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研究述评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jin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历程。百年前,五四运动的先驱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逐渐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研究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对培养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梳理了近20年来关于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的研究,学界的研究以“如何科学认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客观把握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为主线,聚焦如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界定”“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个人思想转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发展总体状况”三个问题。
  关键词: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转变
  在我国学术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特别是2007年团中央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之后,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其成果逐年上升。在“国家图书馆网”以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著作有10部;在“中国知网”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有论文近2000篇。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從数量、质量方面看都很可观,这表明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日益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但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培养背景与意义、培养路径及机制、培养经验与历史借鉴、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某一具体现实问题的学理探索,还有基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而展开的实证研究等。但从历史角度研究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历程,客观把握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路径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主要是围绕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思想转变历程展开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梳理近年来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其研究现状为:
  (一)研究现状
  学界的研究以“如何科学认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客观把握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转变?为主线,聚焦如下三个问题:
  1.关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概念界定的研究。这一研究旨在解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什么”的问题,主要是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明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词,最早出现在张德生《塑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书中,但该概念的正式提出是1989年10月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纪念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江泽民在此次讲话中首次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个完整、明确的概念提出来,并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作了重要论述,指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修养和比较宽广的视野,密切联系群众,懂得中国的国情和具体的实际,自觉根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另外两个重要政策文件中进一步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具体论述:一是1997年全国高校第六次党建工作会议上党结合新的形势需要,强调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并从政治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要求出发对其政治立场、政治信仰、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敏锐性与鉴别力、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比较突出作了具体论述;二是2007年共青团中央颁布《“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纲要站在人才储备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就是在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者,引导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学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界定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有的学者侧重于素质论即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具备何种素质开展研究,如张太忠(1998)从政治、道德、能力和作风四个方面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素质进行了详细论述。即政治素质上,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仰马克思主义,以共产主义为理论;道德素质上,践行社会主义道德,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能力素质上,具备适应国际变革和时代进步需要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风素质上,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王珩(2009)则从特征论的角度阐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具备政治、知识、能力和道德四大特质,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政治上要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知识上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上要有高水平的创新实践能力,道德上要有奉献和服务意识。王向阳(2012)则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青年中的优秀人物。尽管学界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概念界定各有看法,但普遍认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具备鲜明的政治特征、突出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三大普遍特征。
  2.关于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个人思想转变的研究。目前,学界对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个人思想转变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和毛泽东三个早期典型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研究成果居多。学者们对李大钊思想转变的原因及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①关于李大钊思想转变的研究,主要观点如下:王小梅(2009)则论述了李大钊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是留日期间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接触,受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河上肇的影响。任晓寅、齐晓明(2012)认为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即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深研政理”理想、广泛参与社会政治活动。黎思怡、崔卫峰(2013)认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历了由了解到理解再到接受与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尝试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解释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两个历史阶段。②关于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研究聚焦在其是否是马克思主义者及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展开,沙健孙、侯新夷和肖贵清等人都对陈独秀是否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深入探讨。目前,随着对陈独秀研究的深入,学界普遍认为他在五四运动前后实现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此外,学者们围绕陈独秀思想转变的原因和过程也做了不少研究,一致认为其思想转变深受李大钊的影响。刘雪娥(2008)认为“南下之行”对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有着重要作用,使其不仅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而且在行动上开始同情劳动者,积极参加工会活动,重视无产者的力量;而吴忠良(2009)则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出发认为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主要受国际因素的影响。魏知信(1991)从纵向把握陈独秀思想转变过程,论述了陈独秀由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思想历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17年“十月革命”至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从追求法兰西文明转向俄国革命,拥护十月革命;二是“五四运动”至1920年秋,陈独秀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三是1920年末至1921年下半年,陈独秀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基本上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傅金碧、吕开武(2010)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陈独秀在1920 年下半年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并深入剖析其转变过程诸多缺陷,提出陈独秀是一个不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独到见解。孟永(2012)从陈独秀观察“中国问题”的视角阐明陈独秀是在其民主观的视阈转换过程中走向马克思主义的。③学界围绕青年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判定标准、原因、过程、特点都做了系统研究。首先,学者们对青年毛泽东何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是有争议的,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在1920年底至1921年初。赵春旸(1989)为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标准提供了基本框架,他认为应当以四个“是否”为标准衡量毛泽东是否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即:是否比较全面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点;是否理解了十月革命经验的主要点,明确中国要走俄式的革命道路;是否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并划清思想界限;是否自觉认识到有组织共产党的必要并为组创党而积极活动。学界公认青年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深受“十月革命”和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田慧武(2008)认为青年毛泽东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主要原因是时局的促成,湖湘文化对其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及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帮助。再者,有不少学者认为青年毛泽东完成世界观的转变, 经历了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孙有中(2002)等却认为毛泽东是由改良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而沈海波(2001)则认为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19年底毛泽东第2次赴京直至1920年7月初回湖南,他受到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影响,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7月至11月,毛泽东在湖南从事社会活动,大量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思想逐步倾向于马克思主义;1920年12月至1921年春,毛泽东彻底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此外,也有学者对其思想转变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为进一步把握建党初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路径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3.关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思想发展总体状况的研究。学界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群体的思想发展的研究很少。目前的研究零散地涉及到了无政府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等。张建华(2006)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特点把握其成长的一般规律:一是爱国主义是他们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基础;二是他们共同选择了知识分子与劳动者相结合的道路;三是他们都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张的研究为学界研究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研究现状述评
  总体而言,理论界对这一论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也是该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具体如下:
  1.个体研究多,群体研究少。论者多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停留在对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单一个体思想转变的剖析层面,成果更多是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个人思想轨迹的历史考察,而缺乏从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群体角度对其思想发展做深刻的分析,对其成长的特征进行概括和凝练,更少有学者对早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一般规律进行客观把握。
  2.实证研究多,文献研究少。已有研究成果从方法上主要是围绕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现实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居多。同时,现有的研究成果很少从历史的角度梳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成长历程,运用文献法研究这一问题成果几乎没有。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9-10-29.
  [2]张太忠.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J〕.锦州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3]王珩.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质及培育〔J〕.高教论坛.2009(7).
  [4]王向阳.解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内涵的方法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4).
  [5]王小梅.李大钊早期思想的多元特征与发展脉络〔J〕. 河北学刊.2009(6).
  [6]任晓寅、齐晓明.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原因探究及意义〔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7]黎思怡、崔卫峰.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的接受路径探析〔J〕. 党史博采:理论版.2013(5).
  [8]刘雪娥.“南下之行”对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作用〔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9]吴忠良.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国际因素〔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10]魏知信.论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J〕. 南京社会科学.1991(3).
  [11] 傅金碧、吕开武. 试论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12]孟永. 陳独秀是否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大旗〔J〕.长白学刊 .2012(11).
  [13]赵春旸. 略论青年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时间与标准问题〔J〕. 青海社会科学.1989(2).
  [14]田慧武. 透视青年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和特点〔J〕. 前沿.2008(1).
  [15]孙有中.从改良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早期思想的转变〔J〕. 探索.2002(2).
  [16]沈海波.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三个发展阶段〔J〕. 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3).
  [17] 张建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特点及其一般规律〔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旧是重大且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要通过一代代中国人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克服发展中的困难险阻。青年党员干部是党员的主力军,是青年党员中的先进群体。目前,在部分青年中存在诸如政治思想迷茫、理想信念丧失、服务观念缺失、忽视自律心态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此进行全面分析,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此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的经营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在企业的工作当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就是党建和思想政治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新时代下,企业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就一定要重视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这样才可以使企业更好的进行工作,从而得到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现阶段社会的经济形势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国
期刊
摘要:五四运动距今恰逢百年历程,其所蕴含的五四精神已成为青年运动的风向标,发扬五四精神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实现全面小康与民族复兴而奋进具有重大意义。从“为什么培养”看,从“培养什么”看,从“怎么培养”看,三个方面探析青年的培养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新时代青年;民族复兴  一、五四精神视域下培养新时代青年,必须首先回答“为什么培养”的问题  培养青年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
期刊
摘要:2017年2月28日,教育部党组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文件中对于学生党员的教育以及培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进一步确立了校、院党校的主体地位,这就意味着包括高校二级分党校在内的党校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高校二级分党校存在着教育培养形式单一、内容固化等问题,教育培养成效亟待提升,本文将结合二级分党校工作经验以及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探索创建平台多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优化逐渐完善,国企优化持续深入,展开国企党建工作也有着全新的挑战。经过优化组织形式,达成国企党建以及业务工作的有效结合,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的一同加强,有助于唤起党建工作的活力,有效地加强企业之间竞争的优势。  关键词:党建工作;国有企业;拓展;探究  习总书记在国企的党建工作中强调:“兼职当对国企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务必一以贯之。”这是由国企党建工作的行动纲要,是国企的
期刊
摘要:新时代的到来和改革开放大门越开越大,西方的社会思潮也不断进入中国,各种社会思潮靡然成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选择等产生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能力,对巩固和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  所谓社会思潮指的是:在特定时期内,反映不同阶级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相比于从前而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房屋建筑领域作为保证人们日常生活的领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实际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为了更好的保证工程具有较高的质量,我们需要保证外墙的防渗漏施工质量。外墙的防渗漏施工质量在整个工程施工的过程当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外墙因为质量不好出现了渗漏的情况,那么不但房屋会出现不美观的情况,房屋建筑的实际使用也会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学习习近平的群众观,了解其对待人民群众的看法、态度和观点,介绍习近平群众观的时代价值与基本内涵。旨在达到使得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学习践行习近平的群众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首位。  关键词:群众观;时代价值;基本内涵  在《习近平用典》敬民篇中有这样一句古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
期刊
摘要:《新闻当事人》是湖南卫视2012年推出的全国第一档80后青年发声新闻节目,节目核心调查记者群全都是80后。以新闻当事人为核心,以事件各相关人、围观者为话题支撑,关注社会群体心理需求、现实困境、焦点话题,引发观众共鸣。  关键词:新闻节目;娱乐性;严肃性  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中说过,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美国战略专家布热津斯基的奶嘴战略;《道德经》中谈到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
期刊
摘要:高等院校党委书记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高级管理者,是我国大学教育体系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主要阐述了江西省高等院校党委书记的群体性素质调研情况,同时分析了高校党委书记群体性素质缺失问题,并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党委书记;群体性素质  在我国大学治理模式中,领导体制由“一元化党的领导体制”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的负责制”,党委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