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艺术教育中,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艺术感知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将枯燥乏味的基本乐理和有趣的视唱练耳课之间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理解以及学习乐理知识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的基本特征以及对渗透教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渗透教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时,老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结合是一项重要课程。视唱练耳课是一种培养学生即兴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对学生的基础乐理知识有一定要求,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想要提高学生在视唱练耳课中的积极性,必须具备相应音乐实践能力。可以看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传统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得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刻。因此,对音乐课程进行创新改革与优化时,要使基本乐理与视听练耳课程相互渗透,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中,老师应该详细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音乐教育改革切入点,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得到较好的结合。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藝术氛围,使他们音乐知识层次、音乐素养、歌曲演唱等方面的能力都可获得有效提升。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特征
(一)基本乐理教学特征
对于基本乐理教学,更加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音乐教学中,基本乐理教学是最基础的课程。主要是将音乐基本要素、乐谱的识别与解读等方面的知识组合到一起,教授给学生。相对于传统的音乐理论,基本乐理较容易培养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结合和声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得歌唱技巧、审美能力等。大多数学校主要是将五线谱的认识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基本乐理教学。而理论性更强的基本乐理教学,在向学生讲解音乐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音响的感知能力。同时,老师通过不断开发教学模式,使得基本乐理教学更加得多元化。无论是讲授内容还是案例,都可以使基本乐理具有更清晰的教学思路。
(二)视唱练耳教学特征
视唱练耳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但其更注重音乐技能的教授。尤其针对学生视唱能力的培养,需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视唱练耳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时,要结合音高、音色、发声技巧等,来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还要了解视唱练耳的特征,强化学生视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等。教师开展视唱练耳教学,要有针对性对的调式、旋律、节拍等方面知识传授给学生。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其能利用掌握的技术,创作更好的音乐作品。
二、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间的相互联系
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让教师能够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特征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掌握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并且求同存异,营造娱乐、有趣、科学的教学氛围。基本乐理更侧重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使得课堂枯燥、单一,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与其相比,视唱练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其实践性与互动性的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乐理知识与身体的关系,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提升歌唱技能。
三、基于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渗透教学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确保音乐教学的多样性
教师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渗透教学时,结合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发展前景,改进学校的教学素材。通过科学整合与配置音乐教学资源,确保音乐教学的多样性。所谓的教学多样性,要融入不同风格的音乐知识,将其渗透到基本乐理中。同时,教师要利用多种音乐教育,不断增加学生音乐想象力。使学生从局限性的认知层面走出来,了解更丰富的音乐风格。而教师在围绕基本乐理,向学生介绍不同得音乐理论知识时,应将其渗透到视唱练耳课中。要利用基本乐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利用视唱练耳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较难的乐理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
(二)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渗透教学,还应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通过设定丰富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特长、潜力等,设计更全面的教学方案。这样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因此,教师要使音乐教育具备特色,既要展现课程的教育功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对互联网的热爱,设计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音乐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应能够科学引进多媒体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音乐教育更加有趣。教师可将枯燥的基本乐理知识,在音乐课堂上用视频课件、动画等形式放给学生看。同时,教师可从网络中找到有趣的音乐元素,带领学生通过视唱练耳歌曲来学习。并结合所学的乐谱知识等知识,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因素作曲、编曲等。还可通过音乐创作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样他们在准备比赛项目中,就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相关知识。借鉴其他优秀音乐制作人的经验,使学生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包清文.探析高校视唱练耳的“多元与综合”教学[J].北方音乐,2015,(4).134-134.
[2]冉勇军.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5,(6).151-151.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铜仁市 张素霞
关键词: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渗透教学
在推进素质教育时,老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结合是一项重要课程。视唱练耳课是一种培养学生即兴能力的教学方式,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对学生的基础乐理知识有一定要求,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想要提高学生在视唱练耳课中的积极性,必须具备相应音乐实践能力。可以看出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有着重要的联系。而传统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得音乐专业的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刻。因此,对音乐课程进行创新改革与优化时,要使基本乐理与视听练耳课程相互渗透,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中,老师应该详细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找到音乐教育改革切入点,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得到较好的结合。这样可以给学生创造浓厚的藝术氛围,使他们音乐知识层次、音乐素养、歌曲演唱等方面的能力都可获得有效提升。
一、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特征
(一)基本乐理教学特征
对于基本乐理教学,更加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在音乐教学中,基本乐理教学是最基础的课程。主要是将音乐基本要素、乐谱的识别与解读等方面的知识组合到一起,教授给学生。相对于传统的音乐理论,基本乐理较容易培养学生的音乐逻辑思维。结合和声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学生得歌唱技巧、审美能力等。大多数学校主要是将五线谱的认识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基本乐理教学。而理论性更强的基本乐理教学,在向学生讲解音乐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音响的感知能力。同时,老师通过不断开发教学模式,使得基本乐理教学更加得多元化。无论是讲授内容还是案例,都可以使基本乐理具有更清晰的教学思路。
(二)视唱练耳教学特征
视唱练耳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程,但其更注重音乐技能的教授。尤其针对学生视唱能力的培养,需采用更具有针对性的视唱练耳教学手段。教师在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时,要结合音高、音色、发声技巧等,来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还要了解视唱练耳的特征,强化学生视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等。教师开展视唱练耳教学,要有针对性对的调式、旋律、节拍等方面知识传授给学生。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使其能利用掌握的技术,创作更好的音乐作品。
二、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间的相互联系
在开展音乐教学时,要让教师能够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特征进行全面了解,从而掌握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并且求同存异,营造娱乐、有趣、科学的教学氛围。基本乐理更侧重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使得课堂枯燥、单一,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与其相比,视唱练耳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其实践性与互动性的教学,学生可以感受到乐理知识与身体的关系,然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索,提升歌唱技能。
三、基于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渗透教学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确保音乐教学的多样性
教师对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渗透教学时,结合市场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标准与发展前景,改进学校的教学素材。通过科学整合与配置音乐教学资源,确保音乐教学的多样性。所谓的教学多样性,要融入不同风格的音乐知识,将其渗透到基本乐理中。同时,教师要利用多种音乐教育,不断增加学生音乐想象力。使学生从局限性的认知层面走出来,了解更丰富的音乐风格。而教师在围绕基本乐理,向学生介绍不同得音乐理论知识时,应将其渗透到视唱练耳课中。要利用基本乐理,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利用视唱练耳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较难的乐理知识进行消化与理解。
(二)引进现代信息技术
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的渗透教学,还应在形式与内容上进行创新。通过设定丰富化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特长、潜力等,设计更全面的教学方案。这样能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因此,教师要使音乐教育具备特色,既要展现课程的教育功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他们对互联网的热爱,设计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音乐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应能够科学引进多媒体技术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音乐教育更加有趣。教师可将枯燥的基本乐理知识,在音乐课堂上用视频课件、动画等形式放给学生看。同时,教师可从网络中找到有趣的音乐元素,带领学生通过视唱练耳歌曲来学习。并结合所学的乐谱知识等知识,鼓励学生利用这些因素作曲、编曲等。还可通过音乐创作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样他们在准备比赛项目中,就可以更全面的了解不同音乐风格的相关知识。借鉴其他优秀音乐制作人的经验,使学生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包清文.探析高校视唱练耳的“多元与综合”教学[J].北方音乐,2015,(4).134-134.
[2]冉勇军.视唱练耳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北方音乐,2015,(6).151-151.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铜仁市 张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