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购买还是重组:神秘的中食投
8月22日,保罗集团的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消息——“保罗集团成功收购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食品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整个消息不超过两百字,只是简单介绍了中食集团和中食投,对保罗集团如何收购中食投、收购的金额、收购后的操作模式等细节性的内容一概没有涉及。
随后,记者登陆了保罗集团的合作伙伴中食集团的官方网站,却发现该集团的组织机构里根本没有“中国食品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样一家企业,其官方网站上也没有任何关于子公司被收购的新闻。关于保罗集团和中食集团合作的内容则只有一句话,“3月7日,中食集团与北京保罗科工贸发展集团在公司举行了合作签字仪式,中食集团总经理蔡永峰与保罗集团总经理武力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细节无一介绍。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武力否定了“收购说”。他表示中食投不是收购行为,而是保罗集团通过与中食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食品供销公司以增量式改制的模式进行的重组,重组后成立了现在的中食投。
“此前保罗集团就有这个(重组)打算,我们也有几个意向伙伴,但后来都觉得不合适,这其中有资产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向差距太大等多方面的原因。”武力说,与此同时,中食集团也在寻求重组的客户,虽然有过不少的接触,但也都没有实质性进展。“后来他们主动找到了我,不到两个星期,我们就签订了增量式重组的合同,非常顺利。”
至于增量式改制的细节,武力不愿意深谈,他只是透露说:“我们的增量式改制和经济学里其它的增量式改制一样,也是完成了一个资产增量。”武力没有透露具体的资产增量。“我们只是保留了原有的壳,但加入了新的股东,加入了新的内容,变成了一种新的机制,补充了原来企业的结构不足。”至于具体的过程及涉及的数据,他礼貌地建议记者通过其它途径了解。
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主任林江教授坦言,“实际上,增量式改制在经济学中并没有严格规范的定义,它是一种改革实践的产物。增量式改制即在改革过程中,首先不触动体制内利益,在体制外进行改革探索,当增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再通过增量改变存量,推动整体改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增量改制追求的是帕累托改进式的、稳定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但在分析了中食投的情况之后,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徐逢贤表示,中食投的运作模式应该不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也明显“触动了体制内的利益”。“因为食品领域属于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这一领域的央企不应该被重组,(中食投)是钻政策的空子。”
随后,本刊记者多次致电中食集团总经理蔡永峰,蔡永峰也认为双方的合作属于“增量式改制”,是“通过资产置换进行的一次重组。”和武力一样,他也同样认为这种重组模式不具备推广性,“对未来的央企改革没有参考价值。”对于重组中的若干细节问题,蔡永峰同样选择了回避。
在随后的日子里,记者就这一问题多次电话联系了国资委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也给相关负责人发去采访要求,但截止发稿,记者一直没有获得中食投具体运作模式的任何信息。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说得恶劣一点,中食投可能涉嫌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说得积极一点,中食投是央企走向市场的积极探索。”
虽然中食投的“来路”似乎并不清晰,但其定位却非常高远——“立志成为中国食品投资领域具有突出特色和影响力的权威机构。”
武力对未来的中食投给予了极高的期望。“我们的重组是想进一步优化、整合、提升中国食品的产业资源,因为央企在上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限制,在中食集团的机构里也缺少一个投资平台,所以我们之间的重组是机制优势的互补,中食投实际上就是一个窗口,可以和资本市场更好的结合。”
但实际上,中食投并没有仅仅将眼光局限在食品领域。8月19日,某人才市场发布了中食投的一则招聘信息,招聘岗位涉及生物、化工、物业管理、金融分析、房地产开发、管理工程等多个领域。
资产流失还是改革探索:“民企国家队”的争议
“武力实在是个聪明人。”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赞叹着说。“‘中字头’是多大的无形资产啊。不考虑幕后的利益,有了这个头衔,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都将获得巨大的提升。”
但也有不少人对武力获得的利益提出了质疑。“国家不是一直在缩减国有企业吗?‘民进国退’好像才是经济改革的主流?难道历史的车轮又往回转了?”在接受采访时,一位浙江的民营企业家疑惑地表示。在了解了重组的大概情况之后,他表现得很是愤怒,“这属于变相侵占国有资产吧?有了这么一个‘中字头’,企业的经营明显要优越于普通的民企,这对于我们民营企业很不公平。”
“武力是民营企业家,但是他把国家的东西拿到手里了,所以严格来讲,这就是侵吞国有资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也有类似的想法。
“(中食投)的操作很不规范,今后国资委和发改委应该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虽然对中食投的存在表示质疑,但徐逢贤认为中食投有其积极的一面。“‘民企国家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试点。在央企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行业和企业的特殊性而出现‘武力模式’是可以理解的,国家进行这种试点也未尝不可,但这种试点不能太多,也不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主任林江教授也表示了认同。“从法律层面考虑,中食投的存在并不违法,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看成是央企改革中的一次尝试,当然,如果整个重组过程能够透明可能会更好。”
一位经济界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各种积弊,北京某知名国企年需国家注入资金30亿,而企业的年利润只有5000万,他对这种资源和资产的双重浪费表达了愤慨。“这是怎么经营的?需要多少年才能收回国家的投资?这样的老板是应该拉出去枪毙的!”基于此,他对“民企国家队”寄予了足够多的期望。他认为,如果有“民企国家队”入驻,民企的灵活机制加上“国字头”的资源优势将改变这家国企惨淡经营的局面。
也有专家认为,在不涉及国家安全而央企经营又相对薄弱的环节,应该鼓励更多的民企积极进入,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补充。而类似“民企国家队”的进入,除了成为市场经济中一支新生的力量外,也能在市场经济结构里形成骨架上的互补,对今后的央企改革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民企发展的下一步,不是抗拒,不是回避,而是应该尽快融入到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发展、调整、布局中去”。武力表示,民企及早的、有选择的参与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去,比在很散乱的市场中找机会赚钱要更“上档次”。“改革开放30年,民企的地位已经获得很大的提升,民企应该跟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而且企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必须要与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紧密联系到一起,这样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为人民服务:武力的华丽转身
重组改变了保罗集团和武力,也将保罗集团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此,武力也并不否认。“‘中国食品工业’这6个字就是一面金字招牌,它确定了我们在食品行业的地位。”
“如果把中国食品产业比喻成一座大厦,我们以前只是在大厦的底部活动,但是现在,我们一下子站到了高层……站在高处远眺的感觉真好。”武力如此评价此次资本运作。
“我不是为了图利,也不是为了将自己变成红顶商人。”武力认为重组带来的身份变迁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他表示自己很愿意通过重组后的企业平台将管理企业的经验放大,使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更多的人服务,以践行自己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本刊记者也了解到,在与中食集团重组前,保罗集团已经在加拿大多伦多上市,其研发生产的微生物酵素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已占有同类产品的最大份额,武力的产品和他本人在微生物制品业界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在进行重组之前,我们也先后考虑了五六家央企,选择中食集团也是我们慎重考虑的结果。我们不是毫无选择的一般性重组,而是有意识、有选择的重组。从我的层面看,我是希望投身到这个产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中食集团的角度考虑,他们是希望找到一个有经验的、能带动发展的管理者的。当然,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实现我的个人价值。”
“从管理企业到企业主再到企业家,这是一个商人的成长过程。企业家需要有经营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胸怀,我也希望将来能参与到国家的远景规划和发展等事务中,为中国的将来做一些贡献。纽约市长本身也是个企业家,他每年从市长岗位上拿到的薪酬只有象征性的一美元,他是在通过市长这个平台来经营城市、服务民众。”武力对此很是感慨。他稍加沉思道,“企业家也应该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不可以呢?”虽然对中食投的增量式重组存在疑问,但徐逢贤仍旧对武力践行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大加褒扬。“7月8日,中组部、国资委宣布对外招聘16名央企高管,其中包括三位总经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央企需要走向市场,人才也必须走向市场化。我们要选贤用能而不是任人惟亲,央企也需要人才来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民企国家队”的组建让武力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上迈出了一大步。“我已经准备10年了,我也渴望有更大的天地,如果有一天我能去管理中石油,我想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愿意用自己的能力为人民服务。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力说。
8月22日,保罗集团的官方网站发布了一则消息——“保罗集团成功收购中国食品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食品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整个消息不超过两百字,只是简单介绍了中食集团和中食投,对保罗集团如何收购中食投、收购的金额、收购后的操作模式等细节性的内容一概没有涉及。
随后,记者登陆了保罗集团的合作伙伴中食集团的官方网站,却发现该集团的组织机构里根本没有“中国食品工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这样一家企业,其官方网站上也没有任何关于子公司被收购的新闻。关于保罗集团和中食集团合作的内容则只有一句话,“3月7日,中食集团与北京保罗科工贸发展集团在公司举行了合作签字仪式,中食集团总经理蔡永峰与保罗集团总经理武力共同在协议书上签字。”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细节无一介绍。
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武力否定了“收购说”。他表示中食投不是收购行为,而是保罗集团通过与中食集团全资子公司中国食品供销公司以增量式改制的模式进行的重组,重组后成立了现在的中食投。
“此前保罗集团就有这个(重组)打算,我们也有几个意向伙伴,但后来都觉得不合适,这其中有资产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向差距太大等多方面的原因。”武力说,与此同时,中食集团也在寻求重组的客户,虽然有过不少的接触,但也都没有实质性进展。“后来他们主动找到了我,不到两个星期,我们就签订了增量式重组的合同,非常顺利。”
至于增量式改制的细节,武力不愿意深谈,他只是透露说:“我们的增量式改制和经济学里其它的增量式改制一样,也是完成了一个资产增量。”武力没有透露具体的资产增量。“我们只是保留了原有的壳,但加入了新的股东,加入了新的内容,变成了一种新的机制,补充了原来企业的结构不足。”至于具体的过程及涉及的数据,他礼貌地建议记者通过其它途径了解。
在接受本刊专访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主任林江教授坦言,“实际上,增量式改制在经济学中并没有严格规范的定义,它是一种改革实践的产物。增量式改制即在改革过程中,首先不触动体制内利益,在体制外进行改革探索,当增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再通过增量改变存量,推动整体改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增量改制追求的是帕累托改进式的、稳定的、渐进式改革模式。”
但在分析了中食投的情况之后,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著名经济学家徐逢贤表示,中食投的运作模式应该不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而且也明显“触动了体制内的利益”。“因为食品领域属于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领域,这一领域的央企不应该被重组,(中食投)是钻政策的空子。”
随后,本刊记者多次致电中食集团总经理蔡永峰,蔡永峰也认为双方的合作属于“增量式改制”,是“通过资产置换进行的一次重组。”和武力一样,他也同样认为这种重组模式不具备推广性,“对未来的央企改革没有参考价值。”对于重组中的若干细节问题,蔡永峰同样选择了回避。
在随后的日子里,记者就这一问题多次电话联系了国资委研究中心等相关部门,也给相关负责人发去采访要求,但截止发稿,记者一直没有获得中食投具体运作模式的任何信息。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说得恶劣一点,中食投可能涉嫌见不得人的暗箱操作;说得积极一点,中食投是央企走向市场的积极探索。”
虽然中食投的“来路”似乎并不清晰,但其定位却非常高远——“立志成为中国食品投资领域具有突出特色和影响力的权威机构。”
武力对未来的中食投给予了极高的期望。“我们的重组是想进一步优化、整合、提升中国食品的产业资源,因为央企在上市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限制,在中食集团的机构里也缺少一个投资平台,所以我们之间的重组是机制优势的互补,中食投实际上就是一个窗口,可以和资本市场更好的结合。”
但实际上,中食投并没有仅仅将眼光局限在食品领域。8月19日,某人才市场发布了中食投的一则招聘信息,招聘岗位涉及生物、化工、物业管理、金融分析、房地产开发、管理工程等多个领域。
资产流失还是改革探索:“民企国家队”的争议
“武力实在是个聪明人。”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陈俊赞叹着说。“‘中字头’是多大的无形资产啊。不考虑幕后的利益,有了这个头衔,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诚信度都将获得巨大的提升。”
但也有不少人对武力获得的利益提出了质疑。“国家不是一直在缩减国有企业吗?‘民进国退’好像才是经济改革的主流?难道历史的车轮又往回转了?”在接受采访时,一位浙江的民营企业家疑惑地表示。在了解了重组的大概情况之后,他表现得很是愤怒,“这属于变相侵占国有资产吧?有了这么一个‘中字头’,企业的经营明显要优越于普通的民企,这对于我们民营企业很不公平。”
“武力是民营企业家,但是他把国家的东西拿到手里了,所以严格来讲,这就是侵吞国有资产。”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也有类似的想法。
“(中食投)的操作很不规范,今后国资委和发改委应该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虽然对中食投的存在表示质疑,但徐逢贤认为中食投有其积极的一面。“‘民企国家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试点。在央企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行业和企业的特殊性而出现‘武力模式’是可以理解的,国家进行这种试点也未尝不可,但这种试点不能太多,也不能进行大范围的推广。”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主任林江教授也表示了认同。“从法律层面考虑,中食投的存在并不违法,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看成是央企改革中的一次尝试,当然,如果整个重组过程能够透明可能会更好。”
一位经济界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各种积弊,北京某知名国企年需国家注入资金30亿,而企业的年利润只有5000万,他对这种资源和资产的双重浪费表达了愤慨。“这是怎么经营的?需要多少年才能收回国家的投资?这样的老板是应该拉出去枪毙的!”基于此,他对“民企国家队”寄予了足够多的期望。他认为,如果有“民企国家队”入驻,民企的灵活机制加上“国字头”的资源优势将改变这家国企惨淡经营的局面。
也有专家认为,在不涉及国家安全而央企经营又相对薄弱的环节,应该鼓励更多的民企积极进入,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补充。而类似“民企国家队”的进入,除了成为市场经济中一支新生的力量外,也能在市场经济结构里形成骨架上的互补,对今后的央企改革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民企发展的下一步,不是抗拒,不是回避,而是应该尽快融入到国家各项产业政策的发展、调整、布局中去”。武力表示,民企及早的、有选择的参与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去,比在很散乱的市场中找机会赚钱要更“上档次”。“改革开放30年,民企的地位已经获得很大的提升,民企应该跟上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而且企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必须要与国家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紧密联系到一起,这样才能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为人民服务:武力的华丽转身
重组改变了保罗集团和武力,也将保罗集团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此,武力也并不否认。“‘中国食品工业’这6个字就是一面金字招牌,它确定了我们在食品行业的地位。”
“如果把中国食品产业比喻成一座大厦,我们以前只是在大厦的底部活动,但是现在,我们一下子站到了高层……站在高处远眺的感觉真好。”武力如此评价此次资本运作。
“我不是为了图利,也不是为了将自己变成红顶商人。”武力认为重组带来的身份变迁是对自身价值的体现。他表示自己很愿意通过重组后的企业平台将管理企业的经验放大,使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更多的人服务,以践行自己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本刊记者也了解到,在与中食集团重组前,保罗集团已经在加拿大多伦多上市,其研发生产的微生物酵素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已占有同类产品的最大份额,武力的产品和他本人在微生物制品业界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在进行重组之前,我们也先后考虑了五六家央企,选择中食集团也是我们慎重考虑的结果。我们不是毫无选择的一般性重组,而是有意识、有选择的重组。从我的层面看,我是希望投身到这个产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从中食集团的角度考虑,他们是希望找到一个有经验的、能带动发展的管理者的。当然,我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实现我的个人价值。”
“从管理企业到企业主再到企业家,这是一个商人的成长过程。企业家需要有经营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胸怀,我也希望将来能参与到国家的远景规划和发展等事务中,为中国的将来做一些贡献。纽约市长本身也是个企业家,他每年从市长岗位上拿到的薪酬只有象征性的一美元,他是在通过市长这个平台来经营城市、服务民众。”武力对此很是感慨。他稍加沉思道,“企业家也应该为人民服务。”
“为什么不可以呢?”虽然对中食投的增量式重组存在疑问,但徐逢贤仍旧对武力践行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大加褒扬。“7月8日,中组部、国资委宣布对外招聘16名央企高管,其中包括三位总经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央企需要走向市场,人才也必须走向市场化。我们要选贤用能而不是任人惟亲,央企也需要人才来推动自身的良性发展。”
“民企国家队”的组建让武力在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上迈出了一大步。“我已经准备10年了,我也渴望有更大的天地,如果有一天我能去管理中石油,我想我也可以做得很好。”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愿意用自己的能力为人民服务。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