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家乡菜吗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当年初到重庆,满街找“重庆鸡公煲”的店面,找不到—那會儿,上海满大街都是卖重庆鸡公煲的:将鸡块下入麻辣锅,加大量的芹菜、洋葱等炖了当作锅底,再加其他料。
  女友说:“重庆就没有鸡公煲!”
  我大学时去过一次兰州,停留甚短,也不太找得见“兰州拉面”的招牌。问朋友:“你们吃的这是什么面?”“牛肉面!”
  我陪一个北京朋友在上海徐汇通宵唱完歌,摸着晨光去吃早点—经历过的都知道,通宵之后,一碗甜豆浆最惬意不过了。然而他看见“老北京豆浆油条”的招牌,眼睛瞪直了说:“你们吃油条就豆浆?”“是啊。难道你们就豆汁儿?”“才不是!豆汁儿应该就咸菜丝儿!”



  十几年前,李碧华写过一篇文章,里面说港式茶餐厅里所谓的扬州炒饭,原产地并不是扬州。我细想也是:扬州人吃的炒饭并不是这风格。后来一查旧书明白了:扬州炒饭是伊秉绶发明的,他老人家是福建人,四处做官,除了扬州炒饭,还发明过伊面。真厉害……
  这些温暖了人们肠胃的饮食,都有一个被改头换面甚至虚构的故乡,为它们的滋味提供一点儿依据、一点儿来历。
  当然,这并不奇怪,因为全世界都是这样啊!


  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寿司店,会卖一种叫“加州卷”的寿司,粗大威武,米饭和紫菜反卷两层,外层蘸蟹子,内层有黄瓜、蟹柳、牛油果,加上蛋黄酱。味道醇浓,姿态威猛,而且是少见的不用讲究“泪”(山葵)和“紫”(酱油)也好吃的寿司。
  这个东西,去日本的老牌寿司店,师傅不太会做。加州卷寿司是20世纪70年代洛杉矶的东京会馆餐厅想出来,是哄美国大肚汉们的玩意儿。
  那时,美国人觉得日本的刺身文化新鲜有趣。加州卷里加了牛油果和加州蟹肉,美国人就觉得可以放心吃了;至于紫菜反卷在中间,是怕美国人嚼不惯紫菜……
  当然,现在横滨或东京的罗森超市里,还是有加州卷寿司卖的:世界很大,日本人也知道该迁就一下外国人的口味。
  美国人最熟悉的中国菜之一,乃是“左将军的鸡”,也叫“左公鸡”。美国人当然不熟悉左将军是何许人也,实际上,左宗棠生前都未必知道这道菜—关于左公鸡的起源,最靠谱的说法,是出自大厨彭长贵之手。
  当年他老人家以鸡腿肉切丁,炸熟,用辣椒酱、油、醋、姜、蒜炒罢,勾芡淋麻油,说这是左宗棠家吃的菜—结果彭师傅没留名,左将军倒成了这道菜的发明者!
  最古怪的是,按说左公鸡最初是湘菜,但欧美人现在做起来,口味越来越酸甜。要知道左宗棠是湖南人,在前线爱吃的是胡雪岩给他寄的莼菜,没听说他爱吃酸甜味儿的菜啊。
  晚清名臣中,左宗棠有左公鸡,丁宝桢有宫保鸡丁,徽菜馆子里还会卖李鸿章杂烩。真是人人不落空,个个上酒席。


  动画片《忍者神龟》里,四位神龟背着文艺复兴时四大宗匠的名号: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和多纳泰罗,他们都爱吃馅料丰足花哨,布满蘑菇、三文鱼、萨拉米腊肠、青椒的比萨。
  然而稍微了解点儿比萨的,就知道这中间有些矛盾:一个标准的意大利人,并不爱吃美国那种大如桌面、厚如椅垫、馅料琳琅满目的比萨。在意大利,你能吃到的意大利比萨通常薄而简洁:只有萨拉米腊肠、奶酪和番茄酱,烤得极快。端上来,你能一口吃到脆香的比萨面饼,而不是华丽的馅料。
  美国人热爱比萨上面的馅料,他们还搞出过一种芝加哥大比萨。比萨的皮做成盘子状,中间填上一层馅料,再填第二层,顶上用番茄酱和芝士封住。
  如果说传统意大利比萨是略加点染的薄面饼,美式比萨是托着大量馅儿的厚面饼,那么芝加哥比萨就是面盒子,里面装满了馅料。再能吃的大肚汉,吃几口也能饱—好吃,但实在是腻人。
  横滨中华街的馆子里,有一种叫“天津饭”的吃食。做法是在蟹肉、蟹黄里加入鸡蛋,加上豆芽、虾仁,放上米饭,再勾芡出浓稠口感。乍一看,像是豪华版的蛋包饭,而且还可以配汤。
  端上桌来,味道挺好,但绝对不是天津风格—吃惯天津的煎饼馃子、嘎巴菜、贴饽饽熬鱼的,都会这么觉得。
  日本人说这道菜之所以叫作“天津饭”,是因为最初做这饭用的是著名的天津小站米。至于其他乱七八糟的配料,应该是日本人自己的发挥。


  所以,别太抱怨“吃不到正宗本地菜”了,全世界人民都不太吃得到所谓“最正宗的食物”。
  话说回来,这也不一定是坏事。
  食物嘛,总是得因地制宜,最后本土化。比如肯德基到了中国,菜单里也就有了芙蓉鲜蔬汤;到了法国,就有了奶酪圈;到了荷兰,就有了土豆肉包……
  而我们所期望的“原汁原味的美食”,往往并不一定符合我们的饮食习惯,全世界都是如此。
  当我们真吃到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菜,反而很可能会适应不了……
  就像我当年在上海,吃惯了各色所谓“正宗重庆麻辣火锅”,自觉已经是火锅发烧友。结果到重庆去,看见牛油浓郁、凶猛翻腾的火锅,当场被吓住,只能叹口气,对店家说:“来个鸳鸯锅……”
其他文献
新西兰孤悬南太平洋,早年间植被茂盛,食物丰富,没有猛兽和毒蛇的袭扰,非常适合鸟类栖息繁衍。久而久之,许多鸟类翅膀退化,失去了飞翔的能力。  18世纪后期,欧洲殖民者大举开发新西兰,砍伐森林,开垦荒地,还带来了牲畜放牧。无翼鸟不会飞也跑不快,猎捕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连殖民者带来的猪、狗、猫之类的也会偷袭幼鸟,不到200年,大部分无翼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绝种了。  在所有无翼鸟中,几维鸟体型最小,只有2公
期刊
我是四川成都人,从小喜欢画画。我父母本来认为艺术这条路太小众了,不好走,但架不住我喜欢,就花大价钱请了老师辅导。我也不负众望,考上本地的一所艺术院校,后来又读了动画专业的研究生,现在在一家影视培训基地当老师。  我父母的感情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不过是搭伴过日子吧。我爸在农村长大,小时候过得很苦,他总觉得给家人充裕的物质生活才算尽到责任,所以拼命挣钱。学艺术特别烧钱,我上大学时,有些额外的课程一
期刊
漢代宫苑中的鞠城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据《史记·苏秦列传》《战国策·齐策》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中就有蹴鞠运动。  东汉有位名叫李尤的人曾为一座完工的“鞠城”题写铭文,是为《鞠城铭》。所谓鞠城,是专门进行蹴鞠运动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足球场。鞠城为长方形,面积约为半个足球场大小,多为露天建造,外有矮墙,以方便捡球。  汉代蹴鞠已是
期刊
闲时喜欢翻看《西游记》,有时爱看神仙,有时爱看妖精,这一回看的时候突然让两桌素席吸引了。一桌是花果山众猴设宴送猴王出海:“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另外一桌是唐太宗办御宴招待唐僧,“烂煮蔓菁,糖浇香芋”“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当然,后一桌里的食物描绘得更为精确,毕竟是“人”吃的。况且这些素菜,如今也常见。  请客是好事,但如果菜不佳,骨多肉
期刊
特别推荐:卢米埃尔!冒险开始  导演:蒂耶里·福茂  类型:纪录片  戛纳电影节总监蒂耶里·福茂从“现代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早期拍摄的数量惊人的短片中,精心挑选出108部,组成了这部长约90分钟的短片合集。这些影片在现代4K技术的修复下重新焕发光彩。有机会重温这些短片,令人热泪盈眶,这是超越时空、最有温度的历史。在那个朴素如诗的年代,卢米埃尔兄弟以惊人的直觉记录下生活的吉光片羽。此后,电影开始了
期刊
马平川:父母家里装了网络,我和他们视频通话。我住在小房子里,每天早出晚归,家里无暇收拾,显得挺拥挤。当母亲看到我坐的沙发旁边包着一堆东西时,就问我那是什么。我说是冬天的厚棉被,没地方放,就堆在沙发靠墙的一边。我在北京多年,还是这样的境况,面对父母有些尴尬。没想到父亲说:“北京房价那么高,你们能有自己的房子已经很好了。家里拥挤些没关系,温暖就行了。”我顿时心里敞亮了。  惢:当年我还在上大学,男朋友
期刊
暮色四合,晚归者最大的安慰,莫过于一碗热汤;  离家千里,游子的思乡之情,具象为“鲈鱼莼菜”;  經典纪录片那么多,最深入人心的,当属《舌尖上的中国》;  看过一本书,内容早忘了,书名叫《爱,就是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有人开玩笑说,每一个老祖宗留下来的节日,最重要的,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什么”。  我们对食物的追求由来已久,深深刻在骨子里。  这追求是江南无锡的一碗面,浇头丰俭由己,浓汤“鲜掉
期刊
晓黎开了家店,主营业务是卖三种桌子:餐桌、办公桌、书桌。  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她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桌子不过是这三种。  在晓黎的记忆中,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但即便是年夜饭,也是十几个罐头草草拼就。“父母走南闯北,我们经常搬家。”晓黎回忆道,“钥匙总挂在我的胸口,父母不在家,我就领着弟弟妹妹,带着搪瓷缸子,去食堂排队等候。”  晓黎一直渴望有一张完美的餐桌。  这餐桌,包括父母亲手做的饭菜,以及围坐在
期刊
射以演武:彎弓搭箭惊鸿起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一直是战争中的决定性武器。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2.8万多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石镞,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箭。到了商代,射箭成为贵族子弟必学的一门功课,步射和骑射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西周时期,由于战争频仍,射箭训练更是扩展到民间。很多奴隶平时耕作,农闲时训练,战时则是士兵。习射画像砖 东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攻伐的事件时有
期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爱吃面食的北方人慕名來江南,出发前最大的担心,除了听不懂云里雾里的吴侬软语,就是能否适应鱼米之乡的饭食。殊不知,江南人对面的热爱一点儿也不亚于北方人,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如果举办城市面食博览会,南京的皮肚面、镇江的锅盖面、常州的银丝面、江阴的刀鱼面、苏州的羊汤面、昆山的奥灶面……哪一个不是结棍(吴语:厉害)的狠角色?来过江南,如果没有品尝水乡的面,倒是一件人生憾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