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是否“缺钙”一直是家长们关心的热点,孩子各种各样的表现都被有意无意地指向与“缺钙”有关。孩子枕秃、肋骨外翻,孩子睡觉不安稳、出汗多,甚至孩子胃口差、长不高都会被认为是“缺钙”引起的。补钙粉、吃钙片也成了不少孩子的日常“功课””之一。然而,孩子真的“缺钙”,真的需要补钙吗?
判断缺钙与否:尚无可靠方法
要搞清孩子是否“缺钙”还真不容易。虽然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如何便捷、准确地判断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仍是未解的难题之一。大家所熟知的血钙测定并不能用于一般人群钙营养状况的判断。这是因为人体内99%的钙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只有约1%的钙在血液和组织液中。这些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的钙担负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维持肌肉收缩、神经冲动传递、血液凝固以及促进代谢等。当人体血钙水平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抽搐等,因而人体对血钙的调控相当精细和严苛。当发现有血钙降低时,不能简单归咎于“缺钙”,必须进一步查找原因。此外,头发、指甲中的钙同样无法反映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与人体是否“缺钙”也毫无关系。
那么,能不能通过对骨骼中钙的检测来判断人体是否缺钙呢?采用CT、双能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获知人体骨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但这些检查有一定的放射损伤,不适合反复检测,更不适合应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而且CT、双能X线等影像学检查一般都是在有比较严重的骨矿物质流失时才能反映出异常,不能早期反映人体内钙的流失与缺乏。目前发展较快的是以超声技术检测骨骼强度,可能成为能间接反映人体骨骼健康及钙营养状况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是否缺钙:看“钙”摄入量
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分析孩子钙的摄入量是否充足,如果钙的摄入量充足,达到代谢及生长发育所需,就没必要担心孩子缺钙了。究竟摄入多少钙才属于充足呢?大家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最新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些参考摄入量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借助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等,通过对健康志愿者体内钙代谢的追踪和分析,结合临床医学研究而获得。其中,1岁以下婴儿因为缺乏直接的研究数据,还只能用适宜摄入量。其他人群则都制定了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以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如果孩子膳食中钙的摄入量能达到推荐摄入量,就没有必要担心缺钙;而达到平均需要量时,也有50%的把握不会缺钙。
名词解释
平均需要量是指特定人群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而推荐摄入量是指能满足特定人群中97%以上个体需要的摄入量;最高可耐受摄入量则是指营养素摄入超过一定限量后,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儿童:不建议额外补充钙制剂
1岁以下健康婴儿 含钙最丰富的食物无疑肯定是奶类。100毫升母乳含钙约30 毫克,即使妈妈有一定程度的钙缺乏,母乳中的钙含量也保持稳定。当然,妈妈补钙也难以让母乳钙含量进一步提高。孩子每天喝650毫升母乳,钙的摄入量就达到200毫克,也就不必担心缺钙了。考虑到婴儿配方奶中的钙吸收不如母乳,因而其钙含量均高于母乳,40~50毫克/100 毫升,也可以保证配方奶喂养孩子的钙需要。因此,母乳或配方奶喂养的6个月以下健康孩子,几乎没有必要担心缺钙;6个月以上孩子,继续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并合理添加辅食,也不必担心缺钙。
健康儿童 1岁以上的儿童若能维持每天500毫升奶量(配方奶、鲜牛奶、酸奶或奶酪等),再加上从其他食物中获得的钙,也能获得足量的钙,不需要额外补钙。
早产[U1]、患病及生长异常的儿童是否需要补钙应该由专业医生决定。
维生素D: 提倡长期终身补充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补钙外,保证维生素D水平正常也是预防钙缺乏的重要措施。研究证实,维生素D对人体钙的吸收和利用起着关键作用,维生素D缺乏时,膳食钙的吸收率大大下降,大量钙白白流失。人体内的维生素D可以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产生,天然食物,包括母乳中的维生素D水平都相当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与阳光亲密接触的时间明显减少,而空气污染又使紫外线的作用大大减弱,这些都使孩子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机会明显减少。另外,紫外线也可能对皮肤和视力造成损害,6个月以下的宝宝不适合直接晒太阳。因此,宝宝在出生后几天内就应该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特别注意,现在提倡的是长期补充,而不是在孩子2岁时就停止补充。
缺钙风险最大人群:青春期少年 孕期和哺乳期妈妈
当前,缺钙风险最大的人群是青春期少年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妈妈。青春期少年快速生长,骨骼迅速增长,骨骼中钙、磷等矿物质的沉积也明显增加,此时,对钙的需要量达到高峰。而我国青少年喝牛奶的比例和喝牛奶量都还很低,缺钙的可能性也就相当大。妊娠和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保证腹中孩子以及母乳喂养孩子的钙供给,也需要摄入大量的钙,当膳食钙摄入不足时,妈妈就会无私地将自己骨骼中的钙动员出来。因此,妈妈在孕期应注意补钙,哺乳期仍需补钙,并且在停止哺乳后仍应继续补钙,以恢复骨钙水平。
判断缺钙与否:尚无可靠方法
要搞清孩子是否“缺钙”还真不容易。虽然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但如何便捷、准确地判断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仍是未解的难题之一。大家所熟知的血钙测定并不能用于一般人群钙营养状况的判断。这是因为人体内99%的钙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只有约1%的钙在血液和组织液中。这些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的钙担负着人体重要的生理功能,如维持肌肉收缩、神经冲动传递、血液凝固以及促进代谢等。当人体血钙水平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心跳骤停、抽搐等,因而人体对血钙的调控相当精细和严苛。当发现有血钙降低时,不能简单归咎于“缺钙”,必须进一步查找原因。此外,头发、指甲中的钙同样无法反映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与人体是否“缺钙”也毫无关系。
那么,能不能通过对骨骼中钙的检测来判断人体是否缺钙呢?采用CT、双能X线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获知人体骨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体的钙营养状况,但这些检查有一定的放射损伤,不适合反复检测,更不适合应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而且CT、双能X线等影像学检查一般都是在有比较严重的骨矿物质流失时才能反映出异常,不能早期反映人体内钙的流失与缺乏。目前发展较快的是以超声技术检测骨骼强度,可能成为能间接反映人体骨骼健康及钙营养状况的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是否缺钙:看“钙”摄入量
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分析孩子钙的摄入量是否充足,如果钙的摄入量充足,达到代谢及生长发育所需,就没必要担心孩子缺钙了。究竟摄入多少钙才属于充足呢?大家可以参照中国营养学会最新颁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这些参考摄入量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借助先进的同位素、质谱技术等,通过对健康志愿者体内钙代谢的追踪和分析,结合临床医学研究而获得。其中,1岁以下婴儿因为缺乏直接的研究数据,还只能用适宜摄入量。其他人群则都制定了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以及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如果孩子膳食中钙的摄入量能达到推荐摄入量,就没有必要担心缺钙;而达到平均需要量时,也有50%的把握不会缺钙。
名词解释
平均需要量是指特定人群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而推荐摄入量是指能满足特定人群中97%以上个体需要的摄入量;最高可耐受摄入量则是指营养素摄入超过一定限量后,可能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儿童:不建议额外补充钙制剂
1岁以下健康婴儿 含钙最丰富的食物无疑肯定是奶类。100毫升母乳含钙约30 毫克,即使妈妈有一定程度的钙缺乏,母乳中的钙含量也保持稳定。当然,妈妈补钙也难以让母乳钙含量进一步提高。孩子每天喝650毫升母乳,钙的摄入量就达到200毫克,也就不必担心缺钙了。考虑到婴儿配方奶中的钙吸收不如母乳,因而其钙含量均高于母乳,40~50毫克/100 毫升,也可以保证配方奶喂养孩子的钙需要。因此,母乳或配方奶喂养的6个月以下健康孩子,几乎没有必要担心缺钙;6个月以上孩子,继续母乳或配方奶喂养,并合理添加辅食,也不必担心缺钙。
健康儿童 1岁以上的儿童若能维持每天500毫升奶量(配方奶、鲜牛奶、酸奶或奶酪等),再加上从其他食物中获得的钙,也能获得足量的钙,不需要额外补钙。
早产[U1]、患病及生长异常的儿童是否需要补钙应该由专业医生决定。
维生素D: 提倡长期终身补充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补钙外,保证维生素D水平正常也是预防钙缺乏的重要措施。研究证实,维生素D对人体钙的吸收和利用起着关键作用,维生素D缺乏时,膳食钙的吸收率大大下降,大量钙白白流失。人体内的维生素D可以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皮肤而产生,天然食物,包括母乳中的维生素D水平都相当低,不能满足人体需要。随着现代人生活习惯的改变,与阳光亲密接触的时间明显减少,而空气污染又使紫外线的作用大大减弱,这些都使孩子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的机会明显减少。另外,紫外线也可能对皮肤和视力造成损害,6个月以下的宝宝不适合直接晒太阳。因此,宝宝在出生后几天内就应该开始每天补充维生素D 400国际单位。特别注意,现在提倡的是长期补充,而不是在孩子2岁时就停止补充。
缺钙风险最大人群:青春期少年 孕期和哺乳期妈妈
当前,缺钙风险最大的人群是青春期少年以及孕期和哺乳期妈妈。青春期少年快速生长,骨骼迅速增长,骨骼中钙、磷等矿物质的沉积也明显增加,此时,对钙的需要量达到高峰。而我国青少年喝牛奶的比例和喝牛奶量都还很低,缺钙的可能性也就相当大。妊娠和哺乳期的妈妈为了保证腹中孩子以及母乳喂养孩子的钙供给,也需要摄入大量的钙,当膳食钙摄入不足时,妈妈就会无私地将自己骨骼中的钙动员出来。因此,妈妈在孕期应注意补钙,哺乳期仍需补钙,并且在停止哺乳后仍应继续补钙,以恢复骨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