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行,然而语文教学评价却仍是课程改革的瓶颈。目前多数语文老师无论是评价的内容还是方式、手段,都不尽如人意。在课堂上我们听到的不外乎如下一些套话:你说得真好;你的发言很精彩;你的回答是错误的;你没有理解老师的问题,等等。在这种评价下,学生难以获得情感的激励,其学习心境始终处于平静甚至麻木的状态,新课标的出台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的追求目标。而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形式,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走出作评价时因顾此失彼而形成的一些误区:
一、盲目求异,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其实,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教师点拨、学生思考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二、滥用赞语,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都口诀似的赞扬:“真有见解!”“读得真有感情!”……其实不恰当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对老师的提问,对课文的理解,不需深入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庸俗的赞语埋没了,无情抑制了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误延评价界面,学生疲于应付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讲究方式的多种多样。除了一般考试测验外,还有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查、个人经历记录时。然而有的教师误以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都需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评价。他们在实施过程中不顾学生实际,不顾学生的起点、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无限扩大评价界面。如一篇作文写好后,先自改自评,再小组评,班级评,然后家长评,写评后反思评后报告,再呈交老师评。殊不知学生作文在众多的评价中已面目全非,已找不到初写的影子,学生自己已耗掉了多少快乐自由的时间,有种疲于应付之感。长时间的折腾,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了心理压力,也致使学生丧失了写作激情,反而失去了评价效果。
那么、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又如何呢?
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语文教师的评价
语文教师积极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相反,教师消极的评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新课标指出:“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师评价语言具有激励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鼓舞人
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许,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答题失误时,教师轻轻吟出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比“你不能就事论事,眼界太过狭窄就找不到问题的本质”要亲切得多;如果发现学生读书不会变通,送上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比“你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更能使学生接受。这种根据特定内容幽默风趣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也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优势,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评价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了他们的志向水准。相反过度的表扬,活跃气氛的背后冷却了学生的竞争冲动。有一次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说续写。有一位同学想像于勒回美洲后因偶然的机会,发了财,并且娶妻生子。我让该生读了他的续写,并指名几位学生进行了点评,之后,我先给予一定肯定:“想象丰富,富有戏剧性”。然后我便转变评价态度:“但小说主题不突出,没把握住原著精神。若能在续写时多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才能表现出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要素”。评价中我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又不乏真情,让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之心。
3.对比的方式鼓励人
对比,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力量,教师应挖掘对比中的激励性,给学生以获取成功的力量。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有位同学读得绘声绘色,真正把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出来了,我激励他说:“你比老师读得还有感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二、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自己实践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独立思考、判断,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评价。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三、学生间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说、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集体的舆论,并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发展。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如:我在读《背影》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学生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对父亲的爱流露出来”……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效地运用评价,发挥激励功能,激发同学旺盛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211407江苏省仪征市刘集中学)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走出作评价时因顾此失彼而形成的一些误区:
一、盲目求异,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其实,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教师点拨、学生思考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二、滥用赞语,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都口诀似的赞扬:“真有见解!”“读得真有感情!”……其实不恰当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久而久之,他们认为对老师的提问,对课文的理解,不需深入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庸俗的赞语埋没了,无情抑制了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误延评价界面,学生疲于应付
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提倡发展性评价,讲究方式的多种多样。除了一般考试测验外,还有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查、个人经历记录时。然而有的教师误以为任何一种语文学习都需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评价。他们在实施过程中不顾学生实际,不顾学生的起点、身体和心理承受能力,无限扩大评价界面。如一篇作文写好后,先自改自评,再小组评,班级评,然后家长评,写评后反思评后报告,再呈交老师评。殊不知学生作文在众多的评价中已面目全非,已找不到初写的影子,学生自己已耗掉了多少快乐自由的时间,有种疲于应付之感。长时间的折腾,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加大了心理压力,也致使学生丧失了写作激情,反而失去了评价效果。
那么、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方式又如何呢?
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能针对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全方位地做出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语文教师的评价
语文教师积极的评价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是抚慰学生心灵的春风。相反,教师消极的评价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新课标指出:“教师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教师评价语言具有激励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鼓舞人
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赞许,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答题失误时,教师轻轻吟出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远比“你不能就事论事,眼界太过狭窄就找不到问题的本质”要亲切得多;如果发现学生读书不会变通,送上一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比“你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要多用自己的脑袋思考”更能使学生接受。这种根据特定内容幽默风趣的评价,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而且渗透了思想教育,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也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上进心
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优势,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以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评价要从学生的起点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严厉的训斥和一味的指责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会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失去上进的自信心,降低了他们的志向水准。相反过度的表扬,活跃气氛的背后冷却了学生的竞争冲动。有一次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小说续写。有一位同学想像于勒回美洲后因偶然的机会,发了财,并且娶妻生子。我让该生读了他的续写,并指名几位学生进行了点评,之后,我先给予一定肯定:“想象丰富,富有戏剧性”。然后我便转变评价态度:“但小说主题不突出,没把握住原著精神。若能在续写时多一些表现人物性格的描写,才能表现出小说要塑造人物形象这一主要要素”。评价中我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又不乏真情,让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之心。
3.对比的方式鼓励人
对比,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自我意识力量,教师应挖掘对比中的激励性,给学生以获取成功的力量。如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有位同学读得绘声绘色,真正把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出来了,我激励他说:“你比老师读得还有感情!”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起来。
二、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就是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对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自己实践练习或回答一个问题后,独立思考、判断,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自己进行评价。学会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这也是最难以培养的一种能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平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比较,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三、学生间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可以通过同桌互说、互评,全班互评,拓展自主评价的空间,促进人人参与,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在于形成集体的标准,集体的舆论,并内化为对学生有良好作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态度,使学生在自我评价、自我比较中获得发展。学生互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非常频繁,这种互评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学生的评价语言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系统。在这一点上,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评价水平,而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实践证明,同学间的相互评价,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样的评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符合新《课标》积极提倡的评价理念。
四、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 ,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 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 ,好好地表现一番。如:我在读《背影》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学生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对父亲的爱流露出来”……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有效地运用评价,发挥激励功能,激发同学旺盛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211407江苏省仪征市刘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