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认真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智慧型教师成长要有“四个智慧”中的“生活智慧”讲话精神,结合实际,阐述校长在这方面培养教师队伍的工作思考和体会。
一、请别假装生活
有位老师问我:校长,我想写“请别假装生活”的社会生活评论,可以吗?怎么不可以呢!但细想一下,我感触挺深,联想颇多,继尔怦然心动,久久拂之不去。什么是“假装生活”?不就是看似在忙着自己的生活,在认真经营着、盘算着、打理着和享受着自己的小得失、小感情、小心思,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么?其实,很多人的生活状态,说到底,还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跟着生活走,牵着感觉的手,在“被生活”着。
这位老师是问者无心,可我听者有意。我想到了,如果我们哪位教师是他说的“假装生活”一族,这个老师会不会无意识中也在“假装教育”?比如说,他假装在教学教研和教改,假装在备课上课和批阅作业。一言以蔽之,这个老师基本上没有用心做呀,或者看上去也用心了,在努力工作,但和“假装生活”一样,他是看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学校要求我做什么、怎么做,我就做什么和怎么做,我保证做得不会差。是的,三年出师,五年入匠,都轻车熟路了,还有什么难的?至于什么教育教学的反思和改革创新,什么“课堂革命”,什么拾遗补缺,查找工作短板,那是学校考虑的事,我是谁呀,操哪门子心?
这样一想,就发现,和“假装生活”一样,“假装教育”的老师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追求的、喜欢的和自愿奉献的,更不用说教书育人了。真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到底,“假装教育”,就是对教育缺乏来自内心的真爱,一如对待自己的生活那样,本质上缺乏爱。这个“缺乏”,并不都是主观原因所致,更多的原因是对生活和教育还处于懵懂状态,所以想爱但不会爱,努力爱却不知道怎么爱和爱它们的什么,确实缺乏爱的能力和本事。但是又因为受到的教育和理智提醒自己,必须爱,所以就这样爱了。爱还要理由吗?我们潜意识里都这样认为。要问“假装”的根源,是不是在这里?
人的精神成长没有经历过煎熬、打磨和淬炼,焉能演绎出精彩动人的成长故事?
二、重视教师“生活教育”的短板
回到教师生活智慧的话题上来。我们学校今天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教师群体,目前走过的人生道路一般是“三门”,即从家门到上学的校门,再到工作的校门。生活的阅历和经验少,是不是如今教师队伍职业成长建设的一个短板?
再细究一下,我们中的许多教师,还都是“独生子女”一代,其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料理经验,以及家务事的动手能力,有“先天”之不足。与兄弟姐妹及他人相处的生活养成教育,也有所缺失。
但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工作,所面对的是来自社会百业百态人家的孩子,他们带着不尽相同的生活成长背景来上学,做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如何因材施教?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职业工作考验。如果自己的生活阅历比较欠缺,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都是问题。
当然,我们生活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地球都是“村”了,再遥远的叽里旮旯儿有一点风吹草动,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何愁“孤陋寡闻”呢?有人会这样想。这又错了,因为我们把社会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都托付于他人,任由他人的见闻感受在我们的头脑中跑马,我们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么?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古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如今我们的生活场所,是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让人替代自己进行清洁房间的劳作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花钱购买服务来解决,都不用亲力亲为了。试问,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去哪里了?是去搞研究么?是去家访了么?可能都不是。但因为体现个人亲自掌控自己日常生活的操作活动日益远我们而去,小日子确实轻松自在得犯愁了,我们整天在想:怎么打发时光呢?还有什么好玩的呢?
不知道有多少年轻教师会懂得,为自己亲自下厨做饭烧菜,这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未必。这里要问一问,老师们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可我们热爱生活了么,又是怎么热爱的呢?总得言必行,行必果吧?但谁都明白,教师在日常生活里懒得动手,动辄购买社会服务(如叫外卖),如果自己缺乏这样具体和琐屑的生活之爱的操持,生活之爱的靴子怎么落地呢!
如果对如今我们教师群体中弥漫的职业倦怠、焦躁心理、短视行为和“杯水主义”的享乐至上潜意识等,从工作表现上来一次抽丝剥茧、寻根溯源的摸底排查,是不是最终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生活认知与投入的肤浅和浮躁与之有所关联呢?
生活是水,从业的精神状态是船。如果船搁浅了,得从这个水深上找原因。
三、学会生活,是对我们自己好
我们老师必须明白,重视和关心自己的生活智慧问题,是我们教师自己的事情,不是要求大家为谁承担一个额外任务,也不是校长要“管教”大家,要给大家增加“负担”和“压力”,而是给你“减负”,即减去你自身可能存在的“负能量”,希望老师们在职业道路上擦亮眼睛,少走弯路。
如果硬是说学校要“管教”你的生活表现和品位,那是你想多了。但你又必须自己重视起来,你要为自己生活得好、生活得聪明能干和生活得智慧,负起责任来。这样说,那就不是“管教”,而是对你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了。
因为你的生活状况和品位的好坏和高低,虽未必直接影响到你的工作表现,但它间接、潜在的影响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尤其会阻碍你成为一名好教师,影响你的人生成功感和成就感。所以,寄希望于我们教师能够领悟这一点,努力向生活学习,自觉地在自己的生活里锻炼成长,一如学校对教师岗位学习成长所行使的教育管理那样,不懈怠,不苟且。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都在恪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为什么对好教师的培养就仅仅局限于工作表现和教育水平?教师教育学生要以立德树人为重,立德树人是不是对人的成长全面负责?教师该不该也要对自己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
四、学校要关心年轻教师的全面成长
实话实说,就是因为你做了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小孩子立德树人的,是要为人师表的,是懂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所以,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就不可以苟且,别假装,别以为与你的工作状态什么关系都没有。是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真实,不认真,不用心,那么,工作状态会好吗?
有位教师说他刚做老师那年头,有个学生课堂上很认真地听他讲课,有时不失时机地作心领神会状,后来发现她其实并没有真正领悟教师讲的课,干嘛装,还装得挺像的。当然,她这样的学生还是挺懂事的,学习用功,也很有礼貌,这就让你真不知道怎么说她了。
全面建设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关注教师生活教育方面需要反思。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总是“直奔主题”,即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抓好教书育人研究,抓好制度管人和育人,仅此而已,效果如何,你懂的。确实,我们校长们要带好教师队伍,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得认真地改一改,变一变了。
是的,如果我们寻根溯源,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生活状态,从此立志,用心地生活,认真地生活,科学地生活,把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建设起来,文明起来,健康起来,积极奋发起来,成功感和成就感多起来,还何来什么“职业倦怠”和敬业精业之心不强?
关心和引导教师们从生活的智慧出发,从爱生活、懂生活和会生活的学习锻炼成长过程中,提高学校好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做校长的需要学习、运用和增长的新时代教育管理新智慧。
校長要想办法让教师们明白,努力做一个好教师,是教师们自己的责任,是为自己好。还是那句老话,以人为本,生活是人的全部活动的总和,焉能把8小时上班的工作从生活里割裂出来,仅仅就工作表现和质量谈人的成长和进步,谈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发展呢?
知易行难,关键在行动,在奋斗。
责任编辑
一、请别假装生活
有位老师问我:校长,我想写“请别假装生活”的社会生活评论,可以吗?怎么不可以呢!但细想一下,我感触挺深,联想颇多,继尔怦然心动,久久拂之不去。什么是“假装生活”?不就是看似在忙着自己的生活,在认真经营着、盘算着、打理着和享受着自己的小得失、小感情、小心思,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么?其实,很多人的生活状态,说到底,还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跟着生活走,牵着感觉的手,在“被生活”着。
这位老师是问者无心,可我听者有意。我想到了,如果我们哪位教师是他说的“假装生活”一族,这个老师会不会无意识中也在“假装教育”?比如说,他假装在教学教研和教改,假装在备课上课和批阅作业。一言以蔽之,这个老师基本上没有用心做呀,或者看上去也用心了,在努力工作,但和“假装生活”一样,他是看人家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学校要求我做什么、怎么做,我就做什么和怎么做,我保证做得不会差。是的,三年出师,五年入匠,都轻车熟路了,还有什么难的?至于什么教育教学的反思和改革创新,什么“课堂革命”,什么拾遗补缺,查找工作短板,那是学校考虑的事,我是谁呀,操哪门子心?
这样一想,就发现,和“假装生活”一样,“假装教育”的老师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追求的、喜欢的和自愿奉献的,更不用说教书育人了。真可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说到底,“假装教育”,就是对教育缺乏来自内心的真爱,一如对待自己的生活那样,本质上缺乏爱。这个“缺乏”,并不都是主观原因所致,更多的原因是对生活和教育还处于懵懂状态,所以想爱但不会爱,努力爱却不知道怎么爱和爱它们的什么,确实缺乏爱的能力和本事。但是又因为受到的教育和理智提醒自己,必须爱,所以就这样爱了。爱还要理由吗?我们潜意识里都这样认为。要问“假装”的根源,是不是在这里?
人的精神成长没有经历过煎熬、打磨和淬炼,焉能演绎出精彩动人的成长故事?
二、重视教师“生活教育”的短板
回到教师生活智慧的话题上来。我们学校今天以“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教师群体,目前走过的人生道路一般是“三门”,即从家门到上学的校门,再到工作的校门。生活的阅历和经验少,是不是如今教师队伍职业成长建设的一个短板?
再细究一下,我们中的许多教师,还都是“独生子女”一代,其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料理经验,以及家务事的动手能力,有“先天”之不足。与兄弟姐妹及他人相处的生活养成教育,也有所缺失。
但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工作,所面对的是来自社会百业百态人家的孩子,他们带着不尽相同的生活成长背景来上学,做了我们的学生,我们如何因材施教?这是教师必须面对的职业工作考验。如果自己的生活阅历比较欠缺,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都是问题。
当然,我们生活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地球都是“村”了,再遥远的叽里旮旯儿有一点风吹草动,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何愁“孤陋寡闻”呢?有人会这样想。这又错了,因为我们把社会生活的观察和理解都托付于他人,任由他人的见闻感受在我们的头脑中跑马,我们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知么?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口尝一尝。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古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如今我们的生活场所,是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来让人替代自己进行清洁房间的劳作的。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通过花钱购买服务来解决,都不用亲力亲为了。试问,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都去哪里了?是去搞研究么?是去家访了么?可能都不是。但因为体现个人亲自掌控自己日常生活的操作活动日益远我们而去,小日子确实轻松自在得犯愁了,我们整天在想:怎么打发时光呢?还有什么好玩的呢?
不知道有多少年轻教师会懂得,为自己亲自下厨做饭烧菜,这意味着什么。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未必。这里要问一问,老师们教育学生要热爱生活,可我们热爱生活了么,又是怎么热爱的呢?总得言必行,行必果吧?但谁都明白,教师在日常生活里懒得动手,动辄购买社会服务(如叫外卖),如果自己缺乏这样具体和琐屑的生活之爱的操持,生活之爱的靴子怎么落地呢!
如果对如今我们教师群体中弥漫的职业倦怠、焦躁心理、短视行为和“杯水主义”的享乐至上潜意识等,从工作表现上来一次抽丝剥茧、寻根溯源的摸底排查,是不是最终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生活认知与投入的肤浅和浮躁与之有所关联呢?
生活是水,从业的精神状态是船。如果船搁浅了,得从这个水深上找原因。
三、学会生活,是对我们自己好
我们老师必须明白,重视和关心自己的生活智慧问题,是我们教师自己的事情,不是要求大家为谁承担一个额外任务,也不是校长要“管教”大家,要给大家增加“负担”和“压力”,而是给你“减负”,即减去你自身可能存在的“负能量”,希望老师们在职业道路上擦亮眼睛,少走弯路。
如果硬是说学校要“管教”你的生活表现和品位,那是你想多了。但你又必须自己重视起来,你要为自己生活得好、生活得聪明能干和生活得智慧,负起责任来。这样说,那就不是“管教”,而是对你真诚的关心和爱护了。
因为你的生活状况和品位的好坏和高低,虽未必直接影响到你的工作表现,但它间接、潜在的影响却又是真实存在的,尤其会阻碍你成为一名好教师,影响你的人生成功感和成就感。所以,寄希望于我们教师能够领悟这一点,努力向生活学习,自觉地在自己的生活里锻炼成长,一如学校对教师岗位学习成长所行使的教育管理那样,不懈怠,不苟且。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都在恪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向,为什么对好教师的培养就仅仅局限于工作表现和教育水平?教师教育学生要以立德树人为重,立德树人是不是对人的成长全面负责?教师该不该也要对自己提出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
四、学校要关心年轻教师的全面成长
实话实说,就是因为你做了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小孩子立德树人的,是要为人师表的,是懂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所以,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就不可以苟且,别假装,别以为与你的工作状态什么关系都没有。是的,人的生活状态不真实,不认真,不用心,那么,工作状态会好吗?
有位教师说他刚做老师那年头,有个学生课堂上很认真地听他讲课,有时不失时机地作心领神会状,后来发现她其实并没有真正领悟教师讲的课,干嘛装,还装得挺像的。当然,她这样的学生还是挺懂事的,学习用功,也很有礼貌,这就让你真不知道怎么说她了。
全面建设优良的教师队伍,学校在关注教师生活教育方面需要反思。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总是“直奔主题”,即抓好师德师风教育,抓好教书育人研究,抓好制度管人和育人,仅此而已,效果如何,你懂的。确实,我们校长们要带好教师队伍,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得认真地改一改,变一变了。
是的,如果我们寻根溯源,认真地反思一下我们自身的生活状态,从此立志,用心地生活,认真地生活,科学地生活,把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建设起来,文明起来,健康起来,积极奋发起来,成功感和成就感多起来,还何来什么“职业倦怠”和敬业精业之心不强?
关心和引导教师们从生活的智慧出发,从爱生活、懂生活和会生活的学习锻炼成长过程中,提高学校好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综合素质,这是我们做校长的需要学习、运用和增长的新时代教育管理新智慧。
校長要想办法让教师们明白,努力做一个好教师,是教师们自己的责任,是为自己好。还是那句老话,以人为本,生活是人的全部活动的总和,焉能把8小时上班的工作从生活里割裂出来,仅仅就工作表现和质量谈人的成长和进步,谈师德师风的建设和发展呢?
知易行难,关键在行动,在奋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