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以帮助其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素养。本文从激发浓厚的观察性趣,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质等方面介绍了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观察能力 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观察指的是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表象,研究和确定它们的内在性质和关系的一种行为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是指有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也就是观看符号、数字、字母、文字所表达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等。观察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质。再次,学生观察能力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课堂效率。然而,如何才能找到实用、可行的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如下教学方法。
一、引起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在学生主动探究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然而然的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学生观察性趣的培养。想要使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以美引趣
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独特的魅力,数学美集中体现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表现出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体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这些都是数学中美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特有的美,来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以用促趣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当学生运用自己学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之后,便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观察性趣变为持久的观察动力。
3.以成导趣
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内心情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观察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与条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证明公式、定理,分析改进解题技巧,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对数学的观察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教师以科学的方法适时引导,才可以保证经过观察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以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方式进行全面观察。一旦发现学生使用不合理的观察方法,要及时加以指正,防止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观察,养成反复、认真观察的习惯。要真正体现内在规律,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广泛观察:既要观察事物的表面显著的特点,还要注意到事物内在联系及隐藏的特征,从已知条件入手,逐层深入的观察位置、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教会学生使用如分类法、对比法、汇总法等常用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明确掌握这些观察方法的目的、步骤和操作技巧,储备相关知识,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详实、准确的记录。将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熟练的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質
观察并非简单的注视,更不是被动的获取,而是一种需要探究、思考的主动行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培养时,必须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与深刻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材料的感知能力,经常会选择少数事物进行局部观察。为了纠正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观察对象做准确描述,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的去观察,围绕既定观察目标进行分析思考。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观察层次,明确观察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观察行为,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如果对所观察事物不能够前面理解,便很有可能造成观察的结果与真实情况间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反应了观察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对内部的规律进行充分分析,鼓励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指出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意见。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但要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还要善于分辨其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方法,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观察的目的之一,因此,要在观察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特别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挖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观察能力是学习数学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不断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雷鸣复.数学教学中的观察与思考[J].长沙教育学报,2013(06):237.
[2]石宗武.谈数学教学之观察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4(04):27-28.
[3]李岩丽,梁敏.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3(12):64-65.
关键词:观察能力 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观察指的是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表象,研究和确定它们的内在性质和关系的一种行为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是指有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也就是观看符号、数字、字母、文字所表达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等。观察能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十分重要: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其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质。再次,学生观察能力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与课堂效率。然而,如何才能找到实用、可行的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方法呢?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如下教学方法。
一、引起浓厚的观察兴趣
学习不应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在学生主动探究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自然而然的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对学生观察性趣的培养。想要使学生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以美引趣
每个人都对美好的事物有天然的向往。数学具有独特的魅力,数学美集中体现在数学的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方面。数学图形所表现出的外在形式美、数学的抽象概括性所体现的简单统一的内在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所体现的对称美、数学思想所表现的奇异美,这些都是数学中美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特有的美,来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以用促趣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当学生运用自己学所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之后,便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观察性趣变为持久的观察动力。
3.以成导趣
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内心情感,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观察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以增加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与条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通过观察发现数学定理、解决数学难题的事例,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程度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总结概括出数学概念,证明公式、定理,分析改进解题技巧,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
学生的认知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对数学的观察能力欠缺,这就需要教师以科学的方法适时引导,才可以保证经过观察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顺序的观察,以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的科学方式进行全面观察。一旦发现学生使用不合理的观察方法,要及时加以指正,防止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观察,养成反复、认真观察的习惯。要真正体现内在规律,需要从多种角度进行广泛观察:既要观察事物的表面显著的特点,还要注意到事物内在联系及隐藏的特征,从已知条件入手,逐层深入的观察位置、隐含的关系。
再次,要教会学生使用如分类法、对比法、汇总法等常用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明确掌握这些观察方法的目的、步骤和操作技巧,储备相关知识,在观察过程中进行详实、准确的记录。将观察后对得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做到熟练的自主观察。
三、养成良好的观察品質
观察并非简单的注视,更不是被动的获取,而是一种需要探究、思考的主动行为。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培养时,必须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全面性、精确性与深刻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1.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缺乏对整体材料的感知能力,经常会选择少数事物进行局部观察。为了纠正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观察对象做准确描述,使学生能够目标明确的去观察,围绕既定观察目标进行分析思考。还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观察层次,明确观察目标,积极主动地开展观察行为,实现观察目的。
2.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如果对所观察事物不能够前面理解,便很有可能造成观察的结果与真实情况间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的反应了观察对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对内部的规律进行充分分析,鼓励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深入观察。同时,教师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指出学生在观察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意见。
3.培养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不但要了解事物的全貌,还要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还要善于分辨其细微差别。教师要充分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方法,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
4.培养观察的深刻性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观察的目的之一,因此,要在观察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特别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挖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总之,观察能力是学习数学必备的能力之一,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不断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雷鸣复.数学教学中的观察与思考[J].长沙教育学报,2013(06):237.
[2]石宗武.谈数学教学之观察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4(04):27-28.
[3]李岩丽,梁敏.数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研究,2013(1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