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利策获奖记者、《洛杉矶时报》西雅图分社社长、俄勒冈大学教授阿列克斯·提臧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作为亚裔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内心的复杂、耻辱和小胜利。
29岁那年,我为了缅怀一场战役去往菲律宾的宿务岛。
我仿佛来到一块新大陆,被新奇的事物湮没了。但我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我就出生于群岛中的一座。我的血液中混合了些许马来人、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血,它和路上这些行人的血同出一脉。在我4岁时,父母就带我去了美国。在那里,人们对卑躬屈膝的人并不友好。什么是卑躬屈膝呢?就比如,一句话里面会出现3次“先生”。成为美国人就意味着必须讨厌这种卑躬屈膝的气质,并将它逐出自己的灵魂。成为美国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觉得自己只成功了一大半。
是的,我还不算“彻头彻尾的美国人”,而且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反正,提起美国人,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我这个样子,就连我自己都不会。当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外人”意识就像一块隐藏的刀片嵌入了我的大脑。对此,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出了力,其中有我的朋友,也有陌生人。
麦克坦岛的麦哲伦纪念碑像个孤独的哨兵,站在远处。空气中有海水退潮的气味,还有一股木炭味。远方的车马声没入嗖嗖的潮汐声中,一并静静回荡在这些岛屿上。这就是我要来看的东西。锻铁大门的后面矗立着一座40英尺高的石建筑。它一共3层,最上层是一个细长的尖顶,就像古代教堂的顶端。野草从高低不平的石缝里冒出头来。我站在门边上,看了看那尖顶,又环顾了空旷的沙滩,只觉得有些失望。
大约50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战斗。在我半辈子的时间里,它都占据着我想象的朦胧一角。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站在这里,想象一下当年的场景。一边是长着胡子的白人,他们手握铁剑和长矛;另一边的人,样子和我差不多,他们矮小而结实,有乌黑的头发和铜色的皮肤,他们只有用竹子和石头制成的武器。那时候,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站在这里,去感受他们曾经站过的沙滩。500年前那场战斗的胜利方,是一群长得和我相像的人,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原因。
我曾以为,像我这样的人是赢不了其他人的。像我这样的亚洲人后裔,永远敌不过西方人。那些白皮肤的“神灵”,快步行进在历史长路上,一路征服。亞洲人弱小,易被征服。他们十战九输。他们让自己的祖国被征服、占领,让自己的女人被欺辱、蹂躏。亚洲男人别无选择,他们在西方人面前吓得腿软。
他们带着这种软弱漂洋过海,到了新的定居地。在我长大的地方——美国,亚洲男人是最低等的男性,在政治、商务和运动场上,他们总是被无视。而在电视和电影里,他们的境遇比被无视还惨:难堪。我们很难堪。电影里的亚洲男人通常都很没用,需要逃跑场景的时候,亚洲人就派上用场了,在美国人眼中,这正是他们擅长的。当然,他们肯定当不了男主角,因为他们是亚洲人,既不高大也不性感。他们甚至和性感沾不上边:他们毛发少,缺乏激情,还傻里傻气的。他们是小奴才,是仆人。
这一丝丝、一缕缕,造就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因为无法与他人言说,所以影响力更大。不过,它也无须言说。然而,长久以来,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错误观念,而是亲身体验了一系列怀疑如何被日常生活所证实。我怨不得任何人,因我所了解到的看起来都无所依存。在学校,有太多东西学不到。亚洲人几乎不会出现在历史课上,即便出现,要么是受害者(菲律宾人、朝鲜人、越南人),要么是注定会失败的、狡猾的敌人(中国人、菲律宾人、日本人),要么是虽勉强取胜却损失惨重的敌人(朝鲜人、越南人)。亚洲就像一个舞台,精力充沛的西方人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自己的戏剧和幻想,而亚洲人只是“闲杂人等”。我高中毕业时甚至叫不出一个东亚伟人的名字。
诚然,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有些学年成绩很差,这可能和我们家的流浪生活有关。但我每到一处所遇到的人中,教育程度比我高的,对东亚的了解却还不如我。我在各个国家旅游时遇到的亚洲人大多是园丁、裁缝、洗衣工或门卫。他们都干着脏活累活,而且总是恭顺地埋着头,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说着“先生”。
这个关于亚洲男人的误解如此根深蒂固。然而,我也知道那不是真的。我打内心深处知道那个观念是错的,这种意识就像藏在表层下的一个血细胞。多少次悄然独处时,我感觉自己内心有一种坚韧,而且我在父亲和兄弟们的身上看到了同样的东西。它发着微光,指引着我。回顾往昔,我发现自己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以供养我秘密的希望。
重读了关于那场战斗的叙述,想象过500年前那个早上的画面之后,我绕着麦哲伦纪念碑走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它矗立在沙滩上,在麦哲伦总司令倒下的地方。
我站在入口处,等着人群到来,悼念这位举世闻名的探险家。可是,根本没有人来。后来,别人告诉我,这里很少有人聚集。它必定是世上最孤独的坟墓。此时我思绪不断:他惨死异地;他本想征服那些原住民,却受此大辱;他最终在西班牙名誉扫地;就连他的纪念碑都设在如此荒凉的地方。
但拉普·拉普的胜利也并未让我感受到想象中的狂喜与慰藉。我意识到,自己竟臣服于一种关乎种族的忌妒,我在试图减轻自己的自卑感。也许,这份自卑无关“亚洲男人”,只是“我自己”的事罢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何以为我》 )
29岁那年,我为了缅怀一场战役去往菲律宾的宿务岛。
我仿佛来到一块新大陆,被新奇的事物湮没了。但我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我就出生于群岛中的一座。我的血液中混合了些许马来人、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血,它和路上这些行人的血同出一脉。在我4岁时,父母就带我去了美国。在那里,人们对卑躬屈膝的人并不友好。什么是卑躬屈膝呢?就比如,一句话里面会出现3次“先生”。成为美国人就意味着必须讨厌这种卑躬屈膝的气质,并将它逐出自己的灵魂。成为美国人是一件很难的事,我觉得自己只成功了一大半。
是的,我还不算“彻头彻尾的美国人”,而且我可能永远也成不了。反正,提起美国人,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我这个样子,就连我自己都不会。当然,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外人”意识就像一块隐藏的刀片嵌入了我的大脑。对此,很多人都有意无意地出了力,其中有我的朋友,也有陌生人。
麦克坦岛的麦哲伦纪念碑像个孤独的哨兵,站在远处。空气中有海水退潮的气味,还有一股木炭味。远方的车马声没入嗖嗖的潮汐声中,一并静静回荡在这些岛屿上。这就是我要来看的东西。锻铁大门的后面矗立着一座40英尺高的石建筑。它一共3层,最上层是一个细长的尖顶,就像古代教堂的顶端。野草从高低不平的石缝里冒出头来。我站在门边上,看了看那尖顶,又环顾了空旷的沙滩,只觉得有些失望。
大约500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战斗。在我半辈子的时间里,它都占据着我想象的朦胧一角。一直以来,我都希望能站在这里,想象一下当年的场景。一边是长着胡子的白人,他们手握铁剑和长矛;另一边的人,样子和我差不多,他们矮小而结实,有乌黑的头发和铜色的皮肤,他们只有用竹子和石头制成的武器。那时候,我也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站在这里,去感受他们曾经站过的沙滩。500年前那场战斗的胜利方,是一群长得和我相像的人,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别的原因。
我曾以为,像我这样的人是赢不了其他人的。像我这样的亚洲人后裔,永远敌不过西方人。那些白皮肤的“神灵”,快步行进在历史长路上,一路征服。亞洲人弱小,易被征服。他们十战九输。他们让自己的祖国被征服、占领,让自己的女人被欺辱、蹂躏。亚洲男人别无选择,他们在西方人面前吓得腿软。
他们带着这种软弱漂洋过海,到了新的定居地。在我长大的地方——美国,亚洲男人是最低等的男性,在政治、商务和运动场上,他们总是被无视。而在电视和电影里,他们的境遇比被无视还惨:难堪。我们很难堪。电影里的亚洲男人通常都很没用,需要逃跑场景的时候,亚洲人就派上用场了,在美国人眼中,这正是他们擅长的。当然,他们肯定当不了男主角,因为他们是亚洲人,既不高大也不性感。他们甚至和性感沾不上边:他们毛发少,缺乏激情,还傻里傻气的。他们是小奴才,是仆人。
这一丝丝、一缕缕,造就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这样的观念,因为无法与他人言说,所以影响力更大。不过,它也无须言说。然而,长久以来,我并没有把它当作一种错误观念,而是亲身体验了一系列怀疑如何被日常生活所证实。我怨不得任何人,因我所了解到的看起来都无所依存。在学校,有太多东西学不到。亚洲人几乎不会出现在历史课上,即便出现,要么是受害者(菲律宾人、朝鲜人、越南人),要么是注定会失败的、狡猾的敌人(中国人、菲律宾人、日本人),要么是虽勉强取胜却损失惨重的敌人(朝鲜人、越南人)。亚洲就像一个舞台,精力充沛的西方人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自己的戏剧和幻想,而亚洲人只是“闲杂人等”。我高中毕业时甚至叫不出一个东亚伟人的名字。
诚然,我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有些学年成绩很差,这可能和我们家的流浪生活有关。但我每到一处所遇到的人中,教育程度比我高的,对东亚的了解却还不如我。我在各个国家旅游时遇到的亚洲人大多是园丁、裁缝、洗衣工或门卫。他们都干着脏活累活,而且总是恭顺地埋着头,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说着“先生”。
这个关于亚洲男人的误解如此根深蒂固。然而,我也知道那不是真的。我打内心深处知道那个观念是错的,这种意识就像藏在表层下的一个血细胞。多少次悄然独处时,我感觉自己内心有一种坚韧,而且我在父亲和兄弟们的身上看到了同样的东西。它发着微光,指引着我。回顾往昔,我发现自己需要更多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以供养我秘密的希望。
重读了关于那场战斗的叙述,想象过500年前那个早上的画面之后,我绕着麦哲伦纪念碑走动,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它矗立在沙滩上,在麦哲伦总司令倒下的地方。
我站在入口处,等着人群到来,悼念这位举世闻名的探险家。可是,根本没有人来。后来,别人告诉我,这里很少有人聚集。它必定是世上最孤独的坟墓。此时我思绪不断:他惨死异地;他本想征服那些原住民,却受此大辱;他最终在西班牙名誉扫地;就连他的纪念碑都设在如此荒凉的地方。
但拉普·拉普的胜利也并未让我感受到想象中的狂喜与慰藉。我意识到,自己竟臣服于一种关乎种族的忌妒,我在试图减轻自己的自卑感。也许,这份自卑无关“亚洲男人”,只是“我自己”的事罢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何以为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