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们的外婆和两个姨妈,是我妈 出嫁时的陪嫁物。大姨妈不久嫁在浙江 二姨妈、外婆跟着我妈再次迁往江西 两个姨妈,都从外婆那里学会了 怎样珍藏一些重要的东西,例如: 我小时候爱吃的花生、米糖、蜜枣、雪梨罐头等 她们将之藏匿在谷仓、黑漆漆的棺材里 等我們长大,她们又把死亡藏好了—— 外婆将死亡藏在一堆碳灰里,每晚临睡前 拨弄一下,那些碳灰里的火星子总是明亮地闪一下 然后暗淡下去。她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外婆和两个姨妈,是我妈
出嫁时的陪嫁物。大姨妈不久嫁在浙江
二姨妈、外婆跟着我妈再次迁往江西
两个姨妈,都从外婆那里学会了
怎样珍藏一些重要的东西,例如:
我小时候爱吃的花生、米糖、蜜枣、雪梨罐头等
她们将之藏匿在谷仓、黑漆漆的棺材里
等我們长大,她们又把死亡藏好了——
外婆将死亡藏在一堆碳灰里,每晚临睡前
拨弄一下,那些碳灰里的火星子总是明亮地闪一下
然后暗淡下去。她多么满足于自己的鬼把戏
1983年冬天,她供出死亡的时候
妈妈将一盆碳灰打碎了,像一只陶罐
碎裂在苦难的尽头
相较于外婆,大姨妈似乎高明得多
她将死亡放在唇边,从来不告诉她的儿子们
那天,她和我说话,一边喊我细囡
一边猛嚼敌敌畏腌制过的食物
——我记得,那是2012年6月18日
现在只剩下二姨妈了,我很害怕
她会将死亡藏在哪个唾手可得的地方呢
那只跛足里?那个挥之不去的
肥胖症里?但她
总是走到河流中心,打捞水流、沉沙和藻荇
将它们晒干,用方格子手帕包扎并藏好
仿佛死亡是一些易碎品
其他文献
花语:西川老师,您好!很荣幸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您生于1963年,属兔,这些年您在中央美院人文学院任教,业余时间写诗,著书,频频得奖,您觉着您算不算兔子里跑得最快、也最幸运的那只? 西川:不,我其实跑得不算快。很多事是不得不干,是别人要求我干的。我自己要干的事总是被诸多杂事一再往后拖。顺便说一句,我已离开中央美术学院,现在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师。你提到我生于1963年,这可能意味着
有人问我,杨角是诗人还是散文作家?让我回答这个问题很难,他写过诗集《最初的河流》、《三年中的两只眼睛》,也写过散文集《与我同行》,要准确地给他定位,我只能说,杨角是一名警察!“就是有事被人找,无事被人骂的那些人。”(杨角《警察》)。 更准确一点说,杨角就是一名在四川、在全国公安系统都有点名气的警察诗人。 “在中国 一个叫杨角的小子 很想写诗 其实他不是写诗的料 读书十七年(复读、掉班也
作为丁玲的故乡,沈从文和周立波的近邻,常德文脉兴旺,能人辈出。新世纪以来,这里激情洋溢,诗情盛开,一批女诗人脱颖而出,谈雅丽、杨亚杰、邓朝晖、唐益红等人都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诗歌,形成了中国诗坛特有的“桃花源女性诗群”的现象。 在这批诗人中,谈雅丽出身书香家庭,从小学习古典诗歌。虽然,她是进入新世纪后才开始新诗创作的,但由于起点高、悟性强,很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近年来在《诗刊》《星星》《花城》等刊
《沧浪诗话》中所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说诗晬语》中也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由此可见,历代文豪主张的都不是天生自然论,而是建立在学养的基礎上,“涵养即深”,天机才能自会。 可蒋在十多岁时,便出手不凡,却是一个奇迹。 如《易碎的墙》:“我们是什么,他们又是什么,脚印里印着脚印,还是脚跟里印着脚跟”。在这首
在当代诗人的阅读写作中,胃口的偏好、作品的选择,存在巨大分歧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对于中国当代汉语诗歌,还存在一个其它语种所不存在的问题,新体诗与旧体诗——这是指当代写作的文体选择。英语也有古今之分,英语诗也有过格律要求和对应的创作业绩,但现代英语诗歌写作者,显然不可能再写古体英语诗。在当代中国,今人写作古体诗,古体诗与新诗并行,这本来是汉语诗歌生命力旺盛的一种表现。难堪的是这样一种情形,两种写作者之
半个世纪后,摇晃在异乡枝头的四朵白花,从峻峭的岩石中怯懦地探出头来,用诗歌掩藏他乡的痛苦。他们在纸上歪歪斜斜地走路,在空旷中寻找原乡;他们在辽阔中怀揣梦想,沿着一朵白花的经脉返乡。 ——摘自《白花的白·序》 1 大凡有过诗歌阅读经历和体验的人都会有此感觉,即不同艺术品质的诗歌,它们的内涵和意蕴是如此不同,甚至同一首诗歌,在不同读者或者同一读者的不同阅读场景之中会得出相差甚远的感知、评价和结论
诗歌写作的审美从本质上说,是诗人在诗学层面上对世间万物的感知、认识、体验和美学价值上的评判。是诗人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审美不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更是诗歌超越时空维度的生命力的体现。将有限的、简单的、物质的、日常生活审美趣味提升为无限的、博大的、精神的审美情感,是诗歌审美旨趣的最大功能之所在。 诗人通过诗歌向读者、向社会传递审美意蕴。这种审美意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诗意除了真善美的丰富内
史诗传统的匮乏一直以来都被作为一个例证,并以此表明中国特别是汉族诗歌创作在源头上与其他民族的不同。这种不同确实制约了诗歌发展的走向,以状物、抒情为主的短章也一直是汉语诗歌的主流。直到白话诗兴起,真正意义上的长诗仍然并不多见。创作传统的缺失一方面无法为诗人们提供相应的诗歌资源,另一方面又限制了诗人的视野,使诗人们不能对长诗的真正价值提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所说的长诗不单单是指诗歌体式上的长,而是指向
梁平一直以他沉稳的书写行进在百年中国新诗的进程中。他的写作,既有新诗发展的传统赓续,也不失对文学艺术高端的执着追求,更有着精神性的现实彻照和深邃的内在经验释放,他基于诗歌自觉同时又肩负使命感的写作,在当代诗坛卓有建树。尤其是,当很多诗人在为地域书写而囿于边缘化的晓风残月不能自拔时,他却加载地域以历史的宽阔与厚度,表现出驾驭现实题材的游刃有余。他的诗歌写作最不缺乏的是纵横捭阖的自信。他表达风趣,直入
“诗言志”到“诗缘情”,中国诗歌自古重抒情,甚至于认为,诗无情而不立。“诗”与“非诗”的界限全在于“情”——“有情”则为“诗”,“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所以通者,言也。其或情之深,思之远,郁积乎中。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1];“无情”则“非诗”也,“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2]。于是乎,抒情成为了中国诗歌最为重要的一种传统。陈世骧先生说“中国文学的荣耀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