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攀登考察活动虽然由于大雪没有完成到达5000米以上的目标,不过还是有很大收获。对于新线路来说,南壁转西南山脊之间部分已经掌握,无雪时攀登难度不大;然而转到西南山脊后的路线非常陡峭,到达布达拉峰南顶之前的暴露感也很大。通过观察,这条线路比斯洛维尼亚人的西壁线路到达北顶更难更复杂。首登的西壁直上线路是一条非常有意思,非常明晰的线路,可攀性非常好。希望早日有国人去尝试并完成这条经典的大岩壁路线!
2008年3月24日中午,我与终极探险名队员,搭乘当天最后一班班车前往布达拉峰所在地——阿坝州小金县日隆镇。一路七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四姑娘山所在地——日隆镇。当晚,我们到达双桥沟不久就开始下雪。
3月26日早,天气特别好。由于在新下的厚雪中攀登会引起流雪和雪崩,我们上午整理装备和器材,下午等雪晒硬一点再出发,一点左右,我们在山脚下观察了布达拉峰的西壁,北壁和两条山脊后,决定起步南壁,然后转到西南山脊考察冲顶线路。下午两点,我们背上背包从南壁下的杜鹃林出发向上攀登,雪太大,坡度又陡,在林子里的雪中游泳消耗了我们很多体能。下午6点我们终于钻出了雪林,到达了开阔地中的乱石坡。
由于天气一直很好,我们决定趁着还没有天黑多爬升一点,不建立大本营,直接到山脊上的大岩壁下方扎营。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山脊。山脊上的大块乱石被厚厚的雪层覆盖很难走,我们只能利用登山杖和冰镐小心翼翼地在石头上挪动。如果不小心掉进石头缝里,就有可能受伤而中止攀登。快8点的时候,我们才到达了岩壁下的山脊。费力平整了一片乱石堆上仅有的小平台后,搭上帐篷才发现有一半几乎是悬空的。
3月27日早,在幻想数了一个晚上的星星后终于在煎熬中入睡。8点我们终于坚持不住身体蜷缩之痛苦而爬起来煮饭以消磨时间。我时不时地打开帐篷前厅门帘观察外面的天气变化,希望老天能给我们继续向上攀登考察的机会。在我们边吃边祈祷三个小时后,云层终于慢慢散开,雪也慢慢停了。
11点我们背上所有技术装备,两根攀登主绳和睡袋,带了少量食品,气罐,以及睡袋和宿营袋,沿着山脊开始尝试攀登前面的岩壁。
由于岩壁上有一层厚厚的积雪,我们穿着笨重的徒步鞋爬上岩壁就滑下来了,而从成都带上的攀岩鞋也因为气温太低而没带上山。就在我们不得不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从岩壁的左侧发现了一个岩石缝好像可钻过去。我空着身体钻过去看看情况,观察是否有攀登的可能。洞太窄,有个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紧贴岩壁通过,手里还拿着冰镐很不方便,生怕不小心会把冰镐掉进洞里下方深不见底的岩石缝里。
爬过岩洞,有一个大石柱组成的通道连接着后面更完整的岩壁。由于可以站得住脚,我们没有用绳子而是每个人小心翼翼地独立攀登石柱。石柱长得很直,这种景观给布达拉峰这样的大岩壁山峰增添了一些情趣。
相对于单调的岩壁线路,我更喜欢多变性的阿尔卑斯线路。翻过石柱,一片大岩壁就“压”在我们头顶。由于岩壁根部的雪层太厚,我们穿着徒步鞋无法向上直接攀爬,于是我们选择了继续向左斜切向上攀登。
面对被大雪覆盖的大岩壁,我们首先需要用徒步鞋踏开深雪,然后用手刨开岩缝里的湿雪寻找手点。这样一个过程已经消耗不少体能和热量,不光考验我们的攀登能力,同时也考验我们的抗寒能力和装备的性能。
我们交替保护了五个绳距后,手脚开始被冻得麻木起来。然后对未知线路探寻的渴望又支撑着我们继续攀登。最后我们沿西南山脊向上攀登到一个岩石尖顶下方后,天气开始变坏了,雪慢慢下了起来。这个岩石尖顶如果不是在有湿雪影响的情况下,我穿徒步鞋也是可以尝试攀登上去的。
我非常想爬上去看看后面通达顶峰的岩壁线路还有多长,究竟从山脚下观察到的完美岩壁在这个位置看是什么样子的。然而我们做了短暂尝试后理智地选择了下撤,面对下雪的情况下去攀爬湿漉漉的岩壁后果是非常不安全的。
我们在尖顶下讨论了一下后,又决定向左横切两段到西壁的正方观察一下斯洛文尼亚人攀登的线路。这两段是从岩壁翻上一个山脊,中间我们放了三个机械塞,然后到山脊上又放了两个塞子。最后我们站到了山脊上 给斯洛文尼亚人的线路拍照。
从山脊上看,那条线路比我们选择的线路好像更可行,更有可攀性,线路比较清晰,完全是攀岩直上。我们选择的线路是需要在山脊上左右横切,攀越完山脊绕过一个岩石尖顶后才开始攀登最后的整块大岩壁。
观察完线路后,雪开始下大了,我们只好带着遗憾下撤了。
傍晚,我们回到山脊营地。望着背后太自然创造出来的“雄伟大墙”,我心里暗暗地想:布达拉,我们还会回来的。
2008年3月24日中午,我与终极探险名队员,搭乘当天最后一班班车前往布达拉峰所在地——阿坝州小金县日隆镇。一路七个小时的长途颠簸,到达四姑娘山所在地——日隆镇。当晚,我们到达双桥沟不久就开始下雪。
3月26日早,天气特别好。由于在新下的厚雪中攀登会引起流雪和雪崩,我们上午整理装备和器材,下午等雪晒硬一点再出发,一点左右,我们在山脚下观察了布达拉峰的西壁,北壁和两条山脊后,决定起步南壁,然后转到西南山脊考察冲顶线路。下午两点,我们背上背包从南壁下的杜鹃林出发向上攀登,雪太大,坡度又陡,在林子里的雪中游泳消耗了我们很多体能。下午6点我们终于钻出了雪林,到达了开阔地中的乱石坡。
由于天气一直很好,我们决定趁着还没有天黑多爬升一点,不建立大本营,直接到山脊上的大岩壁下方扎营。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山脊。山脊上的大块乱石被厚厚的雪层覆盖很难走,我们只能利用登山杖和冰镐小心翼翼地在石头上挪动。如果不小心掉进石头缝里,就有可能受伤而中止攀登。快8点的时候,我们才到达了岩壁下的山脊。费力平整了一片乱石堆上仅有的小平台后,搭上帐篷才发现有一半几乎是悬空的。
3月27日早,在幻想数了一个晚上的星星后终于在煎熬中入睡。8点我们终于坚持不住身体蜷缩之痛苦而爬起来煮饭以消磨时间。我时不时地打开帐篷前厅门帘观察外面的天气变化,希望老天能给我们继续向上攀登考察的机会。在我们边吃边祈祷三个小时后,云层终于慢慢散开,雪也慢慢停了。

11点我们背上所有技术装备,两根攀登主绳和睡袋,带了少量食品,气罐,以及睡袋和宿营袋,沿着山脊开始尝试攀登前面的岩壁。
由于岩壁上有一层厚厚的积雪,我们穿着笨重的徒步鞋爬上岩壁就滑下来了,而从成都带上的攀岩鞋也因为气温太低而没带上山。就在我们不得不准备放弃的时候,突然从岩壁的左侧发现了一个岩石缝好像可钻过去。我空着身体钻过去看看情况,观察是否有攀登的可能。洞太窄,有个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紧贴岩壁通过,手里还拿着冰镐很不方便,生怕不小心会把冰镐掉进洞里下方深不见底的岩石缝里。
爬过岩洞,有一个大石柱组成的通道连接着后面更完整的岩壁。由于可以站得住脚,我们没有用绳子而是每个人小心翼翼地独立攀登石柱。石柱长得很直,这种景观给布达拉峰这样的大岩壁山峰增添了一些情趣。
相对于单调的岩壁线路,我更喜欢多变性的阿尔卑斯线路。翻过石柱,一片大岩壁就“压”在我们头顶。由于岩壁根部的雪层太厚,我们穿着徒步鞋无法向上直接攀爬,于是我们选择了继续向左斜切向上攀登。
面对被大雪覆盖的大岩壁,我们首先需要用徒步鞋踏开深雪,然后用手刨开岩缝里的湿雪寻找手点。这样一个过程已经消耗不少体能和热量,不光考验我们的攀登能力,同时也考验我们的抗寒能力和装备的性能。
我们交替保护了五个绳距后,手脚开始被冻得麻木起来。然后对未知线路探寻的渴望又支撑着我们继续攀登。最后我们沿西南山脊向上攀登到一个岩石尖顶下方后,天气开始变坏了,雪慢慢下了起来。这个岩石尖顶如果不是在有湿雪影响的情况下,我穿徒步鞋也是可以尝试攀登上去的。
我非常想爬上去看看后面通达顶峰的岩壁线路还有多长,究竟从山脚下观察到的完美岩壁在这个位置看是什么样子的。然而我们做了短暂尝试后理智地选择了下撤,面对下雪的情况下去攀爬湿漉漉的岩壁后果是非常不安全的。
我们在尖顶下讨论了一下后,又决定向左横切两段到西壁的正方观察一下斯洛文尼亚人攀登的线路。这两段是从岩壁翻上一个山脊,中间我们放了三个机械塞,然后到山脊上又放了两个塞子。最后我们站到了山脊上 给斯洛文尼亚人的线路拍照。

从山脊上看,那条线路比我们选择的线路好像更可行,更有可攀性,线路比较清晰,完全是攀岩直上。我们选择的线路是需要在山脊上左右横切,攀越完山脊绕过一个岩石尖顶后才开始攀登最后的整块大岩壁。
观察完线路后,雪开始下大了,我们只好带着遗憾下撤了。
傍晚,我们回到山脊营地。望着背后太自然创造出来的“雄伟大墙”,我心里暗暗地想:布达拉,我们还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