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你能成为“老干妈”吗?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z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也许正值秋冬交替,总感觉没有什么胃口。但饭不能不吃,为了下饭,第一个冲进脑海里的就是来点儿“老干妈”(辣酱),于是拌着“老干妈”我吃下去了整整一碗米饭,胃口大开。
  此时,恰逢第四季度,正是各家企业做规划与预算的时候,几位人力资源好友,一起品茶畅聊,说到了职能部门工作的难处,真是早晨第一个到公司,晚上最后一个下班,可谓起早贪黑,年终总结的时候,却总觉得没有价值性的工作成绩及亮点,苦闷之意油然而生,不禁感叹选错了行。
  在企业中,业务部门是“饭”,大家不能不吃饭。当然,这中间也有些部门是粮食(比如生产和销售),有些是菜或者肉(比如质量和市场),而职能部门常常被认为可有可无,甚至还添乱,我们能否把职能部门做到像“老干妈”——虽然不是必须品,但能够促进大家的食欲,而且一到吃饭的时候就想,有那么一股子让人离不开的劲儿呢?
  谈到这里,大家兴奋起来,到底如何能够做到呢?那我们就先从职能部门中的培训部门说起吧。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力资源工作中,似乎花钱最多,最难见效的就是培训了,据ASTD(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的简称)统计发现,培训仅仅能够解决企业中10%的问题。可每一个企业又都在做培训,甚至一窝风的成立企业大学,那么培训到底应该怎么办呢?老板越来越精明,总要问:培训的费用花到哪儿去了?有什么效果?于是乎,年终考虑培训规划的时候,又是一个大大的难题。如何做到“老干妈”效应,就要我们研究一下“老干妈”的特质。
  味道醇厚
  每每吃到“老干妈”时,都感觉其味道醇厚,且怎么吃都特别适合,它几乎是很多人吃饭时的必备调料。
  看看我们的培训,能否做到像“老干妈”一样?对于课程的打磨不是拼凑的。我曾经以此来比喻,即做课程过程中的贝、备、悖。第一阶段,贝(拷贝)。初级水平是把别人的课程拷贝下来,照猫画虎,就是做“山寨版”;第二个阶段,备(准备),即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改善,课程体系、内容如何更贴近自身企业及业务,而不是只会买药的采购员;三个阶段,悖(批判),也就是开始创新、引领,更强调企业自身的价值导向,即是否真正解决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
  实实在在
  每次打开“老干妈”的瓶子,都有马上要溢出来的感觉。用料也很实在,颗颗酱粒、肉粒饱满。
  培训亦需要如此。很多企业在做培训的时候,有很多花活,做个游戏(当然,不是说不能做,但要清楚每一个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用个引导技术(可怕的是很多人是跟风在做,根本不清楚何为真正的引导技术)。课堂上的内容能引发学员的笑声不断(那为何不去听相声?价格实惠多了),而结果是上课激动下课不动。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做事更多的求花,而不求实;更喜欢跟风,而不考虑效果;我们在做培训的时候更像是孔雀,前面开着屏,后面露出了不光彩的屁股。
  于是,老板及业务部门都会觉得培训无用,甚至还出现了员工以培训为完不成工作的藉口,因为参加培训,耽误了工作的时间,oh,my god,问世间培训为何物,为何难以以身相许?
  于是,如何使培训落地,踏实,而不要让大家感觉是福利,是锦上添花,亦或是休息的方式,便对我们提出了挑战。只有切实了解业务,做到能实际帮助业务的培训,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跟风,不尝鲜,而是物有所值,才是培训的真谛。
  为你所需
  调味料并非必吃的食物,原本可有可无,但为什么会受到很多人追捧?究其原因,就是它真正捕捉到、理解到客户需求,会使人真正成为别人惦记的对象,哪怕是非必须品。
  因此,培训是不是也该如此?我们做培训时,真正了解需求了吗?我最近正在做培训规划,老板无外乎最关心这几个问题:
  1.培训需求从何而来?其实无外乎是从战略、业务、问题、能力四个方面来找。只有找的准,才有可能真正摸清需求,需求找到了,才能够真正对症下药;
  2.培训效果如何?即能够达成什么目的?是认知上的冲击还是技能的提升,还是工具的使用,还是……如果没有任何的效果,而花了大额的培训费,还搭上了员工的上班时间,双重成本加在一起,不仅没给企业和员工创造价值,甚至还背上了培训无用的罪名,着实令人恼火。于是钱花在刀刃上,有了效果,才是培训部门的生存之道。
  平易近人
  每次拿起“老干妈”,那其貌不扬的瓶子,以及亲民的价格,都让人感觉是那么平易近人,老百姓都能吃得起。而“老干妈”的商标形象,也让人感觉踏实、稳重,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通过自己的双手与努力,创造了这样一款畅销的美味,令人钦佩。
  而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给人的感觉是高高在上,门槛也高,似乎不是一般的员工可以触及的。课程的设置更是堪称高大上,领导力占领了上风,普通员工似乎与培训无缘。而领导力的课程也是外部抄袭引进,其优点是通用性高,缺点是通用性太高,不论企业发展阶段、管理者的成熟度如何不同,外面有什么跟风式的课程都要引进。结果总是学的时候听不懂,也不好意思问,以免显得自己没有能力和水平。
  我曾听一个老师说这样的话:这些学员真笨,我讲的课他们都听不懂。这能说明是学员笨吗?明显是老师的问题。您应该以学员为中心,去讲真正能够帮助学员的课程,老师才真正有价值啊。培训部门应该更虚心地听取业务部门的意见以及学员的意见,多走到业务中间,去了解和感受他们,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可以真正帮助你们的,我们的专业是可以配合你们提升的,我们是平等的、朴实的、可以相互对话的。
  不总结不知道,原来“老干妈”有这么多的优点。如果我们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够具备“老干妈”的作风,这么接地气、实实在在,能够在公司及业务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那么业务部门一定会想到你。我们不求能成为不可或缺的粮食,但真心希望能成为大家吃饭时就想起的“老干妈”。
其他文献
心理学家吉姆与众多网球选手合作多年,他花了数百个小时观察那些顶级选手,并研究他们的比赛录像。让他感到困扰的是,顶级选手得分时的动作和习惯,与普通选手毫无差异。  可是,当他把注意力从得分点转移到得分间隙时,发现了其中的奥妙。那些顶级运动员,在每个得分间隙,几乎都有着一整套习惯动作(或许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比如他们得分后走回底线的时候,他们头部和肩膀的小动作、眼睛张望的方向、呼吸的变化,甚至还有人
期刊
有时候限制就是限制本身。你认为做不到,你就真的做不到。  每个人心里都在追逐安全感,这很正常,但很多人成为了安全感的奴隶,不自觉的变成一种受害者。  受害者的第一个法则叫推卸责任。不是我的问题,是别人不好,是我小时候没这个条件,是这个社会太浮躁。美德都是他的,错误都是别人和社会的。当然,他们也没做成过任何事情。  受害者的第二个法则就更进一步了,叫安心做坏事。很多人每天不努力工作,也可以心安理得。
期刊
海尔的互联网转型,正在推动每个员工转变成“创客”。  创客在海尔内部不断成长,发展成为“小微”。如今,在海尔近200个“小微”团队中,“小微”不断地通过互联网探知用户需求,和用户实时交互,从而将各种好的idea变成产品。  “员工创客化”,是海尔2014年里最热门的一个战略性动作。尽管实施仅一年,遇到了诸多挑战,但却收获了不错的成果,创新产品在市场上频频“出手”。而“小微”们的热情也十分高涨。越来
期刊
“时代列车转入一个新的轨道,‘零距离’、‘去中心化’、‘分布式’的互联网思维把我们带进一个充满生机与挑战的人人时代,一个人人创客的时代。”  ——2014年岁末寒冬,这位海尔集团的精神领袖句句铿锵,展望企业的未来。  是的,一个被时代催生起来的特殊群体——创客,正悄然崛起。  在创新精神高涨的美国,一场来自全民创造的“创客运动”,近几年来渐成气候。而这场运动的主角就是充满造物精神的Maker(中文
期刊
是生产产品,还是“生产”创客?  “海尔选择的是,从一个封闭的科层制企业,转型为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从一个有围墙的花园,变为万千物种自演进的生态系统。”近日,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的一段言论在网上广泛流传。  现在,海尔的名字叫做“创客公地”。  2014年12月4日,从《中外管理》记者走出青岛流亭机场的那一刻,就开始与海尔的“小微”打交道——海尔的礼宾车队,已经是“车小微”了(礼宾车队搭建了在
期刊
继承,还是“独立”?  放手,还是培养?  当父辈的荣光洒满改革开放后的前30年,如今,家族企业的“二代”们该用怎样的颜色画出属于自己的“版图”?而“一代”又该如何面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二代”?  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隐患,不是人民币升值、内需不足、生产过剩之类“高大上”的因素,当家族企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其传承的成败,就成了从企业管理到宏观经济的一个要害问题,这个问题如无解,其他“高
期刊
“人人都可以是创客,看看家里的孩子们,他们的创造力是如此惊人。”克里斯·安德森对《中外管理》表达他对创客的认同。  作为创客理论的提出者,在安德森看来,创客的概念其实早已存在。只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创客才开始真正彰显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一次到访中国还是在十几年前。对于安德森而言,彼时的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工厂,长长的流水线,随处可见的产业工人。如今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在走访深圳和上
期刊
白费功夫的“御膳”  谁来监管你的“看门人”  哲理的故事:  1751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扬州。当地大盐商程明然听说后,找来最好的厨师烹制了一大桌淮扬名菜,请太监送给皇上享用。可皇上品尝过后,并未觉得菜肴有何过人之处,自然也没有召见赏赐他。  程明然非常失落,只好重罚厨师作罢。6年后,乾隆再下江南,程明然又请了当地有名的10位厨师,让每人精心制作了两道拿手菜。这次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在进献前亲
期刊
长青的梦想与传承的现实  在中国大陆,虽然10年前人们还不怎么提“家族企业”这个概念,每每提起,也联系到保守、守旧。但经过这么多年的进步,国人又重拾家族传承的理念,越来越意识到,拥有一个百年老店是荣耀,而不是负担。  但从家族传承的现实来看,目前的主要问题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家族两代人之间理念和意愿的分歧:究竟谁来接班,怎么接,什么时候接。第二,家族里亲戚太多,介入家族企业过多而导致矛盾太多,人情
期刊
一提起富二代,人们就会给他们贴标签。“败军少帅”李兆会更不例外。在第429期奇正管理沙龙上,不少经理人总结出了李兆会做败企业的诸多原因:比如不去提升海鑫钢铁经营能力,热衷搞多元化;不专心做实业一心搞投资,总想赚快钱,不接地气;还说他是纨绔子弟,搞企业内斗,导致企业分崩离析。甚至连漂亮老婆的数亿分手费都被当作原因之一提出来。这也许都与海鑫钢铁的败落有关,但是我想说的是,李兆会与我今年所写其他职场案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