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教育的本意是培养真正的人,陶行知先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尤其是《大学语文》教学具有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功能,其他学科是无法比拟,语文课中诗词曲赋的赏析,名篇名著的评介,虽不能“立竿见影”,却能潜移默化,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高校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所谓人文素質,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二十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大学语文》教学恰恰具有其他科目不能比拟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所选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深沉厚重的人文精神。其课程的意义重在人文素质培养,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完善人格,启发他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关心重视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有助于就业。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看似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而它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优患。难怪不少资深学者惊呼: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人文教育已陷人困境。
高校由于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显露:不少大学生虽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在扑朔迷离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在成功面前,无法自持;在遭遇挫折之际,又无力自救。有的步入社会后,很快丧失了理想和才情,人生的价值被欲望、名利所扭曲。物欲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缺乏社会责任、躲避政治、游戏人生等庸俗化的东西,在大学生中也都存在。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大学语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汇聚了古典诗歌的条条巨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之作,架起了古代散文的道道彩虹;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座座高峰;从《窦娥冤》到《桃花扇》,铺就传统剧目的块块基石,鸿篇巨制,美不胜收。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员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开阔胸襟。
(二) 大学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化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的关键环节。司马迁《苏武传》的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正气歌》表现出前代英烈们的浩然正气,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情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等等,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优秀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培养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工作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报效祖国。
(三)大学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一段感言、一首诗歌、一篇小说,能激发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即景抒情,就事言理,情景交融,理趣相兼,意境自呈,将深刻的哲理寓于优美的形象之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大自然中春的温暖、江的浩渺、花的清幽、月的皎洁、夜的恬静,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
(四)大学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中“孔孟语录”虽文字不多,却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强调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高风亮节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古人达观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才能最全面的一代文豪,他荣耀和显赫的同时,又遭受磨难最多,可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他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其宽广飘逸的情怀和对人生困境的正视。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的精神。
三、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培育
(一)突出体现大学语文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素养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提供大量的中外名篇,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 大学语文课程应适当反映文学的发展历史,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文学对社会的作用,通过介绍深邃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评价历代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精髓,阐释和宣扬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人文精神。
(二)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培育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梁启超在《论毅力》中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如何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起,用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古人达观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一代文豪,在他荣耀和显赫的背后,却是无尽的遭受磨难,可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他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定风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充分表现了其宽广飘逸的情怀和对人生困境的正视,尤其启人心智。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达观、进取的精神。
(三)通过正反角色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在对传统道德的评析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比如,在《垓下之围》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就是较为复杂,在他的身上有些值得肯定,有些应当否定,是与否,可以让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然后参考司马迁的评论,总结出项羽形象:勇猛杀敌、宁死不屈的英雄品质是可取的,“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有勇无谋、至死不悟,并归因于“天之亡我”,这些不可取的。同时还肯定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和评人论事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这样教学,目的是用实际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四)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以点带面。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授课时间相当有限,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必须对教材的内容作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按时代或内容分类,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
《大学》开篇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行,革新民心,达到完善。其中就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教育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他们对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有最深刻的认同。为此,抓好专业课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倡导与推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2页。
2、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培养
所谓人文素質,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可以而且必然转化为人的外在行为。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二十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大学语文》教学恰恰具有其他科目不能比拟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所选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深沉厚重的人文精神。其课程的意义重在人文素质培养,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完善人格,启发他们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校应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迫在眉睫
长期以来,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他们关心重视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有助于就业。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几乎无人问津。这些看似既非实用又不盈利,也非生产性的人文学科与技术教育相比,处于弱势地位。不少学生放弃了情感的追求和心灵的陶冶,导致境界低下,审美弱化,心理脆弱,理想缺失,总之,人文素养严重不足。而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张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而它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使得所有关注人文学科教育人士深感优患。难怪不少资深学者惊呼: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人文教育已陷人困境。
高校由于缺乏人文素质教育,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渐显露:不少大学生虽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在扑朔迷离的社会中,往往茫然失措;在成功面前,无法自持;在遭遇挫折之际,又无力自救。有的步入社会后,很快丧失了理想和才情,人生的价值被欲望、名利所扭曲。物欲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缺乏社会责任、躲避政治、游戏人生等庸俗化的东西,在大学生中也都存在。所有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文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生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大学语文》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汇聚了古典诗歌的条条巨流;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之作,架起了古代散文的道道彩虹;从《三国演义》到《红楼梦》,形成了长篇小说的座座高峰;从《窦娥冤》到《桃花扇》,铺就传统剧目的块块基石,鸿篇巨制,美不胜收。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让学员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开阔胸襟。
(二) 大学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化为他们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是培养学生道德精神的关键环节。司马迁《苏武传》的威武不屈的爱国者形象,文天祥《正气歌》表现出前代英烈们的浩然正气,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将深厚真挚的情感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等等,这些作品讴歌了历代优秀人物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培养他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工作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报效祖国。
(三)大学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一段感言、一首诗歌、一篇小说,能激发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即景抒情,就事言理,情景交融,理趣相兼,意境自呈,将深刻的哲理寓于优美的形象之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大自然中春的温暖、江的浩渺、花的清幽、月的皎洁、夜的恬静,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里,获得美的享受。这些作品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油然而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励学生热爱生活,去寻找美的灵感,发现美的真谛,创造美的生活。
(四)大学语文教学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中“孔孟语录”虽文字不多,却集中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句句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里强调诚信是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大丈夫”的高风亮节显示了刚正不阿的人格理想;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古人达观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古代文艺才能最全面的一代文豪,他荣耀和显赫的同时,又遭受磨难最多,可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他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其宽广飘逸的情怀和对人生困境的正视。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达观的精神。
三、如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培育
(一)突出体现大学语文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素养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通过提供大量的中外名篇,使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 大学语文课程应适当反映文学的发展历史,文学和历史的关系,文学对社会的作用,通过介绍深邃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评价历代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精髓,阐释和宣扬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人文精神。
(二)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培育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梁启超在《论毅力》中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如何面对挫折,在逆境中奋起,用这些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古人达观心态的写照。苏轼是中国一代文豪,在他荣耀和显赫的背后,却是无尽的遭受磨难,可是面对人生的苦难,他能以一种超然的心态处之,《定风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充分表现了其宽广飘逸的情怀和对人生困境的正视,尤其启人心智。教育学生以这样的境界充实心胸,就能从容应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达观、进取的精神。
(三)通过正反角色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在对传统道德的评析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的培育。比如,在《垓下之围》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就是较为复杂,在他的身上有些值得肯定,有些应当否定,是与否,可以让学生阅读、讨论、分析,然后参考司马迁的评论,总结出项羽形象:勇猛杀敌、宁死不屈的英雄品质是可取的,“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有勇无谋、至死不悟,并归因于“天之亡我”,这些不可取的。同时还肯定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和评人论事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这样教学,目的是用实际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四)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以点带面。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丰富,而有授课时间相当有限,在课堂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必须对教材的内容作出取舍。在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课堂教学要精选教学内容,按时代或内容分类,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篇目精讲,使学生领略到作品丰富的思想性、高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他们被领入文学殿堂、感受到这一广阔世界的精彩时,他们的求知和参与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强。
《大学》开篇所讲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即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行,革新民心,达到完善。其中就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教育人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才,把人塑造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他们对人的价值与生命意义有最深刻的认同。为此,抓好专业课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倡导与推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不断提高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2页。
2、国家教委高教司.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徐中玉.大学语文(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