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当前高中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逐渐趋向弱化、淡化和边缘化,语文素养呈下降趋势。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一种人文素养,来构建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当前语文素养教育现状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实践 古诗词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接触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能很好地体现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由于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而如何在高三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文人文素养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野。这句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是粗野。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没接受过知识的学习,那么他和一个野人无差。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纵观现在的学生,语文文化基础差,书写表达上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迹潦草;与人沟通缺乏礼貌,说话不流畅,阅读面狭窄,精神上缺乏追求。以上所有的现象反映了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将人文素养的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目的。
语文课堂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每个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每个人的素养高低都是不同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这一点是不能求全责备的。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如何养成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充满兴趣,那么就可能会如同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学习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诗歌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能力。众所周知,高三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三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诗歌的韵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时,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有些人认为第二句也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老师可以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机会,学生可能说:“对”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却说“敌”不仅指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整个课堂,使场面热烈,气氛达到高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地积累,不断的对比,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词,更好地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更好地面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古诗词,同样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古诗词作为我国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工具。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中,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粉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透视新课改“三大雾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2]张建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庞维国.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玉武.媒介素养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西南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海南海口市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实践 古诗词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接触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能很好地体现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由于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而如何在高三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文人文素养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野。这句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是粗野。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没接受过知识的学习,那么他和一个野人无差。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纵观现在的学生,语文文化基础差,书写表达上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迹潦草;与人沟通缺乏礼貌,说话不流畅,阅读面狭窄,精神上缺乏追求。以上所有的现象反映了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将人文素养的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目的。
语文课堂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每个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每个人的素养高低都是不同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这一点是不能求全责备的。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如何养成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充满兴趣,那么就可能会如同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学习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诗歌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能力。众所周知,高三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三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诗歌的韵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时,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有些人认为第二句也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老师可以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机会,学生可能说:“对”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却说“敌”不仅指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整个课堂,使场面热烈,气氛达到高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地积累,不断的对比,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词,更好地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更好地面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古诗词,同样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古诗词作为我国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工具。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中,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粉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透视新课改“三大雾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2]张建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庞维国.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玉武.媒介素养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西南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海南海口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