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的期望寿命的不断延长,人们的老年期也随之延长。对每个个体而言,老年期可能是十几年,也可能是二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可见,老年期是人生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
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一些忙碌了一辈子,现在终于把家庭和事业的负担都卸下来了,可以好好轻松一下的老人们,在没有了拖累后,感到的不是轻松闲适,反而觉得一松懈下来,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也随之失去了。于是,抱着"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态度开始了老年生活,把自己封闭在菜场——医院——银行——家庭的小范围里。久而久之,他们觉得退休以后的日子非常难熬,而且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
2004年6月,上海市虹口区有一对七旬的老年知识分子夫妻相伴跳楼自杀。因老太太患有老年忧郁症,老先生不敢想象孤独寂寞、无人照料的未来而选择了死亡。虽然这只是极端的个案,但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封闭、隔离的生活状态的恐惧心理。现今的老年人,由于他们过去主要生活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年代,劳动和劳碌就是其生活形式,因此,一旦闲下来,很多老人不知道如何打发这漫长而无所事事的老年期。
如何有滋有味地过好老年期,这里面可有大有学问。针对上海老年人中的一些现状,我们特别强调老年人要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融入大社会。
一、走出小家,做一个快乐老人
在我国,即使在未来二三十年里,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以居家为主。但这个“家”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已大不相同,因为随着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是凤毛麟角,今天和未来的老人们必须把传统的“家”扩大到社区这个“大家庭”。
人们现在常会听到这么一类新闻:某某老人死在自己家中一星期,无人知晓。前不久,上海市闵行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事。在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低龄老人生活上困难较少,一般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较大。在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关注这一问题的同时,老年人要调动自身的力量,如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互助。对于每个老年人个体来说,应主动走出家门,在社区内多结交好朋友,形成三五成群的小组,可以一起锻炼、一起娱乐,结伴上医院,以缓解孤独感和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世界各国都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对保证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实质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问题。首先是老年人的思想方式要继续社会化,否则就容易思想僵化,与社会格格不入。其次是生活方式的继续社会化,顺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再次是知识结构的继续社会化。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时代,一步落后即步步落后。从社会宏观来看,庞大的老年人群不参与社会,逐步与社会疏远和产生隔阂,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进步。
老年人中的大多数,其参与社会的主要形式是参与社区(包括离退休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社区服务是很重要的一项,它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也为老年人施展才干提供广阔天地。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也可以作为社区工作的奉献者和具体组织者,低龄老人可以成为社区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参与社区服务实践中,老年人重新看到自己的价值,和社区发展融为一体,生活会更加充实,精神也会更加愉悦。
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身心健康的老人
一份对上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15%的老年人“遇到事情想不开”;7%~8%的老年人会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和孤独感。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后,对人情冷暖特别敏感,心理上孤独怨愤,难以调节自己的心态,于是睡不好、吃不香,逐渐身体不支而病倒了;有的老年人因老伴去世而长期生活在苦闷之中,忧郁寡欢不能自拔,以至于身体状况日趋衰弱;还有的老年人因待遇不公或对世事看不惯,或因后代不敬、不孝而愤懑不平,怨气难消,以致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接踵而来,甚至卧病在床,一病不起。
老年人应走出小家庭、融入大社区,同时还要多读书多旅游。老年人现在都比较注重身体的锻炼,这固然不错,但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读书和旅游既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方式,也是很好的锻炼和养生形式,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老年人在过去的工作岗位上,每日忙忙碌碌,不仅忽略了生活中应该享受或者欣赏的许多"风景",还可能曾经陷入一些无谓的纷争和苦恼中。现在,有了大量的时间,正好用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便领悟更多的道理,领略更多的别样"人生"。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边读书,边旅游”,或“先旅游,再读书”。近年来,上海的老年旅游市场发展很快,上海老年报和区县老龄机构也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老年旅游,往往供不应求。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上海,老年人的健康快乐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幸福、老年人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走出小家,融进社区,积极找乐度夕阳,应成为老年生活的主旋律。
走出小家,前面就是一个天。老年人要乐观认识自我,积极参与社会,“给时间以生命”,让老年期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精彩纷呈。
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一些忙碌了一辈子,现在终于把家庭和事业的负担都卸下来了,可以好好轻松一下的老人们,在没有了拖累后,感到的不是轻松闲适,反而觉得一松懈下来,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也随之失去了。于是,抱着"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态度开始了老年生活,把自己封闭在菜场——医院——银行——家庭的小范围里。久而久之,他们觉得退休以后的日子非常难熬,而且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
2004年6月,上海市虹口区有一对七旬的老年知识分子夫妻相伴跳楼自杀。因老太太患有老年忧郁症,老先生不敢想象孤独寂寞、无人照料的未来而选择了死亡。虽然这只是极端的个案,但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封闭、隔离的生活状态的恐惧心理。现今的老年人,由于他们过去主要生活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年代,劳动和劳碌就是其生活形式,因此,一旦闲下来,很多老人不知道如何打发这漫长而无所事事的老年期。
如何有滋有味地过好老年期,这里面可有大有学问。针对上海老年人中的一些现状,我们特别强调老年人要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融入大社会。
一、走出小家,做一个快乐老人
在我国,即使在未来二三十年里,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以居家为主。但这个“家”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已大不相同,因为随着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是凤毛麟角,今天和未来的老人们必须把传统的“家”扩大到社区这个“大家庭”。
人们现在常会听到这么一类新闻:某某老人死在自己家中一星期,无人知晓。前不久,上海市闵行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事。在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低龄老人生活上困难较少,一般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较大。在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关注这一问题的同时,老年人要调动自身的力量,如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互助。对于每个老年人个体来说,应主动走出家门,在社区内多结交好朋友,形成三五成群的小组,可以一起锻炼、一起娱乐,结伴上医院,以缓解孤独感和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世界各国都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对保证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实质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问题。首先是老年人的思想方式要继续社会化,否则就容易思想僵化,与社会格格不入。其次是生活方式的继续社会化,顺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再次是知识结构的继续社会化。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时代,一步落后即步步落后。从社会宏观来看,庞大的老年人群不参与社会,逐步与社会疏远和产生隔阂,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进步。
老年人中的大多数,其参与社会的主要形式是参与社区(包括离退休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社区服务是很重要的一项,它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也为老年人施展才干提供广阔天地。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也可以作为社区工作的奉献者和具体组织者,低龄老人可以成为社区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参与社区服务实践中,老年人重新看到自己的价值,和社区发展融为一体,生活会更加充实,精神也会更加愉悦。
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身心健康的老人
一份对上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15%的老年人“遇到事情想不开”;7%~8%的老年人会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和孤独感。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后,对人情冷暖特别敏感,心理上孤独怨愤,难以调节自己的心态,于是睡不好、吃不香,逐渐身体不支而病倒了;有的老年人因老伴去世而长期生活在苦闷之中,忧郁寡欢不能自拔,以至于身体状况日趋衰弱;还有的老年人因待遇不公或对世事看不惯,或因后代不敬、不孝而愤懑不平,怨气难消,以致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接踵而来,甚至卧病在床,一病不起。
老年人应走出小家庭、融入大社区,同时还要多读书多旅游。老年人现在都比较注重身体的锻炼,这固然不错,但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读书和旅游既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方式,也是很好的锻炼和养生形式,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老年人在过去的工作岗位上,每日忙忙碌碌,不仅忽略了生活中应该享受或者欣赏的许多"风景",还可能曾经陷入一些无谓的纷争和苦恼中。现在,有了大量的时间,正好用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便领悟更多的道理,领略更多的别样"人生"。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边读书,边旅游”,或“先旅游,再读书”。近年来,上海的老年旅游市场发展很快,上海老年报和区县老龄机构也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老年旅游,往往供不应求。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上海,老年人的健康快乐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幸福、老年人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走出小家,融进社区,积极找乐度夕阳,应成为老年生活的主旋律。
走出小家,前面就是一个天。老年人要乐观认识自我,积极参与社会,“给时间以生命”,让老年期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