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三语文古诗词复习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angli15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当前高中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高中语文素养教育逐渐趋向弱化、淡化和边缘化,语文素养呈下降趋势。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要体现出一种人文素养,来构建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让学生形成科学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当前语文素养教育现状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在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在古诗词教学中,也应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实践 古诗词
  语文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接触的学科,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能很好地体现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由于目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了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而如何在高三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语文人文素养
  《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野。这句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是粗野。一个人如果从小到大都没接受过知识的学习,那么他和一个野人无差。所谓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灵魂。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纵观现在的学生,语文文化基础差,书写表达上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多,字迹潦草;与人沟通缺乏礼貌,说话不流畅,阅读面狭窄,精神上缺乏追求。以上所有的现象反映了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尤其注重将人文素养的内容贯穿于语文教学中,达到语文教学的人文目的。
  语文课堂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每个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对同样的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每个人的素养高低都是不同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这一点是不能求全责备的。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如何养成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设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比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使学生理解,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诗歌充满兴趣,那么就可能会如同香菱学诗那样抱着极大的热情来学习诗歌,咬文嚼字,细细品味诗歌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诗歌能力。众所周知,高三学习是非常紧张的,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高三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交流进一步探讨诗歌的韵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调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学习李商隐的《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时,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有些人认为第二句也可说成“只有空床对素秋”,你是怎样认为的?老师可以把学生先分成小组,再把赞成“敌”的分为一组,赞成“对”的分成一组进行辩论。充分调动学生,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机会,学生可能说:“对”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学生乙却说“敌”不仅指默默相对,更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学生丙补充:“敌”更能表现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寂寥凄怆之情。整个课堂,使场面热烈,气氛达到高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地积累,不断的对比,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探索,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诗词,更好地把握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可以更好地面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古诗词,同样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古诗词作为我国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工具。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中,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学会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粉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透视新课改“三大雾区”[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
  [2]张建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浅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
  [3]庞维国.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顾玉武.媒介素养教育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西南大学,2012.
  (作者单位:海南海口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目前大学文学教育普遍缺失,凡是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大学教师,都应该牢记使命,正视并尽一切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学教育,必将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从而成为栋梁之才。“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良好而系统的文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学教育 周口作家群研究 校本课程  著名学者丁帆先生说:“文学是生命的阳光,文
尊敬的各位嘉宾,家族的亲人们:  大家好!  我也曾获得过一些奖励,最高的有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一等奖,但今天这个奖励很特殊,是家族亲人们授予我的,由我的老同学、保康县的陈永高先生亲自给我发颁奖,我很激动,也有些紧张。  油菜坡苏系家族决定授予我2018年度杰出人物奖,并让我代表获奖者发表感言。那么我首先代表获奖者真诚感谢家族的肯定和鼓励,真诚感谢家族亲人的认可和厚爱!  至于我个人,当我得知自己
我从惊涛拍岸的南海走来  拾一捧鲜亮的贝壳和珍珠  镶嵌在母校的校徽之上  五彩斑斓  闪闪发光!  我从北国的林海雪原走来  采撷一束和露带雨的人参与灵芝  为敬爱的老师献上  祝福老师妈妈  桃李天下  幸福安康!  我从祥云瑞霭的云贵高原走来  苍山洱海 蝴蝶泉边  我掬起一捧甘冽的清泉  为母校献上  祝愿母校  源头活水  桃李芬芳!  我从江汉平原的草台 剧场走来  还来不及卸下舞台的
深秋的风不近人情,将季节逼向寒冷的冬天。读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的诗集,这个三十年没有离开过里斯本的诗人,竟然说出“我的心略大于宇宙”。八个字不是掷地有声,而是冲击心灵,使我不忍心再往下看。坐在工作的案前,呆愣许久,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案上放着一撂打印的书稿,每次读朋友的电子稿,习惯打印出来,一页页的读。长稿子在纸上读,才有感觉。  十几天前,夏元明发来他的书稿,由于我去沈阳调查老建筑,未来得及
内容摘要:民工子女对《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喜爱程度并不是很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品德与生活》教材本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翻阅《品德与生活(浙教版)》教材,可以发现其中一部分内容更适合城镇的孩子,和民工子女的实际生活结合得不够紧密。作为教师,该如何提高民工子弟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民工子弟小学 品德与生活 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
1.鄂西北 油菜坡 傍晚 外  夕阳余辉下,一辆运苹果的卡车从公路上驶来,车子开到油菜坡山脚下突然停住开不动了。  司机(43岁)麻利地跳下车,走到车前打开引擎盖,低头检查车子。  驾驶室另一侧,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走下来,边下边轻声问:咋啦?哪儿出了毛病?她是司机搭伴儿的车花。  司机头也没抬地:糟糕,发动机坏了。  车花(38岁)凑近司机,有点着急地:能修好吗?  司机叹口气:得去宜昌买配件。说
内容摘要: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文中多次提到有关“志”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志当早立、立志有方、志当以恒。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自己的志趣,发掘激发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及早树立、坚定自己的远大志向,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学记》 志 立志 语文教学启示  《学记》中阐述了教育具有“化民成俗”[1]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人知道”[2]的必须途径,是“
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大唐布衣郇谟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12月版)放在案头已经刚好整整一个月。据北方图书城网站是这样介绍该书梗概的:“《大唐布衣郇谟传》是一本历史小说。以‘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的唐朝为背景,以书生旬谟上京赶考后卷入‘科举舞弊’案为开端,讲述了中唐时期政局波云诡谲、朝堂之上人心难测的历史大环境下发生的种种故事。”  之所以对该书故事梗概简单介绍一番,是便于深入解读该书。这部长篇
内容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在交际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型语言教学模式,它把语言应用的基本理论变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本文探讨了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教学模式  一.任务型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人心,国内对“任务型”教学的宏观研究和实际运用十分活跃。任务型教学法兴起于 20世纪80年代,由外语教学
我读完傅炯业的诗《武汉记忆》,久久不舍辞卷。它让我感觉是一曲历史乐章,在时间音符里演绎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全书分四大部分,《历史勾沉》《峥嵘岁月》《江城新歌》《改革开放》;二十六首诗,以五千多行长诗续写。纵观本书,看似轻而不薄,实则薄而不轻。它可以作为历史探讨,也可以作为诗词鉴赏。全文笔力强健,凝炼节制。结构缜密,通俗易懂。文字清晰明澈,豪放大气又朴实稳健,读来朗朗上口。突出了诗歌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