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呼啦啦青春在其间
我的故乡蚌埠,在许多人的眼里,它可能依旧是个连名字都念不准确的小城,可在我的心里,它是跑业跑不到边,声色味齐全的游乐场。那时候我们还在蚌埠二中读初中,记忆里大坝下的淮河总是青灰的,火车总是开进夕阳里的,这是属于那个旧梦的颜色。
好像和故乡有关的记忆总是和奔跑有关,我们在操场上奔跑,在小巷里奔跑,在大坝上奔跑,书包带四散开拖在身后,心跳声被放大成兴奋的鼓点,头发被汗水打湿了粘在额头。
那些岁月,触手可及,浮光掠影的故乡小城,呼啦啦少年在其间。
很多人,譬如我,长大以后都离开蚌埠去了远方。这座城市本来就指向远方,顺着它交错密布的长长铁轨。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就是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在这里,半个城市的人都习惯了枕着汽笛声入睡。日落的时候,火车从桥上呼啸着穿过夕阳的景象,是少年心中不能触碰的柔软。那些曾经在这儿出发的少年和姑娘,最终都没有留下。总有些人有些事,被我们用力地甩往身后,这样才可以获得向前的力量。
除了夕阳下的铁路,淮河是最大的游乐场。我们称之为“大坝”的,是每天必去报到的地方。春天摘柳枝,夏天捉知了,秋天偷玉米,冬天打雪仗。
如果说火车给这里的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大坝给我们的则是一份接地气的气定神闲。黄昏的时候,各家妈妈叫孩子的呼唤声在大坝上此起彼伏,随之出现的是满身灰尘的我们,以及妈妈几下不痛不痒的拍打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仍然在我的记忆中栩栩如生。在你的心里,有没有这么一个盒子,里面藏着许多宝贵的记忆碎片,每当你有一点点被生活吓住了的时候,就找个角落坐下来,打开这个盒子翻看?而我的盒子里,就是这样的大坝黄昏,妈妈的埋怨声,一路奔跑后渐渐平复的心跳声,远处草木灰的气味,渐渐掉入淮河里的太阳。
每一个童年都需要由一道水流构成,长江,黄河,或是家门口的小溪。淮河对我们来说,除了意味着长得跑不到尽头头的大坝外,还有每年蓄水期结束时吃不完的鱼。它们被我妈从集市带回家来,在一个红水桶里养上个三五天,然后成为美味的红烧鱼或是鱼冻。
在那些正宗的北方人眼里,我们大约还是不算地道的南方人。这是这个城市微妙而尴尬的地方。南北分界和交通枢纽,共同成就了蚌埠的自得其乐、左右逢源、不走心肺的大杂烩文化,既不同于黄河之霸气,也不同于长江之婉约。
男孩基本都是球迷,市中心体育场虽然只有煤渣跑道和没有草皮的球场,但仍然成了市民们的健身房。放学后,书包就地摆成两排,就成了球场,输了的人可以选择踢屁股,或者买汽水。这里虽不是莫斯科,却也同样不相信眼泪。有个男孩因为爱哭,很快就成为“吃饭睡觉打球球”故事里的那个“球球”,少年的成长经历就是这样残忍。
除了玩,吃当然也很重要。这里的饮食同样也是南北荟萃,既有和发小一起大快朵颐的麻小,也有永远在排队的南翔小笼。天气好的早上,我妈带着我提前半小时起床,到南翔小笼吃一笼小笼包,喝两碗豆浆,然后暖暖和和地穿过马路,去对面上学。中午的时光则属于黑暗料理,校门口的小商贩兜售的糖稀,在上课铃声响起的前一秒钟会紧急打折出售,这是我最早掌握的市场经济学。
关于吃这件事情,不得不提的还有鸡蛋灌饼。高考前的夏天,每天早上我都是伴着它的香气背诵英语范文。一口松脆的饼,一个复杂的定语从句;一口绵软的蛋,一个冷僻的生词。
大学毕业那年,我回到蚌埠。我坐在蚌埠二中门口,看扯着大嗓门的少年互相招呼着放学。时间走了这么久,心境却仿佛一瞬间就能将我带回从前,我恨不得一把拉掉身上心上捆绑着的束缚,加入那些带着汗水亮晶晶的面孔,再和他们到市中心的球场上去好好地撤一把野。
然后,我又在黄昏时分站在铁路大桥的旁边,看火车像记忆中那样呼啸而过。背景是夕阳下渐渐喧嚣又逐渐热闹起来的蚌埠,它从未长大,亦不会老去。我突然跳起来,像在梦中对着小伙伴那样,对着天空高喊:快跑啊!不要停下来。
我的故乡蚌埠,在许多人的眼里,它可能依旧是个连名字都念不准确的小城,可在我的心里,它是跑业跑不到边,声色味齐全的游乐场。那时候我们还在蚌埠二中读初中,记忆里大坝下的淮河总是青灰的,火车总是开进夕阳里的,这是属于那个旧梦的颜色。
好像和故乡有关的记忆总是和奔跑有关,我们在操场上奔跑,在小巷里奔跑,在大坝上奔跑,书包带四散开拖在身后,心跳声被放大成兴奋的鼓点,头发被汗水打湿了粘在额头。
那些岁月,触手可及,浮光掠影的故乡小城,呼啦啦少年在其间。
很多人,譬如我,长大以后都离开蚌埠去了远方。这座城市本来就指向远方,顺着它交错密布的长长铁轨。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就是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在这里,半个城市的人都习惯了枕着汽笛声入睡。日落的时候,火车从桥上呼啸着穿过夕阳的景象,是少年心中不能触碰的柔软。那些曾经在这儿出发的少年和姑娘,最终都没有留下。总有些人有些事,被我们用力地甩往身后,这样才可以获得向前的力量。
除了夕阳下的铁路,淮河是最大的游乐场。我们称之为“大坝”的,是每天必去报到的地方。春天摘柳枝,夏天捉知了,秋天偷玉米,冬天打雪仗。
如果说火车给这里的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大坝给我们的则是一份接地气的气定神闲。黄昏的时候,各家妈妈叫孩子的呼唤声在大坝上此起彼伏,随之出现的是满身灰尘的我们,以及妈妈几下不痛不痒的拍打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一幕仍然在我的记忆中栩栩如生。在你的心里,有没有这么一个盒子,里面藏着许多宝贵的记忆碎片,每当你有一点点被生活吓住了的时候,就找个角落坐下来,打开这个盒子翻看?而我的盒子里,就是这样的大坝黄昏,妈妈的埋怨声,一路奔跑后渐渐平复的心跳声,远处草木灰的气味,渐渐掉入淮河里的太阳。
每一个童年都需要由一道水流构成,长江,黄河,或是家门口的小溪。淮河对我们来说,除了意味着长得跑不到尽头头的大坝外,还有每年蓄水期结束时吃不完的鱼。它们被我妈从集市带回家来,在一个红水桶里养上个三五天,然后成为美味的红烧鱼或是鱼冻。
在那些正宗的北方人眼里,我们大约还是不算地道的南方人。这是这个城市微妙而尴尬的地方。南北分界和交通枢纽,共同成就了蚌埠的自得其乐、左右逢源、不走心肺的大杂烩文化,既不同于黄河之霸气,也不同于长江之婉约。
男孩基本都是球迷,市中心体育场虽然只有煤渣跑道和没有草皮的球场,但仍然成了市民们的健身房。放学后,书包就地摆成两排,就成了球场,输了的人可以选择踢屁股,或者买汽水。这里虽不是莫斯科,却也同样不相信眼泪。有个男孩因为爱哭,很快就成为“吃饭睡觉打球球”故事里的那个“球球”,少年的成长经历就是这样残忍。
除了玩,吃当然也很重要。这里的饮食同样也是南北荟萃,既有和发小一起大快朵颐的麻小,也有永远在排队的南翔小笼。天气好的早上,我妈带着我提前半小时起床,到南翔小笼吃一笼小笼包,喝两碗豆浆,然后暖暖和和地穿过马路,去对面上学。中午的时光则属于黑暗料理,校门口的小商贩兜售的糖稀,在上课铃声响起的前一秒钟会紧急打折出售,这是我最早掌握的市场经济学。
关于吃这件事情,不得不提的还有鸡蛋灌饼。高考前的夏天,每天早上我都是伴着它的香气背诵英语范文。一口松脆的饼,一个复杂的定语从句;一口绵软的蛋,一个冷僻的生词。
大学毕业那年,我回到蚌埠。我坐在蚌埠二中门口,看扯着大嗓门的少年互相招呼着放学。时间走了这么久,心境却仿佛一瞬间就能将我带回从前,我恨不得一把拉掉身上心上捆绑着的束缚,加入那些带着汗水亮晶晶的面孔,再和他们到市中心的球场上去好好地撤一把野。
然后,我又在黄昏时分站在铁路大桥的旁边,看火车像记忆中那样呼啸而过。背景是夕阳下渐渐喧嚣又逐渐热闹起来的蚌埠,它从未长大,亦不会老去。我突然跳起来,像在梦中对着小伙伴那样,对着天空高喊:快跑啊!不要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