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浩然与胡万春书信往来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rt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父亲浩然与工人作家胡万春有过一段特殊的交往。
  胡万春出生于贫苦家庭,是钢铁厂工人,为建国后党培养的工人作家之一,与仇学宝、费礼文等属于文学新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胡万春。1952年开始发表小说,譬如《青春》《爱情的开始》《铁拳》《战地春秋》等。曾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父亲浩然是农民出身,所写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没有脱离农村、农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就是这样两个出身不同、远隔千里的作家,又是如何相识,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呢?据我从父亲遗下的书札与日记中,得知1962年3月21日他曾执笔给胡万春写了一封信。3月29日,收到胡万春的回信。4月1日,他又给胡万春回了一封长长的书信,在信中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一切,也从此开始了与胡万春频繁的通信联系。但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却在一年后的1963年。
  首次会面
  父亲为给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修改电影剧本《朝霞红似火》,于1963年4月27日乘火车来到上海,住在淮海饭店。当紧张的剧本修改工作告一段落后,于5月11日下午来到上海作协与胡万春相会,这是他们间的第一次见面。晚上又与胡万春来到文化俱乐部,一边喝酒吃饭,一边继续聊天,直到深夜才回到住宿的饭店。父亲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文化俱乐部里,我见了工人作家胡万春。他比我大几岁,但是,他的作风却像比我小几岁。真是热情洋溢,有一种工人的气质。这位在旧社会从小就进了工厂当童工的人,并没有念过几年书。解放初期,因为新生活的鼓舞,他大胆地拿起文笔,为小报纸写小新闻、小通讯。那时候,连许多常用的字都很生疏,文理更不通了。可是,报纸、刊物的编辑们,却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和帮助。有时请他到编辑部,有时编辑亲自到工厂找他,帮他逐行逐字修改。以后,很多老作家也常常帮助他看稿,向他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胡万春在各方面的关怀培养下,以一种主人翁的气魄,钻研文学,几年之后,就成长起来了。他先后出版了《青春》《特殊性格的人》《谁是奇迹的创造者》《过年》等许多部短篇小说集。他的描写童年生活的小说《骨肉》,曾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文艺奖。
  做客胡府
  这一年的11月26日傍晚,父亲再次来到上海修改电影剧本,同时为《收获》杂志社压缩《艳阳天》,以便在刊物上发表。到了第二年的1月初,才把这些任务忙出一个头绪。
  1964年1月9日,父亲应邀到胡万春家中做客,受到胡万春及其夫人的热情招待,在不知不觉中就聊到了深夜,可能是因为酒逢知己干杯少的缘故,饮酒也有些过量,最后只得夜宿在胡府。
  到1月底时,《朝霞红似火》的电影剧本又一次修改完毕,父亲于29日下午回到北京。他十分好客,对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朋友是这样,对远道而来的外地朋友就更是如此,当他回到京城的一个月后,胡万春来到北京,浩然得知后热情邀请他到家中畅饮。他们谈论的话题主要是文学创作。
  1964年8月,父亲接到中国作协外委会的一个外事任务:用三个星期的时间,作为领队全程陪同一位来自非洲索马里的作家。浩然陪着外宾在北京参观、游览过后,于8月21日飞往上海。在第二天与上海作协的座谈会上,父亲与胡万春再次相见。
  父亲第一部长篇小说《艳阳天》第一卷在《收获》上首次刊出,到1966年初,第三卷再次由《收获》刊出,三卷本长篇全部完成。胡万春得知消息后十分欢喜,他为父亲在创作上的突飞猛进感到高兴,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他在信中写道:浩然同志:
  你好!
  你的长篇第二部己出了,是不是?第三部我在《收获》看了校样。你创作上的突飞猛进,使我很为你高兴啊!
  那天,我和赵自、费礼文等五六个同志在一起,都说到了你。写作是要有这样一股子革命的劲头。这一点,非常值得我学习。本来,《文学评论》约我一篇评论《艳阳天》,后我突然赴越南,刚刚回来不久。结果,他们自然只能约别人写了。以前《文艺报》的债也一直没有还。看看!欠了一屁股债哩!
  这次去越,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对我的思想上影响很大。可惜,大都不能写作品。
  你最近不是在下面吗?在《收获》我看了你的信,看了你的短篇,你用了“红野”的笔名?我非常理解你的用意,但我以为大可不必。我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中,专门谈“快工出細货”。过去,专门强调“慢工出细货”是片面的。《欧阳海之歌》连深入生活到写成作品还不到一年。看看!这应该表扬的吧?你的《艳阳天》反映是挺不错的,我看到了一些材料,和听到了一些文艺界、工人等的议论。祝贺你,三部都写成了。
  第三部发表时,唐铁海曾和我谈了一通,说“挺不错”,要我翻一翻校样。我为此翻了,可惜,《收获》篇幅限制,删了不少。肉痛吧?
  现在《收获》由唐铁海负责。他是最近调回编辑部的。
  好了,也谈谈你的情况吧!
  匆匆,致以敬礼
  胡万春
  1966.3.19
  写信鼓励
  “文革”开始后,胡万春利用到北京的机会与父亲相会,而浩然则利用陪同外宾到上海参观访问,与胡万春等上海文艺界的朋友多次聚会畅谈。之后胡万春再也没有机会来北京,而父亲也没有了赴上海的机会。到了1969年,北京市文联被撤销,浩然到京郊房山县下放劳动。1974年下半年,父亲因身体不适,在给胡万春的一封信中,谈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胡万春阅后很是着急和震惊,很快给他复信。信中是这么写的:
  亲爱的浩然同志:
  收到你的信,先是高兴,接着使我十分震惊,你的血压高至130-170。这是非同小可之事。你的精神叫我十分佩服,可你无论如何不能麻痹大意。无产阶级的革命文艺是要靠一大批新生力量来完成的,但也要靠比较成熟的文艺工作者来创建的。你的成就是巨大的,但你还要从长远的革命需要考虑。
  我希望你能很好治疗、休息。
  你在信中对我表达的感情,我很是感动。你对我的嘱咐,我将句句牢记在心。一个共产党员,在大风浪中喝过一、二口水,总是会有所长进的。   你有旺盛的革命斗志、朝气蓬勃的创作劲头,不怕牺牲、不怕死的勇往直前的精神,这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现在我算是明白了:你的创作上的成就是用生命来换取的。
  你一定要治病,万不能麻痹。我患高血压已有三年多时间,到110-160己头昏脑胀,就像晕了船那样,心脏的跳动也不正常。这几年我吃够了这种病的苦头。你是初發病,及早治疗,是能根治的。我估计你的病是日夜在写字台旁苦战得来的。只要治疗就能好。但是一定要休息。如你现在不注意,它会把你拖垮的,虽然你不想做“软床上的废物”,但它会叫你身不由己,非叫你躺倒不可。如果如今早作休息,及早治好,将来你将能写更多更多党和人民需要的作品啊!那样,你为革命的贡献就更大了。
  我非常关切你的病。当我把这一点告诉我的战友陈继光同志(火车司机)时,他立即叫我写信劝你治病,我们都很关心。你一定要治病。
  祝你早日健康,致革命的敬礼!
  万春
  1974.10.2
  情谊加深
  父亲的书柜藏书上万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包括《红光普照大地》《特殊性格的人》《家庭问题》《王刚传》《胡万春短篇小说集》等等十余本胡万春的主要著作。这些书都是胡万春在几十年间,陆续赠之,扉页上均有他亲笔签名。
  《红光普照大地》是胡万春1962年2月4日签赠给父亲的,这是他送给父亲的首本书。父亲在收到胡万春一本本赠书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新作一本本地回赠给他。胡万春曾在一封信中这么写道:
  这几年,你寄我的一部又一部作品,一封又一封的信,对我既是鼓舞,也是鞭策。你远远地跑到了前边,我很惭愧,我比你落后了。现在,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正像你寄我照片时信上说的那样:‘我要向你学习。’这不是客套,这是实心话。……我将以你为榜样,为党、为革命多做一些工作,迎头赶上。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共产党人是永远不该自甘落后的。
  父亲接到朋友的创作成果,全作鼓舞的前进动力。因此,他不仅与胡万春有书作的互赠,相互赠书的还有张长弓、魏巍、杨啸、郭小川、李季、蒋子龙、赵大年、马烽、杨沫、张笑天、刘绍棠等作家。除此之外,他还收到其他艺术家朋友的字画、印章等友好礼物。譬如,胡万春的小儿子胡小春善刻章,曾特意给他篆刻五枚印章作纪念。闻是胡小春奉父亲胡万春之命所刻,是胡小春去东北途经北京,专程送到家。我从遗存的一批印章中,辨认出胡小春所赠的五枚印章中的其中一枚,边上刻有边款,因刻得不太明显,只大致辨认出:浩然叔叔斧正于丙庚夏刻胡小春。
  1976年6月,父亲赴上海修改电影剧本,到沪后想起了数年未曾谋面的朋友胡万春,就在宾馆提笔给胡写去一信。胡收到信后立即给父亲复信,盛邀父亲到家中做客、聊天。6月6日这天,父亲在《收获》杂志编辑朋友郭卓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大名路胡万春的家。父亲与胡万春已有八年没有见过面。父亲在日记中这么记载的:“1976年6月6日早上跟郭卓同志一起,去大名路看胡万春同志。下午三点多回到住处。八年没见了,他并不显老,然而,他在生命的征途上,经历了一场多么严峻的考验。”
  几天后,父亲又一次去胡家闲聊,并在同年4月初,赠予胡万春的《春歌集》扉页上题写了小诗一首,这是很少见的:
  喜观新生面,羞翻旧文章。
  扪心何可慰,热诚在字行。
  南下长沙前夕题《春歌集》赠胡万春
  1976年12月30日,父亲正在紧张地起草着《金光大道》第四部,因周围环境乱糟糟,难以静下心来,好赖总算开了头。傍晚时分,胡万春突然打来电话,说他给《人民文学》改稿,刚来到北京,父亲接电话后,赶去北京东四旅馆看望他,途中还买了些肠、肉冻等食物。
  文友转行
  1976年的金秋10月,父亲不放心胡万春,特意写信给他,问他的近况。胡万春立即回信说一切均好,请其放心。可惜不久后,社会上又开始有了许多关于父亲的流言蜚语,胡万春写过一信:“来信带来了喜讯,我高兴极了。你知道,我已没有多少好的战友了。唯有在北方的你,是我十分十分关心的。听到流传的关于你的消息,我一度心乱如麻,很不安,现在,我放心了。你又闯过了一个大关。”
  1978年开始,浩然还是没有摆脱开江青的政治株连。而胡万春也没有能够幸免。4月1日,父亲接待了前来外调胡万春的人员。尽管他觉得这种外调很无聊,但也必须为他们写出书面材料。父亲对此感到很无奈。
  1979年10月底,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在北京召开。这个会议的召开,既给父亲与全国各地文艺界的好友们提供了见面的机会,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会议期间,浩然与胡万春多次一起喝酒、聊天,一起参加某些活动。
  1980年年初,河北《长城》的编辑潮清,准备去上海组稿,因知道我父亲与胡万春关系不错,特意请他给胡万春写一封“介绍信”。潮清返京后,给父亲写来信,讲述了他在上海见到胡万春时的情景:“我在上海,拿着你的信,专程拜访了胡万春同志。他看了你的信,动了声容,当时让我看了你在年轻时赠给他的照片,同时打听了你的情况。他对《长城》向他邀稿,也很有好感。对《长城》发表《男婚女嫁》更为赞赏。”
  再以后,因父亲忙于“文艺绿化工程”,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常年居住于京东农村,奔波往来于城乡之间,很少回到北京城里,身体健康状况也一年不如一年,与胡万春的联系也就渐渐减少。1992年8月的一天,父亲在他京东县城的书斋“泥土巢”里翻阅着我从北京家里带来的《作家报》,报上的一条消息让他大吃一惊:“作家胡万春去越南经商。”读罢这条消息,他感慨万千,认为这个时代变化太大了。
  (作者原单位为北京市公安局)
  责任编辑 张鑫
其他文献
1982年夏季某个周末,随家父拜望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先生时,他听说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研究生,说了一句:“你一定很会写文章。”没过几天,他的助手丁苏民来访,说潘老开始忆述人生往事,想请我参与文字整理工作。那时从我家到岳阳路上的潘寓不过五分钟,便应允下来,隔三四天去对老人访谈一次。  潘序伦先生其时虽年届九旬,但记忆力很好,口齿也清楚,谈起陈年旧事如数家珍。这年秋天,他回忆的青少年部
期刊
7月27日下午,为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世纪回响——《世纪》杂志创刊25周年座谈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出席并讲话。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薛潮, 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王珏,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界、新闻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作者与读者代表等八十余人出席大会。座谈
期刊
1992年12月13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陈醇来到武康路探望巴金,见他精神特别好,于是拿出了齐越的信。巴金问:“齐越是谁?”陈醇介绍说,齐越曾是陕北电台的男播音员。当年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等重要文告和新闻,就是他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台柱,播读过最有名的作品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巴老记忆犹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
期刊
1965年春,我参加江苏省委的工作队,在苏州附近的望亭镇搞“四清”。搞得正酣,“文革”爆发了。  没多久,工作队队长、省交际处处长汪良,被省里原单位的造反派揪回去批斗,留下副队长、省交通厅财务处处长潘毅“继续检查”。而镇上的造反派,此时把目标转向县委和地委,对工作队的批判压力,显得轻多了。为了表示同造反派站在一起,我们这些队员,还同造反派一起步行30多里,前往苏州地委“声讨走资派”。来了骗子“红卫
期刊
1995年初春,我去华东师大丽娃大楼拜访同窗房鑫亮兄,他当时在史学所执教,曾投入苏先生门下研究佛学与国学。刚进鑫亮兄家门,他便说,苏先生身体不好,住在同仁医院,今天来电告知回家取衣物,我们去看看老先生吧。  于是,我们来到师大一村苏先生府上。蘇先生乃著名的佛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书画家。艺林学界称苏老为“诗书画三绝兼擅,文史哲一以贯之”。他还是一位老革命,大革命时期,曾在上海与周恩来、邓小平、罗亦
期刊
开埠以后外国势力在上海设立租界,既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又开始了比较先进的城市管理。上海城市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就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方式,这种方式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1875年公共租界欲办自来水厂,由于盈利预期可观,有意介入的公司颇多。租界当局决定让有意向的公司参加投标。结果注册于伦敦的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中标,负责向公共租界供水。按照投标时的承诺,该公司的一切措置都须听命于工部局
期刊
1978年美国东部时间12月15日晚上9点,卡特总统突然在全国电视网上公开宣布,从1979年元旦开始,美国政府决定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撤除在台湾的所有军事设施与人员,废止与台湾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建立与大陆的全面正式外交关系。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一封《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对台工作新政策,停止了已经进行长达21年对金门、马祖外岛的炮击,同时要求两岸应该尽速实现
期刊
因会议发言卷入“刀把子”风波  1983年,徐盼秋因参加一次座谈会卷入了“刀把子”风波。那是春节后的第四天,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的陈丕显在上海邀请沪上法学界的专家学者和政法机关负责人,到上海展览馆参加一个如何改进政法工作的座谈会。时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第二书记胡立教等市领导也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由胡立教主持。他说,今天丕显同志邀请大家来开座谈会,主要是探讨立法、司法和政法
期刊
卜宗商的困惑与盲从  1957年6月,党中央开展了反右运动。7月,一位中央领导来到上海,并亲自到复旦大学看了群众的反右大字报,当即指出杨兆龙、王造时、孙大雨等人应该划为右派。随后在上海市干部会议上就整风反右问题发表了讲话,点了包括杨兆龙在内的上海知识界几个人。不久,杨兆龙即被复旦大学划为右派分子。他的工资从每月300元降到每月35元。之后,他先后被迫参加了复旦大学法律系全系大会、复旦大学全校大会、
期刊
1975年,毛泽东发动了“评《水浒 》”运动。“文革”中插进了“评《水浒》”,很多人感到突兀,我也不例外。  人民日報社负责这方面报道的,是文艺部。这事本与我无关,因文艺部将我借去,我才参与编辑评论《水浒》文章。我到文艺部时,评《水浒》已进行了一段时间。说实在话,我当时对毛泽东何以在“批林批孔运动”之后,又发动一场评《水浒》运动,并不清楚。就是一起参加讨论的文艺部几位同志,对毛的政治用意也不甚了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