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情趣是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产生的,欣赏客体与主体发生一种审美关系。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审美能力和需要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一、要选择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审美对象
比如:《米罗斯的维纳斯》,许多学生熟悉这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示荣誉的苹果,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的精神。在人们眼里,她将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女神,即帕里斯裁判中的女主角。女神失去双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她的神话性被减弱了,而审美性和象征性被加强了。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画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耶酥门徒分成4组,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二、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的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先介绍有关画家和作品的故事: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关注和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画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草,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噗,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
总之,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术中受到熏陶。
一、要选择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的审美对象
比如:《米罗斯的维纳斯》,许多学生熟悉这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她仍然拿着一只表示荣誉的苹果,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的精神。在人们眼里,她将不再是美的普遍典型,而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女神,即帕里斯裁判中的女主角。女神失去双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她的神话性被减弱了,而审美性和象征性被加强了。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画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耶酥门徒分成4组,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创作过程中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二、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的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可以先介绍有关画家和作品的故事: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关注和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画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草,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他的创作轰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如美玉在噗,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罐的轮廓,显示出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
总之,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美术中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