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良好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对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2013年底以来,安徽省宿州市全面掀起“三线三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农村环境整治热潮,“对垃圾宣战、向卫生前行,与陋习再见、向文明前行”,在促进城乡形象改变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形成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
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公平”执政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公平”的价值取向与执政理念,体现在以人为本,让所有公民共享制度、经济、政治、环境的公正与平等。与城市相比,长期以来,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欠账较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要求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愈加迫切。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共投入3.12亿元财政资金作为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按照城市环卫运作模式,为农村购置了垃圾桶、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建立了专职乡村保洁队伍,并把环卫人员补贴纳入财政范畴;投资建设垃圾发电站,彻底解决农村的垃圾出路问题。环境整治的实施,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
回应了广大群众对“文明”的期待和渴望。文明,就社会层面而言意味着良好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淳朴的风气、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较高的精神文化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宿州市立足实际,搭建载体,共创共建,把“三线三边”治理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与建设美好乡村、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沿线农村美化、绿化、净化进程,改善了人居环境;与“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认识、探索方法,惠民利民。环境整治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群众期待的地方抓起,以有效的实际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引领了乡风民风向“友善”前行和提升。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陶冶、滋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建设良好的乡风民风,就是要让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实践使得群众素质得到提升,广大群众主动配合整治,积极投入劳动,精心协作管理。“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老模范)自发成立环境保洁队伍,捡拾垃圾、看护树木等,17万名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和巷尾,宣传、劝导和参与环境整治。环境整治治理了脏乱差,提振了精气神,增强了软实力。乱扔乱丢的少了,诚信守纪的多了;争吵打闹的少了,规范礼让的多了,乡风文明得到弘扬,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正成为美好乡村的新时尚。
助推了农村社会向“和谐”演变和进化。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环境优美上,更体现在和谐稳定上。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化家园,爱我宿州”环境整治巡演巡讲、“全民争做环境整治义务监督员”等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让人民群众在直接参与中感受到美化环境的重要性,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文化墙、村规民约墙、宣传栏、公益广告牌等既美化了乡村环境,也强化了乡村伦理道德教育;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陆续建成,给村民提供了健身、娱乐、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优美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郭慧)
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公平”执政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公平”的价值取向与执政理念,体现在以人为本,让所有公民共享制度、经济、政治、环境的公正与平等。与城市相比,长期以来,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治理欠账较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要求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愈加迫切。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察民情、顺民意、解民忧,共投入3.12亿元财政资金作为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按照城市环卫运作模式,为农村购置了垃圾桶、垃圾清运车等环卫设施,建立了专职乡村保洁队伍,并把环卫人员补贴纳入财政范畴;投资建设垃圾发电站,彻底解决农村的垃圾出路问题。环境整治的实施,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
回应了广大群众对“文明”的期待和渴望。文明,就社会层面而言意味着良好的秩序、优美的环境、淳朴的风气、人与人之间诚信友善;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较高的精神文化修养、优雅的言谈举止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宿州市立足实际,搭建载体,共创共建,把“三线三边”治理与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文明城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与建设美好乡村、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沿线农村美化、绿化、净化进程,改善了人居环境;与“三严三实”作风建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认识、探索方法,惠民利民。环境整治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群众期待的地方抓起,以有效的实际行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引领了乡风民风向“友善”前行和提升。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的社会风气可以陶冶、滋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建设良好的乡风民风,就是要让好习俗、好习惯、好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种境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实践使得群众素质得到提升,广大群众主动配合整治,积极投入劳动,精心协作管理。“五老”人员(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老模范)自发成立环境保洁队伍,捡拾垃圾、看护树木等,17万名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和巷尾,宣传、劝导和参与环境整治。环境整治治理了脏乱差,提振了精气神,增强了软实力。乱扔乱丢的少了,诚信守纪的多了;争吵打闹的少了,规范礼让的多了,乡风文明得到弘扬,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正成为美好乡村的新时尚。
助推了农村社会向“和谐”演变和进化。乡村建设,不仅体现在环境优美上,更体现在和谐稳定上。解决群众矛盾纠纷,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化家园,爱我宿州”环境整治巡演巡讲、“全民争做环境整治义务监督员”等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让人民群众在直接参与中感受到美化环境的重要性,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文化墙、村规民约墙、宣传栏、公益广告牌等既美化了乡村环境,也强化了乡村伦理道德教育;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陆续建成,给村民提供了健身、娱乐、休闲、学习的好去处,优美的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激发了广大群众对家乡的热爱,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