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双主体”教学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运而生。“双主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是主体,教师同样是主体。“双主体”教学观对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体性进行了充分地肯定以及对“教”和“学”的位置进行了正确的认知。
一、“双主体”教学观的含义
“双主体”教学观指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处于主体位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处于主体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处于客体位置,完整的教学过程则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组成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认识者的角色,通过教学活动将主体作用表现出来。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二、“双主体”教学观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教育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写板书,学生抄笔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教”和“学”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结合。
“双主体”教学观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 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中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发展;② 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调,对教师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进行了充分地调动,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③充分体现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
三、“双主体”教学观的应用
1. 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因素
数学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没有对数学中的公理、公式、法则、定理、概念和数学方法、思想进行较好地理解。因此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无法对数学方法进行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解答能力。例如:一家服装店按照每件55元的价格同时将2件衣服卖掉了,其中一件亏损20%,另一件盈利20%,问:老板将2件衣服卖掉后是盈利还是亏损?有没有可能既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这道数学题涉及生活中的盈亏问题,很多学生在看到题中的盈亏比例均是20%后认为答案是不盈利也不亏损,很显然这部分学生错误理解了盈亏概念。有的学生注意到盈亏主要是通过最终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判断,但是也只是对概念进行了掌握,而无法对利润进行计算。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运用公式对2件衣服的进价分别进行计算,算出老板所获得的利润,得出正确的答案。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完全地解答。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也有少数学生是因为不满意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数学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2. “双主体”教学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双主体“教学观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位置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不能忽视自身的主体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营造出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学习氛围。
(1)鼓励创新,活用知识
“双主体”教学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结合,使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应用。例如:班级组织学生春游,两个班共104人,一班人数较少,如果两班分别按照单位进行购票,应付1240元,问:怎样购票才能省钱,能省多少?两班各多少学生?(公园购票规定:1~50人,每人13元;51~100人,每人11元;100人以上,每人9元)
解析:设一班人数为x二班人数则为104-x,x有三种情况:x≤4;4 (2)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由于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不能对数学的奥妙进行探索,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求知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例如:对火车的过桥时速进行测量,从火车上桥开始计时,到火车完全通过桥,共用时长1min,火车在桥上的时间为40s,桥长1500m,问:火车的速度是多少?(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解析:① 将火车的长度设为x,按照速度公式得到方程:(x+1500)÷60=(1500-x)÷40,x=300,火车速度为30m/s.② 将火车速度设为x,(10+40)x=1500,x=30.
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将“双主体”教学观应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对教材进行钻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双主体”教学观的含义
“双主体”教学观指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主体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处于主体位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处于主体位置;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处于客体位置,完整的教学过程则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组成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认识者的角色,通过教学活动将主体作用表现出来。发挥教师主体作用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在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情感控制能力、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二、“双主体”教学观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主要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教育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写板书,学生抄笔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回答;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教”和“学”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结合。
“双主体”教学观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定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 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中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发展;② 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调,对教师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进行了充分地调动,使教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主体;③充分体现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得到了全方位的体现。
三、“双主体”教学观的应用
1. 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因素
数学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没有对数学中的公理、公式、法则、定理、概念和数学方法、思想进行较好地理解。因此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无法对数学方法进行应用,没有达到应有的解答能力。例如:一家服装店按照每件55元的价格同时将2件衣服卖掉了,其中一件亏损20%,另一件盈利20%,问:老板将2件衣服卖掉后是盈利还是亏损?有没有可能既没有盈利也没有亏损?这道数学题涉及生活中的盈亏问题,很多学生在看到题中的盈亏比例均是20%后认为答案是不盈利也不亏损,很显然这部分学生错误理解了盈亏概念。有的学生注意到盈亏主要是通过最终所获得的利润进行判断,但是也只是对概念进行了掌握,而无法对利润进行计算。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运用公式对2件衣服的进价分别进行计算,算出老板所获得的利润,得出正确的答案。
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只能解决部分问题,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完全地解答。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浓,也有少数学生是因为不满意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使数学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2. “双主体”教学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双主体“教学观的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位置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不能忽视自身的主体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融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营造出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学习氛围。
(1)鼓励创新,活用知识
“双主体”教学观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进行结合,使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应用。例如:班级组织学生春游,两个班共104人,一班人数较少,如果两班分别按照单位进行购票,应付1240元,问:怎样购票才能省钱,能省多少?两班各多少学生?(公园购票规定:1~50人,每人13元;51~100人,每人11元;100人以上,每人9元)
解析:设一班人数为x二班人数则为104-x,x有三种情况:x≤4;4
由于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不能对数学的奥妙进行探索,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求知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例如:对火车的过桥时速进行测量,从火车上桥开始计时,到火车完全通过桥,共用时长1min,火车在桥上的时间为40s,桥长1500m,问:火车的速度是多少?(使用两种方法进行解答)
解析:① 将火车的长度设为x,按照速度公式得到方程:(x+1500)÷60=(1500-x)÷40,x=300,火车速度为30m/s.② 将火车速度设为x,(10+40)x=1500,x=30.
数学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将“双主体”教学观应用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对教材进行钻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