手,您在为同学们的作文夜以继日;一展颜,您在为同学的回答兴奋不已;一蹙眉,您在为同学们的问题前思后虑。二十五年风雨从教路,抹去的是您浓黑的头发,抹不去的是您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心好的您桃李满同;好心的您万事如意。”一张张感动卡成为暖心的桥梁,表达赞赏、表达敬意、表达鼓励、表达感恩。学生们还把收到的感动卡存放在感动盒里,成为他们自信成长的源泉。
颁奖词之旅缘于语文课的一个小练习,立足于教材中的一个训练点,深入发掘其中的教育点,触及学生的感动点,打开了语文学习广阔的面。点的聚焦,面的发散,勾连教材和生活,实现了语言发展和品德熏染的比翼齐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之成者不囿于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之旅,烙下一段美好的时光,成为学生一生的养料、前行的动力。当“珍藏感动”成为一种习惯,当“颁奖词”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这也正是师者追求的境界:时时处处皆语文,文道合一是育人。“写作是生命的成长和自然发生的事情,是成长的证明,是精神发育结出的花朵和果实,是用来满足自己,愉悦他人的: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自己也获得快乐;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自己也获得别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回馈。就像每个人都在自己家的小花园中种上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如此,一路走去,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犹如共同置身于风光无限的大花同中。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自会恍然大悟,大家不经意间栽种下的花木荫浓的庭院,原来竟是人类永久柄息的精神家园。”
【参考书目】
[1]成尚荣.成尚荣教育文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蒋勋.蒋勋说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学科育人 颁奖词 模仿 运用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标指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提高语文质量”。本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教学之旅。
一、看“感动”——教人向上向善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代表了时代精神、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读他们的事迹,内心就是一次洗礼。
从2002年第一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开始,学生每周看一届。这些“时代的先锋”“民族的脊梁”“祖国的骄傲”,让学生们深受震撼。每周的交流时间,学生们都能把他们的事迹娓娓道来,表达心中的崇高敬意。他们认识到:原来还有这样一些人,做着这样伟大的事。而纵观多年的年度人物,不难发现,十位感动人物总是由科学家、战士、村干部、志愿者等构成,是各行业各领域最具典型性的优秀人物。对于对未来职业尚且朦胧的学生们来说,至少他们了解了各个行业的标杆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更有平凡人的亲情大爱,甘守清贫捐出巨款的不凡义举,几十年如一日侍奉患病亲人的真情等,这些都在告诉学生们:先成人,再成才。
无论是观看、讲述、倾听,还是阅读思考,都将事迹中的人与事“移植”到学生自己生活的时空中。首先,这种“移植”是一种比照,因比照而比较,发现道德差距,从而产生追求。其次,这种“移植”是一种想象,想想自己的未来,构筑理想生活的途径。最后,在发生“移植”前,学生要做一番道德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因此,这些人物的事迹会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影响着自己的道德实践。而这一切是静悄悄的,无痕无音无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一个学生看着看着眼睛湿润了,教育已经发生,无须多言;如果一个学生在谈起偶像时,口中涌出的名字是于敏、黄大年等,教育已经成功了,毋庸讳言。
二、學“感动”——教人会品会写
如果说感动人物事迹是照亮学生“向上向善”的道德光源,那么文质兼美颁奖词则是发展“会品会写”的语文能力的绝佳材料。在读、悟、品、摘、仿的颁奖词之旅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一路绽放。
(一)朗读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它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学生获得思想熏陶,感受语言的精妙;还能让优美的书面语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口语,从而提高口语的质量。“春茶记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迹,谁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谁装进心里。”“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学生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这些朗朗上口、音韵优美、凝练深刻的句子总能吸引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语文的魅力得以彰显。
(二)摘抄
梁启超在《治国学杂话》中说:“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陈一条,这方法是极陈旧、极笨及麻烦的,然而实在是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基于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文笔的目的,带领学生摘抄颁奖词,让学生积累高阶语言,学习写作例子。“抄写是另外一种进入诗的方法。”做摘抄时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辅以方法引路,创新评价激励。让学生爱上摘抄,乐以摘抄,真正体味到抄写的乐趣。
(三)点评
颁奖词简洁精练,百字以内能够勾勒人物形象、涵盖人物事迹、凸显人物品质。这样的写作秘妙如若不经体悟赏析,无法让学生发现吸收。因此,应指导学生在一次次的点评中领略内容、结构、语言、写法上的精髓,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1.赏析语言特色
主要是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生活积累,对颁奖词中的关键词句、修辞手法、用词精准等方面进行鉴赏,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提高学生积极感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学生读了2016年度人物孙家栋的颁奖词后,点评:“功勋”一词说明功劳很大,“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看出他为国家的航空事业立下丰功伟绩。再如,点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写出了于敏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精神。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这句话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了于敏老人的信念和成就。从“惊诧”一词看出造出氢弹是零的突破,更衬托出研究氢弹的不易和于敏坚持不懈的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必定得到提高。
2.表达情感共鸣
学生是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读出文字背后的人、事、品、情。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激发思想的火花:或者为人物伤心落泪,或者为人物喝彩致敬……学生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情。如点评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在一千度的烈焰中,没有谁不想逃生,没有谁不想活着。可是他却义无反顾,用自己的生命帮助别人。那带血的脚印,刻下了他的无私无畏。虽然离去了,但是他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永生。再如,点评2014年度人物于敏:参与氢弹技术理论探索,于敏就像在建一堵墙,材料知识不全,墙怎能建起?但他凭着永不言败、坚持不懈的精神,钻破了岩石。墙因此坚固稳定。出名是人人都想要的,但他却30年隐姓埋名,谦逊不凡。
(四)背诵
背诵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只有背诵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在颁奖词学习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背诵的主动性:自主选择背诵条目法、个人竞赛法、组际擂台法、师生问答法;多找零星时间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背诵成果:课前背诵、放学路队背诵等。 2019年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去世。当得知这一消息时,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地背诵起给他的那段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那一刻,他们神情凝重,泪光闪烁,作为语文教师,看到了背诵在脑中的文字瞬间被激活,那些感动原来都珍藏在他们内心,颁奖词真的给他们留下了一些印记,倍感欣慰。
(五)仿写
看到的,不是你的;记下来,也不是你的;用出来,才是你的。从读到写必须有一个拐棍——仿写。从模仿到创造,是学习的一般规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有“前身”的。一位叫庾信的诗人在一篇《马射赋》里写道:“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这句诗不也是仿写来的吗?而这句典故至今仍被人传为佳话。茅盾先生说过:“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读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仿写颁奖词成为一个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送“感动”——教人活学活用
朱自清深感国文三大困难,其一便是“无论是读还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不感到实际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敞开自我,把言说交付流通”,由此建立起活的言语观念、言语生命。因此,在颁奖词之旅中,教师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让颁奖词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关联,让颁奖词成为真正的需要、自如的运用,将感动送给别人,也留给自己。
(一)教材人物立起来
教材中有许多值得敬仰与赞颂的人物: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发现了天火之谜的富兰克林、痴迷昆虫的法布爾、厄运打不垮的谈迁、发明炸药的诺贝尔等。让学生们给他们撰写颁奖词,一方面写有对象,另一方面在写的过程中对人物又有了深入的理解,再者是运用文字的很好实践,可谓一举多得。
(二)学习评价亮起来
“用文字写作,让感受点睛,涛声拨乱你的心弦,美文震撼我们的心灵,江水让你沉醉迷恋,美文让人身临其境。推荐为最佳感受奖。”“你为文学歌唱,你是鹅鼻嘴的使者。从你的文字中看见了公园的美景,也看到了你的聪慧。精挑细选六取一,字迹工整又清晰。修辞手法用得妙,最佳美文属于你。”自从学习了颁奖词,语文课上的互评作文、点评课本剧表演等,都呈现出颁奖词的风格,让人眼前一亮,更让学生们兴致盎然。特别是学生主动要求写点评,还要一起交流各自的点评,要求教师给他们评奖。不管是点评人还是被点评人,都热情高涨,美滋滋的。每听到精彩之处,学生们都会响起自发的掌声,语文学习因为“颁奖词”也更具有吸引力了。
(三)传递感动暖起来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在人,颁奖词之旅最终也定是回到人身上。给教师写、给同学写、给家长写、给校工写……发现感动、传递感动、珍藏感动。“体重不应是烦恼。毽子在头顶飞,足球在脚下带。你的生活就是那么丰富多彩。运动使人健康,你,就是那么帅。”“沈老师: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滋润。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您热爱工作,要把自己奉献。奉献的是那最真情。同学们记住您的目光,记住您的微笑,记住您的无私。”“一抬手,您在为同学们的作文夜以继日;一展颜,您在为同学的回答兴奋不已;一蹙眉,您在为同学们的问题前思后虑。二十五年风雨从教路,抹去的是您浓黑的头发,抹不去的是您对学生浓浓的爱意。心好的您桃李满同;好心的您万事如意。”一张张感动卡成为暖心的桥梁,表达赞赏、表达敬意、表达鼓励、表达感恩。学生们还把收到的感动卡存放在感动盒里,成为他们自信成长的源泉。
颁奖词之旅缘于语文课的一个小练习,立足于教材中的一个训练点,深入发掘其中的教育点,触及学生的感动点,打开了语文学习广阔的面。点的聚焦,面的发散,勾连教材和生活,实现了语言发展和品德熏染的比翼齐飞。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之成者不囿于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之旅,烙下一段美好的时光,成为学生一生的养料、前行的动力。当“珍藏感动”成为一种习惯,当“颁奖词”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这也正是师者追求的境界:时时处处皆语文,文道合一是育人。“写作是生命的成长和自然发生的事情,是成长的证明,是精神发育结出的花朵和果实,是用来满足自己,愉悦他人的:让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自己也获得快乐;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自己也获得别人的情感和思想的回馈。就像每个人都在自己家的小花园中种上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如此,一路走去,赏心悦目,美不胜收,犹如共同置身于风光无限的大花同中。在未来的某一天,他们自会恍然大悟,大家不经意间栽种下的花木荫浓的庭院,原来竟是人类永久柄息的精神家园。”
【参考书目】
[1]成尚荣.成尚荣教育文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蒋勋.蒋勋说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