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
从最开始的模仿、代工开始,中国制造已经迈入自主研发、转型升级阶段,中国企业的产品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在品牌力方面,中国品牌的创新力、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仍面临挑战。
在国际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发布的2019年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国内企业唯一进入前100名的是华为(第74位,较上一年下降6位)。事实上,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过程,不仅要有技术和产品创新力的升级,更要有品牌力的升级。
民族品牌因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不同个性特点而产生,它以商品品牌文化为介质,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拥有独一无二的经济价值,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国的民族品牌植根于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底蕴的象征,其命运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国品牌和中国产品越来越有信心。国内品牌产品在品质、服务、设计等各方面与国外品牌产品的差距不断缩小,消费者对民族品牌也渐渐摆脱了上世纪80年代、90 年代的刻板印象。
进入品牌力竞争的时代,中国民族品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品牌意识淡薄、品牌价值被低估等问题。
很多外国品牌通过并购知名民族品牌来占领中国市场份额,并逐渐冷藏这些优秀的中国民族品牌,如被并购的乐百氏、小护士、美即等。这就是由于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所造成的惨剧。
又如恒源祥、南极人等品牌通过授权,砍掉生产线,让销售商自己组货,品控环节把关缺失,导致大量售假情况发生,令品牌声誉遭受重创。这种通过消耗长久累积而成的信誉,换取一时经济利益和品牌生存时间的行为,就是品牌价值被低估的体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品牌迫切需要提升品牌竞争力,而这绝不仅仅是价格和品牌知名度的竞争,更是研发能力、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售后服务、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竞争。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应用进入全方位、多元化、广渗透的新阶段。网络已从方方面面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网络购物、点餐、交友、看新闻??每个人既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品牌信息的传播者。品牌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升级,空间距离与时间的限制越来越模糊。
近两年网络購物市场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亿,较2018年底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78.6%。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和品质,以“互联网+品牌”为代表的B2C市场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业务重点,推动品牌电商快速发展。
此外,随着拼多多等社交网购平台快速发展,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等下沉市场得到拓展,打开了网络消费新空间,而直播带货、工厂电商、社区零售等模式创新也为网购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成为新亮点。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进一步升级。
如今,消费者信息接触去中心化,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权威信息,现在的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专业人士或朋友的信息;消费者购买去权威化,不再轻信大品牌的广告,而更关注朋友的实际消费体验或所信任的KOL(意见领袖)推荐的产品;消费购买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去实体店消费次数下降,更愿意在网上对比价格和口碑后下单,享受送货上门的购物体验。
新时代的消费者还越来越注重品牌的个性化表达及其带来的体验,注重品牌给予的精神满足或归属感而不是简单的产品使用功能。也正因此,品牌成为人与世界的一种新链接——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行为重新建构对世界的认知。选择同样的品牌,拥有同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圈群。消费者在品牌体验与互动中,也成为品牌再造的参与者。
对于民族品牌而言,只有清楚认识到在目前市场环境中的优劣势、消费者的新变化,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96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首先将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4P。4P理论认为影响企业经营的诸多因素中,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因素,所以要针对目标市场综合运用产品、价格、通路、促销等可控变量进行系统化的营销组合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媒体碎片化发展加速,营销理论也在不断进化,在4P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形成的10P营销理论,包括了营销战略要素,即探查、细分、优先、定位;以及营销战术要素,即产品、价格、通路、促销、政治权力、公共关系。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品牌的传播需要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一体化的品牌传播,让消费者经历不认识品牌→注意品牌→产生兴趣→有购买欲望→采取行动→重复购买的过程。相比之下,4P理论更多体现了品牌通过利用各种促销手段或渠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而10P理论除丰富了外部环境意识形态对品牌的影响外,更从消费者角度进行调研、细分、分级、定位、口碑等多方面补充。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趋势等亦发生改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传统民族品牌的市场营销困境该如何破局?
以部分日化品牌为例,传统品牌、新兴品牌及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品牌的商业模式在产品端和营销端存在较大差异。新兴品牌在营销端口更多以数字化为触点、以线上销售为主,其营销数据的反馈能及时迭代到产品端,加之其产品端加价倍率低,SKU(库存保有单位)上新较快,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而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民族品牌而言,需要依托有效的消费者洞察、清晰的品牌定位、强大的研发实力、快速响应供应链,重新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增强品牌的宽度,即产品种类更多元化。
从2019年艾瑞发布的数据中不难发现,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呈明显下滑趋势,社交、短视频、电商等移动互联网广告呈明显增长。MCN(Multi-Channel Network,一种多渠道网络服务)推动的网络红人及网生内容以短视频及直播模式快速崛起,内容实现全矩阵覆盖,商品通过广告营销、电商带货等模式变现。
民族品牌在销售渠道上除了原有的代理分销渠道外,还可以自建线上电商店铺,并借助小红书、抖音、KOL 带货、直播电商等新媒体营销,實现精准引流和高效转化。企业自建的电商团队与外部合作的 MCN 机构、内容营销机构实现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品牌年轻化转型及调性升级,为业绩增长注入动能。
以百雀羚为例,其在电商平台尤其是天猫上的成就有目共睹。2011年,百雀羚引入第三方电商专业团队,甚至专门推出三生花品牌。经过多年耕耘,百雀羚已成为天猫平台国货头部品牌。2019年双十一开场10分钟销售破亿元(2018年用时30分钟),双十一全网销售额 8.56 亿元。
互联网时代,品牌内容传播的形态日渐丰富,生产主体也更加多元。在品牌传播中,企业要学会借势新形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重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诉求。传统的品牌传播以单向传播为主,是一种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而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强调以人为本,始终将消费者需求置于首位,这样才能让品牌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企业可通过外部参股、控股、合资等模式完善多品牌矩阵,形成新增量,同时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以增强品牌营销、内容生产等方面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多品牌、多品类、全渠道平台型集团的发展前景转型。
现如今,消费市场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族品牌逐渐向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转型。相信在未来,中国民族品牌的“质”感将被带至全球各地,让世界看到中国民族品牌的崛起。
从最开始的模仿、代工开始,中国制造已经迈入自主研发、转型升级阶段,中国企业的产品力得到了较大提升,然而在品牌力方面,中国品牌的创新力、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仍面临挑战。
在国际品牌咨询机构Interbrand发布的2019年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国内企业唯一进入前100名的是华为(第74位,较上一年下降6位)。事实上,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过程,不仅要有技术和产品创新力的升级,更要有品牌力的升级。
新时代品牌力竞争加剧
民族品牌因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和不同个性特点而产生,它以商品品牌文化为介质,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拥有独一无二的经济价值,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我国的民族品牌植根于千年的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底蕴的象征,其命运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国品牌和中国产品越来越有信心。国内品牌产品在品质、服务、设计等各方面与国外品牌产品的差距不断缩小,消费者对民族品牌也渐渐摆脱了上世纪80年代、90 年代的刻板印象。
进入品牌力竞争的时代,中国民族品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品牌意识淡薄、品牌价值被低估等问题。
很多外国品牌通过并购知名民族品牌来占领中国市场份额,并逐渐冷藏这些优秀的中国民族品牌,如被并购的乐百氏、小护士、美即等。这就是由于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所造成的惨剧。
又如恒源祥、南极人等品牌通过授权,砍掉生产线,让销售商自己组货,品控环节把关缺失,导致大量售假情况发生,令品牌声誉遭受重创。这种通过消耗长久累积而成的信誉,换取一时经济利益和品牌生存时间的行为,就是品牌价值被低估的体现。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品牌迫切需要提升品牌竞争力,而这绝不仅仅是价格和品牌知名度的竞争,更是研发能力、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销售渠道、售后服务、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及社会责任等多方面的竞争。
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现如今,互联网技术应用进入全方位、多元化、广渗透的新阶段。网络已从方方面面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网络购物、点餐、交友、看新闻??每个人既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品牌信息的传播者。品牌传播的渠道、速度不断升级,空间距离与时间的限制越来越模糊。
近两年网络購物市场保持较快发展,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7.1亿,较2018年底增长1亿,占网民整体数量的78.6%。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牌和品质,以“互联网+品牌”为代表的B2C市场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将电子商务作为业务重点,推动品牌电商快速发展。
此外,随着拼多多等社交网购平台快速发展,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等下沉市场得到拓展,打开了网络消费新空间,而直播带货、工厂电商、社区零售等模式创新也为网购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动能,成为新亮点。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进一步升级。
如今,消费者信息接触去中心化,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权威信息,现在的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上获得专业人士或朋友的信息;消费者购买去权威化,不再轻信大品牌的广告,而更关注朋友的实际消费体验或所信任的KOL(意见领袖)推荐的产品;消费购买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去实体店消费次数下降,更愿意在网上对比价格和口碑后下单,享受送货上门的购物体验。
新时代的消费者还越来越注重品牌的个性化表达及其带来的体验,注重品牌给予的精神满足或归属感而不是简单的产品使用功能。也正因此,品牌成为人与世界的一种新链接——通过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行为重新建构对世界的认知。选择同样的品牌,拥有同样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消费者聚集在一起,形成新的圈群。消费者在品牌体验与互动中,也成为品牌再造的参与者。
对于民族品牌而言,只有清楚认识到在目前市场环境中的优劣势、消费者的新变化,才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10P理论打开营销新思路
196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首先将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内容概括为4P。4P理论认为影响企业经营的诸多因素中,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不可控因素,所以要针对目标市场综合运用产品、价格、通路、促销等可控变量进行系统化的营销组合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
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媒体碎片化发展加速,营销理论也在不断进化,在4P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形成的10P营销理论,包括了营销战略要素,即探查、细分、优先、定位;以及营销战术要素,即产品、价格、通路、促销、政治权力、公共关系。
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品牌的传播需要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一体化的品牌传播,让消费者经历不认识品牌→注意品牌→产生兴趣→有购买欲望→采取行动→重复购买的过程。相比之下,4P理论更多体现了品牌通过利用各种促销手段或渠道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而10P理论除丰富了外部环境意识形态对品牌的影响外,更从消费者角度进行调研、细分、分级、定位、口碑等多方面补充。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消费趋势等亦发生改变。在新的机遇和挑战下,传统民族品牌的市场营销困境该如何破局?
以部分日化品牌为例,传统品牌、新兴品牌及数字化转型中的传统品牌的商业模式在产品端和营销端存在较大差异。新兴品牌在营销端口更多以数字化为触点、以线上销售为主,其营销数据的反馈能及时迭代到产品端,加之其产品端加价倍率低,SKU(库存保有单位)上新较快,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而对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民族品牌而言,需要依托有效的消费者洞察、清晰的品牌定位、强大的研发实力、快速响应供应链,重新挖掘品牌文化内涵,增强品牌的宽度,即产品种类更多元化。
从2019年艾瑞发布的数据中不难发现,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呈明显下滑趋势,社交、短视频、电商等移动互联网广告呈明显增长。MCN(Multi-Channel Network,一种多渠道网络服务)推动的网络红人及网生内容以短视频及直播模式快速崛起,内容实现全矩阵覆盖,商品通过广告营销、电商带货等模式变现。
民族品牌在销售渠道上除了原有的代理分销渠道外,还可以自建线上电商店铺,并借助小红书、抖音、KOL 带货、直播电商等新媒体营销,實现精准引流和高效转化。企业自建的电商团队与外部合作的 MCN 机构、内容营销机构实现紧密配合,共同推进品牌年轻化转型及调性升级,为业绩增长注入动能。
以百雀羚为例,其在电商平台尤其是天猫上的成就有目共睹。2011年,百雀羚引入第三方电商专业团队,甚至专门推出三生花品牌。经过多年耕耘,百雀羚已成为天猫平台国货头部品牌。2019年双十一开场10分钟销售破亿元(2018年用时30分钟),双十一全网销售额 8.56 亿元。
互联网时代,品牌内容传播的形态日渐丰富,生产主体也更加多元。在品牌传播中,企业要学会借势新形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重视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诉求。传统的品牌传播以单向传播为主,是一种受众被动接受的方式,而互联网时代的品牌传播强调以人为本,始终将消费者需求置于首位,这样才能让品牌与用户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企业可通过外部参股、控股、合资等模式完善多品牌矩阵,形成新增量,同时通过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以增强品牌营销、内容生产等方面的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多品牌、多品类、全渠道平台型集团的发展前景转型。
现如今,消费市场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民族品牌逐渐向集团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转型。相信在未来,中国民族品牌的“质”感将被带至全球各地,让世界看到中国民族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