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后余生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a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经是一个癌症病人,結肠癌3期B。手术之后,做过半年化疗。写下这些内容,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前些日子,太太偶遇5年前的一名护士,她说同期病友中只剩下我一人了。这两年,熟人圈子里,只要有亲友得了癌症,都会辗转向我打听治疗细节。甚至我太太,也隔三先是手指变得像个岔五接受咨询。


  癌症与其他病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准确分期,给你从容的时间思考死亡。苏珊·桑塔格说,在癌症中,“濒死”要比“死亡”更能体现疾病的本质。
  还记得在治疗的过程中,我的指标忽上忽下。科主任对我说:“你的病是3期B,45%的复发率,什么时候复发,为什么会复发,在什么部位复发,通通是未知的,只能看运气。”
  手术之后,我的化疗计划是8期。第一期的第一天,主治医生说:“化疗药物的剂量标准是美国人制定的,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你酌减吧?”我斩钉截铁地说:“不不不,按标准来,我没有问题!”
  结果,问题如期出现。化疗当夜,我坐在马桶上,怀里再抱个桶,边狂泻边狂吐,呕到眼珠都快掉出来了。次日,医生又问:“药量减一点吧?”我雄心不再,想要点头如捣蒜,可惜浑身乏力,点不动头,也捣不了蒜。事后回想,这是一位好医生,他跟病人的沟通方式,平等而且巧妙。
  化疗的副作用是多方面的,对我而言,最严重的是对神经末梢的损害。



  先是手指变得像个极佳的导热体,任何金属物体都会迅速带走指尖的热量,只要一两秒,指尖就会感到刺痛。这在乘公交车时尤其让人尴尬,如果没有空座位,又没有塑料吊环,手握在金属扶杆上,于我便是一个小小的刑罚。如果坐在座位上,我这大个子见了妇孺不让座,也很不像话。
  现代医学让化疗成了对付癌症的撒手锏。1956年,有一位叫李敏求的医生,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一个垂危女患者进行了4轮化疗,救了她一命。按照当时的标准,已算治愈,但李医生执着于一项化验数据,非要把这个数据降下来。他不断用药,几乎是在治疗数字,最后终于把它降到了零。
  对“痊愈”的病人进行如此治疗,这一行为激怒了专家委员会,他们一致同意开除李医生。几年后人们才发现,只有李敏求医生治愈的那个病人再未复发。李敏求以职业生涯为代价,催生了首个成人以化疗治愈的病例。他发现一个深刻而基础的肿瘤学原理:癌症在一切可见表象消失后,仍必须保持系统治疗。
  很多人的化疗只做两三期,就因痛苦而放弃。我的8期化疗,坚持到第7期,副作用已影响到大脑、心脏、呼吸系统和四肢。医生叹气说:“好吧,就让你毕业吧。”回头看,是这位医生救了我,也是当年的李敏求医生救了我。“额外的化疗”,必不可少。


  苏珊·桑塔格曾感叹:“死,是抽象的;我,是具体的。”桑塔格一生得过两次癌症。1980年,她这样写道:“我的身体微微闪烁着幸存的光芒。”这个句子,确实应该属于她。1975年,她患上乳腺癌,治愈之后她写下了名作《疾病的隐喻》。只是命运戏弄了她,2004年,她再次患癌后去世。
  1978年,她在《疾病的隐喻》中论述道:“对那些希望发泄愤怒的人来说,癌症隐喻的诱惑似乎是难以抵御的。”最典型的例子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人把犹太人比喻成癌症组织。她预言,未来有关癌症的话语会发生变化。当治愈率大幅提高,癌症隐喻必将发生重大改变。
  可惜过了40年,癌症的隐喻还是隐喻。比方在中国,当人们大骂“直男癌”“懒癌”,自称“尴尬癌”时,并没有考虑我们癌症病人的感受。
  即使癌症病人本身,也把自己视为不吉利的象征。
  化疗期间,我的一个好朋友喜得贵子。我跟太太前去道喜,到楼下我犹豫了一下,说:“算了,就你进去送个红包吧。”我打了个电话给朋友:“我这个倒霉蛋,就不上楼啦。老婆全权代表我。”对方似乎也接受了这种忌讳。深秋时节,寒风吹来,我站在车边,想到新生命就在这幢楼里,自己却像旧世界的麻风病人,着实有点悲凉。
  我家餐桌上方的天花板上,呈一字形挂着3盏灯。中间那盏因接触不好总是闪烁不定,或者干脆熄灭。有时伸手一弄,就亮了。生病化疗时,中间这盏灯,被我当成了自己的象征。有时候,折腾很久也不亮,我就无比沮丧和紧张,认为自己就要完蛋了。尽管过去多年,那盏灯还是我的痛点。我也不敢换掉那一排灯,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掌控感。


  昨天家里的晚餐,是一只武夷山烧鹅。5年多前的一个夏夜,我在武夷山公路边的大排档里,吃的也是它,而且连吃了3盘炒田螺。山高月小,路边车灯不时闪过。喝着大瓶啤酒,我比平时更响亮地碰杯。
  记忆如此清晰,是因为当时自知大事不好。就像一个清醒的囚犯,在入监的那个时刻,或接到生死判决时,他会自动记住当时的所有细节。
  从那一天开始,癌症改变了我和所有人的关系,改变了我和世界的关系。它把我和家人,把身边的所有事,都拖入癌症轨道。整个家庭的运转,所有社会资源的动用,夫妻之间的一切互助,都以癌症治疗为中心。
  病后5年多,我一直带着别致的“护身符”:上班的背包里,始终插着一本“输液港维护手册”,那是当年化疗时用过的。把遭遇过癌症的证据留着,似乎是一个免疫式的安慰。
  癌细胞有多强大?《肿瘤传》的作者在实验室里研究白血病细胞,已经30年了。这些癌细胞,一直在疯狂地分裂、复制,增殖从不停歇。要知道,这些细胞的源头取于30年前,那些病人已经死去30年了。这就是癌细胞骇人的力量。
  从技术上看,这些癌细胞是永生的。不死的癌细胞,是生命的最佳样本。
  大半年前,我做了第5次全面检查。在做肠镜之前,麻药尚未起效,我听到那位端庄的中年女医生,突然对身边的实习医生说:“已经5年了,今天没有发现问题,他就算治好了。”声音依然冰冷,但我听出了一丝欢愉。
  抗癌战争还在继续,癌症发病率还在增长。对中晚期患者来说,幸存率依然很低。
  医学家的建议值得所有人认真参考:“我们应该专心于延长寿命,而不是消灭死亡。赢得这场抗癌战争的最佳方法,是重新定义胜利的含义。”
  身为癌症患者,每多活一天,都是一种胜利。
  (苦 荼摘自腾讯《大家》栏目,刘程民图)
其他文献
被书名吸引,买了一本《夏至将至》。  这是白水社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永田和宏先生是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权威,同时还是一位和歌诗人。文章围绕他与同为诗人的妻子河野裕子的生活,记录日常点滴。书名取自永田先生知道妻子癌细胞扩散、大限将至时,所写的一首和歌。  过一日  少一日  与你的时间  夏至将至  影像和文字虽有区别,但这首和歌传达的感情和审视时间的方式,让我发现了某种自己想表达的理想形式。散文中还有一
期刊
作家有时和困顿有着不解之缘。1962年,约瑟夫·海勒忧心忡忡地坐在小火岛一幢屋子的平台上,他当时从事撰写广告之类的工作,感到索然无味。他的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销量较为稳定,每星期能卖800本到2000本,但这并没有让他赚到很多钱,因为这本书始终没有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海勒要养活妻子和两个孩子。他靠教书补贴家用,在大学创作班开课时他就告诉学生:一个作家即使把他写出来的每个字都发表了,也绝对需
期刊
朝九晚五受到挑战  艾米莉亚·托罗德不久前结束了长达20年的广告公司高级经理人职业生涯。她曾向公司要求每周休假一天陪伴儿子,但老板没有同意。她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提出同样的要求,公司却以出勤制度“约定俗成”为由拒绝了她。“规律出勤是广告业的惯例。”她告诉英国《金融时报》。  “这种惯例很不合理——如果有了新業务,我就要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2点,早上8点又要上班。”工作时间她要工作,下班后和周末她还要将
期刊
树木希林去世的消息传来,并没有令人特别震惊,因为她在《小偷家族》里饰演奶奶初枝时,已经“死”过一次了。拍摄《小偷家族》时,树木希林已经是待死之身:2004年,她患上乳腺癌,之后癌细胞向肠道、副肾、脊髓等处扩散;2013年,她被告知“全身都是癌”,而这一年她拍了3部电影,并凭《我的母亲手记》获得第3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奖。  日本媒体给树木希林的定位是“个性派女演员”,因为她总是逆向而行:当
期刊
我很喜欢法国导演侯麦的电影,因为它们温煦、细腻、真诚,光与影都接近自然,却又很美。还有,他总在赞美人们在爱情、友情,以及一切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聪慧。  比如“人间四季”系列里的《春》。两个姑娘,一个叫珍妮,一个叫娜塔莎,因为偶然的机遇相识。珍妮是哲学老师,娜塔莎正在为父亲交往的年轻女友烦恼,两个女孩一见投缘,迅速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她们促膝长谈,谈论哲学、艺术和生活细节,也讲述、自剖、反省。这些
期刊
漫畫
期刊
1  直升机从海拔4000多米、距离珠峰5公里的南坡营地起飞。1986年出生的吉林姑娘于音,在重达30公斤的翼装服里套进了登山羽绒服和加厚卫衣,以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低温。窗外的色彩随着高度的攀升一层层过渡,先是树的绿,再是山和更高的山的灰,接着是深灰色勾边的雪山的白。  8844米。经过15分钟的爬升,飞机达到平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飞行员告诉于音可以准备跳舱。深吸一口气,舒展了一下臃肿的身体,于
期刊
很久以前,弄堂里时常出现一匹白马。城市里的居民一般对牲畜没什么经验,看不出这马的品种、年龄,只知道这是一匹母马,因为它来到弄堂是为兜售它的奶汁。在弄堂里,内外都是街道和房屋,还有熙来攘往的人和车,一匹白马,显得多少有些神奇。  它不是定时地来到这里。一月内、一周内,不定什么时候来。先是传来“叮叮”的铃声——那是它的主人,一个脸色冷峻的北路人拴在它脖子上的铃铛在响,然后,就听见“嘚嘚”的马蹄铁敲在水
期刊
我对南美大陆的最初印象,来自一位智利诗人,他一句“我用第三只耳朵聆听大海”,让我魂牵梦绕多年。  多年以后,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我所期待的,不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市井街头,不是桑巴与美女,而是诗人聂鲁达笔下那艘“搁浅的船”。我的船长  从中国前往智利这个遥远的国度,往往要从美国或欧洲转机,一连30多个小时的飞行,让智利变成一个让旅游爱好者们望而却步的地方。  犹记得在春节期间落地圣地亚哥,满城的西班牙
期刊
治疗带来的破坏  人类与癌症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千年。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8年,全球预计新增1800万名肿瘤患者。在这场人与疾病的战役中,人们亢奋、积极、激进,但更多的是绝望和被动。尽管如此,不管是科学家、患者还是身体健康的人,都长期执着于一个更美好的愿望:癌症有可能被终结吗?  即使到现在,仍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确定的回答。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免疫学家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