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雕版技术作为一门印刷技术,需要严谨专业的制作工艺,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印刷过程分为几步:(1)制作原稿,原稿做好后,翻转在刻板上固定;(2)由专业的技师进行雕刻,雕刻完毕无误后即可上墨印刷;能够大批量印刷,雕版可以重复使用。
关键词:木刻版画;雕版技法;印刷术
木刻版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美术史上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也是最普及的版种。它更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技法要求,技法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好坏。所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版画家一直在努力改进和提升木版画的技法。
1 中国雕版木版画
1.1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版画的历史悠久,专业娴熟,雕版技术更是一门最古老的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汉代时期,一些石刻、画像砖、画像石和瓦当等都是用刀或凿子等在版面上镂刻创造的,是我国古代版画的最初形态,但从效果来说,就属于完全的版画。隋唐时期,雕版佛画随着的佛教的盛行而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雕版技术的发展。
雕版技术的制作要求严谨,分为两部分:文字印刷、图像印刷。印刷的第一步:制作原稿,把制作好的原稿翻转在木板上固定。第二步:雕刻,由技术娴熟专业的技师进行。第三步印刷:雕刻完毕后既可上墨印刷,可以大批量印刷,具有重复性。目前最早的雕版木刻版画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确切制作日期的印刷品。图中主体为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中间,形象高大,弘扬了佛教的教义。版画墨色均匀,纹路清晰,反映了唐代时期炉火纯青的雕版印刷术。
1.2 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与衰落
明清版画是雕版印刷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各种书籍。大量的戏曲和小说版画插图作品逐渐向民间普及,代表作包括《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等。而民间木版年画也随之兴旺起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作品相继出现。而明末胡正言辑印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更加推动了中国古代雕版木版画的发展,凝聚了诸多雕刻版画家的心血,是雕版版画的大乘之作。他的特点是:用生纸、湿纸印刷、一版多色、与原画比较非常逼真。作品表现清新雅丽,反映了雕版印刷技艺的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中国古版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欧洲木刻版画的技法演变
2.1 开创与提升
西方的印刷术比中国晚两个多世纪,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传入西方后,欧洲的版画才得以萌芽和发展。他们早期的木版画也是为了满足宗教的需要。《普洛塔木板画》和《圣·克里斯多夫》是欧洲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其中《普洛塔木板画》是胡桃木雕版残片,刻画的是圣经中基督受刑的故事。而《圣·克里斯多夫》画面上刻有明确的日期,采用油彩印刷,人物的造型朴拙,但结构严谨准确。
木版画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主要用于宗教书籍的插图,例如纸牌木刻画、宗教木刻画等。总而言之,这时期木刻行业还未形成规模,各自分散雕刻,技艺也不高,手法也不熟练。伴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版画创作才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大量的木版画作品开始出现。以丢勒的作品最突出,以圣经为题材,画面采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形体走向用交叉线排列来塑造,这是其最大的特点。人物结构明确,画面精细,虽然没有采用普遍的黑自对比,但艺术表现力却极其强烈。最著名的作品是《启示录》,我们见到的《四骑士》便是其中的一幅。
到了16世纪初,一大批杰出的版画家在德国涌现,版画技艺得到空前的繁荣和提高,而许多富有个人特点的表现风格也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制版技法涌现出来,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明暗套色木刻”。由此可以看到,欧洲和中国的木刻版画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版画技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明暗套色木刻,具体方法是:用几块木板,将画面的不同明暗部分分别刻在各块版上,再用明暗不同的油墨进行套印之后完成。普遍使用的是深褐色、淡褐、土黄色,最亮部分则留出白纸,或是深蓝灰、中灰、浅灰、刻白等。即用主版和副版分版套色,先印副版,再用主版把身形和骨架印出来,画面展现不同的明暗层次,画面立体感和光线感表现非常强烈。德国的克拉纳赫、布克迈尔和意大利的达·卡比、贝卡富米是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版画家。
2.2 突破与超越
19世纪是文化多元发展和重大变革的时代,在美术变革潮流当中,印象派是急先锋,在版画方面做出最大卓越的当属木版插图画家多雷了。
多雷最大的奉献是采用雕刀木刻技法,他的雕刀木刻技法把木版画创作推向高潮。多雷一生创作过多部文学著作插图:如《神曲》、《唐·吉坷德》、《圣经》、《土的牧歌》等,作品特点是,刻制采用占老的雕刀技法,用交叉线网格排列整个画面,刻画的线条细密严谨,画面层次丰满,色彩过度自然。作品寓意深刻,想象力丰富。宗教、神话、讽刺、批判等手段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物、景物、意境安排恰当,创作紧密的贴近原作,数量巨大,更为丰富完美的推动了雕刀木刻艺术走向高峰。
另一个画家是高更,他采用的是与雕刀木刻截然不同的版画方法,创作上更趋向灵活自由,选用的木刻材料有粗糙纹理,他不断汲取民间木刻传统和原始艺术,追求自由趣味的刀法组织和印迹肌理美感,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崭新的木刻创作形式,开创了现代木刻的先河,也为现代版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妇女在河边》是代表,作品刻画了塔西提岛的居民生活,采用对角线形式构图,阴刻阳刻交替穿插,黑色背景和白色地面界限分明过度自由,对比强烈,用丰富的刀痕对地面刻画进行,使大面积的亮色显得自然而丰富。刻画人物体积则用细三棱雕刀,用尖细的钢针划刻人物亮部的转折处,结实耐看。整个画面自由刻制,粗犷的刀痕和印迹肌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
2.3 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20世纪,版画进入多样化创作时代,各种流派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印刷术的变革。版画作为复制的功能已经慢慢淡化,摆脱了对自然的单纯模拟和再现的束缚;更多的是形式的探索和创造,艺术的目标力求标新立异,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震撼观众,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新奇的刺激,心理产生共鸣。同时强调画家个人情感和表达内在精神,创作的生命源泉为体现画家的个性和艺术语言。新材料,新技术,创作观念在木刻版画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宽,版画逐渐融入生活贴近大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 结语
木刻版画技法发展至今已日臻完善,版画的概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这和创作观念的更新,印刷术的改进,新材料的运用是分不开的。21世纪,电脑普及,媒体传播进入更新的时代,视觉艺术的表现必将有更大的改变。传统手工操作的木刻版画面临着诸多矛盾抉择,但我们在探索新思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基础上必将保持更加茁壮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王诗萌(1990—),女,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综合艺术专业。
关键词:木刻版画;雕版技法;印刷术
木刻版画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美术史上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也是最普及的版种。它更是一门艺术,有其独特的技法要求,技法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好坏。所以,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版画家一直在努力改进和提升木版画的技法。
1 中国雕版木版画
1.1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版画的历史悠久,专业娴熟,雕版技术更是一门最古老的印刷技术。最早出现在汉代时期,一些石刻、画像砖、画像石和瓦当等都是用刀或凿子等在版面上镂刻创造的,是我国古代版画的最初形态,但从效果来说,就属于完全的版画。隋唐时期,雕版佛画随着的佛教的盛行而兴起,也进一步促进了雕版技术的发展。
雕版技术的制作要求严谨,分为两部分:文字印刷、图像印刷。印刷的第一步:制作原稿,把制作好的原稿翻转在木板上固定。第二步:雕刻,由技术娴熟专业的技师进行。第三步印刷:雕刻完毕后既可上墨印刷,可以大批量印刷,具有重复性。目前最早的雕版木刻版画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咸通九年(868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带有确切制作日期的印刷品。图中主体为释迦牟尼佛,端坐于中间,形象高大,弘扬了佛教的教义。版画墨色均匀,纹路清晰,反映了唐代时期炉火纯青的雕版印刷术。
1.2 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与衰落
明清版画是雕版印刷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的各种书籍。大量的戏曲和小说版画插图作品逐渐向民间普及,代表作包括《西厢记》、《牡丹亭》、《琵琶记》等。而民间木版年画也随之兴旺起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杨柳青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等作品相继出现。而明末胡正言辑印的《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画谱》,更加推动了中国古代雕版木版画的发展,凝聚了诸多雕刻版画家的心血,是雕版版画的大乘之作。他的特点是:用生纸、湿纸印刷、一版多色、与原画比较非常逼真。作品表现清新雅丽,反映了雕版印刷技艺的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中国古版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欧洲木刻版画的技法演变
2.1 开创与提升
西方的印刷术比中国晚两个多世纪,中国的造纸和印刷术传入西方后,欧洲的版画才得以萌芽和发展。他们早期的木版画也是为了满足宗教的需要。《普洛塔木板画》和《圣·克里斯多夫》是欧洲现存最早的木刻版画。其中《普洛塔木板画》是胡桃木雕版残片,刻画的是圣经中基督受刑的故事。而《圣·克里斯多夫》画面上刻有明确的日期,采用油彩印刷,人物的造型朴拙,但结构严谨准确。
木版画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主要用于宗教书籍的插图,例如纸牌木刻画、宗教木刻画等。总而言之,这时期木刻行业还未形成规模,各自分散雕刻,技艺也不高,手法也不熟练。伴随着欧洲的文艺复兴,版画创作才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大量的木版画作品开始出现。以丢勒的作品最突出,以圣经为题材,画面采用线条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形体走向用交叉线排列来塑造,这是其最大的特点。人物结构明确,画面精细,虽然没有采用普遍的黑自对比,但艺术表现力却极其强烈。最著名的作品是《启示录》,我们见到的《四骑士》便是其中的一幅。
到了16世纪初,一大批杰出的版画家在德国涌现,版画技艺得到空前的繁荣和提高,而许多富有个人特点的表现风格也逐渐形成。一些新的制版技法涌现出来,最有代表意义的是“明暗套色木刻”。由此可以看到,欧洲和中国的木刻版画走的是两条不同的路。版画技法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明暗套色木刻,具体方法是:用几块木板,将画面的不同明暗部分分别刻在各块版上,再用明暗不同的油墨进行套印之后完成。普遍使用的是深褐色、淡褐、土黄色,最亮部分则留出白纸,或是深蓝灰、中灰、浅灰、刻白等。即用主版和副版分版套色,先印副版,再用主版把身形和骨架印出来,画面展现不同的明暗层次,画面立体感和光线感表现非常强烈。德国的克拉纳赫、布克迈尔和意大利的达·卡比、贝卡富米是最早使用这种方法的版画家。
2.2 突破与超越
19世纪是文化多元发展和重大变革的时代,在美术变革潮流当中,印象派是急先锋,在版画方面做出最大卓越的当属木版插图画家多雷了。
多雷最大的奉献是采用雕刀木刻技法,他的雕刀木刻技法把木版画创作推向高潮。多雷一生创作过多部文学著作插图:如《神曲》、《唐·吉坷德》、《圣经》、《土的牧歌》等,作品特点是,刻制采用占老的雕刀技法,用交叉线网格排列整个画面,刻画的线条细密严谨,画面层次丰满,色彩过度自然。作品寓意深刻,想象力丰富。宗教、神话、讽刺、批判等手段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人物、景物、意境安排恰当,创作紧密的贴近原作,数量巨大,更为丰富完美的推动了雕刀木刻艺术走向高峰。
另一个画家是高更,他采用的是与雕刀木刻截然不同的版画方法,创作上更趋向灵活自由,选用的木刻材料有粗糙纹理,他不断汲取民间木刻传统和原始艺术,追求自由趣味的刀法组织和印迹肌理美感,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崭新的木刻创作形式,开创了现代木刻的先河,也为现代版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妇女在河边》是代表,作品刻画了塔西提岛的居民生活,采用对角线形式构图,阴刻阳刻交替穿插,黑色背景和白色地面界限分明过度自由,对比强烈,用丰富的刀痕对地面刻画进行,使大面积的亮色显得自然而丰富。刻画人物体积则用细三棱雕刀,用尖细的钢针划刻人物亮部的转折处,结实耐看。整个画面自由刻制,粗犷的刀痕和印迹肌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
2.3 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20世纪,版画进入多样化创作时代,各种流派不断涌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印刷术的变革。版画作为复制的功能已经慢慢淡化,摆脱了对自然的单纯模拟和再现的束缚;更多的是形式的探索和创造,艺术的目标力求标新立异,以全新的艺术形式震撼观众,使人们在视觉上得到新奇的刺激,心理产生共鸣。同时强调画家个人情感和表达内在精神,创作的生命源泉为体现画家的个性和艺术语言。新材料,新技术,创作观念在木刻版画的创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拓宽,版画逐渐融入生活贴近大众,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3 结语
木刻版画技法发展至今已日臻完善,版画的概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延伸。这和创作观念的更新,印刷术的改进,新材料的运用是分不开的。21世纪,电脑普及,媒体传播进入更新的时代,视觉艺术的表现必将有更大的改变。传统手工操作的木刻版画面临着诸多矛盾抉择,但我们在探索新思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基础上必将保持更加茁壮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王诗萌(1990—),女,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综合艺术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