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自学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自学能力之一。良好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要求,能理解数学课本内容,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具有学习数学的习惯,独立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小学教师密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自主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习惯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因此,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实在是培养富有主动精神和创意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中之要。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一、注重参与氛围的营造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有宽松的环境和充足的空间。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深情,学生置身宽松、愉悦、安全的氛围之中,他们会无拘无束主动参与课堂,表现的激情自然会释放出来。
1.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参与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一个由学生全员参与的数学活动——“你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活动中,涉及到的信息只是学生们平时最最普通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要学生们说出自己最喜欢吃什么早餐,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我最喜欢吃的是方便面、牛奶、豆浆、油条、杂格、粥……”这样,在学生们主动参与的激情中,毫不费劲地就把游离在学生们脑海的零散信息收集起来了,同时也诱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
2.更新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識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哪个体积大,争议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进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长方体的体积》,教师适时梳理出两个关键问题即:1.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于一引一问之中不仅培养了质疑精神,明确了课堂探究的重点,把握了知识探索的关键。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的火种。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从数字的意义中抽象出体积公式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就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表达、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二、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
1.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优胜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开始抓起,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和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需要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做做练习;第三种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作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就要思考。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达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学生愉快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提高动手操作应用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a、引导操作,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并说出它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b、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c、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之间的关系能得出什么结论?从而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感知,理解思维而使学生发现和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使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盛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9年5期
[2]俞小丽.浅谈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速读(中旬)》2018年12期
关键词:自主能力;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习惯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自身产生的一种对学习的需要,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就会对学习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态度,表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时,具有创造的积极性。因此,引导学生全方位、高质量、多层次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实在是培养富有主动精神和创意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中之要。提升教育理念,改变教育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一、注重参与氛围的营造
教师应与学生平等相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有宽松的环境和充足的空间。平等的师生关系会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深情,学生置身宽松、愉悦、安全的氛围之中,他们会无拘无束主动参与课堂,表现的激情自然会释放出来。
1.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参与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一内容时,首先,安排一个由学生全员参与的数学活动——“你最喜欢吃的早餐是什么”。活动中,涉及到的信息只是学生们平时最最普通的生活经验,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要学生们说出自己最喜欢吃什么早餐,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学生都能脱口而出:“我最喜欢吃的是方便面、牛奶、豆浆、油条、杂格、粥……”这样,在学生们主动参与的激情中,毫不费劲地就把游离在学生们脑海的零散信息收集起来了,同时也诱发了学生们进一步探究的情绪。
2.更新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識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出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出示一组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哪个体积大,争议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使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能准确地作出判断进而引出本节的教学内容——《长方体的体积》,教师适时梳理出两个关键问题即:1.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于一引一问之中不仅培养了质疑精神,明确了课堂探究的重点,把握了知识探索的关键。更点燃了学生心中探究的火种。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从数字的意义中抽象出体积公式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这样,就让学生参与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获得的表象顺利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操作、表达、探索和概括的能力。
二、注重竞争意识的培养
1.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激励学生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去积极思维,去大胆实践。如在计算教学中经常设计“争当速算标兵”、“夺红旗”、“开火车”、“数学接力赛”等游戏活动,学生对这些游戏特别感兴趣,并且在竞争中把个人与集体融合起来,形成了团结互助,共同提高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一些“解题能手”、“争当智慧星”、“评选优胜组”等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更鼓励了那些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攀登的奋斗精神。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技能,还要赛习惯、意志力,赛学习方法,赛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独创性,赛语言的表达是否流利、简洁、完整、准确。不把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如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经历了艰苦努力,取得了进步,与考试分数第一名的同学同样得到肯定和赞扬。对取得同样高的分数的同学,还要评比谁的方法更优越、谁的解题思路更简捷。从而让学生朝着更高的标准努力。
三、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得从小学教学开始抓起,在教学中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指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和获取尝试创造的初步方法,主动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过程是主动学习的真实体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需要营造创新氛围,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树立自信心,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不怕说错。大胆放手,展开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性思维。
四、注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看课本做做练习;第三种是看课本后能够自己作简单的总结,找出自己的收获或困惑。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不同章节应该有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学生学习时遇到问题就要思考。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想能力的高低。教师要通过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能透过现象抓住实质进行分类比较的方法,能一分为二又能合二而一,达到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要通过不同的课型、题型,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学习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学生愉快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可提高动手操作应用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a、引导操作,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并说出它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b、让学生感知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三角形的底与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有什么关系。 c、从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底与高之间的关系能得出什么结论?从而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观察感知,理解思维而使学生发现和概括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使学生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到了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实际操作的能力,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使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盛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 2019年5期
[2]俞小丽.浅谈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J].《速读(中旬)》2018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