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一个人,用不着翻脸

来源 :幸福·婚姻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m19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这一生,难免会和形形色色的人不期而遇。遇见自己喜欢的人,是难得的幸运;碰到自己讨厌的人,才是生活的常态。然而,种种原因下,我们往往躲不掉讨厌的人,不得不学着与他们相处。看过一个人际关系定律:无论你走到哪个圈子里,遇到讨厌的人的概率都是基本相同的。即使你屏蔽了这个,一定会有新的补上来。所以,面对自己讨厌的人,逃避永远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与其被讨厌的人影响情绪和生活,不如学会主动适应环境,与他们自在共处。
  三观不同,用不着翻脸
  朋友小然入职新公司后,跟部门里的一个同事走得很近。她和同事是老乡,年龄也相近,本以为彼此会很合得来。没想到,相处了一段时间,小然发现她们根本聊不到一起。一块吃饭时,她抱怨最近负责的项目赶进度,每天都要加班,对方却说:“就为了一点加班费,至于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吗?”小然兴奋地聊起自己喜欢的明星和电视剧,对方却吐槽明星的长相,取笑道:“你居然为了他看这么垃圾的剧?”
  最过分的一次,是小然说自己不想恋爱、结婚,享受目前的独居状态,对方张口就来了一句:“等你嫁不出去成了没人要的老女人,你就知道后悔了。”小然试着反驳过几次,但对方坚持己见,毫不示弱地回怼,令她又气又恼。最后,她不再与之针锋相对,而是有意疏远了她,来往渐渐少了,让她感觉轻松了许多。
  生活里,最令人讨厌的事情,莫过于和频率不同的人对话。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不同,思维方式和层次也不同,即使费尽口舌,跟对方也说不明白。正如庄子《秋水》篇中所说: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遇到这样的人,不必争辩,也不必翻脸,默默地保持距离,才能各自安好。
  因为三观和层次不一致,再多的争辩也无法得到正确答案,只会白白浪费时间。村上春树说过:“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有些人,注定跟你不是一路人,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纠缠。生命来来往往,遇见想法不同的人,就尽量减少接触;碰到三观不合的人,就学着视而不见。不必勉强自己去分出胜负,只需心平气和地保持距离,从容不迫地做好自己。
  性格不合,应抛开偏见
  心理学上有一个晕轮效应:人们会根据对一个人的初步印象,推论出他的其他特质。也就是说,我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得出整体印象,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误差。尤其是面对讨厌的人,我们总是习惯全盘否定对方,无视对方的优点,认知也就越来越狭隘。相反,真正有格局的人,会找到对方的优点,忽略对方的缺点,视角就能越来越开阔。
  文化学者马未都就曾说过:“能跟讨厌的人共事,才叫有本事。”年轻时,他有一位朋友,是圈子里年薪最高的。朋友在银行上班,董事长问他能不能跟某位同事一起工作。这位同事性格古怪,是全公司最不受欢迎的人,很多人宁愿辞职也不想跟他共事。但是,朋友认为,备受讨厌的同事却能一直留在公司,一定有过人之处,便立刻答应下来。
  他放下个人的好恶,一心协助同事,让工作得以正常进行。最后,他获得了董事长的青睐,顺利升职加薪。心理学家曾奇峰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人生漫漫,免不了要跟讨厌的人打交道,与其和讨厌的人针锋相对,不如学会与之相处,达到共赢。我们公司有位市场部主管,好大喜功,刚愎自用,不少人因他辞职,只有小陈愿意追随他工作。其实,小陈最初跟大家一样讨厌他,经常在背后跟人吐槽。后来,他渐渐发现主管的工作能力确实很强,做事不拖沓,再难缠的客户也能被他搞定。而且,小陈发现只要多夸他几句,凡事多顺着他,他也愿意倾囊相授。于是,小陈放下了偏见,虚心向他学习,改进了思考模式和工作方法,半年后就被提拔为了副主管。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会从别人的缺点之外看到可取之处;从彼此的不合之外找到共通之处。与对方的缺点抗衡,只会两败俱伤,而与对方的优点和解,才能互惠互利。既然无法改变他人的行为,不如改变自己的偏见,让相处变得更加舒服。
  烂人烂事,要学会放下
  作家冯唐说过:时间太少,好玩儿的事儿太多,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不必纠缠。人生苦短,没必要因为一些讨厌的人、糟糕的事而耿耿于怀,心烦意乱。把有限的时间多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放下别人的错和过去的事,才能解脱自己的心。
  大文豪蘇轼和好友章惇因朝廷之争而分道扬镳,成为了彼此的宿敌。在章惇的屡次迫害下,苏轼一路被贬,流落到了瘟疫横行的南方地区。被昔日好友算计,苏轼也曾有过怨愤不满,但他处世豁达,随遇而安,修小屋、种果树,遍尝美食,过得怡然自乐。章惇得知后恼羞成怒,一纸令下,将苏轼贬到了更加艰险的海南,环境极其恶劣,他疾病缠身,九死一生。后来,局势反转,章惇被罢相,苏轼免罪回京。章惇的儿子生怕苏轼回来会报复章家,连夜写信求情。但苏轼的回信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
  意思是说,一切就算了吧,过去的事情都不必再提。得知章惇生病,苏轼还随信寄去养生药方,希望他保重身体,早日康复。
  面对章惇带给他的种种伤害,苏轼没有选择原谅,而是决定不再计较。其实,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因为一个人的快乐,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说:不要对日常生活太过敏感。和什么样的人一般见识,你也就是什么水平。一遍遍怨恨欺骗你、辜负你的人,只会让伤口越来越深。把烂人烂事放在心上,苦苦纠缠,其实是在消耗自己。面对讨厌的人,你可以不理睬;面对糟心的事,你可以不原谅,但要学会放下,让生活重获阳光。
  忙着讨厌别人,不如强大自己
  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讨厌一个人,说明他还在你的视野里,你只有成长自己,才能让他不在你的视野。有些人,任凭你如何努力也无法成为朋友,不必费尽心机地讨好,也不必咬牙切齿地痛恨。
  三观不同,不必强融,只需保持距离;性格不合,不用逃避,尝试寻求共赢;烂人烂事,不要纠缠,学会放过自己。与其沉湎在烦恼和痛苦中,不如把讨厌别人的时间,用来专注当下,提升自己。只有自己变得更优秀,内心更强大,才能把讨厌的人甩在身后,让烦心的事轻易翻篇。
  摘自《好日子》
其他文献
什么是真正的见识?见识有关于对世界的洞察,对人性的判断,对事物的取舍。  在我看来,见识分三个等级。  三流的见识是关于消费的见识,这却是很多人最引以为豪的。刀叉怎么摆,牛排怎么选,哪个酒庄好,哪个装修风格流行……这种“见识”是消费,你到了那个层次,自然会了解,只是一种圈子的熟悉。如果你不在那个层次,知道再多也只是满足一下好奇心,没什么用处。把这些当作金科玉律去模仿,只会东施效颦。  二流的见识是
期刊
国学专家:“中庸”乃大道,并非“老好人”;中医专家:“中庸”讲平衡,气血阴阳平衡才健康;心理学家:“中庸”重忠恕,善待他人亦是善待自己。    谷牧一生坚守“常识”和“理性”,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从来都是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骄不馁,独善其身,体现出具有儒学渊源的“中庸之道”。经武汉国学、中西医和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谷牧一生“中庸”,是他安享96岁高寿的法宝,因为中庸是大道,是养生的至高境界。   
期刊
主要思想:提倡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  人生理想:实行开明专制。  主要著作:《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清代学术概论》《先秦政治思想史》等。    天生英才指点江山    少年梁启超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四五岁就读完了《四书》《诗经》;6岁在父亲教导下五经卒业,除经学外,还读《史记》《汉书》《纲鉴易知录》《古文辞类纂》等;9岁能做千言的文章;12岁便中秀才。这
期刊
义与利是不是冲突的?当你讲大义的时候会不会影响你的利益?义与利到底是什么关系,两者矛盾吗?让我们看看几千年前墨子是怎么看的?
期刊
“禅意人生花落去,墨香自在柔软心。”我多么希望杂志中写的每个字、每一句都洋溢着柔软心的味道,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如莲花的花瓣,温柔而伸展。因为我深信,只有种植柔软心才能传播善良,才能慧根国人。  柔软心是内在的,有时也由外在得到真相的启示。当我们打开禅门时,很多心自然的出来了,这些心更多充满了愿望。柔软心没有重量,只有温度,没有尺度;只有厚度。学禅的人若无柔软心,禅就只是一种哲学,就是知识。我们知
期刊
北宋嘉佑八年(1003年),周敦颐47岁,这年五月,他写了《爱莲说》。作品说莲是“花之君子”,以物喻人。那么作者说的“君子”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五个要素,即“五不”。  一是“不染”。“出污泥而不染”,要有抗干扰的免疫力。虽为污池所包围,虽有行贿者在拉拢,但仍保持不受贿,不同流合污,不贪不占,一身清白廉洁。  二是“不妖”。“濯清涟而不妖”。妖者,即怪异邪恶之意,也就是口是心非,口蜜腹剑
期刊
佳音唤我禅门前,  法像庄严慧大千。  身沐灵光心安祥,  心聆梵唱识青莲。  一座灰色的古塔环绕着绿树、金殿,诵经声声,香烟袅袅,人流不断赵州和尚穿破了多少双草鞋,步履蹒跚,终于走到这一天……  柏林禅寺是一个生活着的道场,而不是一片仅供参观的建筑群。在世俗人看来,在这片建筑群里,生活着一群超脱这个时代的人,过着与这个时代迥然不同的生活。  禅宗生活的古老和宁静,对城市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人们满
期刊
《道德经》浓缩了人生的华彩,并将之简化为那些短短的如诗一般的句子,其中蕴含的人生感悟,生活哲理如山泉一般,清澈而甘醇。轻酌几句,便会让心灵拭去蒙尘,重回宁静!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即世人是那么清醒明白,唯有我是如此昏昧糊涂。老子说自己迷迷糊糊,并不是说他已经心如死灰,而是心在天外。得道之人不屑与那些自以为精明机智的人为伍,不与常人争名、逐利、较真、动情,也不与
期刊
浓墨铺满的画并不好看,国画讲究“留白”,在没有笔墨的地方,显水天之空灵,凸画意之深远,谓之“留白天地宽”,那片空荡恰是另一个世界的无限延伸。  人生亦如此,也需要适当留白。很多人豪情满怀,激情似火,为了珍惜人生的光阴,习惯于将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左手与右手不停地劳作,左脚与右脚不停地奔波,即使再累,也得支撑着。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大意是说,尽心尽力去做事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是过
期刊
碧溪之月,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柏林禅寺,就如一位隐者,竟然安坐在赵县的县城之中,安然地与繁华尘世相依相伴。放眼望去,山门紧闭,“柏林禅寺”四个金字匾额悬挂在山门上方,门两边刻着一副对联:“上联:寺藏真际千秋塔,下联:门对赵州万里桥”,这副对联看似简单,其实大有含义。  “门对赵州万里桥”指的是柏林禅寺坐落在河北省赵县县城(古称赵州)东南角,与天下第一桥——赵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