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类文章中概念的界定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tan19871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写议论文往往说理简单表面、见解平常,说理出现概念歧义含混。中学生说理时缺乏对关键概念进行严密的辨析与界定,导致说理没有逻辑,没有清晰的推理过程,道理讲不明白,致使文章失去立论基础,缺乏说服力。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中学生必须学会理性地表达;而清晰地界定概念,是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的基础,是一切说理的起点。
  议论说理,概念先行,界定概念是论说文的起点思维。说理的时候,应该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要根据写作要求,针对现实问题,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介绍几种概念界定的方法,认真掌握,提升论说文的说理能力,是中学生理性表达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界定的学术渊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白马非马”之辨,虽然作为名家的公孙龙有意混淆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但这却是中国人言说中注重形式逻辑的开始。孔子也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要给事物命名,要明确事物的概念;如果概念不正确,连话都说不顺。
  清代语言学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正名卷》里说:“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他自己解释道:“界之云者,所以限其义之所止,使无越畔也。”马建忠所谓的“界说”,即对一个概念的内涵,给予确切、简要的说明。潘新和先生在《语言:表现与存在》一书中,说“我以为语文教育之衰微,显然和基本概念、理论、观念的简陋贫乏、含混错乱颇有关系”,甚至他的煌煌两卷巨著,都在阐释“语文”到底是什么东西,“语文”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到底是什么。
  在当代的关于逻辑学的教材中,也有不少对概念的诠释。中国人民大学逻辑教研室主编的《形式逻辑》一书中明确指出,“在思维中,概念是它的最小的单位和基本要素”,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徐贲在《公共说理十八讲》一书中也说道,“清晰的概念对于任何一种理性、逻辑的说理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清楚地表达主张和理由,就需要对重要的用词有清晰的概念和定义”。可以断言,任何严肃的思想,理性的表达,服人的理论,都必须对他的言说对象,有清晰的认识。
  二、概念界定在论说中的作用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的“细胞”,是思维的起点,是论说文的基本思维之一。“概念是反映事物的范围和本质的思维形式。”一个概念,可能包含事物多方面的特性,而我们论说的往往可能只是事物某一方面的特性,因而要对概念的内涵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准确的界定,才不至于偏离了说理的范围。“界定概念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具有说服力的说理必须遵循概念准确、定义明确的原则,否则就会给人造成言说语焉不详、故弄玄虚的印象,也就不能起到有效说服别人的作用。
  概念界定,可以让人对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有明确、准确、深刻的认识。在论说文中,对事物、事理的判断是由概念构成或由概念展开而形成的,对概念作界定,有助于准确形成判断。概念界定在论说文写作的审题立意中,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概念的准确界定,可以使论说文中心明确、准确,防止“偷换概念”。由于每个人实践的经验各异,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一个概念用来反映一个事物,可以揭示事物多方面的特性,具有丰富的内涵。在论说文中,如果不将概念的内涵加以明确的界定,写作中容易造成中心不明确、不准确,甚至“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如一篇谈论“宽容”的论说文中,有学生从对他人过失的宽容,谈到对敌人的宽容,然后是对不同观点的宽容,对不同文化的宽容,实际上后两者是包容之意,甚至作者后来干脆直接用“包容”这一概念。
  2.对概念特征的多层分析,可以帮助说理者打开思路,展开议论的层次。一个概念往往有多个层次,全面的分析,深入的解读,才能表现思维层次的丰富性。比如“怎样选择朋友”的论题,对朋友的定义,可以分类为良友,包括诤友、挚友、益友;又得明白不该交的朋友,包括损友、狗友、贼友。又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论点,对其中关键的概念是“自知之明”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自知之明”应该包括“知己之长”和“知己之短”两个方面,因此可以分成两个分论点:“知自己的长处是聪明人”,“知道自己的短处是明白人”。进一步分析,所谓“自知”,包括要知道自己在知识、能力、思想、性格各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就会展开更多的分论点,所以说概念的辨析有助于我们将论点分解为分论点,从而打开论说的思路。
  3.对概念的深刻理解,可以使立论变得有内涵有深意。一篇文章的论点有多深刻,有多具有启发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关键概念挖掘的深刻程度。比如我们阐释“自由”的概念,把握它的内涵与特征,第一特点就是“不受约束与限制”;进一步联系现实思考,保证自由的条件,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自主权”;如果更具人文关怀的思考,讲求自由,还要保证“给予他人尊重与自由”。层层思考自由的特点,论述问题就不会止于表面,浅尝辄止。
  三、文中概念界定的方法
  在考场上的论说文写作中,我们无法做到像词典一样科学、严密地阐释概念的意义,但可根据概念的基本特点做一些基础的阐释,并且根据写作材料的背景与具体的情境,或结合现实的生活,针对实际要解决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辨析与界定,寻找到合理的论证起点。这里介绍常用的三个方法:
  1.定义
  下定义就是明确概念的内涵。“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是通过简明的陈述解释某个概念具有什么含义。”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的特征与本质属性。套用说明文下定义的概念就是:属 种差,一般表述为:种差 属,就是概念的特征加上概念临近上一级的抽象概念。如:“诚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较为崇高的精神現象,“习惯”是指积久养成、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
  下定义不仅要尊重概念的基本内涵,还要借助概念的外延,根据立论的需要灵活阐释。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征的事物。比如“成熟”的概念,它的字典里的定义是“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或事物、行为发展到完善的程度”,议论文写作无需下这样的科学定义。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对“成熟”的理解只要不脱离这个内涵,可以列举包含“成熟”内涵特征的外延,如:成熟是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是对他人无心失误的宽容与谅解;成熟是能从容、沉着面对无理取闹,镇静、稳重面对突发事件;成熟是外圆内方,有所为有所不为;成熟是处顺境而不张狂,陷逆境而不消沉。这种多维度阐释概念外延的方式,能够对概念的理解丰富深入,同时文章立论也会更充分深刻。   下定义可以用“被定义项是定义项”、“所谓……,就是……”、“何谓就是……”句式。
  2.义词辨析
  通过对词义的比较、辨析,对概念内涵的细致区分,直观地感知概念内涵之间存在细微区别,使思考走向深入和精细,使认识分析更加具体而富有针对性。把论述对象说得准确、清晰、到位,要辨析近似、相关概念的差异,找出不同的。把论述对象不是什么说清楚,也就弄懂了是什么。可以表述成“不是……而是……”句式。比如,“理想”不是幻想,不是空想,也不是梦想,它是建立在真实,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它是经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事物的想象与希望。如,邹韬奋在《本刊与民众》一文中说:“什么是民众?这虽没有一定的界说,我以为搜括民膏摧残国势的军阀与贪官污吏不在内。”又如,宽容自己并不是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更不是随意放纵自己的错误,而是面对人生不如意时的一种豁达态度,面对人生挫折的一种超然的冷静与理智。
  用“不是……而是……”句式对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先否定后肯定,辨析需要界定的概念与其他概念的不同之处,通过一些与相近的易混词语的辨析,使要辨析的概念更加清晰,认识更加深入。
  3.词法
  现代汉语中的概念多为双音节词,两个语素的组词方式有并列、动宾、偏正、主谓等方式,这两个语素他们各自都有独立的内涵,把词语拆分,分别阐释,然后综合,往往会翻出新意。
  比如:“实力”之“实”指实在的、实际的,实力即指“实在的力量”或“实际拥有的能力”,它要求这个力量与能力是可以长期检验的,真实而不虚的。如:诚信,心应诚,言确切。它表明对他人应该要真心实意,要言出必行,言而有信。又如“常识”一词的內涵:“常”,指的是平常、普通、普及,不是尖端的、精英的、少数人掌握的东西;“常识”,指对平常、普通的现象的主观认知。可用“所谓……顾名思义,就是……”句式。
  在论说文写作思维训练中,我们可以把概念界定相关知识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理解、掌握概念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运用概念知识,增强论说文写作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就高中阶段而言,概念知识对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表达能力和理性思维品质的提高和发展至关重要,论说文写作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概念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高中生能理性表达,深刻说理,达到观点易于为他人接受的目的。
  林晓峰,福建平潭县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李华平教授指出:语文教师要致力于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通课程通道,铺设社会通道,两条腿走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借助于这两个概念来研究教学,取得了一些认识,借助本文,与同行分享。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程通道与社会通道的现状  如果说课程通道因为语文教师浸淫已久而不需要太费笔墨的话,那社会通道及其之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则需要费些口舌。  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中,讨论社会通道之于语文及其教学的意义,需要厘
古诗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部分,《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文学欣赏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因此,根据古诗文特点和小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学识水平,在审美感受中有意识地调动各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无疑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呢?  一、要抓住古诗文音乐美的特征  古诗文之美首先在于
期刊
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苏轼差点被杀,后经人鼎力相助才得以贬谪黄州,这也成为了苏轼人生的转折点。这一事件让原本踌躇满志的苏轼看透了世事,这也对他的心境产生了微妙的影响,更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黄州时的大量作品,如《后赤壁赋》便是其被贬黄州时特定矛盾精神世界之外化。  一、苦中自作乐与宦海浮沉的悲恐的矛盾  被贬黄州的苏轼,精神上是寂寞的,由于本身属于戴罪之身,安全上毫无保障。而他在
期刊
威尔逊曾经关注过花园中的花,当管理者在公园里写下“摘花可耻”“禁止摘花”“丢了花朵,丢了修养”等牌子时,人们却是熟视无睹,花朵照常被摘;但是,当花园里的牌子上换成了“你欣赏花的美丽,花欣赏你的高贵”“你给花朵一个花期,花朵给你一份赞美”“把花朵留在枝头,让美丽留在心里”等警示语后,虽说有时还有花朵被摘的现象,但与之前相比已有巨大的改善。这就是威尔逊的“护花原理”。  这样的警示语为什么会起到作用?
为了贯彻服务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办刊宗旨,进一步推进“教学研究”栏目的学术深度,学报从本期开始有计划地把促进教学交流和研讨拓展为个更为深广的课题.
《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的传世之作,一部充满诗意的童话,一部写给大人的童话,讲述了一个在我看来是世界上最伤心的故事,却诠释了爱与责任的永恒。自认为是一个懒惰的人,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作,童话通过讲述一个愚蠢的皇帝遭人愚弄,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极大地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迂腐思想,本文从狂欢诗化精神的角度重新解读了《皇帝的新装》,并从文章场景、礼仪形式以及文中对话等方面进一步分析《皇帝的新装》的狂欢诗化精神。  一、狂欢诗化精神概述  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狂欢诗化精神,它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的狂欢节,由于古希腊当时处
期刊
红嘴的鸟在印度洋海岛上,有一种红嘴的鸟,它的颜色深浅决定了在异性眼里受欢迎的程度。那些一心想让自己变得更受异性欢迎的鸟,必须调整体内的胡萝卜素。研究表明,胡萝卜素是
期刊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本人已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五年了。还记得刚走进语文课堂时,有点不知所措,总觉得自己讲得不到位,重要的内容讲了一遍又一遍,就怕孩子们记不住。自己讲得很累,学生听得也很烦。过分的担心导致了对孩子们的束缚,其实这样反而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教师应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结构也才能最终形成。  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的终极目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诗歌数目有50多篇(包括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它们鲜活的感染着青少年读者,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阅读视野。诗歌本身是一种情感十分丰富、趣味性十分浓厚的文学体裁,人类的喜、怒、哀、乐、憎、爱、恨等情感都决定了诗歌教学要注意情理交融,整个过程不仅是趣味盎然的,也是传授知识与情感交流的结合。然而我们大部分时候打着有效教学的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