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社会,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了巨大影响和冲击,作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如何主动迎接挑战,利用网络资源,因势利导、全方位、多渠道、科学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紧迫课题。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网络教育
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身心发展,高校必须建立严密高效的校园网管理体系,组建高水平的校园网工作队伍,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加强网络技术防控,建立网上安全管理机制,并能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提高网络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方面
(一)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化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三)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的资源,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网络受知识的“滞后现象”,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因此大学生为获得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四)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在自主选课、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等,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因素
(一)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是随着网络电脑不断地深入到千家万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美国心理学会曾对469名长时间上网的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网民中有6%的人患有网络中毒症。而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性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有骗子、小偷,泛滥着色情、盗窃、诈骗等。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黄色的信息垃圾中,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项调查表明,在被抽取的三千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可见“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此外,网络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非法盗取国家机密情报、散步谣言或恶意诽谤等。目前,有些大学生利用电子邮件敲诈香港富豪的事件以见报端。防范信息污染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人际淡化。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它负面情绪。
三、倡导“健康上网”活动
(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应该尽快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并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行为。学校要经常对青少年进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侵蚀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要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能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使互联网为学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
(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三)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正确引导,注意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要经常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掌握孩子上网内容,控制好孩子在网上花费的时间,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和上网的关系。
(四)全社会都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在全社会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大学生网上浏览那些不健康信息,特别是要果断制止大学生浏览那些黄色网站。
四、在对话与合作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一)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起了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网站。高度重视、和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注意疏导和利用网络的作用,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害关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从而促使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了道德教育网站,借以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等具有理论深度的政策性文章,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中互相交流政治思想,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同时在网上发表一些与生活贴近、诙谐幽默的内容,形式方面既有文字,也有声音、图像,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内容;并组建了网上专题讨论,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宣传一些感人的事迹来感召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腐朽、低俗的文化;我们还充分利用那些对青少年具有很大吸引力点击率高的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来开展道德教育,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网络阵地。
(三)在学院内部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和掌握好青年大学生的生活规律,来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对网络知识的认知还是知之甚少的。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们)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学习网络教育方法,及时收集、分析、临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龙洲,颜柯.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
[2]陈明龙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J].兰州学刊,2003,(1).
[3]廖美玲等.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福建高等建筑专科学校学,2001,(2).
[4]邓云州,马范文.网络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102-105.
[5]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5):49-52.
[6]徐艳秋.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54-55.
[7]喻皓.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101-102.
[8]曾令玉,陈良栋.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47-48.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网络教育
网络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及身心发展,高校必须建立严密高效的校园网管理体系,组建高水平的校园网工作队伍,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教育,加强网络技术防控,建立网上安全管理机制,并能充分利用网络载体,提高网络教育活动的吸引力。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方面
(一)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化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三)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节约学习时间。网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的资源,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网络受知识的“滞后现象”,降低了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因此大学生为获得知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也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四)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认为,虽然他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但却是依靠征服信息获得教育和知识的,而不是知识的消极接受者。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就会成为一种趋势,表现在自主选课、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等,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消极影响因素
(一)网络成瘾。网络成瘾症是随着网络电脑不断地深入到千家万户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几乎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美国心理学会曾对469名长时间上网的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网民中有6%的人患有网络中毒症。而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随着互联网使用人数的迅速攀升,网络成瘾症的危害性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二)信息污染。网络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有骗子、小偷,泛滥着色情、盗窃、诈骗等。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黄色的信息垃圾中,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轻者耽误学习,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项调查表明,在被抽取的三千名中国大中学生中,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可见“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此外,网络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非法盗取国家机密情报、散步谣言或恶意诽谤等。目前,有些大学生利用电子邮件敲诈香港富豪的事件以见报端。防范信息污染已成为国家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
(三)人际淡化。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个体只要进入网络,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沉溺于虚拟空间,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它负面情绪。
三、倡导“健康上网”活动
(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应该尽快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并在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行为。学校要经常对青少年进行抵制网上不良思想侵蚀的教育,提高青少年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要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能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使互联网为学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
(二)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了解网络知识,遵守网络道德,学习网络法规,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三)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正确引导,注意培养他们建立正确的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兴趣。要经常了解孩子的上网情况,掌握孩子上网内容,控制好孩子在网上花费的时间,帮助孩子处理好学习和上网的关系。
(四)全社会都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式,在全社会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要采取措施来控制大学生网上浏览那些不健康信息,特别是要果断制止大学生浏览那些黄色网站。
四、在对话与合作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一)利用网络的优势搭建起了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网站。高度重视、和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注意疏导和利用网络的作用,建立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网络的利害关系。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去占领高校网络阵地,从而促使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也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能力。
(二)以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了道德教育网站,借以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旗帜鲜明地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等具有理论深度的政策性文章,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中互相交流政治思想,畅谈国事、家事、天下事;同时在网上发表一些与生活贴近、诙谐幽默的内容,形式方面既有文字,也有声音、图像,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内容;并组建了网上专题讨论,结合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宣传一些感人的事迹来感召青年大学生;在网络上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坚决抵制西方腐朽、低俗的文化;我们还充分利用那些对青少年具有很大吸引力点击率高的门户网站的相关频道来开展道德教育,力求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整个网络阵地。
(三)在学院内部建立了一支精干高效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工具和掌握好青年大学生的生活规律,来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对网络知识的认知还是知之甚少的。21世纪是信息支撑的世纪,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者们)必须掌握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学习网络教育方法,及时收集、分析、临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龙洲,颜柯.大学生网络交往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
[2]陈明龙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分析及对策浅论[J].兰州学刊,2003,(1).
[3]廖美玲等.大学生上网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福建高等建筑专科学校学,2001,(2).
[4]邓云州,马范文.网络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102-105.
[5]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负面影响与教育干预[J].中国教育学刊,2000,(5):49-52.
[6]徐艳秋.略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1):54-55.
[7]喻皓.网络文化和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101-102.
[8]曾令玉,陈良栋.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