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真的需要“补钙”吗?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是否“缺钙”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热点,孩子各种各样的表现都被有意无意地指向与“缺钙”有关。孩子枕秃、肋骨外翻,孩子睡觉不安稳、出汗多,甚至孩子胃口差、长不高都会被认为是“缺钙”引起的。补钙粉、吃钙片也成了不少孩子的日常“功课””之一。然而,孩子真的“缺钙”,真的需要补钙吗?
  判断缺钙与否:尚无可靠方法
  要搞清孩子是否“缺钙”还真不容易。虽然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如何便捷、准确地判断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仍是未解的难题之一。大家所熟知的血钙测定并不能用于一般人群钙营养状况的判断。这是因为人体内99%的钙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只有约1%的钙在血液和组织液中。这些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的钙担负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维持肌肉收缩、神经冲动传递、血液凝固以及促进代谢等。当人体血钙水平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抽搐等,因而人体对血钙的调控相当精细和严苛。当发现有血钙降低时,不能简单归咎于“缺钙”,必须进一步查找原因。此外,头发、指甲中的钙同样无法反映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与人体是否“缺钙”也毫无关系。
  那么,能不能通过对骨骼中钙的检测来判断人体是否缺钙呢?采用CT、双能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获知人体骨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但这些检查有一定的放射损伤,不适合反复检测,更不适合应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而且CT、双能X线等影像学检查一般都是在有比较严重的骨矿物质流失时才能反映出异常,不能早期反映人体内钙的流失与缺乏。目前发展较快的是以超声技术检测骨骼强度,可能成为能间接反映人体骨骼健康及钙营养状况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是否缺钙:看“钙”摄入量
  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分析孩子钙的摄入量是否充足,如果钙的摄入量充足,达到代谢及生长发育所需,就没必要担心孩子缺钙了。究竟摄入多少钙才属于充足呢?大家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最新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些参考摄入量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借助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等,通过对健康志愿者体内钙代谢的追踪和分析,结合临床医学研究而获得。其中,1岁以下婴儿因为缺乏直接的研究数据,还只能用适宜摄入量。其他人群则都制定了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以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如果孩子膳食中钙的摄入量能达到推荐摄入量,就没有必要担心缺钙;而达到平均需要量时,也有50%的把握不会缺钙。
  名词解释
  平均需要量是指特定人群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而推荐摄入量是指能满足特定人群中97%以上个体需要的摄入量;最高可耐受摄入量则是指营养素摄入超过一定限量后,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儿童:不建议额外补充钙制剂
  1岁以下健康婴儿 含钙最丰富的食物无疑肯定是奶类。100毫升母乳含钙约30 毫克,即使妈妈有一定程度的钙缺乏,母乳中的钙含量也保持稳定。当然,妈妈补钙也难以让母乳钙含量进一步提高。孩子每天喝650毫升母乳,钙的摄入量就达到200毫克,也就不必担心缺钙了。考虑到婴儿配方奶中的钙吸收不如母乳,因而其钙含量均高于母乳,40~50毫克/100 毫升,也可以保证配方奶喂养孩子的钙需要。因此,母乳或配方奶喂养的6个月以下健康孩子,几乎没有必要担心缺钙;6个月以上孩子,继续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并合理添加辅食,也不必担心缺钙。
  健康儿童 1岁以上的儿童若能维持每天500毫升奶量(配方奶、鲜牛奶、酸奶或奶酪等),再加上从其他食物中获得的钙,也能获得足量的钙,不需要额外补钙。
  早产[U1]、患病及生长异常的儿童是否需要补钙应该由专业医生决定。
  维生素D: 提倡长期终身补充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补钙外,保证维生素D水平正常也是预防钙缺乏的重要措施。研究证实,维生素D对人体钙的吸收和利用起着关键作用,维生素D缺乏时,膳食钙的吸收率大大下降,大量钙白白流失。人体内的维生素D可以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产生,天然食物,包括母乳中的维生素D水平都相当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与阳光亲密接触的时间明显减少,而空气污染又使紫外线的作用大大减弱,这些都使孩子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机会明显减少。另外,紫外线也可能对皮肤和视力造成损害,6个月以下的宝宝不适合直接晒太阳。因此,宝宝在出生后几天内就应该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特别注意,现在提倡的是长期补充,而不是在孩子2岁时就停止补充。
  缺钙风险最大人群:青春期少年 孕期和哺乳期妈妈
  当前,缺钙风险最大的人群是青春期少年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妈妈。青春期少年快速生长,骨骼迅速增长,骨骼中钙、磷等矿物质的沉积也明显增加,此时,对钙的需要量达到高峰。而我国青少年喝牛奶的比例和喝牛奶量都还很低,缺钙的可能性也就相当大。妊娠和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保证腹中孩子以及母乳喂养孩子的钙供给,也需要摄入大量的钙,当膳食钙摄入不足时,妈妈就会无私地将自己骨骼中的钙动员出来。因此,妈妈在孕期应注意补钙,哺乳期仍需补钙,并且在停止哺乳后仍应继续补钙,以恢复骨钙水平。
其他文献
生活实例  得知自己怀上了宝宝,财务总监林女士的内心可谓五味杂陈,开心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做妈妈了;烦恼的是自己最近一直在为收购计划加班,害怕高强度的工作负荷会让宝宝发育不好;而最焦虑的是如果向人事部报告自己怀孕后,会不会被调岗降薪……想到自己打拼了将近10年才坐上了总监的位置,生完宝宝后,就可能被比自己年轻许多的人领导,林女士内心越发矛盾。  心理医生的话  职场的“准妈妈”在知道怀孕的消息后,大多
生活实例  近两年,34岁的小张经常“感冒”,晨起感觉鼻痒,然后开始打喷嚏、流涕,并伴有鼻塞。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过敏性鼻炎”,给小张处方了鼻用糖皮质激素,嘱他每天早晨喷鼻。小张喷了几天药,鼻部症状缓解。由于担心激素的副作用,小张主动停药,结果,几天后鼻部症状再次出现。究竟是继续停药,还是再次用药,这令小张很纠结。其实,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是对鼻用糖皮质激素缺乏了解,存在认识误区。  鼻用激
鸡汤以其特有的浓郁香味和食疗效果受到大家的广泛欢迎,所以很多人喜欢炖煮一锅鸡汤慢慢饮用,且普遍认为“炖煮的时间越久,鸡汤的营养越好”。很多餐厅也推出招牌菜“慢火久熬母鸡汤”。鸡汤浓郁固然好,可这其中的营养究竟有多少?  鸡汤有没有营养?  鸡肉煮熟后,一些水溶性成分溶解到鸡汤中,所以鸡汤除含有脂肪、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外,还含有肌凝蛋白原、肌肽、肌酐和嘌呤碱等营养物质。鸡骨溶出物也较为丰
近日,南非和英国的研究者在南非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中发现了迄今最早的人类癌症“病例”。研究者在一个17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的脚上发现了骨肉瘤。骨肉瘤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癌症,在现代多发生于8~25岁年轻人中。同时,研究者还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肿瘤患者”。在一个200万年前古人类儿童的化石中,研究者发现其腰椎患有良性肿瘤。通常观点认为,肿瘤(包括癌症)是一种现代病,但新的发现证明肿瘤自古就已有之。医学
王丽云#合理膳食  本刊记者 王丽云  谈到健康生活,人们最关心的莫过于饮食了。在上海市各村居委的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中,合理膳食的主题弹奏着健康宣教的主旋律。其实,简单地传播知识点很容易,难的是如何让过程更有趣、结果更喜人。针对普通市民,特别是郊区、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怎样让大家愿意学、学得会、做得到,的确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精心设计课程。  在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长溇健康自我管理小组,来自车
近年来,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为代表的妇科恶性肿瘤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众所周知,决定恶性肿瘤预后的关键因素在于能否早发现、早治疗。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坚持定期体检,一旦出现“报警”症状,及时就医,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女性朋友因为害怕、害羞或怕麻烦,轻易放弃了体检,或因为体检项目“不对路”而错过了发现和干预肿瘤的最好时机,抑或是因为对肿瘤发出的“预警
生活实例 68岁的陈阿婆平时身体较好,很少去医院看病,从不测量血压,也未发现过血压升高。前天晚上,陈阿婆生气后突感心慌、头晕、恶心,家人赶忙将她送往附近的医院,护士测量血压为180/90毫米汞柱,医生给她含服了一片硝苯地平普通片,20分钟后,陈阿婆的血压开始下降,1小时后测血压90/50毫米汞柱,出现面部苍白、胸闷、视物不清、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四肢冰冷。陈阿婆家人紧急将她转到某三甲医院,经心内科
专家简介  陈子江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院长,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组长。  医疗专长:主要从事生殖医学、妇科内分泌学及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乙肝肝硬化目前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患者只要选择正规医院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抓住抗病毒治疗这一关键环节、保持肝脏血流量及对症处理,病情完全可以稳定,甚至肝硬化可以得到逆转。但不少病人急病乱投医,盲目救治,只会加重病情,增加后期治疗的难度——  从“祖传秘方”到“基因疗法”  现在,发达的网络已成为不法之徒兜售各种“祖传秘方”的便捷途径。在南方某市一家区级医院,曾有一个宣称治疗乙
生活实例  65岁男性,一年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医院抢救成功,医生在其闭塞的冠状动脉内放置了支架。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稍活动后气急、乏力、心悸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左室射血分数(即EF值)为30%(正常时应>50%),医生建议其植入心脏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但患者因多种原因拒绝了。一个月前,该患者在讲话时突然意识丧失、倒地、呼吸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