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目前大学文学教育普遍缺失,凡是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大学教师,都应该牢记使命,正视并尽一切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学教育,必将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从而成为栋梁之才。“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良好而系统的文学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学教育 周口作家群研究 校本课程
著名学者丁帆先生说:“文学是生命的阳光,文学教育不仅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应有课题,而且还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生课题。”[1]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由此彰显。“读诗使人灵秀”,文学教育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生课题,而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特地开发了“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文化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侵蚀了不少大学生的精神。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时尚杂志的阅读代替了真正的文学阅读,导致图书馆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无人问津,这种现象的确令人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尤其需要文学的教育来陶冶大学生的性情,重塑他们的灵魂。“文学的教育对于我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学足以在陶冶性情、提供灵魂的栖息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特殊性质是审美,审美实际上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2]。
著名学者赖大仁说:“一旦涉及到当今人文教育及文学教育的现状问题,显然是难以让人乐观的,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科学勃兴压倒人文似乎已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3]事实的确如此。目前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思潮席卷全球,给文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大学生过于青睐各种实用性的技能甚至技巧,而误认为文学过于理想化、贵族化,属于阳春白雪,高不可攀,所以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很多大学生,包括一些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阅读,这样一来造成的恶果就是,很多大学生的文学知识少得可怜,文学鉴赏能力极其低下,文学写作能力更是糟糕,甚至一些大学生连自我总结、个人情况说明都写不好。无论让他们写什么,都是直接到网上复制粘贴,不是他们不愿意自己去写,而是写不好,甚至根本不会写。写作能力如此低下,这样下去,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怎么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呢?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問题,的确值得更多的人警醒了。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但网络的发展和图像的盛行,使很多大学生迷恋于网络,醉心于各种各样的虚拟世界,他们的大量时间就这样被占用了,哪还有时间和心情去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呢?网络和手机的发展,无可否认给我们建构了一个全能的音像资讯世界,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带来了诸多便利,“我并不怀疑这种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也隐隐感受它对文学世界构成的莫大威胁”[4]。事实已经证明,有识之士的担心并不是杞人之忧,网络和手机的技术革命,对文学世界构成的莫大威胁已经日益凸显,对大学文学教育缺失的影响也日益加大,我们再不反思就会很危险。凡是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大学教师,都应该牢记使命,正视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问题,并尽一切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不需要每个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成为文学作家,然而非常需要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的理解力,欣赏力,鉴别力以及联想力和想象力。”[5]大学的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何为文学教育?它不是文学与教育的简单相加,它更强调的是由文学自身的特质所产生的育人作用和社会影响,是文学审美特性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6]。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作用”,因为文学具有较强的审美特性与教育功能,古罗马大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早就阐发过“寓教于乐”的理念,所谓是“润物细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关于“真善美”的教育作用。
文学教育具有“育人作用”,其较强的审美特性与教育功能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德育与美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必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十分注重德育与美育的结合,“以中国古代之教育证之,虞之时,夔典乐而教胄子以九德,德育与美育之教育也。”[7]进入现代以来,很多教育家更是强调德育与美育结合的重要性。朱光潜说:“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工夫”[8]。德育和美育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关联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与美育时有交叉,互相影响渗透,殊途同归,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高尚人格。
蔡元培毕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提倡以德育为中心,同时又强调了美育对德育的辅助作用,“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9]。而且,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甚至比智育还重要,他说:“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10]。在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来实施德育与美育,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作品,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完全可以结合这些作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与美育的渗透。
对大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学教育,必将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从而成为栋梁之才。 三.“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身体力行提倡美育,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10]。因此,美育其实就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能够使人更好地建设和享受生活。因为人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必须拥有健康而丰富的情感,而美育的实施正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陶冶人的情感。正因如此,大学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将德育与美育教育贯穿于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始终,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德育与美育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必然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美育教育。
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了作为教师的三种职责:“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各种文化知识,“解惑”即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把“传道”放在第一位,充分说明在我国古代,教育者就已经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理想迷失、价值失范、道德滑坡,缺少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来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任何一位大学教师都有责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关于美育,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阐释,有人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11]。也有人认为,美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用各种审美媒介,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心灵,塑造美的人格的过程”[12]。尽管对美育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通过美育,能够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的人格,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正因为美育的作用如此巨大,所以很多大学都很重视美育。
“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和美育资源極为丰富,德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等,美育资源如情感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审美教育等,简直就是一座德育资源和美育资源的“富矿”,完全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良好而系统的文学教育。因此,“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帆.漫谈大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2008(8):7.
[2]朱水涌.我们需要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03-14(3).
[3]赖大仁.当今何以还需要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05-09(3).
[4]颜敏.语言与思想之于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05-06(2).
[5]张志公.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6.
[6]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回顾与反思[N].文艺报,2011-03-18(2).
[7]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M]//蔡元培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3.
[8]朱光潜.谈美感教育[M]//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5-506.
[9]蔡元培.美育[M]//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10]蔡元培.美育与人生[M]//蔡元培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90,189.
[1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9.
[12]王怀通.简明美学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295.
基金项目:2016年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2016017)阶段成果。
(作者介绍:任动,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学与文化学)
关键词:文学教育 周口作家群研究 校本课程
著名学者丁帆先生说:“文学是生命的阳光,文学教育不仅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应有课题,而且还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生课题。”[1]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由此彰显。“读诗使人灵秀”,文学教育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生课题,而大学文学教育的价值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特地开发了“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
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文化消费主义甚嚣尘上,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侵蚀了不少大学生的精神。对于不少大学生而言,时尚杂志的阅读代替了真正的文学阅读,导致图书馆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无人问津,这种现象的确令人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尤其需要文学的教育来陶冶大学生的性情,重塑他们的灵魂。“文学的教育对于我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学足以在陶冶性情、提供灵魂的栖息方面起到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特殊性质是审美,审美实际上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2]。
著名学者赖大仁说:“一旦涉及到当今人文教育及文学教育的现状问题,显然是难以让人乐观的,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科学勃兴压倒人文似乎已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3]事实的确如此。目前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的。20世纪以来,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思潮席卷全球,给文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大学生过于青睐各种实用性的技能甚至技巧,而误认为文学过于理想化、贵族化,属于阳春白雪,高不可攀,所以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很多大学生,包括一些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经典文学作品也不阅读,这样一来造成的恶果就是,很多大学生的文学知识少得可怜,文学鉴赏能力极其低下,文学写作能力更是糟糕,甚至一些大学生连自我总结、个人情况说明都写不好。无论让他们写什么,都是直接到网上复制粘贴,不是他们不愿意自己去写,而是写不好,甚至根本不会写。写作能力如此低下,这样下去,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怎么能够独当一面,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呢?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問题,的确值得更多的人警醒了。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但网络的发展和图像的盛行,使很多大学生迷恋于网络,醉心于各种各样的虚拟世界,他们的大量时间就这样被占用了,哪还有时间和心情去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呢?网络和手机的发展,无可否认给我们建构了一个全能的音像资讯世界,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带来了诸多便利,“我并不怀疑这种技术革命的灿烂前景,也隐隐感受它对文学世界构成的莫大威胁”[4]。事实已经证明,有识之士的担心并不是杞人之忧,网络和手机的技术革命,对文学世界构成的莫大威胁已经日益凸显,对大学文学教育缺失的影响也日益加大,我们再不反思就会很危险。凡是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大学教师,都应该牢记使命,正视大学文学教育的普遍缺失问题,并尽一切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二.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不需要每个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成为文学作家,然而非常需要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的理解力,欣赏力,鉴别力以及联想力和想象力。”[5]大学的文学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何为文学教育?它不是文学与教育的简单相加,它更强调的是由文学自身的特质所产生的育人作用和社会影响,是文学审美特性与教育功能的有机结合”[6]。大学文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育人作用”,因为文学具有较强的审美特性与教育功能,古罗马大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早就阐发过“寓教于乐”的理念,所谓是“润物细无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关于“真善美”的教育作用。
文学教育具有“育人作用”,其较强的审美特性与教育功能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蕴含丰富的德育与美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必然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中国古代的教育就十分注重德育与美育的结合,“以中国古代之教育证之,虞之时,夔典乐而教胄子以九德,德育与美育之教育也。”[7]进入现代以来,很多教育家更是强调德育与美育结合的重要性。朱光潜说:“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工夫”[8]。德育和美育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关联的,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德育与美育时有交叉,互相影响渗透,殊途同归,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高尚人格。
蔡元培毕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提倡以德育为中心,同时又强调了美育对德育的辅助作用,“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9]。而且,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甚至比智育还重要,他说:“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且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10]。在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来实施德育与美育,将德育与美育结合起来。中外文学史上有很多优秀作品,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完全可以结合这些作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与美育的渗透。
对大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文学教育,必将使大学生的思想得到净化、精神得到陶冶,从而成为栋梁之才。 三.“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的意义
实施素质教育,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一生身体力行提倡美育,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10]。因此,美育其实就是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能够使人更好地建设和享受生活。因为人要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就必须拥有健康而丰富的情感,而美育的实施正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陶冶人的情感。正因如此,大学教师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将德育与美育教育贯穿于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始终,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未来,意义十分重大。“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德育与美育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并在教学中付诸实践,必然能够对大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与美育教育。
我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了作为教师的三种职责:“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各种文化知识,“解惑”即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把“传道”放在第一位,充分说明在我国古代,教育者就已经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理想迷失、价值失范、道德滑坡,缺少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他们又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将来要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任何一位大学教师都有责任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关于美育,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阐释,有人认为,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以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11]。也有人认为,美育“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用各种审美媒介,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心灵,塑造美的人格的过程”[12]。尽管对美育有着不同的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通过美育,能够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的人格,使人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正因为美育的作用如此巨大,所以很多大学都很重视美育。
“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和美育资源極为丰富,德育资源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等,美育资源如情感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审美教育等,简直就是一座德育资源和美育资源的“富矿”,完全能够对大学生进行良好而系统的文学教育。因此,“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帆.漫谈大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J].文学教育,2008(8):7.
[2]朱水涌.我们需要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03-14(3).
[3]赖大仁.当今何以还需要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05-09(3).
[4]颜敏.语言与思想之于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05-06(2).
[5]张志公.汉语教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46.
[6]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回顾与反思[N].文艺报,2011-03-18(2).
[7]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M]//蔡元培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33.
[8]朱光潜.谈美感教育[M]//朱光潜美学文集(第2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505-506.
[9]蔡元培.美育[M]//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10]蔡元培.美育与人生[M]//蔡元培文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90,189.
[1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9.
[12]王怀通.简明美学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295.
基金项目:2016年周口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周口作家群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2016017)阶段成果。
(作者介绍:任动,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学与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