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企业以及政府共同努力,高等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既要科学引领,又能造福于民,本文结合加州伯克利分校科学研究的做法和特点,深入剖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科学研究;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05-03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ani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core issu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s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practice which is science-oriented and beneficial to people. Combined with the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ce research; engineering education
一、数字的力量
伯克利1868年建校,自诩其对社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同时,其发展的速度确实是惊人的,从初期的10名教职工、40名学生和三个研究领域,发展到今天1600多名员工,3.5万名在校生,130多個研究中心,超过350个学位授权点以及80多个跨学科的研究单位。
如果说伯克利的辉煌是在“力所能及地改变世界”,那么,作为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公立高等院校,其正在做的是运用伯克利的智慧去创造世界。伯克利开设了化学、教育、工程、环境、信息技术、法律、光学、公共健康、社会福利等14个主体学院,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
伯克利的学校专业记录中详细记载了自1887年至2013年,伯克利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例如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深海探测、绿色能源等。
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伯克利学校的突出成绩:
1. 在公立大学系统内,综合排名世界第一;
2. 拥有14个科研院系,覆盖人文、工程、法律等多个学科;
3. 在全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位,前两位分别为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
4. 校友共获得诺贝尔奖29人次,目前任职员工中有7位诺贝尔获奖学者;
5. 学生及校友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183块,金牌103枚;
6. 图书馆馆藏图书超1千万册;
7. 国家科学院院士144人;
8. 目前任职员工中,获得图灵奖教师3人;
9. 生师比为17:1,录取率约为17.3%;
10. 教师获得国家科学研究荣誉500余项。
二、阵地的重要性
伯克利和斯坦福是两所世界知名的学府,车程相聚不到60英里。但两所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属性完全不同,导致两所学校文化具有明显差异。
斯坦福将历史与现代很好地衔接起来,现代化的校园和轻松的氛围催生了大批创业学习,也孵化了硅谷。而伯克利校园和建筑则显得相对质朴,走在校园里,感觉所有一切都是为科学研究而设计。在这些古老而略显呆板的建筑内放置了大量的先进实验仪器和设备,融入了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理念、逃生意识和个体防护措施。
为了确保科研安全有序的进行,伯克利专门设置了环境健康安全中心,专职负责校园内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中心下设基础运行和技术服务部、环境保护部、防火消防部、辐射防害部和保健安全部。此外,实验室专设紧急安全部,负责处理突发事件。该中心的服务范围包括生物、化学、有害物质、突发事件、场地安全、食物、水质、激光、辐射、充电以及培训工作。在门禁管理上,师生普遍实行“cal-id”机制,通过信息手段对师生可进入区域做出限制。例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很多课程的选择限制了人数,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因此,很多未经允许的学生,其“cal-id”无法顺利认证并进入教室。此外,场所规划上,科研场所与教室基本完全分隔,隶属于同一学院或相近学科的实验室相对集中。
伯克利对于实验室场地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便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学者,其可支配的实验场地面积也非常有限,非国内研究学者可想象。值得一提的是,大师们自己的办公室都非常狭小,研究所的会议室往往是最宽阔的地方,而博士生、访问学者们的工作空间也相对较小,满足需要即可。但正如前所述的,整个学校都是为科研而建,研究和讨论可以到户外进行。校园里随处可见桌椅,网络全覆盖,丝毫不影响学习和研究。
此外,伯克利设置了大量契合专业和学科的公共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完全采用“cal-id”认证的方式进入。学生或者教师通过申请,经过评估可以授予不同的权限。这些eroom的功能不尽相同,有的可以进行基本的计算机办公服务、有的提供远程视频服务,而有的则提供多种实验测试功能。
三、经费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离不开必备的仪器。伯克利的各个研究中心都是拥有相当规模的,值得世界同行羡慕的先进仪器设备,而这些设备的购置和维护完全由研究中心自行支配。 以电子工程与计算科学学院为例,大部分教授都会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支持中心的经费运行和支付员工学生的工资。以X教授为例,其除担任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外,还承担着两家硅谷公司的技术顾问,负责多项产品的技术开发,因此,其理论研究也完全迎合企业实际需求,而人员管理则分为员工和学生两种身份。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既确保了教授们研究的有的放矢,并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同时,又能够让科学研究始终保持先进性,为其积累更加具有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学术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伯克利巨大的科研产出,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如果研究人员不能很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这样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中心也必将被淘汰。
四、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对社会贡献的终极体现,而科学研究成果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高校的反哺。从世界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来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就是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核心一环是人才的选拔,伯克利的一位知名教授告诉作者,每天收到的世界各地希望攻读博士或者做访问学者的邮件多达百余封,而他根本无暇逐一阅读。他只拥有两间实验室,可容纳的在读博士不足10人,他需要对每一名博士负责。
为此,他采用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看出身。他会关注申请者所在高校在世界的知名度;第二,看推荐。他会接受来自朋友或者科研同行的专门推荐,这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在人才的培养上,几乎所有的教授都非常注意一对一的沟通和集体性地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教授的时间安排多么紧凑,他们都是能够定期为学生们预留出足够的机会。学生们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秘书向教授提出预约,然后确定时间。
面谈的过程中,教授往往采取提问的方式,而不是讲解的方式,这一点与国内高校有所不同。教授通常会问:“问题是什么,你的方案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然后呢?接下来做什么?”学生对于问题把握的准确度,方案的可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这些就是教授考核的内容,也契合了中国的古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五、团队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的高校已经解决了高水平论文和高科人技才的问题,充足的科研经费也一度为国外同行羡慕。科研工作已经发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的层次,必须为社会发展所服务,而不是高屋建瓴,小富即安,却无法落地生根。
从伯克利大学的发展来看,科学研究内容在团队中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但每个领域一定具有1-2位泰斗式的人物作为引领,而团队的年龄层次组成都较为合理,由中年学者带队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由访问学者和部分青年教师具体指导校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部分研究工作。此外,年轻的学者们还会聘请一批人员从事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有时候委托高校,有时候则直接由企业负责。
跨团队的合作在伯克利也非常常见,由于企业需求往往是一个综合问题,此时,往往需要多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当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利润由企业评估后,直接分发给各团队,而知识产权则由各团队共有,任何团队和负责人都有权利继续研究和开发。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严谨和专利管理的法律效力,团队的合作总是非常默契、频繁和长久,很少出现问题。
六、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导向问题
国内科学研究的总体状态是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取得较大发展,而企业技术需求又异常强烈,当先进的高校技术投入到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中时,又多遇水土不服。此外,科研内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缺乏。在国内,唯经费论的导向往往使得科研人员疲于完成各类项目课题,缺乏稳定静心的科研态度和职业精神。在伯克利,一个研究所,一位知名教授能够数十年围绕一个问题或者细节不断钻研和研究,并取得突破,教授会远远大于行政机构的学术权力确保了科学研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支持方式
国内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非常庞大,这些经费来源多采取国家项目基金的形式,最后成果往往是专利、论文以及著作,缺乏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和显著效应。在伯克利,国家经费仅占科研投入的极小部分。而大批经费和支持则来自于企业,他们心甘情愿的支持研究人员开展专题研究,并不断转化为专利或产品,为企业带来效益,并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伯克利会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从社会贡献和学术影响力(注意不是科研经费和论文等)对教师的工资和职务進行评估。此外,伯克利设有专门的通道,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保持学校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三)评价体系
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什么是NO.1的高校?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乏佳论,但真正的核心是评价体系的改变。多年来,高校对于人才的评价从教学质量转为科研能力,又从科研经费转移到高水平论文,未来国力的竞争,将主要依托于科技的进步,而不是大量闭门造车的SCI论文。而在伯克利,论文则是科学研究的附属品,产品形态的科学研究会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无论是何种学科门类,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才会得到肯定和支持。此外,竞争性工资等比较机制的引入,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入和成果产出,对于科研业绩的评价则全部开放给社会,不断吸引基金会、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经费投入。
(四)制度建设
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学生,而管理主体应该是教师,是从事教学科研一线的学者,为此,大学若释放出真正的活力,获得质的飞跃,则必须摆脱目前行政化的色彩。在伯克利,能够看到的只有学生、教师、服务人员三种角色。在加州大学系统的管理中,各个分校不设分校理事会,分校的学术和行政管理落到教授会,行政角色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具备什么决策和影响力,既无法决定学生的学业,也不能主导教师的评聘等。斯普劳尔校长曾说过“对于大学校长来说,没有比与教师保持紧密联系更重要的职能了”。教授会对各个学科保持学术卓越及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授会在学术人员的任命与晋升审核方面最重要的参与者。
综上所述,期许中国高校和科研人员能够正视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静心沉思,稳步前进,不断推进自身所在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个人力量,对得起教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谷贤林.一流大学之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展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4):65-72+86.
[2]王英杰.论共同治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创建一流大学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11(1):1-7+13.
[3]马万华.研究型大学建设:伯克利加州大学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3):1-7.
[4]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90-100.
[5]史伟.伯克利加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Russell H.Fitzgibbon. The Academic Sen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Office of the President.UC.1970.IOS.
[7]The Manual of the Academic Senate[EB/OL].http://www.university of califomia.edu/senate/manual/.2010-7-24.
[8]霍生平.论聘用制条件下高校师资稳定管理体系的嬗变[J].管理观察,2008(8):83-84.
[9]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10]郑家茂.构建“做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4.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科学研究;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04-0005-03
Abstract: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panies and the government. The core issue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s enhancing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practice which is science-oriented and beneficial to people. Combined with the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science research; engineering education
一、数字的力量
伯克利1868年建校,自诩其对社会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同时,其发展的速度确实是惊人的,从初期的10名教职工、40名学生和三个研究领域,发展到今天1600多名员工,3.5万名在校生,130多個研究中心,超过350个学位授权点以及80多个跨学科的研究单位。
如果说伯克利的辉煌是在“力所能及地改变世界”,那么,作为当今世界排名第一的公立高等院校,其正在做的是运用伯克利的智慧去创造世界。伯克利开设了化学、教育、工程、环境、信息技术、法律、光学、公共健康、社会福利等14个主体学院,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
伯克利的学校专业记录中详细记载了自1887年至2013年,伯克利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世界的深刻影响,例如计算机辅助电路设计、深海探测、绿色能源等。
我们用一组数字来说明伯克利学校的突出成绩:
1. 在公立大学系统内,综合排名世界第一;
2. 拥有14个科研院系,覆盖人文、工程、法律等多个学科;
3. 在全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位,前两位分别为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
4. 校友共获得诺贝尔奖29人次,目前任职员工中有7位诺贝尔获奖学者;
5. 学生及校友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183块,金牌103枚;
6. 图书馆馆藏图书超1千万册;
7. 国家科学院院士144人;
8. 目前任职员工中,获得图灵奖教师3人;
9. 生师比为17:1,录取率约为17.3%;
10. 教师获得国家科学研究荣誉500余项。
二、阵地的重要性
伯克利和斯坦福是两所世界知名的学府,车程相聚不到60英里。但两所学校的管理模式和属性完全不同,导致两所学校文化具有明显差异。
斯坦福将历史与现代很好地衔接起来,现代化的校园和轻松的氛围催生了大批创业学习,也孵化了硅谷。而伯克利校园和建筑则显得相对质朴,走在校园里,感觉所有一切都是为科学研究而设计。在这些古老而略显呆板的建筑内放置了大量的先进实验仪器和设备,融入了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理念、逃生意识和个体防护措施。
为了确保科研安全有序的进行,伯克利专门设置了环境健康安全中心,专职负责校园内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中心下设基础运行和技术服务部、环境保护部、防火消防部、辐射防害部和保健安全部。此外,实验室专设紧急安全部,负责处理突发事件。该中心的服务范围包括生物、化学、有害物质、突发事件、场地安全、食物、水质、激光、辐射、充电以及培训工作。在门禁管理上,师生普遍实行“cal-id”机制,通过信息手段对师生可进入区域做出限制。例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很多课程的选择限制了人数,并需要支付一定费用。因此,很多未经允许的学生,其“cal-id”无法顺利认证并进入教室。此外,场所规划上,科研场所与教室基本完全分隔,隶属于同一学院或相近学科的实验室相对集中。
伯克利对于实验室场地的管理非常严格,即便是世界知名的研究学者,其可支配的实验场地面积也非常有限,非国内研究学者可想象。值得一提的是,大师们自己的办公室都非常狭小,研究所的会议室往往是最宽阔的地方,而博士生、访问学者们的工作空间也相对较小,满足需要即可。但正如前所述的,整个学校都是为科研而建,研究和讨论可以到户外进行。校园里随处可见桌椅,网络全覆盖,丝毫不影响学习和研究。
此外,伯克利设置了大量契合专业和学科的公共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完全采用“cal-id”认证的方式进入。学生或者教师通过申请,经过评估可以授予不同的权限。这些eroom的功能不尽相同,有的可以进行基本的计算机办公服务、有的提供远程视频服务,而有的则提供多种实验测试功能。
三、经费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离不开必备的仪器。伯克利的各个研究中心都是拥有相当规模的,值得世界同行羡慕的先进仪器设备,而这些设备的购置和维护完全由研究中心自行支配。 以电子工程与计算科学学院为例,大部分教授都会选择校企合作的方式,支持中心的经费运行和支付员工学生的工资。以X教授为例,其除担任信息安全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外,还承担着两家硅谷公司的技术顾问,负责多项产品的技术开发,因此,其理论研究也完全迎合企业实际需求,而人员管理则分为员工和学生两种身份。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既确保了教授们研究的有的放矢,并为其提供充足的经费。同时,又能够让科学研究始终保持先进性,为其积累更加具有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学术成果。
从某种意义上,伯克利巨大的科研产出,是社会选择的结果,如果研究人员不能很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就无法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这样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中心也必将被淘汰。
四、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密不可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对社会贡献的终极体现,而科学研究成果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高校的反哺。从世界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共性理念来看,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就是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的核心一环是人才的选拔,伯克利的一位知名教授告诉作者,每天收到的世界各地希望攻读博士或者做访问学者的邮件多达百余封,而他根本无暇逐一阅读。他只拥有两间实验室,可容纳的在读博士不足10人,他需要对每一名博士负责。
为此,他采用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看出身。他会关注申请者所在高校在世界的知名度;第二,看推荐。他会接受来自朋友或者科研同行的专门推荐,这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
在人才的培养上,几乎所有的教授都非常注意一对一的沟通和集体性地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教授的时间安排多么紧凑,他们都是能够定期为学生们预留出足够的机会。学生们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秘书向教授提出预约,然后确定时间。
面谈的过程中,教授往往采取提问的方式,而不是讲解的方式,这一点与国内高校有所不同。教授通常会问:“问题是什么,你的方案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然后呢?接下来做什么?”学生对于问题把握的准确度,方案的可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这些就是教授考核的内容,也契合了中国的古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五、团队的重要性
目前,中国的高校已经解决了高水平论文和高科人技才的问题,充足的科研经费也一度为国外同行羡慕。科研工作已经发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的层次,必须为社会发展所服务,而不是高屋建瓴,小富即安,却无法落地生根。
从伯克利大学的发展来看,科学研究内容在团队中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但每个领域一定具有1-2位泰斗式的人物作为引领,而团队的年龄层次组成都较为合理,由中年学者带队具体负责校企合作,由访问学者和部分青年教师具体指导校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部分研究工作。此外,年轻的学者们还会聘请一批人员从事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这部分人员的管理有时候委托高校,有时候则直接由企业负责。
跨团队的合作在伯克利也非常常见,由于企业需求往往是一个综合问题,此时,往往需要多个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当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利润由企业评估后,直接分发给各团队,而知识产权则由各团队共有,任何团队和负责人都有权利继续研究和开发。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严谨和专利管理的法律效力,团队的合作总是非常默契、频繁和长久,很少出现问题。
六、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导向问题
国内科学研究的总体状态是高等院校科研水平取得较大发展,而企业技术需求又异常强烈,当先进的高校技术投入到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中时,又多遇水土不服。此外,科研内容的稳定性和长期性缺乏。在国内,唯经费论的导向往往使得科研人员疲于完成各类项目课题,缺乏稳定静心的科研态度和职业精神。在伯克利,一个研究所,一位知名教授能够数十年围绕一个问题或者细节不断钻研和研究,并取得突破,教授会远远大于行政机构的学术权力确保了科学研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支持方式
国内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非常庞大,这些经费来源多采取国家项目基金的形式,最后成果往往是专利、论文以及著作,缺乏对于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和显著效应。在伯克利,国家经费仅占科研投入的极小部分。而大批经费和支持则来自于企业,他们心甘情愿的支持研究人员开展专题研究,并不断转化为专利或产品,为企业带来效益,并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伯克利会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估,从社会贡献和学术影响力(注意不是科研经费和论文等)对教师的工资和职务進行评估。此外,伯克利设有专门的通道,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保持学校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三)评价体系
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什么是NO.1的高校?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不乏佳论,但真正的核心是评价体系的改变。多年来,高校对于人才的评价从教学质量转为科研能力,又从科研经费转移到高水平论文,未来国力的竞争,将主要依托于科技的进步,而不是大量闭门造车的SCI论文。而在伯克利,论文则是科学研究的附属品,产品形态的科学研究会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无论是何种学科门类,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才会得到肯定和支持。此外,竞争性工资等比较机制的引入,也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入和成果产出,对于科研业绩的评价则全部开放给社会,不断吸引基金会、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的经费投入。
(四)制度建设
大学的办学主体是学生,而管理主体应该是教师,是从事教学科研一线的学者,为此,大学若释放出真正的活力,获得质的飞跃,则必须摆脱目前行政化的色彩。在伯克利,能够看到的只有学生、教师、服务人员三种角色。在加州大学系统的管理中,各个分校不设分校理事会,分校的学术和行政管理落到教授会,行政角色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具备什么决策和影响力,既无法决定学生的学业,也不能主导教师的评聘等。斯普劳尔校长曾说过“对于大学校长来说,没有比与教师保持紧密联系更重要的职能了”。教授会对各个学科保持学术卓越及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授会在学术人员的任命与晋升审核方面最重要的参与者。
综上所述,期许中国高校和科研人员能够正视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静心沉思,稳步前进,不断推进自身所在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个人力量,对得起教师的称号。
参考文献
[1]谷贤林.一流大学之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展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4):65-72+86.
[2]王英杰.论共同治理——加州大学伯克利创建一流大学之路[J].比较教育研究,2011(1):1-7+13.
[3]马万华.研究型大学建设:伯克利加州大学成功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3):1-7.
[4]龚放,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基于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问卷调查[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90-100.
[5]史伟.伯克利加州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
[6]Russell H.Fitzgibbon. The Academic Sen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M].Office of the President.UC.1970.IOS.
[7]The Manual of the Academic Senate[EB/OL].http://www.university of califomia.edu/senate/manual/.2010-7-24.
[8]霍生平.论聘用制条件下高校师资稳定管理体系的嬗变[J].管理观察,2008(8):83-84.
[9]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1-5.
[10]郑家茂.构建“做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