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二十年后》为例浅谈小说教学的照应艺术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nio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照应是文章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它能使作品结构更加缜密周到,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这种结构在小说中尤其突出。同时,照应也是一门课堂教学艺术,设计小说中课堂中的照应式教学,是抓住小说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可以使小说的叙事方式与课堂教学模式浑然一体,从而能更全面地探究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内涵。
  关键词:《二十年后》;小说教学;照应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前后行为举止,泰格特《窗》中靠窗的病人与不靠窗的病人,欧·亨利《二十年后》中的吉米和鲍勃,在情节设置或人物塑造上都有前后或相互对照的特征。照应是小说常用手法,组织这些小说的课堂教学时,有时自然也用与文本一致的照应手法,就像写文章一样,好的照应可以使整个课堂结构完整、一脉相承、相呼相应。照应式教学的方式有很多:首尾照应、反复照应、总结照应等,把多种照应有效地结合,可以更全面、更有深度地揭示小说的内涵。
  《二十年后》讲述了鲍勃和吉米这一对老朋友二十年前分别,约定二十年后见面,但到了约定的时间, 他们却是以警察和罪犯的身份相见, 警察不忍心亲自逮捕朋友,只好请其他警察代劳的故事。结尾是经典的“欧·亨利式结尾”,揭示了复杂的人性。进行该文本教学,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演绎,笔者选用两个版本(下面称执教者一、执教者二)的教学模式来谈照应式课堂教学。
  一、问题对应比较式预设,感知故事情节
  对应比较,如对仗对偶一样,是人们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心理学认为,两种不同对象的彼此诱导和相互感应,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激发智力、加深理解。所以,对应比较经常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二十年后》有其情节的特殊性,两个主要人物平分秋色,性格对应,情节对应,如泰格特的《窗》一样。执教者一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问题感知故事情节:
  小说的结尾鲍勃是个被警方通缉的罪犯,前文有暗示吗?
  结尾处来与鲍勃见面的不是吉米·维尔斯,前文有暗示吗?
  执教者二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选择鲍勃、吉米其中一个视角用第一人称讲述这个故事。
  前一组问题从结尾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鲍勃而言,从全文寻找 “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小巧玲珑的金表”等,在上下文的对照中分别了解鲍勃与吉米二十年来的人生,在“欧·亨利式结尾”的“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寻找到上下情节的对照,并扣住了文章的细节,为下面分析人物做了充分的准备。
  后一组问题中就鲍勃而言,“我和吉米从小就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二十年前,我要去西部谋生,与吉米约定,二十年后的同时同地点再见。那天我去赴约,见到一位警察,我与他聊起我的旧友,他后来离开了,我的朋友来了,等我们聊得正欢,走到灯光下时,发现自称是我的朋友的那人不是我的朋友,他逮捕了我,并递给我一张纸条,我颤抖地打开纸条,才知道先前来的那个警察竟我的旧友。”这种叙述方式能培养学生整体概括的能力,转换人称的能力,更侧重于故事的完整性。加之吉米的故事叙述,情节的照应比较在于二十年前的分别、二十年后的相遇、警察与罪犯的交锋等尊重故事叙述的方式方法。但相似的是,这两组问题,都是相呼相应的,前一组从形式上“暗示”一词的呼应,后一组从概括的内容上呼应,鲍勃与吉米的交集与人生几番交叉,境遇照应。
  巧设对应的问题,串联起全篇内容,把握情节,在其他小说课堂教学中多有应用,《窗》中靠窗的病人与不靠窗的病人的故事叙述,《父母的心》平穷的人家与富贵的妇人故事的展开,都可以相应比较地设计问题。
  二、关键词反复式照应,剖析人物形象
  反复照应,从写文章的角度很好理解,就是一个细节,在文中反复出现,前后多次呼应,在整篇文章中如线索一样,使全文达到一线贯穿的效果。比如,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多次提到小通讯员被树枝刮坏的那个“破洞”,课堂教学的反复照应,是根据文章内容的普遍关联和频频呼应的章法而采取的反复点醒,所选择的反复典型词语一定是全文或者是关于人物的核心词汇。《二十年后》一文,执教者一就文中的两个词“好人”“坏人”展开:“从罪犯的角度,他是个怎样的人?他遵守二十年前的约定,冒着被逮捕的危险来到相约地点又表现了他的哪一方面?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学生对好坏的定义兴趣浓厚,再次激起了他们的“警察抓小偷”的游戏乐趣,况且,本文中,不能单纯地用好坏来判定鲍勃,在课堂争辩中学生生成对鲍勃的完整认识:一方面他圆滑、狡猾、 爱炫耀、拜金;另一方面,他又守信、重情。这样“好”与“坏”针锋相对的辩论,只要言之成理,未尝不可。关于吉米的形象,继续沿用这两个词汇,“明知道鲍勃是罪犯,他去抓了吗?为什么吉米不愿意亲自逮捕鲍勃?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呢?”与上一问反复对照,有异曲同工之妙。
  执教者二在情节叙述时抓住了结尾“颤抖”一词,就此词剖析人物形象:①作为一个在逃罪犯,他见到警察时颤抖了吗?彼时他何种表现?②见到朋友来的时候他颤抖了吗?揣摩其心理。③此刻拿到这张纸条,为什么他会颤抖?第一问,学生找到“很快地说”“ 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 可我相信”等,一个既是老奸巨猾又守信重情的人物,开篇便展现。第三问不仅探究其人物,还深入其复杂的心理,一个词,把鲍勃作为狡猾的罪犯又是一个守信的朋友内心的愧、恨、悔分析得淋漓尽致。
  围绕“好人”与“坏人”的对应辩论,围绕“颤抖”一词的全文探究,罪犯遇警察的“不颤抖”与罪犯收到朋友便条后“颤抖”的比较解读,从不同角度都对鲍勃这个人物形象进行了“全身的按摩”,人物内部的相互照应也很有特色。
  三、主题总结照应式探究,感悟文本內涵
  课堂总结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回顾课堂内容,陈述文本内涵,小说的课堂小结依据人物的性格,与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技巧,做归纳总结,回应全篇,成功的总结照应都是以简洁的语言形式,准确地概括出文本核心内容。但笔者认为不同的小说应该有不同形式的总结,而《二十年后》与《窗》《我的叔叔于勒》一样,比较适合照应式总结,与前面的人物特征呼应。
  执教者一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作者创作这样的一个故事,是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本文赞扬了……批判了……启迪了……”这个总结把课堂生成的鲍勃与吉米性格特征再次作了概括,与上文这两个人物形象照应,寻找到人性之间的共性与不同点。在“情”与“法”的较量中得到启迪。
  执教者二设计的问题是:“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理解的小说主题(可以从时间、人物等角度)”“(补充关于欧·亨利的背景后)再选一个角度说说你理解的小说主题(可以从环境差异、作者情感角度)。”问题一从时间上照应了标题《二十年后》: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性;时间不会改变情义,友谊地久天长;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等。人物与鲍勃、吉米相照应。问题二中背景补充后又加深或拓展了文本内涵。比如作者情感上,用欧·亨利自己的话说就是:“人生是由啜泣、抽噎和微笑组成的,而抽噎占了其中绝大部分。”
  《二十年后》是欧·亨利的经典小说,文本特征鲜明,其解读与教学方法却有很多种,欧·亨利曾引用吉卜林话陈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西方就是西方,东方就是东方,他们永远不会相遇。”但相似的教法却在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中经常相遇,照应只是其中的一种。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2014年,在美丽的湖南省郴州市第一完全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校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红马甲,手拿小红旗,在学校附近的路口护送孩子们过马路,维持上下学秩序;在校园里清扫垃圾,维持操场楼道口秩序;学校大型活动中,他们一边做现场活动的安保工作一边呐喊助威;在课堂上,他们又与孩子一起静心听课,与老师交流孩子教育心得;更多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幕后默默地支持着学校的各项工作……他们就是我校的家长义工
摘 要:文章以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Ka为例,简述如何运用数据分析方法,把握化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本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概念的水平,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体现化学基本概念对元素化合物性质学习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数据分析方法;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弱酸电离平衡常数Ka  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的内容。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
摘 要: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思、议、听、练,通过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精讲质疑—巧练内化—评价反思的过程,先学后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翻转课堂模式;两圆位置关系;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28  作者简介:杨生寿(1963—),男,甘肃武威人,
摘 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语文作业的布置,是实现其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作业;布置;生活  传统的语文作业,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泯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元凶,部分教师只关注如何让课堂“亮”起来,至于语文作业,只要不让学生闲着,回家把语文放在心上,不被其他学科挤占,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练练,什么都可以。
摘 要:我国社会目前正在进行转型性变革,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学校遇到的诸多新问题,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制约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变革。对此,为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应积极开展学校教育科研活动。文章针对当前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高中教育科研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采取有效对策,以促进宁夏高中教育科研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学校教育科研
【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处于16、17岁且思维活跃、自我意识较强的青少年。由于他们理论知识欠缺,对实验课兴趣较高,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按“互动型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努力创设出轻松、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氛围。  【案例题旨】  “肌内注射”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是护士必须掌握的常用护
2011年,我有幸参加了四川省“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三年培训时光转眼间就过去了,回想这三年可以说每一次都是带着兴奋与期待而去,怀着心跳与梦想而归,因为每一天都是新奇而鲜活的,每一天都是辛劳而收获的,每一天都是灵动而成长的。脑中交互重叠、分享共生的智慧不能一一陈述,唯有“浮光掠影”浅浅陈述。  荣誉,更是责任  2011年10月20日,在开班典礼上,我聆听了四川省教育厅师范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应该以“语文”为核心、尤其要以其中的“读、写”为核心,以“单元整体”为载体,来组织和安排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笔者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就“语用”理念下单元整体读写结合的策略,谈一些个人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导读”为抓手,构建单元读、写的显性目标  从表1中我们很容易看出,每个单元的习作,在内容上都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相关联。
2014年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大型真人秀节目《一年级》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眼球,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在网络上制造出了关于“一年级”教育的热门话题。  该节目是湖南卫视基于综艺与教育,既有欣赏性又有教育意义的节目。与之前的《变形计》《爸爸去哪儿》一样,都是电视媒体对教育聚焦的体现。  此次《一年级》是以校园生活为主要场景,采用了全程封闭拍摄的模式。节目组在学校教室、宿舍和学生家中安置了总共100多台固定
摘 要:人们习惯上把由上海、浙江率先于2014年启动的高考综合改革称为“新高考”。新高考的“新”主要表现在:“套餐”选项,从文、理2个增加到20个,增大了选择性;录取依据,从一个依据变为“两依据一参考”,打破了“唯分数论”;英语考试两考制,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生涯规划、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将是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难点问题。展望新高考,“以生为本”成为核心理念,学校定位会更加明确;“开门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