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改变以往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转变我们的角色意识,想办法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得多,督导、落实得少。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要复习和预习。而大多数学生往往是习惯于拿着作业就做,做完以后感觉无事可做,老师的要求总是不能落实。为此,我总是在精选课后习题的同时,在前面留出一块,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小结;在后面留出一块,布置一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记笔记,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手段,很多学生觉得听懂了就不用记笔记了,可是过两天就忘了。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记笔记进行具体的指导:一种是直接在课本上记下一些要点、注解,如当老师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听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以在课本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課后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漏掉;另一种是记下扼要的提纲式的听课笔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点要留给一定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
二、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天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教师只有保护好学生的问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问的层次,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会如汩汩的泉水。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很少有来自学生的问题,来自学生思辨的问题。不难发现目前的教学中,还有不少老师在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考点清楚,可是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好。“知识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智慧与知识不同,没有人反对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智慧在不断变化,不像知识那么确定。智慧需要知识,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多并不意味着智慧高。知识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智慧的外在表现,而智慧才是知识的内在核心。智慧不是智力,它包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与知识创新。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更要“授之以渔”。
也有部分老师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这样做应该说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了。因为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一定好处。但是,如果天长日久地总是这样地教学,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的老师也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却只是让学生提一提问题而已,后面的教学便“弃之不顾”了,并没有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丧失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好机会。
在课堂上,我常常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困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去质疑,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我好象有点疑问,你呢?”“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观察得真仔细!”“谁能上来与老师一起做实验?”“你还有别的想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同时,我允许他们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或坐着发言、插话,甚至于实验时后排的同学可以走到前面来。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他们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可以跟我们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我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毋庸置疑,“我有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三、营造各种学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相关内容提出各种研究性题目,然后在课后与他们继续展开讨论,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也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设计了许多研究性题目,并展开自主探究。如:锌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探究不同电解质对胶体的凝聚效果;探究纯碱样品中Na2CO3含量;氮气的制取及模拟合成氨;防倒吸原理及装置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
如在氯水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我请学生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提出了各种假设:有的认为可能是氯水显酸性,中和了NaOH,使溶液碱性减弱,最终颜色褪去了;有的认为可能是过量的氯水中的次氯酸将变红的酚酞漂白了。于是我就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分别就各自的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开放实验室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第二天一上课,就让他们在全班对他们的结果进行汇报,并演示他们的探究过程。看到其他同学佩服和羡慕的目光和实验同学脸上荡漾的自豪的笑容,我知道下次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参与类似自主探究的过程。
自主探究以独特的魅力和神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自主探究能引导学生透过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揭示其本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责任编辑龙建刚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转变我们的角色意识,想办法转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得多,督导、落实得少。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强调要复习和预习。而大多数学生往往是习惯于拿着作业就做,做完以后感觉无事可做,老师的要求总是不能落实。为此,我总是在精选课后习题的同时,在前面留出一块,要求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进行小结;在后面留出一块,布置一两个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复习和预习的习惯。
记笔记,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手段,很多学生觉得听懂了就不用记笔记了,可是过两天就忘了。因此,我们要对学生记笔记进行具体的指导:一种是直接在课本上记下一些要点、注解,如当老师讲到某个问题对自己有启发时,或某个问题听不懂、或有什么好的想法时,可以在课本上或书上简要地记上几笔或画个符号,留待課后解决,防止关键地方漏掉;另一种是记下扼要的提纲式的听课笔记。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映,对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难点要留给一定的思考时间和记笔记的时间。
二、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天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教师只有保护好学生的问的意识,逐步提高学生问的层次,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才会如汩汩的泉水。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课堂上很少有来自学生的问题,来自学生思辨的问题。不难发现目前的教学中,还有不少老师在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看起来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考点清楚,可是学生掌握的程度并不好。“知识不仅是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智慧与知识不同,没有人反对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智慧在不断变化,不像知识那么确定。智慧需要知识,但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多并不意味着智慧高。知识只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它是智慧的外在表现,而智慧才是知识的内在核心。智慧不是智力,它包括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与知识创新。因此,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有限的知识,更要“授之以渔”。
也有部分老师总是先给出几个现成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这样做应该说已经前进了一大步了。因为这样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不至于偏离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有一定好处。但是,如果天长日久地总是这样地教学,显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能力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的老师也设计了质疑的教学环节,却只是让学生提一提问题而已,后面的教学便“弃之不顾”了,并没有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丧失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好机会。
在课堂上,我常常俯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困惑,常用商量的口吻和激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去质疑,去探索和创造。如“你从中了解到什么?”“我好象有点疑问,你呢?”“谁的答案与众不同?”“谁能把大家问倒?”“你观察得真仔细!”“谁能上来与老师一起做实验?”“你还有别的想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提上来了。同时,我允许他们不必举手就可站起来或坐着发言、插话,甚至于实验时后排的同学可以走到前面来。此外,我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他们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可以跟我们一起探索、研究。持之以恒,就培养了学生乐于质疑、勇于质疑的好习惯,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我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毋庸置疑,“我有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三、营造各种学习条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引导学生结合教学相关内容提出各种研究性题目,然后在课后与他们继续展开讨论,尽可能给他们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同时也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设计了许多研究性题目,并展开自主探究。如:锌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探究不同电解质对胶体的凝聚效果;探究纯碱样品中Na2CO3含量;氮气的制取及模拟合成氨;防倒吸原理及装置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的测定……
如在氯水的教学过程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我请学生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提出了各种假设:有的认为可能是氯水显酸性,中和了NaOH,使溶液碱性减弱,最终颜色褪去了;有的认为可能是过量的氯水中的次氯酸将变红的酚酞漂白了。于是我就让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分别就各自的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并开放实验室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第二天一上课,就让他们在全班对他们的结果进行汇报,并演示他们的探究过程。看到其他同学佩服和羡慕的目光和实验同学脸上荡漾的自豪的笑容,我知道下次会有更多的学生来参与类似自主探究的过程。
自主探究以独特的魅力和神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自主探究能引导学生透过客观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现象,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自然发展的规律,揭示其本质,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