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也需要发生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以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需要向着供给侧拉动的方向进行转变,使之成为需求侧比例增加的经济发展方式。政府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经济法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首先对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法的挑战进行分析,从而对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法对挑战的应对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法;挑战
1.供给侧改革背景分析经济法的挑战
1.1难以激发创新活力
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形态逐渐的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形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态势是因为需求侧的投资出现了边际效益降低情况,同时供给侧的成本提升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来进行驱动,这也是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政府方面不但要提升自身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激发其他主体的创新活力。而经济法中的主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体的创新活力,并且使得制度失去了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为了有效激发其他主体创新活力,应确保实质与形式之间的平等,从目前所处的环境来看,国企和民企有着多种不平等的情况,从而导致主体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多样化的保护措施及鼓励措施,例如企业创新和投资主体地位等,都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因为市场和政府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使得经济法主体呈现出更加显著的不平等特性,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则对于主体平等情况给予了更多的重视。所以在经济法的主体制度中不仅仅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实施调整措施,同时也要适当的采用制度矫正等方法来对这一情况进行改观。从实践情况来看,政府刺激作用逐渐降低,且因为政府的过度参与对主体地位造成了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中,需要对供给侧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并采用扩大需求的双向拉动方式。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虽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特别是从经济法的层面来看,需要对法律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确保其中具有明确的界限。另外,也需要对主体制度进行持续性的完善和规范,确保其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对其中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1.2及时转变宏观调控观念
经济结构的改变是为了提升调整范围,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关注需求和供给双方的关系,特别是在双方相互转化时需要关注其中条件的改变以及对矛盾的合理化解。具体来看,首先要增强供给质量,从而推动供给侧的改革和发展。其次,要通过对消费环境的优化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强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例如税法、产业政策法以及财政法等等。利用宏观调控来对社会心理和市场行为进行影响。在供给側改革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过程需要对观念进行及时改变,特别是要尽可能的稳定社会心理预期和转型期。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不断完善,特别是货币法和税法的明确,有利于对宏观调控的权利界限进行明确,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各个阶段目标进行明确,防止出现朝令夕改等问题。对于供给侧改革所形成的影响,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稳定,特别是宏观政策的稳定。在通过经济法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为了防治系统性风险的出现应适当的调整方向,保证预算的合理性推动,确保税收法律保障的顺利实施,搭建科学监管体系,避免出现区域性风险。
1.3保持公平竞争的难度较大
无论是资本投资增量,还是劳动力都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需要科技创新和制度供给来推动经济发展。从微观的层面上来看,需要通过市场规则和制度来加强供给质量,从而创造出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提升要素生产率。例如对食品安全法进行完善,从而促使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强科技创新,同时也可通过市场交易主体的权利来对消费潜力进行刺激。因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加强主体创新能力,所以必须保证竞争环境的公平性。但由于市场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保持公平竞争具有较大的难度。随着通过政策推动使得我国一直坚持主体平等,但想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特别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行为。所以必须的竞争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要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打击,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依据市场经济实践情况,能够发现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关系中处于矛盾的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情况下,不可忽视政府对市场的能动效用。为了保证政府的功能得到发挥,需要确保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遵守,以明确市场的主体地位,政府则主要起到市场自身调控过程的弥补效果,例如可在市场准入方面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保证竞争的平等性。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法对挑战的应对
国家制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强制性或者诱因性的变革,相比于以往社会制度变得更加规范和有效,但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社会冲突还是结构分化都有可能造成非常危险的结果,但对于这些风险现有的制度难以进行合理应对。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供给侧改革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对经济法形成了挑战,而经济法同时也进行了应对。首先,在制度方面,要着重进行放管结合,减少国家干预,并针对主体制度制定相应的措施,一方面要明确市场主体独立角色地位。另一方面要对市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规范和明确,增强其规范性。同时,要重视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调控的重要作用,建立市场门槛意识。其次,宏观调控方面,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于相关制度中关于程序正当和权责平衡进行重新审视,并对权责平衡的规范、角色配置的协调以及宏观调控稳定环境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在法律制度上,以税法为例,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方法来推动分税制改革,并保持地方政府权责的平衡。另一方面要保持稳定的结构性减税,利用减税和退税等措施来对地方税收优惠体制进行完善,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竞争平等。最后,市场规制制度方面。第一,要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提升供给质量,并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企业增加技术上的投入,从整体上提升供给水平。同时,要对生产许可制度进行完善,淘汰掉落后的产能。第二,要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完善,提升消费能力。具体包括了惩罚性赔偿金的优化、扩大赔偿主体、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金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产品信息披露等等。第三,要对竞争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缇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从而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市场竞争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但提升市场效率不能对效率和公平同时进行关注,否则会形成自发性垄断。因此需要通过竞争法律体系的优化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反垄断豁免制度。另外也要增加惩罚权利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产业政策协调。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法面临着各种挑战,对于这些挑战不可片面的调整,而是要根据改革的具体需求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制度特征进行明确,实现制度的合力,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静.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法完善[J].法制博览,2018,(15):226.
[2]余乃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新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5).
[3]喻雷.经济法视角下土地财政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7,31(3).
[4]刘春山.论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法治建设[J].社会科学战线,2017,0(8).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经济法;挑战
1.供给侧改革背景分析经济法的挑战
1.1难以激发创新活力
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形态逐渐的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形态,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态势是因为需求侧的投资出现了边际效益降低情况,同时供给侧的成本提升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来进行驱动,这也是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政府方面不但要提升自身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激发其他主体的创新活力。而经济法中的主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主体的创新活力,并且使得制度失去了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为了有效激发其他主体创新活力,应确保实质与形式之间的平等,从目前所处的环境来看,国企和民企有着多种不平等的情况,从而导致主体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多样化的保护措施及鼓励措施,例如企业创新和投资主体地位等,都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因为市场和政府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使得经济法主体呈现出更加显著的不平等特性,而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则对于主体平等情况给予了更多的重视。所以在经济法的主体制度中不仅仅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实施调整措施,同时也要适当的采用制度矫正等方法来对这一情况进行改观。从实践情况来看,政府刺激作用逐渐降低,且因为政府的过度参与对主体地位造成了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形势中,需要对供给侧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并采用扩大需求的双向拉动方式。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虽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仍然不可小觑。特别是从经济法的层面来看,需要对法律的作用进行重新认识,确保其中具有明确的界限。另外,也需要对主体制度进行持续性的完善和规范,确保其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并对其中的主体地位进行明确,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
1.2及时转变宏观调控观念
经济结构的改变是为了提升调整范围,所以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关注需求和供给双方的关系,特别是在双方相互转化时需要关注其中条件的改变以及对矛盾的合理化解。具体来看,首先要增强供给质量,从而推动供给侧的改革和发展。其次,要通过对消费环境的优化来增强第三产业发展,强化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通过宏观调控的方式,例如税法、产业政策法以及财政法等等。利用宏观调控来对社会心理和市场行为进行影响。在供给側改革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的过程需要对观念进行及时改变,特别是要尽可能的稳定社会心理预期和转型期。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相关法律进行不断完善,特别是货币法和税法的明确,有利于对宏观调控的权利界限进行明确,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各个阶段目标进行明确,防止出现朝令夕改等问题。对于供给侧改革所形成的影响,需要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行稳定,特别是宏观政策的稳定。在通过经济法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为了防治系统性风险的出现应适当的调整方向,保证预算的合理性推动,确保税收法律保障的顺利实施,搭建科学监管体系,避免出现区域性风险。
1.3保持公平竞争的难度较大
无论是资本投资增量,还是劳动力都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需求,需要科技创新和制度供给来推动经济发展。从微观的层面上来看,需要通过市场规则和制度来加强供给质量,从而创造出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提升要素生产率。例如对食品安全法进行完善,从而促使企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加强科技创新,同时也可通过市场交易主体的权利来对消费潜力进行刺激。因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加强主体创新能力,所以必须保证竞争环境的公平性。但由于市场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保持公平竞争具有较大的难度。随着通过政策推动使得我国一直坚持主体平等,但想要实现这一点需要长时间的努力,特别是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平等的行为。所以必须的竞争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同时要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打击,创造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依据市场经济实践情况,能够发现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关系中处于矛盾的状态,在供给侧改革的情况下,不可忽视政府对市场的能动效用。为了保证政府的功能得到发挥,需要确保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遵守,以明确市场的主体地位,政府则主要起到市场自身调控过程的弥补效果,例如可在市场准入方面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从而保证竞争的平等性。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法对挑战的应对
国家制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强制性或者诱因性的变革,相比于以往社会制度变得更加规范和有效,但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看,无论是社会冲突还是结构分化都有可能造成非常危险的结果,但对于这些风险现有的制度难以进行合理应对。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供给侧改革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对经济法形成了挑战,而经济法同时也进行了应对。首先,在制度方面,要着重进行放管结合,减少国家干预,并针对主体制度制定相应的措施,一方面要明确市场主体独立角色地位。另一方面要对市场主体的权利和责任进行规范和明确,增强其规范性。同时,要重视资源配置过程中市场调控的重要作用,建立市场门槛意识。其次,宏观调控方面,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于相关制度中关于程序正当和权责平衡进行重新审视,并对权责平衡的规范、角色配置的协调以及宏观调控稳定环境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考量。例如在法律制度上,以税法为例,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一方面要通过科学方法来推动分税制改革,并保持地方政府权责的平衡。另一方面要保持稳定的结构性减税,利用减税和退税等措施来对地方税收优惠体制进行完善,避免资源的浪费,促进竞争平等。最后,市场规制制度方面。第一,要对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提升供给质量,并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企业增加技术上的投入,从整体上提升供给水平。同时,要对生产许可制度进行完善,淘汰掉落后的产能。第二,要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完善,提升消费能力。具体包括了惩罚性赔偿金的优化、扩大赔偿主体、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金融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产品信息披露等等。第三,要对竞争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缇建立公平竞争环境,从而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市场竞争促进了资源配置的优化,但提升市场效率不能对效率和公平同时进行关注,否则会形成自发性垄断。因此需要通过竞争法律体系的优化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从而推动供给侧改革。具体来看,一方面要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反垄断豁免制度。另外也要增加惩罚权利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产业政策协调。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法面临着各种挑战,对于这些挑战不可片面的调整,而是要根据改革的具体需求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对制度特征进行明确,实现制度的合力,达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丽静.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法完善[J].法制博览,2018,(15):226.
[2]余乃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新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5).
[3]喻雷.经济法视角下土地财政与供给侧结构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17,31(3).
[4]刘春山.论供给侧改革与经济法治建设[J].社会科学战线,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