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老年人科技关怀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hong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招高科技 有喜有悲
  《内蒙古晨报》2012年11月15日发表的题为《高科技产品成老人“甜蜜负担”》的文章称,智能电视、信用卡、智能手机等一些高科技产品,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成了“甜蜜负担”。近日,李先生向记者介绍,前两天,为了给住在乡下的老母亲解闷,他捎回去一台液晶电视机,并装了“卫星锅”,以便母亲能多换几个台收看。谁知,从装上液晶电视机后,他每天能接到母亲近10个电话。每次电话的内容就是询问如何设置电视机的一些功能等问题,不管工作有多忙,李先生每次都得耐心地向老母亲解说半天。“原本是买来给老太太解闷的电视机,反而给她增加了负担。”李先生无奈地说道。
  无独有偶,市民王女士也和李先生的经历相似。王女士称,自己的父母也住在乡下,去年夏天她给父母买了一台微波炉,可过年回家发现,微波炉一次都没用过,父母说不会用。
  中国日报网2012年9月20日的文章《高科技让老年人hold不住》指出,一天,65岁的秦先生听见窗外收废品的喇叭声,秦先生穿着衬衣就出门了,将积攒的纸盒、瓶子、报纸等卖掉。就在拿着刚刚收获的几十元钱准备回家时,他才发现没带钥匙,也没带手机,回不了家了。秦先生只好找路人借了个电话,可是家人的手机号一个也记不住。“电话号码都储存在手机里,孩子们给设置了快捷方式,按一个数字键就能拨号!”最后,秦先生只好打车到亲戚家,晚上子女们下班后,他才回到家。
  新华报业网2012年11月26日的题为《高科技产品,老人想爱不容易》的文章说,家住迎泽区水西关三社区的董老太,今年69岁,去银行取钱,坚决不使用自助取款机,一来不会,二来觉着特别不保险。哪怕银行里排队的人再多,董老太也耐心等,等几个小时都认了。她告诉记者,每到月初或月底,来办理业务的人都很多,多数老人们宁愿排队等几个小时也不愿意接受帮助选择自助取款。她告诉记者:“取款机缺乏交流,万一卡被吞了,或者取不出钱怎么办?还是在人工服务窗口感觉更可靠、安全放心。”有的老年人虽然使用了自助取款机,但取了钱也要到人工服务窗口过一遍验钞机,生怕自己拿到假币。
  《金华日报》2012年11月2日发表的文章《高科技Vs老年人》称,今年74岁的陈启寿,也可以叫他“雪里梅”,在网上,网名“雪里梅”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他的本名。陈启寿老人“触网”已有多年,他是一位资深的艺术爱好者,喜欢绘画、摄影。因为网络的发展,很多人都喜欢往网上传照片,陈启寿老人受到影响,也慢慢开始接触电脑。为了能够和网上的摄影爱好者交流,陈启寿老人用手写板一笔一画地输入,还自己摸索,从下载开始一步步学习使用PS软件。
  自从迷上电脑和网络后,“雪里梅”一发不可收拾,玩得越来越“溜”。他先后在金华人论坛的摄影、书画等3个板块担任版主,在金华城市网担任管理员,活跃在金华本地的各个论坛和网站。如今,陈启寿老人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在电脑和网络上。电脑和网络,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精彩。
  凤凰网2012年11月26日的文章《潮老人们的快乐生活》指出,今年已经82岁高龄的贺振华,对时尚的追求,可一点不比年轻人差,更让人佩服的是,老人不仅自学了上网,而且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购达人”。
  “谁说时尚只是年轻人的专利?我们老年人同样有权利去追求。”贺振华说,家里吃穿用的物品,大到钢琴、摄像机,小到床单被罩、衣服、鞋,都是他从网上“淘”回来的。
  贺振华开始接触网购是在3年前,79岁的老贺淘到的第一件物品是小提琴。为了确保小提琴质量,买之前他不仅在网上查阅生产厂家资质,还浏览参考买家的评价。收到小提琴后,贺振华对自己的第一件网购物品非常满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网上的秒杀活动是老人的心头最爱,他总能第一时间抢到手。如今,邻居、朋友也经常请他“代购”。在大家眼中,“潮老头”“网购达人”早已成了贺振华的代名词。此外,老人还亲自到银行办理好了网银业务。“我觉得高科技并不可怕,只要想学,真的一点也不难。”贺振华说。
  恐惧高科技 原因何在
  接受能力下降
  新华报业网2012年11月26日的题为《高科技产品,老人想爱不容易》的文章说,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视力、听力、手脚灵活度、大脑反应速度等都会下降,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而老年人的“科技恐高”,是人到老年后很自然的一种心理,因为老年人思维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对于他们习惯的、熟悉的东西,他们会循环使用,新事物接受起来不仅速度慢,心理上也有明显而抵触情绪。
  高科技太复杂 老年人“玩不转”
  《扬州晚报》2012年10月22日发表的题为《如何消除老人高科技恐惧症》的文章说,手机不会用,就用座机打电话;银行卡不会用,钱就不存了……记者发现,有些老年人对于高科技产品存在不敢碰、不敢用、怕弄坏的恐惧心理。
  不少老年人反映,许多高科技产品不是针对他们开发的,有的程序很复杂,说明书却过于简洁;手机、家用电器等按钮越来越多,老年人完全记不住如何使用;还有一些数码产品,显示屏幕小、信息字符小、按键密集、声音小、灵敏度高,且许多功能对老年人来说完全没有用。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贾顺梅分析认为,目前绝大多数生产商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和特殊情况,所以产品大都程序繁琐,老年人不易学习使用。
  年轻人也犯晕 更何况老年人
  《广州日报》2012年9月20日发表的文章《老人家惧怕高科技,最头痛碰上自助机》称,网友“妞妞的莓莓”直言:“别说老人,有的机器第一次用,我们也会迷糊。”网友“天天ABc”则称:“我今年才30多岁,而且是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到省中医院自助挂号机挂号,虽然看着好像明白,但操作起来还是出错了,不得不跟着老人向服务人员求助,可见老人用这种机器有多困难了。”
  接受高科技 多方关怀
  拓宽学习渠道   《兰州日报》2012年10月22日的《科技产品更新快,让许多老年人无所适从》指出,一位社会学专家介绍说,目前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的途径很少,因此,要充分发挥基层老年组织的作用,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类似渠道,多举办一些科技产品使用、保养方面的知识培训和讲座,要让这些培训进社区,使老年人就近方便地接受培训。而老年大学也要加入一些科技产品应用之类的“适应性教育”,做老年人掌握科技产品的领路人。专家说,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老年人也需要“科技关怀”,不能将老年人关在高科技门外。
  商家应考虑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
  《南昌日报》2012年10月25日发表的文章《“高”“精”智能家电让老人很“闹心”》称,现在的家电厂商大都将消费群体锁定在有购买欲望、有购买实力的25-45岁人群,家电设计上也追求“高科技、精技术”,确实赢得了一大部分市场。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银发市场”的潜力也不能忽视,而那些“高、精”的家电无法赢得老人的青睐。
  业内人士指出,家电生产厂家应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操作水平,让产品操作更简单一些,说明书更加通俗易懂,老人一眼就能看明白。同时厂家应多推出一些功能集成化、使用简单化的家电产品,来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者的基本要求。
  “我觉得家电厂商应该学学手机厂商,开发些适合老人用的家电。我女儿给我买的老人电话,我特别喜欢,字大、声音大,价格还实惠。这样的电器,最受我们欢迎。”崔奶奶告诉记者,老人们最喜欢的家电是操作简便的,而且遥控器按键上的字体一定要够大、说明书字体也要大,标注最好能够通俗易懂些。
  建议开辟老年人服务专窗
  《广州日报》2012年9月20日发表的文章《老人家惧怕高科技,最头痛碰上自助机》称,有网友认为,做好服务和指引是服务好老人的关键所在。网友“江苏凯哥”建议,在机器的上方放一台电视演示器会好点,可以直观地指引老人一步步操作下去。网友“曾梅_槑”说,服务人员很重要,在比较复杂的机器旁边应该有人指引才好。网友“岗头村夫”说,其实很多老年人是看不清屏幕的,写的啥都不知道,怎么操作啊?所以不如加个简单明了的语音提示功能,适用范围更广。
  也有网友认为,针对老人的特殊关照很重要。网友“在北京的广州人”说,应该保留一个人工服务柜台,服务有需要的长者。网友“GZ老鬼”则建议说,找个专人在旁边为老人指点,做不到就别搞这种只方便自己而去麻烦老人的东西,开个老人专窗更实际!
  儿女教老人也是一种孝道
  《山西晚报》2012年11月26日的文章《试着让老人尝尝鲜,苦恼散尽快乐来》指出,为了让老年人学会使用高科技产品,我们也呼吁子女们教父母学习使用一些生活中的新科技产品,丰富父母晚年生活,这也是孝的一种表现。让老人能接受新鲜事物,不与社会脱节,子女起着很大作用。子女要给老人以支持和鼓励,要有耐心,同时教之前必须要做功课,要有循序渐进。
  鼓励老年人接触高科技产品
  《山西晚报》2012年11月26日的文章《试着让老人尝尝鲜,苦恼散尽快乐来》指出,对于老年人的“科技恐高”现象,山西省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艳表示,这是老年人一种很正常的生理现象。
  其实,大多数老年人都不服老,他们的好奇心并不比年轻人少,但他们又不得不接受身体、心理在衰老这个现实,可能在他们接触高科技过程中,碰过一次壁,就会让他们敏感的心理受到挫败,不自觉远离高科技。
  针对这种情况,王艳认为,对老年人接触高科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她解释说,对于乐意接受高科技的老人,子女要鼓励,并做好老人学习的“拐杖”,鼓励他们克服畏难心理,比如对于手机操作,要从最简单的开机、关机等教起,逐步扩展到各个功能键的具体使用方法,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老年人接受高科技,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于老年人的一丁点进步都要鼓励。另一方面,对于抵触高科技产品的老年人,不要勉强他们去接受,以减少老年人的焦虑。
其他文献
千峡湖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是浙江省最大的峡湾型人工湖,有着罕见的高山峡湾风光和生态美景。千峡湖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气候湿润,自然资源特别丰富,有植被、野生动物、微生物近万种。春天,千峡湖进入春耕时节,当地的映山红、桃花、油菜花等依次开放,满山浪漫和澄澈湖水相互映照;夏天,杨梅、桃子、西瓜等作物成熟,高照的艳阳和山水互描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秋天,金黄的水稻、橙色的柿子、红晃的枫叶争相点缀千峡
期刊
陈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省原阳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陈平年少时,家中十分贫困,可他又偏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黄老学说、治世之术。陈平的哥哥为了让陈平安心读书,便承担了家中的全部农活。  时间久了,嫂子看不惯陈平。她认为这个小叔子虽然长得高大却不干活,只会吃闲饭,整天读书不过是不想劳作。因为陈平,哥哥嫂嫂时常吵架。为了免伤兄嫂和气,陈平一再忍让,但嫂子变本加厉,经常出语埋怨。  有一天,邻居
期刊
在医学上把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统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称为药源性疾病,例如庆大霉素引起神经性耳聋等。  药品的副作用只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一种,也叫副反应,是指药品按正常剂量服用时所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出现这类反应的药品具有两种以上
期刊
1996年我退休后。爱上了读书看报。2001年10月,铅山县物价局老年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科学学会成立,我担任老年体育协会副主席和老年体育科学学会会长。记得是在2001年12月,我到县老年体育协会开会,偶然看到了《老友》杂志。当即我就借来阅读,觉得《老友》每篇文章都别有一种风味,体现了老年人的风采,颂老干部功绩,赞敬老新风,是一本集可读性、政策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刊物,极具阅读价值。从此,我就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近两年来我有阴道口下坠的感觉,如果一走路、一运动,症状就会加重。检查时又没有看到下坠,医生说可能是缺少雌激素所致,给我开了利维爱。这种药我已吃了半年但并没见效,阴道下坠的感觉还是有,同样一走路、一运动又会加重。请问:这是什么病?是不是肠易激综合征所引起?服利维爱是否有患癌症的风险?  奉新县·熊××  熊××同志:  现就你的咨询,答复如下:  1 阴道口下坠与肠易激综合征这
期刊
每逢7月1日,我的母亲就会想起她牺牲了的妹妹。  抗日战争开始后,母亲的妹妹冯玲来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1939年7月1日,冯姨不幸在泾县云岭牺牲。得知噩耗后,母亲邀丁志辉阿姨、顾莲英阿姨一起从上海奔赴安徽,经岩寺兵站转达泾县云岭,也参加了新四军。这张照片就是母亲与两位新四军女战友的合影,左起分别是:母亲、丁志辉阿姨、顾连英阿姨。  据母亲回忆,丁志辉阿姨参加新四军后,被分配在医疗队,后来随陈毅支队
期刊
眩晕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是因脑血管病引起的机体对空间的感觉障碍,多为脑缺血影响了小脑与小脑有关的结构所致。据报道,脑血管病眩晕约占门诊眩晕病人的绝大多数。中老年人占90%,因此,突然出现眩晕要警惕脑血管病。  临床上眩晕分真性眩晕和假性眩晕两种。凡觉自身或周围环境有旋转感、沉浮感、摇摆感、直线加速感都为真性眩晕。这种病人多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和恐惧感。为了减轻上述症状,病人往往不敢睁眼。而体格检
期刊
民悬国破救危亡,南湖解缆领新航。劈波斩浪征南北,沐雨凌风赤帜扬。握璇柄,振家邦,伏魅驱魔步铿锵。闯关排险金瓯固,构成和谐筑小康。  琴心剑胆九旬昌,回眸奋起奏笙簧、富民强国铭惩腐,发展图新谱锦章。气正顺,道尤长,龙光牛斗意昂扬。兴亡更替依民主,勃也忽焉仗鼎扛。  我到了凤凰城 胡友显  几回梦萦,终于到了凤凰城,  不是我的故乡,  却是我深深的向往。  青山环抱,  沱江穿绕而过,  青砖黛瓦、
期刊
我们从事老龄工作10多年,因工作关系,常常和退休及临近退休的老同志接触。许多老同志都能坦然地面对退休,退休后的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让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都能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因为退休后的晚年生活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  人都是要慢慢变老的。无论您退休与否,都不要感到遗憾,心里千万别有那么多的“应该”或“不应该”。若有人喊你“老头”,你不必去计较:若有人叫你“老先生”,表明叫你的人有
期刊
我与二胡结缘已有半个多世纪,可谓情感深厚。二胡不仅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也为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活力,注入了动力。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二胡乐曲。记得在我生长的那个小山村,有两位青年会拉二胡。他们的二胡并不高档,是自制的,拉的调也是地方老调。现在回想起来,那二胡拉得并不很好,但当时我却觉得十分动听,极富吸引力。每当夜幕降临,远处飘来那悦耳的琴声时,我总会拉着爸爸的手,要他带我去聆听,而且总是听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