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不仅是审关的第一印象,在其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上,更是教育的手段。作为音乐创作、表演的延伸,音乐欣赏是音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从不同角度,对音乐欣赏进行科学的界定,不仅有利于发现音乐欣赏的本质特征,而且可以揭示与音乐功能的内在联系。从而在音乐欣赏中探寻教育功能实现的有效途径,最终为构建音乐欣赏的开放体系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06—02
一、音乐欣赏的特征与定义
音乐实践活动是由创作、表演和欣赏等部分组成的。音乐欣赏是音乐创作、表演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说音乐创作和表演具有个性化和单一性的特征,那么,音乐欣赏则具有了体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欣赏决定了音乐创作及表演的方向和命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在音乐“建筑”群中,有各种造型,千样姿态,蔚为壮观。音乐欣赏是对音乐分类的一个依据。那么,如何界定音乐欣赏呢?通常人们认为,音乐欣赏是人类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专门研究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和民间创作的学科,它构成了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创作领域,美国音乐学家默赛尔的见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音乐欣赏的教育与教学
从音乐教育及普及这一角度出发,音乐欣赏被认为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环节。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在多年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音乐欣赏必须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欣赏者通过聆听及其辅助手段来感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啼。
音乐的美首先为听觉所拥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听觉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这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部类的重要标志。因此,“聆听”是音乐欣赏的核心。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目的所在,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聆听才最终得以实现。“聆听”是音乐欣赏产生的形式和前提。音乐欣赏是经由听觉而达到其审美功效的。音乐欣赏的性质和特点赋予其美育功能丰厚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美育,是创造性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性丰富的精神需求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美育的功能表现在情感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格教育诸方面。在音乐欣赏中,美育渗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音乐欣赏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作为客体的音乐作品将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以丰富多变的音响作用于听觉系统;与此同时,作为主体的欣赏者通过具体审美意义的“聆听”将自身的感受和联想放置于作品中,用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些具体的情感在个性、阅历、修养各不相同的欣赏者心中,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把各自的情感带到对同一作品的欣赏过程时,音乐作品实际上被赋予了新的审美含义。即使是同一首乐曲,欣赏者也无法体验到完全相同的东西。同时,音乐作品的美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和引导着欣赏者的主体意识活动。如,“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音调使人们心头涌起一种接楚、哀怨乃至愤葱的情绪,当然不可能产生欢乐与豪迈的激情。
(二)音乐欣赏在欣赏者的主体性意识活动中展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乐曲的同一表演,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反应。由于主体意识的渗透,音乐作品的面貌产生了变化,这不仅在结果上说明了反馈信息的产生,而目证明了音乐欣赏具有创造性。离开了这种创造,音乐的欣赏只能等同于声音的识别;离开了这种创造,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就会变得单一而空洞;离开了这种创造,人们的审美意趣和审美能力将被扼杀。
(三)音乐欣赏对象和方式不同决定了审美体验将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科普兰在阐述“怎样倾听音乐”时,从音响乐趣美感、音乐表达的情感和音乐的深层内涵等角度,将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即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这种划分是从音乐欣赏的基本条件出发过渡到对音乐内涵的揭示。
三、音乐欣赏的美育功能及实现
既然音乐欣赏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音乐美育功能的内容,那么,在音乐欣赏中,音乐美育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教育与示范是发挥音乐美育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欣赏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要主途径之一,它对于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体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善的音乐教育”。任何一首乐曲都凝结着作曲家全部的智慧,是作曲家认真观察生活并融入崇高思想的心血之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性格;《伏尔塔瓦河》浓缩了斯美塔那对母亲河的无限眷恋与钟爱;《马赛曲》经激励着资产阶级民主战士向封建堡泉发起进攻。通过正规而系统的音乐欣赏教学,聆听不同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教育与示范,将音乐艺术对道德的影响扩展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美育功能实现的途径还表现为,音乐欣赏可以映起情感并陶冶情操,使人的精神生活充满张力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正如黑格尔所言:“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地针对着心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感情体验是一种最普遍、最强烈的心理活动。例如,欣赏肖邦的《降a小调钢琴练习曲》时,假如我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有一个“革命练习曲”的名称,对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一无所知,对作曲家也不甚了解,但只要听到钢琴低音声部那持续不断地上下浮动的音型,加之高音区奏响的节奏铿锵、力度变化鲜明的音乐动机,我们就会被一种激昂、悲愤的情感所打动。对于大多数欣赏者来说,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地表达情感,虽然音乐不能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现实对象,也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用语词传达一定的思想,然而在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方面,音乐比任何艺术形式更为生动和鲜明。
(三)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抽象性和多义性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和多维度等特征我们欣赏音乐时,通过感知、回忆、思考,可以把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疾徐,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联系起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大欣赏的视野,提高训练的频率,主要依靠的是多听。当然,多听是指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科普兰认为,“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是音乐美育功能实现的一条途径。音乐欣赏与音乐美育虽然联系密切,但两者并不等同。音乐欣赏是更为基础性的内容,音乐美育的内容比较宽泛。音乐美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在音乐欣赏的全过程中得到了理论论证和实践的检视”。
参考文献:
[1]默塞尔.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J].中国音乐,1987:118.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84.
[3]张前,王次绍.一名乐关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24.
[4]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1990:88.
[5]格尔.关学(第3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2.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06—02
一、音乐欣赏的特征与定义
音乐实践活动是由创作、表演和欣赏等部分组成的。音乐欣赏是音乐创作、表演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说音乐创作和表演具有个性化和单一性的特征,那么,音乐欣赏则具有了体验、分析和综合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欣赏决定了音乐创作及表演的方向和命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在音乐“建筑”群中,有各种造型,千样姿态,蔚为壮观。音乐欣赏是对音乐分类的一个依据。那么,如何界定音乐欣赏呢?通常人们认为,音乐欣赏是人类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专门研究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和民间创作的学科,它构成了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创作领域,美国音乐学家默赛尔的见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认为,“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音乐欣赏的教育与教学
从音乐教育及普及这一角度出发,音乐欣赏被认为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环节。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在多年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音乐欣赏必须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欣赏者通过聆听及其辅助手段来感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啼。
音乐的美首先为听觉所拥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听觉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这是音乐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部类的重要标志。因此,“聆听”是音乐欣赏的核心。赏心悦“耳”,是音乐艺术的目的所在,也是人们进行音乐欣赏活动的第一需要。无论是作曲家的创作还是演奏家的表演,这些活动的价值只有通过欣赏者的聆听才最终得以实现。“聆听”是音乐欣赏产生的形式和前提。音乐欣赏是经由听觉而达到其审美功效的。音乐欣赏的性质和特点赋予其美育功能丰厚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美育,是创造性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个性丰富的精神需求得以实现的有效工具。美育的功能表现在情感教育、文化教育和人格教育诸方面。在音乐欣赏中,美育渗透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音乐欣赏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作为客体的音乐作品将自身的感性特征呈现给欣赏者,以丰富多变的音响作用于听觉系统;与此同时,作为主体的欣赏者通过具体审美意义的“聆听”将自身的感受和联想放置于作品中,用幻化的意象去充实音乐的内涵。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些具体的情感在个性、阅历、修养各不相同的欣赏者心中,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当他们把各自的情感带到对同一作品的欣赏过程时,音乐作品实际上被赋予了新的审美含义。即使是同一首乐曲,欣赏者也无法体验到完全相同的东西。同时,音乐作品的美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又制约和引导着欣赏者的主体意识活动。如,“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音调使人们心头涌起一种接楚、哀怨乃至愤葱的情绪,当然不可能产生欢乐与豪迈的激情。
(二)音乐欣赏在欣赏者的主体性意识活动中展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乐曲的同一表演,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反应。由于主体意识的渗透,音乐作品的面貌产生了变化,这不仅在结果上说明了反馈信息的产生,而目证明了音乐欣赏具有创造性。离开了这种创造,音乐的欣赏只能等同于声音的识别;离开了这种创造,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就会变得单一而空洞;离开了这种创造,人们的审美意趣和审美能力将被扼杀。
(三)音乐欣赏对象和方式不同决定了审美体验将由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科普兰在阐述“怎样倾听音乐”时,从音响乐趣美感、音乐表达的情感和音乐的深层内涵等角度,将音乐欣赏分为三个阶段,即美感阶段、表达阶段和纯音乐阶段。这种划分是从音乐欣赏的基本条件出发过渡到对音乐内涵的揭示。
三、音乐欣赏的美育功能及实现
既然音乐欣赏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音乐美育功能的内容,那么,在音乐欣赏中,音乐美育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呢?
(一)教育与示范是发挥音乐美育功能的一条重要途径音乐欣赏是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的要主途径之一,它对于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体魄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完善的音乐教育”。任何一首乐曲都凝结着作曲家全部的智慧,是作曲家认真观察生活并融入崇高思想的心血之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性格;《伏尔塔瓦河》浓缩了斯美塔那对母亲河的无限眷恋与钟爱;《马赛曲》经激励着资产阶级民主战士向封建堡泉发起进攻。通过正规而系统的音乐欣赏教学,聆听不同作曲家的优秀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教育与示范,将音乐艺术对道德的影响扩展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美育功能实现的途径还表现为,音乐欣赏可以映起情感并陶冶情操,使人的精神生活充满张力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正如黑格尔所言:“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地针对着心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感情体验是一种最普遍、最强烈的心理活动。例如,欣赏肖邦的《降a小调钢琴练习曲》时,假如我们并不知道这首乐曲有一个“革命练习曲”的名称,对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也一无所知,对作曲家也不甚了解,但只要听到钢琴低音声部那持续不断地上下浮动的音型,加之高音区奏响的节奏铿锵、力度变化鲜明的音乐动机,我们就会被一种激昂、悲愤的情感所打动。对于大多数欣赏者来说,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地表达情感,虽然音乐不能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现实对象,也不能象文学作品那样用语词传达一定的思想,然而在激发欣赏者的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方面,音乐比任何艺术形式更为生动和鲜明。
(三)音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抽象性和多义性的特征,同时又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和多维度等特征我们欣赏音乐时,通过感知、回忆、思考,可以把音乐的高低强弱、快慢疾徐,与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联系起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大欣赏的视野,提高训练的频率,主要依靠的是多听。当然,多听是指欣赏各种各样的音乐。科普兰认为,“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是音乐美育功能实现的一条途径。音乐欣赏与音乐美育虽然联系密切,但两者并不等同。音乐欣赏是更为基础性的内容,音乐美育的内容比较宽泛。音乐美育的价值与功能最终在音乐欣赏的全过程中得到了理论论证和实践的检视”。
参考文献:
[1]默塞尔.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J].中国音乐,1987:118.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84.
[3]张前,王次绍.一名乐关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24.
[4]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师范人学出版,1990:88.
[5]格尔.关学(第3卷)(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