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思想道德的教育方法上,他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重视身教,做学生的榜样;在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中教会学生做人、格物的道理。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尤其是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积极吸取古时先哲的教育理念,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能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听不懂太多的大道理,但他们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敬佩一个人,就会去关注他、模仿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许多乡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失了父母和家庭的教育,此时,小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言傳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树立好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仅对自身的修养有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加重要。
一、坚守信念,用真情感染学生
真情可以感染,本人在高原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载,几十年如一日。在小学教育中,始终秉持着用心奉献,用心做教育的信念,为做好教育而欣慰。曾经教过的一个一年级学生一家五口领低保,只靠半残疾的父亲一人外出打工养活全家。年迈的奶奶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每天上学时衣服脏兮兮的,脸上甚至沾上泥土,有些孩子欺负她,故意捉弄她。而我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耐心地教她如何自己保持仪容仪表,勤换衣物勤洗手。另一方面,以“帮助一位同学”为主题召开班会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的行动,帮助同学,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中,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同时对做的最好的学生进行表彰,进一步强化“助人为乐”的成就感。双管齐下,那位学生形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生们也形成了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实际的、充实、丰富的活动。教师以身作则,用真情感染学生,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不偏不倚,让学生从心底信服
留守儿童,相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加脆弱的心灵,以及更加敏感的神经。而学校教育中,总有成绩较突出的“优秀生”和成绩较差的“学困生”。如何看待学困生是对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思想品质的检验,也是对其工作责任感的考察。面对“优秀生”与“学困生”,教师不能区别对待。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很强,一旦进行区别对待,将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对教育工作不配合。而只有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做了好事都要奖励;做的不好的也都应该批评。
同时,批评学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摒弃粗暴的训斥。对待心灵幼小的学生,细微观察,“润物细无声”地循循善诱。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公平,不能做的。当孩子欺负弱小等行为发生时,应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听他解释,然后让他好好想想别人会怎样痛苦,使他主动停止欺负人的行为。从心底认同,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关注细节,从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关心
父母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使留守儿童缺失了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上需要关注细节,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入手,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关怀。以放学的接送为例,农忙时候孩子的家长无法及时赶到学校接送年幼的孩子。这时候被留下来的孩子看着其他同学有父母来接送,心中肯定会有些难过。他们这时候的心灵十分脆弱,教师这时候需要抓住机会,关心学生,问清楚是什么情况,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可以送孩子回家。教育无小事,教师对孩子的关心,是细腻而具体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顿早饭,一件外套,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件小事,但对于伤心难过的学生、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可能一辈子都记得。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候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讲解。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用关心和真情打动学生,对于乡村留守儿童来说,才是真正需要的。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窗,才能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尤其是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积极吸取古时先哲的教育理念,言传身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能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能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听不懂太多的大道理,但他们的学习、模仿能力很强,敬佩一个人,就会去关注他、模仿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许多乡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缺失了父母和家庭的教育,此时,小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言傳身教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树立好良好的师德师风,不仅仅对自身的修养有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更加重要。
一、坚守信念,用真情感染学生
真情可以感染,本人在高原小学从事教育工作近三十载,几十年如一日。在小学教育中,始终秉持着用心奉献,用心做教育的信念,为做好教育而欣慰。曾经教过的一个一年级学生一家五口领低保,只靠半残疾的父亲一人外出打工养活全家。年迈的奶奶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她每天上学时衣服脏兮兮的,脸上甚至沾上泥土,有些孩子欺负她,故意捉弄她。而我在教育教学中,一方面耐心地教她如何自己保持仪容仪表,勤换衣物勤洗手。另一方面,以“帮助一位同学”为主题召开班会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的行动,帮助同学,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中,体会助人为乐的快乐,同时对做的最好的学生进行表彰,进一步强化“助人为乐”的成就感。双管齐下,那位学生形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学生们也形成了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实际的、充实、丰富的活动。教师以身作则,用真情感染学生,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不偏不倚,让学生从心底信服
留守儿童,相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具有更加脆弱的心灵,以及更加敏感的神经。而学校教育中,总有成绩较突出的“优秀生”和成绩较差的“学困生”。如何看待学困生是对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思想品质的检验,也是对其工作责任感的考察。面对“优秀生”与“学困生”,教师不能区别对待。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很强,一旦进行区别对待,将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对教育工作不配合。而只有对他们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做了好事都要奖励;做的不好的也都应该批评。
同时,批评学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摒弃粗暴的训斥。对待心灵幼小的学生,细微观察,“润物细无声”地循循善诱。首先要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公平,不能做的。当孩子欺负弱小等行为发生时,应充分了解孩子的想法,听他解释,然后让他好好想想别人会怎样痛苦,使他主动停止欺负人的行为。从心底认同,才能让学生真正信服,对今后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三、关注细节,从生活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关心
父母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许多家长忽略了家庭教育,使留守儿童缺失了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上需要关注细节,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入手,让孩子们感到学校的关怀。以放学的接送为例,农忙时候孩子的家长无法及时赶到学校接送年幼的孩子。这时候被留下来的孩子看着其他同学有父母来接送,心中肯定会有些难过。他们这时候的心灵十分脆弱,教师这时候需要抓住机会,关心学生,问清楚是什么情况,和孩子谈谈心,聊聊天,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可以送孩子回家。教育无小事,教师对孩子的关心,是细腻而具体的。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顿早饭,一件外套,对教师来说可能是件小事,但对于伤心难过的学生、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孩子来说,却是雪中送炭。无微不至的关心,学生可能一辈子都记得。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有时候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讲解。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用关心和真情打动学生,对于乡村留守儿童来说,才是真正需要的。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窗,才能让他们带着激情、兴趣在课堂和生活中明理成长,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