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活一次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yuyu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次有关时间的远行,远到我可以看见自己小时候的身影。尘土喧嚣,我和偏瘫的父亲在空旷的路上行走,或许是中秋,或许是另外一个什么节气。刚开始,父亲拉着板车,我坐上去,土路坑坑洼洼,需要很大力气才能爬上一道坡。接着换我,父亲一手扶着车帮坐上去,说,慢点,不急。
  是啊,慢点,不急。毕竟还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活着就有所谓的希望。至于希望是什么,有多么具体或渺茫,都无关紧要。这也是我一次次提醒自己的话语,打从写作以来,我习惯于走走停停。有时是写得太过顺溜,语言丝绸般华丽,但言过其实,就想糙一点,粗粝一点,以期更有力度与力量。有时是因为书写的过程太过艰涩,以至于不得不停下来审视自己,到底是否适合做这样一个听起来颇为神圣的事情。
  直至遭遇纳塔莉·戈德堡:“作家有两条命。他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蔬果杂货店里、过马路和早上更衣准备上班时,手脚都不比别人慢。然而作家还有受过训练的另一部分,这一部分让他们得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生命,复习一遍,端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就是这样,理发店里每日迎来送往,都是附近的乡亲。他们在乡间卑微地活着,我也在一个偏僻的角落独自生活。时间匆匆,头发野草般生长,我要做的,就是洗净他们头上的污垢、草茎,甚至隐藏在发根深处的水泥、石灰,快刀斩乱麻,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那么,我需要借用文字来梳理自己,从记忆的深处抽出一根虚无缥缈的线条,按图索骥,寻找生命的来处。
  游戏是记忆的一把钥匙,我在序言中写到。
  从记忆的原初开始,顺藤摸瓜,我听见母亲哼唱的歌谣,透过血脉的洄流,形成最初的听觉。在月光透过木格窗棂的时刻,摇篮上的风车还在转动,像时间的具象,像难以捉摸却即将面对的明日光阴。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无论贫穷或富有,父亲或母亲总有时间陪伴你儿时的成长。游戏,恰如人之初最贴心的启蒙,打开了世界的万花筒。
  我非科班出身,包括我的理发师身份也有些可疑。只不过是在漫长的摸索中熟悉了脸型,头发的发质与走向。剪刀在手,脸型,头型,头发的长短,瞬间在脑海中判断,如何才能剪出一个合适的发型让顾客更加满意,如何遮盖因先天造成的缺陷而更趋完美——都会在与顾客沟通的刹那完成。那么文字呢,当我写下《乡间游戏》的那一刻,我知道我即将开启自己的另外一生。
  2015年7月,我开始着手准备并书写游戏系列,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种与游戏相关的事物都有其发展的流变与渊源。
  以击壤为例,晋人皇甫谧《高士传》说:“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而击壤于道中。”可见击壤游戏的广普性,不管黄发垂髫的小儿还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老少咸宜。捡起一块泥土掷向另一块稍大的土块,以击中与否作为乐事。这与我们后来掷铲子的游戏大体相仿。乡间时光简陋,每个人挎着一只土篮走在田埂上割草。说是割草,一半是为了更好地嬉戏与玩耍,太阳挂在树梢上,土篮里的草刚刚盖住底儿,一个个摩拳擦掌,将手中的铲子抛出。时光旋转,铲子旋转,插在地上的被称为将军,反之则为奴隶。或用一把草作为赌资,或者令失败者绕树三圈以示惩罚。
  ——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草民的胜利,以最小的成本换来最为安心的欢愉。
  2016年3月,距离我高中辍学竟有二十五年的光阴。其间,我经历过不同的场景与波折,砖窑厂、海上捕鱼、水泥厂、建筑工地等身份,让我一度怀疑自己变异的人生。从接到鲁院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有些事物早晚会遇见,就像在游戏中遇见年少的自己。那是一段安静而疯狂的时间,上课,饮酒,一个人在地铁口、大街上狼奔豕突,而迷失返回的路途。至此,《乡间游戏》已成文大半,毁誉参半,而更多的则是鼓励,《山东文学》《散文选刊》《啄木鸟》《野草》《西部》等杂志相继刊发,让我有了一些底气。
  野草的生长,不因环境的局限而有所低头与延迟。它们善用自然的律法改变并强大生命的基因。那么我的书写也就有了野性的成分。诸多乡间游戏闪现,我在记录的同时找到它们发源、衍生以及消弭的节口。人生如戏,那么旧时光影中的那些人走到了哪里,是哭是笑是悲是喜,都与我息息相关。那些消逝在风中的事物,是否如同我们的父辈,一旦启蒙了我们的人生也随风逝去,深埋于泥土之下,通过露珠的眼神,依旧在窥探我们叵测的生长与命运。那些热闹的节日场景,是否因为声光电的进步而退居幕后,形成一帧帧黑白影像,只出现在我们回忆的梦中。
  原本,我是无须排列的,每当找到一个节点进入游戏,在出出进进中记录,完成。而甫一结束时才发现可以归纳成若干類。这多少让人庆幸,器物、启智、风俗、光阴、田园,就像一块块种植了不同作物的田野,看起来更让人赏心悦目。
  游戏结束,不,是我借用游戏又重新活过了一次。那个和父亲走走停停、换上换下的孩子渐渐走远。在远去的同时,是否看见长大的自己,在尘土喧嚣中终于安静下来,以笔为杖,走向属于自己的黄昏墓园!
其他文献
一直都觉得,人总会面临“如何置放自己”的问题。但比这个问题更困扰人的,是“如何寻找一张自己的地图”。这张“地图”,除让人知道自己此刻所处位置,更说明自己从何处来,可能往何处去。对于那些早早离开故乡的人,这张“地图”比原乡更能代表“故乡”。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甚至适应在新的环境中急剧变化的自己,这说起来简单,实则艰辛。  和很多精神生活逐渐成熟之后才开始写作的人不一样,我的写作开始较早。对我来说,
期刊
2017年12月10日,《收获》六十周年庆典朗诵会,毕飞宇上台,取下架在光滑头顶上的眼镜,以作家中罕见的动人普通话,朗诵了下面这段:  麦子黄了,大地再也不像大地了,它得到了鼓舞,精气神一下子提升上来了。在田垄与田垄之间,在村落与村落之间,在风车与风车、槐树与槐树之间,绵延不断的麦田与六月的阳光交相辉映,到处洋溢的都是刺眼的金光……  这是《平原》的开头,发表在2005年的《收获》上,时隔十二年,
期刊
尽管早期乃至当代经典的电影作品是从小说中寻找脚本,但电影在越来越成为综合艺术的同时,自然习惯了与文学的告别。电影在走向商业化的同时,离他的早期母体如戏剧、小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在某些方面与之分道扬镳,成为具有独立制作模式的新的艺术形式,而不再被视为“文学”。这就出现一个问题:电影可以吸收文学的要素,兼容音乐、表演、舞蹈、科学、哲学等,成为超乎其上的综合艺术,那么文学是否可以吸收电影的叙述策略和画
期刊
读罢李唐《我们终将被遗忘》中的八个短篇小说,有种拍案而起的冲动,而伴随拍案这个动作的,应该是这句“先锋小说,又见传人”a!这里当然不是指先锋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语言形式方面的创新,而是指其精神气质、思想追求。李唐的小说于无声中抛弃所有的成规和概念,將极具个人特色的敏感糅于精练的词句,形成鲜明的叙事风格,文学虚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欢畅的极致,而其对时代发展及其发展中人类精神困境的观察显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
期刊
绘画创造是人类精神的某种释放。破碎的心有时候就是废墟。我画废墟是在画我的心。哪里有精神和信仰、慈悲和情爱,哪里就有灵魂的存在,有心境的忧伤……  我试图借用“废墟”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绘画图式,寻找一种属于个人的艺术语言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梁雄德  当下有一批很好看的以废墟为母题的大尺寸绘画,画家名梁雄德。当他以上的感言在手机屏幕上跳出来的时候,我知道梁先生已按捺不住一种长期的激动,他要为他的
期刊
去年10月,编辑部讨论2018年的栏目策划,讨论的焦点,其中之一便是大文学理念的栏目实践。在之前的栏目设置方面,文学占绝对的优势比,受绝对的青睐度,而史学、哲学、艺术这些原本同根生的“兄弟”往往变成了相近不相亲的“邻人”,互闻鸡犬,却门墙垒隔。即便叩门相访,晤谈甚欢,每每也是意氣而来,倏然而散。回顾2017年,频于相访的,姑且也只有李格非先生的“天国之痒”系列,余者便散散落落的,冷寂了些。落目于此
期刊
一  王苏辛的小说叙事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霸道。既不需要铺陈,也不需要交代,一切无须出处,似隔空而来,却又来得理直气壮,不容怀疑。而在她那从容舒缓又不乏碰撞跌宕的叙事节奏中,人们也就相信了它的合理性——像似一切本该如此。还会为刚刚在头脑中曾产生过的短暂怀疑脸红,那意思像是在遭受诘问:你有什么资格怀疑作家的写作?在《白夜照相馆》这个小说中,她开头就说:“很多人无法想象九年不谈恋爱是种什么感受,但对于赵铭
期刊
前几天,一位喜欢古典诗词的老读者在微信中留言说,2017年第12期曹胜高老师的《赋法为诗》让自己受益匪浅,同时还建议来年多发点古典方面的鉴赏文章。对于编期刊的人来说,最满足的事情莫过于读者的肯定。刚过去的一年,编辑部一直在思考内容与读者的关系,即读者是不是喜欢阅读我们刊发的文章。  这几年新媒体成为大众接收信息的重要渠道,而新媒体的优势在于,能看到读者的偏好,能与读者及时互动,能让读者感觉到自己的
期刊
毛尖:第三场朱康设计的最后一个C,讲的是教学空间与阅读的技艺,前面两场第一场是通识教育的对象,第二场是通识教育的理论家,第三场完全是通识教育的CEO或者策划人,和具体的上课老师,他们有更直接的经验分享。先请复旦大学汪涌豪老师,他在复旦有很多通识教育的策划和教学,也是全场最帅的通识教育老师。而且他也是通识教育的代言人,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通人,古今中外都通,音乐文学都可以。  汪涌豪:我的专业是中国古
期刊
玉壶地处浙江南部,曾归温州市瑞安县(即现在的瑞安市)管辖,后又归属文成。玉壶很小,即使在绘制得最为精细的中国地图上,你也不会找到关于它的任何标注。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它是一个陌生的地名。即使像我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用“地地道道”来形容的温州人,也从未意识到它的存在——直到近年。在我极其有限的地理和行政建制知识结构里,我至今也没明白它到底该称为乡,还是镇,抑或是村。  通往玉壶的路程是兵分两路的,我的脑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