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幸福乡村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幸福乡村建设路径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直接体现。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理念,对深刻理解幸福乡村建设路径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对当前廊坊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速实现农民幸福美好家园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幸福乡村;廊坊
一、生态文明与“幸福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倡导克服工业文明时代那种人类与自然对抗的生存状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那么,在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的理念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1月,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紧紧抓住“幸福乡村计划”,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如何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推进这一工作,帮助农民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家园,即幸福乡村建设路径问题,文件指出:按照“山、水、林、田、村”综合整治的要求,以加强“房、水、路、电、讯(邮)”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文、教、医、保、服”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农村民生,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1]显然,如果说实施“幸福乡村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那么,幸福乡村建设路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直接体现。
当前,河北的“幸福乡村”建设开始让一些百姓感受“真幸福”。但也不容讳言,这与其“作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的发展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和基础工程”的设想[2]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本文试以廊坊为例,更具体地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幸福乡村建设路径问题。
二、廊坊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廊坊市各级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路障、清庭院)活动,通过环境集中整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永清等地利用沼气技术等,对废弃物进行再开发。霸州市探索并推行了“户收集、村集中、乡运送、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居住环境。[3]文安县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及教育引导制度》,并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为成员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尝试建立村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厂县正在建设全省一流的环保科普中心——大厂公共环境服务中心,建成后农民将成为维护和监督环境的主体。[4]
但是,廊坊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在当前幸福乡村建设过程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村庄的家庭养殖业存在着人畜共居、畜禽散养、畜禽废渣废水乱排、大量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便被当做肥料直接还田等现象。这些做法不仅对空气、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对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威胁。尤其是当前在禽流感病毒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急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给予有效解决。
二是生态科技推广力度小,专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幸福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有效的生态方面的专业技术指导。据调查,目前廊坊下属各市、县普遍存有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染土壤修复及生活污水处理等实用技术的现象。并且,多数地方自身都没有符合规范要求的垃圾处置场所,对于垃圾的处理只能实现简易填埋,或是“找一个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堆放”。
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淡薄,一些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陋习仍然存在。生态文明虽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生产生活环境多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有时候还会扮演破坏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民众对于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关注较少,对自己或周围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生活习惯不以为然,更少有阻止或劝说的言行。
四是生态文明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技术监测手段和配套的环保机构及专业队伍。据调查,在廊坊很多农村存有“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虽然各村庄的墙上大都有维持环境卫生、创建生态文明等内容的标语,但污水横流、生活垃圾乱堆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仍随处可见。对此,乡镇一级政府虽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肩负一些法定职能,但一般也很难履行。
五是农业污染源依然严重。这一污染源主要来自被污染的灌溉用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养殖业粪便、过度使用的农药、氮肥和残留的地膜等。如在很多的乡间地头,都经常可见直接从养鸡场拉来的鸡粪,和用完后被随手一扔的农药瓶子(袋子)等,而上一季用过而今已破烂不堪的地膜也常常是在风中乱飞乱舞。
上述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包括基层党员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难以理解,对于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宣传较为困难。一般来说,普通民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及相关知识的了解除了电视等媒体外,基本就是来自各地方政府的宣传,甚至是村委会的硬性要求。但由于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基层组织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相应的农业科技知识也不熟悉,因此也就很难将其传递给普通民众。在推行、贯彻一些相关政策、要求时,多是硬性“摊派”,其最后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是农民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受传统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民对于“来自上头要求的那些文明”一时难以适应。对于墙上的那些口号式的标语、宣传画等,很多农民根本置之不理;对于一些县、乡政府组织播放的关于生态文明的影音视频,多数也只是一些年纪较大者为打发时光才去观看,而且看后多是“啥也没记住”。 三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客观上纵容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认为只要“多挣了钱、有了钱”,生活水平就可以提高,“幸福”的目标就实现了,而对周围环境如何基本不予考虑,有时甚至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
四是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廊坊市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生态问题日益关注,但相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其他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比重很小,尤其是对农村基础生态设施建设投入较少。而这些对于一般的村庄来说,又多是无力自行解决的。如据测算,对一个自然村进行全面的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村容村貌整治,至少需投入资金200万元。对于很多村庄而言,这是一笔极大的又被认为可以“暂缓”的支出。
五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如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尚处于空白。有关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管法规不健全也使很多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三、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加速幸福乡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加强宣传的实效性,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改变过去“写几条标语,挂几条横幅,发几张宣传材料”那种敷衍了事的做法,通过组织生态文明题材演出、影视剧下乡、环保知识竞赛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加深其对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促使其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一些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快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长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业余学校、培训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一些成熟的生态环保技术在幸福乡村建设实践中的推广力度,让生态科技在幸福乡村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
3.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在远离居民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建设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并有配套完善的固体废物和污水储存处理设施,统一免疫程序,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对畜禽粪便及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4.扩大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加强农业环境监管,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倡导农民施用有机肥、配方施肥,鼓励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5.加强生态环境监察专职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和农业环境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通过环保热线、网络、新闻媒体广开举报渠道,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行使自己的检举和控告权。坚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监督环境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以改善农民生产
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N].河北日报,2012-01-
30(2).
[2] 郝凌峰.河北幸福乡村建设全面展开[N].农民日报,
2012-09-28(1).
[3] 吴志国,蔡巍,郭娜.幸福乡村看霸州[N].河北日报,
2013-06-20(7).
[4] 李娟,陈芳.大厂将建公共环境服务中心[N].河北日报,
2013-06-20(6).
关键词:生态文明;幸福乡村;廊坊
一、生态文明与“幸福乡村”建设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倡导克服工业文明时代那种人类与自然对抗的生存状态,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那么,在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的理念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2年1月,河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紧紧抓住“幸福乡村计划”,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对于如何有组织、有计划地深入推进这一工作,帮助农民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家园,即幸福乡村建设路径问题,文件指出:按照“山、水、林、田、村”综合整治的要求,以加强“房、水、路、电、讯(邮)”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文、教、医、保、服”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保障农村民生,打造“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幸福乡村。[1]显然,如果说实施“幸福乡村计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实践,那么,幸福乡村建设路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一种直接体现。
当前,河北的“幸福乡村”建设开始让一些百姓感受“真幸福”。但也不容讳言,这与其“作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进程中的发展工程、民心工程、生态工程和基础工程”的设想[2]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因此,本文试以廊坊为例,更具体地探讨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幸福乡村建设路径问题。
二、廊坊的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
廊坊市各级政府一直都十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四清”(清垃圾、清杂物、清残垣断壁路障、清庭院)活动,通过环境集中整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庄“脏、乱、差”的环境面貌。永清等地利用沼气技术等,对废弃物进行再开发。霸州市探索并推行了“户收集、村集中、乡运送、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模式,有效地改善了居住环境。[3]文安县制定了《农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及教育引导制度》,并成立了以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为成员的环境卫生监督小组,尝试建立村民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厂县正在建设全省一流的环保科普中心——大厂公共环境服务中心,建成后农民将成为维护和监督环境的主体。[4]
但是,廊坊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亟需在当前幸福乡村建设过程中加以改进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一些村庄的家庭养殖业存在着人畜共居、畜禽散养、畜禽废渣废水乱排、大量畜禽粪便未经无害化处理便被当做肥料直接还田等现象。这些做法不仅对空气、土壤、水源等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对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威胁。尤其是当前在禽流感病毒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急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给予有效解决。
二是生态科技推广力度小,专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幸福乡村建设的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有效的生态方面的专业技术指导。据调查,目前廊坊下属各市、县普遍存有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污染土壤修复及生活污水处理等实用技术的现象。并且,多数地方自身都没有符合规范要求的垃圾处置场所,对于垃圾的处理只能实现简易填埋,或是“找一个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堆放”。
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淡薄,一些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活陋习仍然存在。生态文明虽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其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生产生活环境多是被动地接受,甚至有时候还会扮演破坏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民众对于自己周围的生态环境关注较少,对自己或周围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良生活习惯不以为然,更少有阻止或劝说的言行。
四是生态文明监督管理机制尚未建立或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技术监测手段和配套的环保机构及专业队伍。据调查,在廊坊很多农村存有“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虽然各村庄的墙上大都有维持环境卫生、创建生态文明等内容的标语,但污水横流、生活垃圾乱堆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仍随处可见。对此,乡镇一级政府虽对辖区内环境质量肩负一些法定职能,但一般也很难履行。
五是农业污染源依然严重。这一污染源主要来自被污染的灌溉用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养殖业粪便、过度使用的农药、氮肥和残留的地膜等。如在很多的乡间地头,都经常可见直接从养鸡场拉来的鸡粪,和用完后被随手一扔的农药瓶子(袋子)等,而上一季用过而今已破烂不堪的地膜也常常是在风中乱飞乱舞。
上述问题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一是包括基层党员干部在内的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难以理解,对于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宣传较为困难。一般来说,普通民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及相关知识的了解除了电视等媒体外,基本就是来自各地方政府的宣传,甚至是村委会的硬性要求。但由于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基层组织对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了解不多、理解不深,对相应的农业科技知识也不熟悉,因此也就很难将其传递给普通民众。在推行、贯彻一些相关政策、要求时,多是硬性“摊派”,其最后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是农民长期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受传统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民对于“来自上头要求的那些文明”一时难以适应。对于墙上的那些口号式的标语、宣传画等,很多农民根本置之不理;对于一些县、乡政府组织播放的关于生态文明的影音视频,多数也只是一些年纪较大者为打发时光才去观看,而且看后多是“啥也没记住”。 三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客观上纵容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长期以来,很多人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认为只要“多挣了钱、有了钱”,生活水平就可以提高,“幸福”的目标就实现了,而对周围环境如何基本不予考虑,有时甚至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
四是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虽然近年来廊坊市各级政府对于农村生态问题日益关注,但相对于现代化建设的其他方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比重很小,尤其是对农村基础生态设施建设投入较少。而这些对于一般的村庄来说,又多是无力自行解决的。如据测算,对一个自然村进行全面的环境综合整治,包括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处理、河道清淤、村容村貌整治,至少需投入资金200万元。对于很多村庄而言,这是一笔极大的又被认为可以“暂缓”的支出。
五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如针对农村环境问题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尚处于空白。有关农村环境问题的监管法规不健全也使很多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三、推进生态文明发展,加速幸福乡村建设的路径思考
1.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加强宣传的实效性,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改变过去“写几条标语,挂几条横幅,发几张宣传材料”那种敷衍了事的做法,通过组织生态文明题材演出、影视剧下乡、环保知识竞赛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其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加深其对污染潜在危害的认知,促使其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一些不良的生产生活习惯,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大力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加快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长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业余学校、培训班,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一些成熟的生态环保技术在幸福乡村建设实践中的推广力度,让生态科技在幸福乡村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
3.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在远离居民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建设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并有配套完善的固体废物和污水储存处理设施,统一免疫程序,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对畜禽粪便及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4.扩大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加强农业环境监管,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倡导农民施用有机肥、配方施肥,鼓励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和实用技术,并给予一定的补贴。
5.加强生态环境监察专职队伍建设,加大农村和农业环境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通过环保热线、网络、新闻媒体广开举报渠道,保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行使自己的检举和控告权。坚持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监督环境违法行为。
参考文献:
[1]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以改善农民生产
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首要任务 加快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N].河北日报,2012-01-
30(2).
[2] 郝凌峰.河北幸福乡村建设全面展开[N].农民日报,
2012-09-28(1).
[3] 吴志国,蔡巍,郭娜.幸福乡村看霸州[N].河北日报,
2013-06-20(7).
[4] 李娟,陈芳.大厂将建公共环境服务中心[N].河北日报,
2013-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