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大英博物馆计划进行全球巡回展,经过考察,把中国站的展出,选择在建设中的“新首博”。
在“新首博”工程开始启动时,人们得到了一个消息,大英博物馆在计划进行全球巡回展时,把中国列为目的地之一(图1)。
(1)“新首博”先进的软硬件吸引了世界顶级博物馆的眼球
国内许多有实力的博物馆都在准备竞争此次巡回展的展览地,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来到北京,在孔庙看完有关“新首博”的详尽资料后,当即拍板:中国站的展览,将来就在这个博物馆里举行。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英博物馆馆长如此迅速地作了这个决定呢?
1753年,一个叫汉斯·斯龙的英国爵士在伦敦去世,按照他的遗嘱,他收藏的79575件文物和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都捐赠给国家。为此,英国议会决定创建大英博物馆。
1759年1月15日,世界上第一所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1850年,大英博物馆新馆建成。
在大英博物馆创建后的200多年里,英国的考古学家,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殖民活动,又得到了大批珍贵藏品。迄今为止,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多达700万件,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图2)。
(2)大英博物馆
当大英博物馆馆长在北京亲眼看到正在施工中的首都博物馆新馆时,他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博物馆的建造者,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对大英博物馆来说,选择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展现世界古老的文明,也是难得的机遇。
从历史意义上说,这将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综合性博物馆和最古老的博物馆之间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几乎就在大英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展览合同签字的同时,“新首博”启动了筹备工作。对“新首博”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考试,是他们首次推出的国际大型展览。
“新首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此期间,传来大英博物馆对韩国巡回展布展有些不满意的消息,使“新首博”的工作人员多少有些紧张。他们立即派人员去韩国考察。
首都博物馆根据考察带回来的信息,制定了详细的布展计划,并严格按照大英博物馆提供的布展规格进行操作,其中包括对布展材料环保标准的严格控制。
当负责打前站的大英博物馆的检查人员,来到“新首博”察看展厅准备情况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感到惊讶。当得知所有展陈设备仅仅用20天时间,并且完全是“新首博”自己的施工队伍完成时,无不感到由衷的敬佩。
很快,大英博物馆的展品连续3天运抵北京首都机场。
这些展品浓缩了人类几百万年的文明史,涵盖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地区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其中有出自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200万年前的石器,古埃及的人形棺,伦勃朗的版画和达芬奇的素描等一批举世闻名的珍品。
当展品从机场运抵首都博物馆时,进入地下库房的程序是一个简捷顺畅的流程。这是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未见过的文物运送流程。
他们看到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库房。
经测试,“新首博”展柜的各项指标百分之百符合大英博物馆文物的存放标准。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进行48小时的适应性存放后,直接从地下库房进入布展现场布展。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认为,这里的展陈设计甚至比大英博物馆的布展水平还高。
英方高度评价此次展陈设计,并非出自英国人的客套,首都博物馆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准和馆内一流的智能化设备水平,足以让任何博物馆的行家叹为观止。
2006年3月18日,《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藏品全球巡回展》,在中国首都的这家博物馆里如期开幕(图3)。
(3)图组:(3-1)、(3-2)大英博物馆藏品全球巡展中国站获得圆满成功
自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馆诞生以来,人们就把文物安全看作是博物馆的命根子。 “新首博”为此究竟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我们先来看看“新首博”的文物库房。
运送文物的车辆可直接进入10吨载重量的电梯。来到地下后,第一道安全关口就是装有指纹识别系统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防门(图4)。
(4)防盗、防火、防水的安全门是文物库房的守护神
三防究竟是防什么呢?
首先是防盗。
为解决防盗问题,设计时,把整个地下文物库房进行了6个面的双层隔离,也就是说,“新首博”的地下文物库房,就像是一个悬空的10000平方米双层盒子。
无论身怀绝技的江洋大盗从哪一面打洞进入博物馆的地下,他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文物库的第二道墙,在受到严密监控的通道中,他们没有任何机会接近文物。
库房的上层是展厅,下面是监控机房,在库房周围的6个面,哪怕是钻进一只老鼠,探测器都会立即启动报警系统,他们和自投罗网没有什么区别。
防水是工程师们为这个地下大门设计的第二大功能。
根据中外文物遭到破坏的剧痛教训,首博的工程师们要用绝对的手段对文物库房进行考验。文物库房竣工后,曾经进行了极端情况下的试验。三防门外的空间被注满了水,经过连续72小时的水压测试,结果渗透度几乎为零。
安全门的第三个功能就是防火隔热。
采用目前最先进的防火隔热材料,完全能够将烈火与高温进行有效的阻隔。
“新首博”地下文物库在科技的护佑下是安全的,展厅里的文物安全是否有保障呢?
当电影观众被故事片《偷天陷阱》惊人的场景所陶醉时,不得不提到“新首博”的被动红外线监控系统。
人类发现红外线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任何物体均有辐射,温度越高的物体,红外辐射越强。在被动红外线监控系统的严密监控下,如果有盗贼进入“新首博”,他是没有机会在红外线的“网”中表演“体操”的(图5)。
(5)被动红外线监控系统为文物安全增加了一道保险
“新首博”许多文物的质地是纸张和丝绸,它们既怕火,又怕水,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万一发生火灾,如果用液体去灭火,对于这些文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新首博”在怕水喷淋的文物区域,安装了一套特殊的高压气体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就能迅速启动,利用高压气体把火扑灭(图6)。
(6)高压气体灭火系统
防患于未然,是“新首博”科技运用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巨大的建筑中,各种电线的总长可以绕地球好几圈,因电线发热而引发火灾的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他们在重要的文物区域,不设计插座和开关,完全由电脑控制。
检测系统一旦发现抽样气体异常,就会马上报警。检修人员立即会对显示的区域进行检修,这样就能把火灾的隐患控制在萌芽阶段。
娇贵的文物也需要有舒适的环境才能生存,对于它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首都博物馆一幅珍贵的旧时北京海淀的朗润园的全景图“朗润园通景八条屏”,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已经修复后的情景(图7)。
(7)修复后与观众见面的朗润园通景八条屏
修复这幅画的人,是中国著名收藏家张伯驹的外孙女娄朋竹。
“老首博”因为不具备保护字画类文物的条件,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许多字画在自然环境中渐渐香消玉殒,黯然失色。
娄朋竹用了整整1年时间,修复了这幅画。
一年,对于首都博物馆从事修复工作的人来说并不算太长。
首都博物馆通史展的一幅汉代丝织品的修复,整整用了3年半的时间,而修复它的人,是首博丝织品修复专家王雅荣。
这幅汉代丝织品出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的一座西汉时期王室贵族墓葬。出土时,几吨重的棺木把折叠的丝织品紧紧地压在一起,却意外创造出一个非常密闭的环境,丝织品才得以幸存。但它已经呈烟灰状,是王雅荣把它们一层一层地分离开的。
这块丝织品实际上是内棺的棺罩,刚出土时是红颜色的,开始还以为是朱砂绣。经过清洗才发现,原来这些颜色实际上是上层棺板的红漆经过长年累月的巨大压力,印在丝布上面的。
清理和修补,整整用了3年半的时间(图8)。
(8)图组:(8-1)文物专家在精心清理修补文物;(8-2)精心修复过的丝织品
在这之后,就要考虑丝织品的保护问题了。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这些被修复的文物被放置在充满氮气的恒温恒湿现代化展柜中,与过去相比要安全多了。
“新首博”针对丝织品、纸质文物、文献和玉器等对环境极为敏感的文物,在展柜内定期补充氮气,并根据不同文物保存需要设置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24小时自动监控设备,记录着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以最大的可能延缓文物的衰老。现在科技的应用在“新首博”随处可见。
?在这座博物馆的地下,隐藏着一间世界顶级的专业摄影棚。在这里,可以生产出世界上画质最清晰最真实的图片。
文物是不能随便触摸的。但为了能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细节,电子触摸屏在这里的每个展厅都能看到。
触摸屏展示的不是文物的普通平面图片。在这座博物馆的地下,隐藏着一间世界上顶级的专业摄影棚。人们在触摸屏上看到的文物的全方位图,就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
即便是首都博物馆的摄影师,在拍摄文物的时候,也没有资格触摸文物,保管部的工作人员,负责文物在拍摄中的安全。
制作一件文物的全方位图,需要在一个自动步进的旋转摄影台上连续拍摄1260张图片。首都博物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电脑中将这些图片进行无缝合成后,就形成了这件文物的全方位图(图9)。
(9)图组:(9-1)精心拍摄文物;(9-2)在触摸屏上显示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全方位图
它与商品广告图片不同,这张图上的信息要求与文物实物的细节绝对吻合。
人们或许会问:文物已经被安全保护着,让观众看实物不就行了吗?其实,之所以要保留与文物一致的影像,并不完全是为了今天来展厅参观的人们。这是为了传承,为了把我们在这个年代能够看到的文化信息,传承给我们的后人。我们人类有后代,但文物没有。
从这个拍摄文物的摄影棚开始,“新首博”完成了从影像的采集、加工、储存、管理,直到应用的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网络运作。
首都博物馆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博物馆技术标准的制订者。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的时候,曾经给博物馆做了一个这样的定义——人类终身的朋友。
每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2006年的这一天,“新首博”正式开馆了,这一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图10)。
(10)“新首博”将成为人类终身的朋友
在“新首博”工程开始启动时,人们得到了一个消息,大英博物馆在计划进行全球巡回展时,把中国列为目的地之一(图1)。
(1)“新首博”先进的软硬件吸引了世界顶级博物馆的眼球
国内许多有实力的博物馆都在准备竞争此次巡回展的展览地,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来到北京,在孔庙看完有关“新首博”的详尽资料后,当即拍板:中国站的展览,将来就在这个博物馆里举行。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英博物馆馆长如此迅速地作了这个决定呢?
1753年,一个叫汉斯·斯龙的英国爵士在伦敦去世,按照他的遗嘱,他收藏的79575件文物和大批植物标本及书籍手稿全都捐赠给国家。为此,英国议会决定创建大英博物馆。
1759年1月15日,世界上第一所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1850年,大英博物馆新馆建成。
在大英博物馆创建后的200多年里,英国的考古学家,通过英国人在各地的殖民活动,又得到了大批珍贵藏品。迄今为止,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多达700万件,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图2)。
(2)大英博物馆
当大英博物馆馆长在北京亲眼看到正在施工中的首都博物馆新馆时,他清晰地感受到,这座博物馆的建造者,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先进的理念。对大英博物馆来说,选择北京的首都博物馆展现世界古老的文明,也是难得的机遇。
从历史意义上说,这将是世界上最年轻的综合性博物馆和最古老的博物馆之间一次意味深长的对话。
几乎就在大英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展览合同签字的同时,“新首博”启动了筹备工作。对“新首博”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考试,是他们首次推出的国际大型展览。
“新首博”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都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在此期间,传来大英博物馆对韩国巡回展布展有些不满意的消息,使“新首博”的工作人员多少有些紧张。他们立即派人员去韩国考察。
首都博物馆根据考察带回来的信息,制定了详细的布展计划,并严格按照大英博物馆提供的布展规格进行操作,其中包括对布展材料环保标准的严格控制。
当负责打前站的大英博物馆的检查人员,来到“新首博”察看展厅准备情况时,眼前的一切让他们感到惊讶。当得知所有展陈设备仅仅用20天时间,并且完全是“新首博”自己的施工队伍完成时,无不感到由衷的敬佩。
很快,大英博物馆的展品连续3天运抵北京首都机场。
这些展品浓缩了人类几百万年的文明史,涵盖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不同地区和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其中有出自非洲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200万年前的石器,古埃及的人形棺,伦勃朗的版画和达芬奇的素描等一批举世闻名的珍品。
当展品从机场运抵首都博物馆时,进入地下库房的程序是一个简捷顺畅的流程。这是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从未见过的文物运送流程。
他们看到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文物库房。
经测试,“新首博”展柜的各项指标百分之百符合大英博物馆文物的存放标准。大英博物馆的文物进行48小时的适应性存放后,直接从地下库房进入布展现场布展。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克雷戈认为,这里的展陈设计甚至比大英博物馆的布展水平还高。
英方高度评价此次展陈设计,并非出自英国人的客套,首都博物馆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准和馆内一流的智能化设备水平,足以让任何博物馆的行家叹为观止。
2006年3月18日,《世界文明珍宝——大英博物馆250年藏品全球巡回展》,在中国首都的这家博物馆里如期开幕(图3)。
(3)图组:(3-1)、(3-2)大英博物馆藏品全球巡展中国站获得圆满成功
自世界上第一家博物馆诞生以来,人们就把文物安全看作是博物馆的命根子。 “新首博”为此究竟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我们先来看看“新首博”的文物库房。
运送文物的车辆可直接进入10吨载重量的电梯。来到地下后,第一道安全关口就是装有指纹识别系统的、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三防门(图4)。
(4)防盗、防火、防水的安全门是文物库房的守护神
三防究竟是防什么呢?
首先是防盗。
为解决防盗问题,设计时,把整个地下文物库房进行了6个面的双层隔离,也就是说,“新首博”的地下文物库房,就像是一个悬空的10000平方米双层盒子。
无论身怀绝技的江洋大盗从哪一面打洞进入博物馆的地下,他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文物库的第二道墙,在受到严密监控的通道中,他们没有任何机会接近文物。
库房的上层是展厅,下面是监控机房,在库房周围的6个面,哪怕是钻进一只老鼠,探测器都会立即启动报警系统,他们和自投罗网没有什么区别。
防水是工程师们为这个地下大门设计的第二大功能。
根据中外文物遭到破坏的剧痛教训,首博的工程师们要用绝对的手段对文物库房进行考验。文物库房竣工后,曾经进行了极端情况下的试验。三防门外的空间被注满了水,经过连续72小时的水压测试,结果渗透度几乎为零。
安全门的第三个功能就是防火隔热。
采用目前最先进的防火隔热材料,完全能够将烈火与高温进行有效的阻隔。
“新首博”地下文物库在科技的护佑下是安全的,展厅里的文物安全是否有保障呢?
当电影观众被故事片《偷天陷阱》惊人的场景所陶醉时,不得不提到“新首博”的被动红外线监控系统。
人类发现红外线的历史已有200多年,任何物体均有辐射,温度越高的物体,红外辐射越强。在被动红外线监控系统的严密监控下,如果有盗贼进入“新首博”,他是没有机会在红外线的“网”中表演“体操”的(图5)。
(5)被动红外线监控系统为文物安全增加了一道保险
“新首博”许多文物的质地是纸张和丝绸,它们既怕火,又怕水,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万一发生火灾,如果用液体去灭火,对于这些文物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新首博”在怕水喷淋的文物区域,安装了一套特殊的高压气体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就能迅速启动,利用高压气体把火扑灭(图6)。
(6)高压气体灭火系统
防患于未然,是“新首博”科技运用中最主要的指导思想。在这个巨大的建筑中,各种电线的总长可以绕地球好几圈,因电线发热而引发火灾的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他们在重要的文物区域,不设计插座和开关,完全由电脑控制。
检测系统一旦发现抽样气体异常,就会马上报警。检修人员立即会对显示的区域进行检修,这样就能把火灾的隐患控制在萌芽阶段。
娇贵的文物也需要有舒适的环境才能生存,对于它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首都博物馆一幅珍贵的旧时北京海淀的朗润园的全景图“朗润园通景八条屏”,人们现在看到的是已经修复后的情景(图7)。
(7)修复后与观众见面的朗润园通景八条屏
修复这幅画的人,是中国著名收藏家张伯驹的外孙女娄朋竹。
“老首博”因为不具备保护字画类文物的条件,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许多字画在自然环境中渐渐香消玉殒,黯然失色。
娄朋竹用了整整1年时间,修复了这幅画。
一年,对于首都博物馆从事修复工作的人来说并不算太长。
首都博物馆通史展的一幅汉代丝织品的修复,整整用了3年半的时间,而修复它的人,是首博丝织品修复专家王雅荣。
这幅汉代丝织品出土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的一座西汉时期王室贵族墓葬。出土时,几吨重的棺木把折叠的丝织品紧紧地压在一起,却意外创造出一个非常密闭的环境,丝织品才得以幸存。但它已经呈烟灰状,是王雅荣把它们一层一层地分离开的。
这块丝织品实际上是内棺的棺罩,刚出土时是红颜色的,开始还以为是朱砂绣。经过清洗才发现,原来这些颜色实际上是上层棺板的红漆经过长年累月的巨大压力,印在丝布上面的。
清理和修补,整整用了3年半的时间(图8)。
(8)图组:(8-1)文物专家在精心清理修补文物;(8-2)精心修复过的丝织品
在这之后,就要考虑丝织品的保护问题了。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这些被修复的文物被放置在充满氮气的恒温恒湿现代化展柜中,与过去相比要安全多了。
“新首博”针对丝织品、纸质文物、文献和玉器等对环境极为敏感的文物,在展柜内定期补充氮气,并根据不同文物保存需要设置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24小时自动监控设备,记录着温度湿度的细微变化,以最大的可能延缓文物的衰老。现在科技的应用在“新首博”随处可见。
?在这座博物馆的地下,隐藏着一间世界顶级的专业摄影棚。在这里,可以生产出世界上画质最清晰最真实的图片。
文物是不能随便触摸的。但为了能让观众更清晰地看到文物的细节,电子触摸屏在这里的每个展厅都能看到。
触摸屏展示的不是文物的普通平面图片。在这座博物馆的地下,隐藏着一间世界上顶级的专业摄影棚。人们在触摸屏上看到的文物的全方位图,就是在这里拍摄完成的。
即便是首都博物馆的摄影师,在拍摄文物的时候,也没有资格触摸文物,保管部的工作人员,负责文物在拍摄中的安全。
制作一件文物的全方位图,需要在一个自动步进的旋转摄影台上连续拍摄1260张图片。首都博物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电脑中将这些图片进行无缝合成后,就形成了这件文物的全方位图(图9)。
(9)图组:(9-1)精心拍摄文物;(9-2)在触摸屏上显示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的全方位图
它与商品广告图片不同,这张图上的信息要求与文物实物的细节绝对吻合。
人们或许会问:文物已经被安全保护着,让观众看实物不就行了吗?其实,之所以要保留与文物一致的影像,并不完全是为了今天来展厅参观的人们。这是为了传承,为了把我们在这个年代能够看到的文化信息,传承给我们的后人。我们人类有后代,但文物没有。
从这个拍摄文物的摄影棚开始,“新首博”完成了从影像的采集、加工、储存、管理,直到应用的全过程,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网络运作。
首都博物馆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博物馆技术标准的制订者。
在国际博物馆协会成立的时候,曾经给博物馆做了一个这样的定义——人类终身的朋友。
每年5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2006年的这一天,“新首博”正式开馆了,这一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图10)。
(10)“新首博”将成为人类终身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