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的悖论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chang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著名的思想家曼德维尔,在1714年出版的《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述了这样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蜂群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这就是“节约的悖论”。节约对个体来说是好事,但却造成整体经济状况的恶化;反过来,浪费是“私人的恶德”,但却刺激了经济,提高了“公众的利益”。
  后来,这个故事被英国大经济学家凯恩斯沿用,并加以引申——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
  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5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于是,从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后,各国政府竞相采取各种各样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扩大需求;舆论宣传也极尽鼓励消费之能事。
  对中国民众来说,“扩大内需”等名词同样并不感到陌生。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又是一个人山人海中旅游、花钱买罪受的“黄金周”。从1999年集中休假开始,大家已经为刺激经济增长作出不知多少次的贡献。
  当然,近段时间还有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那就是倡导“节约型社会”。从中秋节后成堆的月饼如何既不被浪费又吃不腻,到环保节能型产品的热销;从质疑限制小排量汽车规定的不合理性,到温家宝总理带头吃盒饭;那首久违的老歌《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再次在人们的耳畔响起。
  一边在鼓励消费,一边却倡导节约,看起来似乎很矛盾,让人不知所从;但又很和谐地共存于当今社会之中。
  和谐,是因为两者并不矛盾。鼓励消费,实际上是一个量的问题;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节约的悖论”会永远存在,个体理性的结果只能是整体的不理性;倡导节约型社会,讲的则是消费的质,如何调整消费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不是减少消费总量,而是减少那些资源浪费型、华而不实的消费。
  对社会来说,应提倡个体多消费。当然,个体消费有个度,个体消费不是乱消费,不能造成对环境、他人等的负效应。若不考虑这些,单就个体而言,又该如何去消费?是不是也存在着“节约的悖论”呢?
  我们知道,对个人理财来说,精明消费、精简节约是第一要义。省下来的,自然也可以看做是挣回来的;经济学上的消费者剩余,刻画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千百年来,“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始终是东方民族的优良传统,重储蓄也就成了一种潜意识里的东西。节俭是重要的,节俭能够创造奇迹。小时候我们就听过无数个勤俭致富的故事。
  然而,勤俭致富在很多时候不过是一个“神话”,一个美丽的谎言。从中学时代开始,政治经济学课本就为我们揭示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是什么。绝非他们自我宣传的勤俭致富,也不全是坑蒙拐骗(因为那只是个人财富的增减,而无法增加整体的财富),而是在榨取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排除这些经济理论中的价值判断,其实,无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四要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学说,都不承认勤俭能够致富,而只有劳动等要素才是财富的源泉。
  换句话说,理财就是要把“开源”和“节流”同时做好,尤其要重视其中的“开源”。这个道理曾被清崎反复提到,他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中告诫读者,一味地节俭只能陷入“老鼠赛跑”的怪圈;要实现财务自由,只有去做企业主和投资者。
  对个人而言,“节约的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同样生效,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值得人们去思考。
  一是“过分节流”看似积攒下不少财富,实则忽视了“开源”,从而失去了获取更多财富的可能性。靠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只能达到小富即安的状态,并且这种安逸有时候是以牺牲生活品质为代价的;用控制欲望的方法最多只能是缩小收支缺口,而无法填平这一缺口。
  二是节俭有可能让人安于现状,没有动力去投资理财。人们常说,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当满足于目前消费水平时,自然会想,何苦再去费力地赚更多的钱。
   三是某些日常用品的重复性消费,好像每次都很节省,但加在一起却是惊人的浪费。上中学时,很多人都有一台随身听或是MP3,为了省钱大多舍不得买贵的耳机,而是用摊儿上花十几元买的便宜货。结果是,经常断线,过段时间就不得不更换耳机。几年下来,花在廉价耳机上的钱要比买品牌耳机的钱还多,而且还得忍受很多时候仅一只耳机响或是音效不好的状况。生活中类似耳机消费的事还很多。
  四是消费上的节俭往往派生出投资方面的过分保守和稳健,而个人的投资组合中,如果连一项积极性的理财产品都没有,那指望获取高收益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毕竟像某周刊在封面文章《保守投资的魅力》中所举的例子——甘做“房东”赚得盆满钵盈、买中长期国债获得10%以上的半年收益等,只是少数,并且可遇而不可求。保守投资再有“魅力”,我们一般也不大可能坐等天上掉馅饼来实现财务自由。就好像足球比赛,如果一方全部是后卫的话,无论再努力,最好的结局都只是平局。要想赢对方,只有指望着对方球员踢错球门。
  综上,我们给读者提的理财建议是:节俭有度,投资更重要。只有处理好俭与奢之间的关系,在“节流”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如何“开源”,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其他文献
去年十一期间,冯以196800元的价格,买下他的爱车——东风标致307。后来,东风标致降价,冯收到5000元退款。东风标致承诺降多少退多少,并履行诺言,这在汽车界也算一项创举。  冯买下东风标致307一年后,他的哥哥也要买车,前来咨询。他建议哥哥买下一辆同样的东风标致307,可见他对东风标致的感情之深。  冯对东风标致307的感情,远远超出一般车主对车的感情。如果说东风标致307的漂亮外观、人性化
期刊
住房需求还在加大也罢,有人炒房、炒楼也罢,总之,我们看到全国的房价还在往上蹿。“低买高卖”是人人知晓的投资法则,但只有那些将此法付诸行动的人,才会向你证明一夜暴富并不只是神话。看着身边富起来的人,也看着自己的囊中羞涩,真想知道我们怎样才能搭上这班地产“牛市”的快车。    解读“REITs”    大多数人选择搭车的程序是这样的:因为资金有限,一般先买几套房,然后装修后出租或者再卖出赚取价差。但有
期刊
1930年,在美国奥马哈市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两个犹太家庭中,分别诞生了一个男孩。在几十年之后,他们并肩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两位投资大师。前一位被尊称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后一位是有“金融大鳄”之称的乔治·索罗斯。    与人们对巴菲特的普遍赞誉不同的是,对于索罗斯,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贬多于褒。这个被称为“坏孩子”的国际大炒家,最成功的战绩就是狙击英镑及意大利里拉,令英、意两国被迫暂时退出欧洲货币系
期刊
任何一颗种子都要找到适合它生长的土壤,如果你手里是颗水仙花的种子,那么,最好找个有水的地方让它生长。如果你是位一穷二白的创业者,那么,你最好进入孵化器创业。    创业者缺什么,孵化器帮你补什么。在孵化器里创业成功的人都这么认为。也许你接下来会问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我缺钱怎么办?答案是:孵化器会给你钱。  事实上,钱是创业者遇到的最大困难。创业就是一场靠金钱支撑的游戏。你缺少经验、技术不成熟都没关
期刊
“银行怎么不通知一声就加息了呢?”贷款买房的人在房贷加息后,萌生了这样感慨,在他们看来,房贷利率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这在金融市场上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银行似乎听到了买房人的呼声,银行决定给“债主”一个选择固定利率的机会。央行在月前公布了《2004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称“可以考虑允许商业银行发放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这意味着房贷利率将有可能采取固定利率的新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受
期刊
最近,张哲的心情不错。原因是,他投资的债券基金得到了很好的市场收益。得益于债券市场的良好势态,他购买的这支债券基金平均增长率一直不错。该支债券基金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就取得了3.5%的收益,让他颇感满意。  目前从市场上看,债券基金早已被货币市场基金抢尽风头,但张哲却更倾向于投资债券基金。他认为,尽管债券基金风险要高于货币市场基金,但其收益要好于货币市场基金。相比于其他投资方式,一般说来,债券基金的长
期刊
万元户,二十年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财富阶层。  现在,早已不足为奇,北京、上海的许多双薪家庭,他们的家庭月收入就超过了万元,这些人创造财富的速度让人咋舌。但是,把他们的收入和房价放在一起,便黯然失色,这些大城市城区的房价动辄万元以上,这让他们在置业过程中也会“捉襟见肘”。  业内专家认为,按照固定资产投入占收入三分之一的原则,每月收入万元的家庭,他们买房的资金并不见得宽裕,毕竟谁都不可能把所有钱都用
期刊
经常碰到一些不了解保险的人这样问道:“我要是今天买了一份医疗险,明天就病了,看病的费用能给报吗?”  提这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不清楚保险的“观察期”。在我们的健康保险单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观察期;也称为“等待期”。一般说来,“观察期”是指在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几类健康保险中,被保险人在首次投保这几类险种时 ,从合同生效日起一段时间内,被保险人患疾病所发生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赔付。  从观察期
期刊
其实,理财没那么专业、复杂和神秘。理财大部分内容都是平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它发生在你领薪金、买菜、缴费、商场消费、处理资金投向等日常行为中。理财的诀窍就是简单的四个字:开源、节流。    理财重要吗?  理财专家说:世界上1/3的人是天生有钱,1/3的人是靠创业积累财富,1/3的人是靠理财致富。出生在富裕家庭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投资创业的成功概率仅为7%,所以,绝大多数的人是靠理财致富的。  书上说:
期刊
“多少个白天和黑夜,  欲望和女人做伴。  搜罗着人类各式各样的创造,  享受着无法预测的惊喜。”  这段话来自  我的一个好朋友的MSN签名。  她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儿,  喜欢购买各种漂亮的东西,  比如时装,比如香水。  我看了她的签名之后,  第一个反应就是:  大姐,这些惊喜可是要很多银子的!  我知道,她是一个单身女贵族,收入不菲,  自己的薪水足够支付一部分“无法预测的惊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