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有关时间的远行,远到我可以看见自己小时候的身影。尘土喧嚣,我和偏瘫的父亲在空旷的路上行走,或许是中秋,或许是另外一个什么节气。刚开始,父亲拉着板车,我坐上去,土路坑坑洼洼,需要很大力气才能爬上一道坡。接着换我,父亲一手扶着车帮坐上去,说,慢点,不急。
是啊,慢点,不急。毕竟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活着就有所谓的希望。至于希望是什么,有多么具体或渺茫,都无关紧要。这也是我一次次提醒自己的话语,打从写作以来,我习惯于走走停停。有时是写得太过顺溜,语言丝绸般华丽,但言过其实,就想糙一点,粗粝一点,以期更有力度与力量。有时是因为书写的过程太过艰涩,以至于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做这样一个听起来颇为神圣的事情。
直至遭遇纳塔莉·戈德堡:“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就是这样,理发店里每日迎来送往,都是附近的乡亲。他们在乡间卑微地活着,我也在一个偏僻的角落独自生活。时间匆匆,头发野草般生长,我要做的,就是洗净他们头上的污垢、草茎,甚至隐藏在发根深处的水泥、石灰,快刀斩乱麻,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那么,我需要借用文字来梳理自己,从记忆的深处抽出一根虚无缥缈的线条,按图索骥,寻找生命的来处。
游戏是记忆的一把钥匙,我在序言中写到。
从记忆的原初开始,顺藤摸瓜,我听见母亲哼唱的歌谣,透过血脉的洄流,形成最初的听觉。在月光透过木格窗棂的时刻,摇篮上的风车还在转动,像时间的具象,像难以捉摸却即将面对的明日光阴。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无论贫穷或富有,父亲或母亲总有时间陪伴你儿时的成长。游戏,恰如人之初最贴心的启蒙,打开了世界的万花筒。
我非科班出身,包括我的理发师身份也有些可疑。只不过是在漫长的摸索中熟悉了脸型,头发的发质与走向。剪刀在手,脸型,头型,头发的长短,瞬间在脑海中判断,如何才能剪出一个合适的发型让顾客更加满意,如何遮盖因先天造成的缺陷而更趋完美——都会在与顾客沟通的刹那完成。那么文字呢,当我写下《乡间游戏》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即将开启自己的另外一生。
2015年7月,我开始着手准备并书写游戏系列,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种与游戏相关的事物都有其发展的流变与渊源。
以击壤为例,晋人皇甫谧《高士传》说:“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可见击壤游戏的广普性,不管黄发垂髫的小儿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老少咸宜。捡起一块泥土掷向另一块稍大的土块,以击中与否作为乐事。这与我们后来掷铲子的游戏大体相仿。乡间时光简陋,每个人挎着一只土篮走在田埂上割草。说是割草,一半是为了更好地嬉戏与玩耍,太阳挂在树梢上,土篮里的草刚刚盖住底儿,一个个摩拳擦掌,将手中的铲子抛出。时光旋转,铲子旋转,插在地上的被称为将军,反之则为奴隶。或用一把草作为赌资,或者令失败者绕树三圈以示惩罚。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草民的胜利,以最小的成本换来最为安心的欢愉。
2016年3月,距离我高中辍学竟有二十五年的光阴。其间,我经历过不同的场景与波折,砖窑厂、海上捕鱼、水泥厂、建筑工地等身份,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变异的人生。从接到鲁院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有些事物早晚会遇见,就像在游戏中遇见年少的自己。那是一段安静而疯狂的时间,上课,饮酒,一个人在地铁口、大街上狼奔豕突,而迷失返回的路途。至此,《乡间游戏》已成文大半,毁誉参半,而更多的则是鼓励,《山东文学》《散文选刊》《啄木鸟》《野草》《西部》等杂志相继刊发,让我有了一些底气。
野草的生长,不因环境的局限而有所低头与延迟。它们善用自然的律法改变并强大生命的基因。那么我的书写也就有了野性的成分。诸多乡间游戏闪现,我在记录的同时找到它们发源、衍生以及消弭的节口。人生如戏,那么旧时光影中的那些人走到了哪里,是哭是笑是悲是喜,都与我息息相关。那些消逝在风中的事物,是否如同我们的父辈,一旦启蒙了我们的人生也随风逝去,深埋于泥土之下,通过露珠的眼神,依旧在窥探我们叵测的生长与命运。那些热闹的节日场景,是否因为声光电的进步而退居幕后,形成一帧帧黑白影像,只出现在我们回忆的梦中。
原本,我是无须排列的,每当找到一个节点进入游戏,在出出进进中记录,完成。而甫一结束时才发现可以归纳成若干類。这多少让人庆幸,器物、启智、风俗、光阴、田园,就像一块块种植了不同作物的田野,看起来更让人赏心悦目。
游戏结束,不,是我借用游戏又重新活过了一次。那个和父亲走走停停、换上换下的孩子渐渐走远。在远去的同时,是否看见长大的自己,在尘土喧嚣中终于安静下来,以笔为杖,走向属于自己的黄昏墓园!
是啊,慢点,不急。毕竟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活着就有所谓的希望。至于希望是什么,有多么具体或渺茫,都无关紧要。这也是我一次次提醒自己的话语,打从写作以来,我习惯于走走停停。有时是写得太过顺溜,语言丝绸般华丽,但言过其实,就想糙一点,粗粝一点,以期更有力度与力量。有时是因为书写的过程太过艰涩,以至于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做这样一个听起来颇为神圣的事情。
直至遭遇纳塔莉·戈德堡:“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就是这样,理发店里每日迎来送往,都是附近的乡亲。他们在乡间卑微地活着,我也在一个偏僻的角落独自生活。时间匆匆,头发野草般生长,我要做的,就是洗净他们头上的污垢、草茎,甚至隐藏在发根深处的水泥、石灰,快刀斩乱麻,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那么,我需要借用文字来梳理自己,从记忆的深处抽出一根虚无缥缈的线条,按图索骥,寻找生命的来处。
游戏是记忆的一把钥匙,我在序言中写到。
从记忆的原初开始,顺藤摸瓜,我听见母亲哼唱的歌谣,透过血脉的洄流,形成最初的听觉。在月光透过木格窗棂的时刻,摇篮上的风车还在转动,像时间的具象,像难以捉摸却即将面对的明日光阴。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无论贫穷或富有,父亲或母亲总有时间陪伴你儿时的成长。游戏,恰如人之初最贴心的启蒙,打开了世界的万花筒。
我非科班出身,包括我的理发师身份也有些可疑。只不过是在漫长的摸索中熟悉了脸型,头发的发质与走向。剪刀在手,脸型,头型,头发的长短,瞬间在脑海中判断,如何才能剪出一个合适的发型让顾客更加满意,如何遮盖因先天造成的缺陷而更趋完美——都会在与顾客沟通的刹那完成。那么文字呢,当我写下《乡间游戏》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即将开启自己的另外一生。
2015年7月,我开始着手准备并书写游戏系列,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种与游戏相关的事物都有其发展的流变与渊源。
以击壤为例,晋人皇甫谧《高士传》说:“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可见击壤游戏的广普性,不管黄发垂髫的小儿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老少咸宜。捡起一块泥土掷向另一块稍大的土块,以击中与否作为乐事。这与我们后来掷铲子的游戏大体相仿。乡间时光简陋,每个人挎着一只土篮走在田埂上割草。说是割草,一半是为了更好地嬉戏与玩耍,太阳挂在树梢上,土篮里的草刚刚盖住底儿,一个个摩拳擦掌,将手中的铲子抛出。时光旋转,铲子旋转,插在地上的被称为将军,反之则为奴隶。或用一把草作为赌资,或者令失败者绕树三圈以示惩罚。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草民的胜利,以最小的成本换来最为安心的欢愉。
2016年3月,距离我高中辍学竟有二十五年的光阴。其间,我经历过不同的场景与波折,砖窑厂、海上捕鱼、水泥厂、建筑工地等身份,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变异的人生。从接到鲁院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有些事物早晚会遇见,就像在游戏中遇见年少的自己。那是一段安静而疯狂的时间,上课,饮酒,一个人在地铁口、大街上狼奔豕突,而迷失返回的路途。至此,《乡间游戏》已成文大半,毁誉参半,而更多的则是鼓励,《山东文学》《散文选刊》《啄木鸟》《野草》《西部》等杂志相继刊发,让我有了一些底气。
野草的生长,不因环境的局限而有所低头与延迟。它们善用自然的律法改变并强大生命的基因。那么我的书写也就有了野性的成分。诸多乡间游戏闪现,我在记录的同时找到它们发源、衍生以及消弭的节口。人生如戏,那么旧时光影中的那些人走到了哪里,是哭是笑是悲是喜,都与我息息相关。那些消逝在风中的事物,是否如同我们的父辈,一旦启蒙了我们的人生也随风逝去,深埋于泥土之下,通过露珠的眼神,依旧在窥探我们叵测的生长与命运。那些热闹的节日场景,是否因为声光电的进步而退居幕后,形成一帧帧黑白影像,只出现在我们回忆的梦中。
原本,我是无须排列的,每当找到一个节点进入游戏,在出出进进中记录,完成。而甫一结束时才发现可以归纳成若干類。这多少让人庆幸,器物、启智、风俗、光阴、田园,就像一块块种植了不同作物的田野,看起来更让人赏心悦目。
游戏结束,不,是我借用游戏又重新活过了一次。那个和父亲走走停停、换上换下的孩子渐渐走远。在远去的同时,是否看见长大的自己,在尘土喧嚣中终于安静下来,以笔为杖,走向属于自己的黄昏墓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