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赏古诗词是一种较高层次创造性的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初中教材所选的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获得典雅美的感受呢?
一、推敲词句。感受语言美
初中生容易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调动起的激情,用饱含情感的讲解深深地吸引学生。例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情激越,引发学生思绪万千。教师宜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对于语言的要求不仅仅在于表达意思,还在于如何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更贴切,挥发出语言的美感意味,使师生共同沉浸其中,受到美的陶冶。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字、词、句的锤炼上。除了一些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诗歌外,不少诗改变了通常的语言习惯,有句式上的倒装、省略;有旧体诗词中的词类活用以及互文等修辞方法的综合利用。比如,为了突出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景和情,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便有了倒装的句式。王维《山居秋暝》中“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先写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喧笑声、水面上荷叶的悠然摇动,然后才引出洗衣姑娘踏月归来以及一叶渔舟徐徐穿过的情景,这就造成了一种“先声夺人”的气氛,与上文的“空山”相衬,一动一静,浑然一体。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句,则为状语后置了。习惯上说:“天外只剩下七八个星,山前飘两三点雨”,然而,作者却将这“疏星”、“飘雨”推到“天外”、“山前”状语的前面,这就给幽美的农村夏夜平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也是作者轻松喜悦心情的体现。
与现代诗歌的语言比较自由不同,古体诗如律诗、绝句、词等的语言还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而有的诗句省略、浓缩了句子成分,阅读鉴赏时只有做适当的补充,才能准确理解诗意。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二句诗就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为“山河破碎”与“风飘絮”,“身世浮沉”与“雨打萍”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这时就要补上个比喻词“像”,即“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飞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
二、分析意象,体味情感美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如陶渊明《饮酒》诗中的“菊”、“南山”、“飞鸟”,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等等都是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意象。
杨万里的七绝《小池》,诗中的物象就是“小池”,小池里有“细流”、“小荷”,还有“蜻蜓”。“无声的小泉,缓缓的细流,”“流”所以“细”,是因为泉眼感情浓厚,惜怜涓涓细流;树荫所以映照水中,是因为它爱慕那晴天池水的温柔。诗人笔下的“泉与流”、“树与水”这些意象都变得有生命、有感情了,这些象征人们对美好新事物的赞赏和喜悦,这就是诗人的心曲,是诗的灵性所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的“寒江”、“飞雪”、“蓑笠翁”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画面——群山披上银装,不见飞鸟,行人绝迹,四野空旷寂寥,只有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钓。这正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革新受挫败后的内心世界:清高、孤傲、坚强不屈。
三、展开想象。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理解的翅膀”。鉴赏诗词时,读者必须凭着诗人描述的物象,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审美情感,充分进行想象和联想,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这是进入意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維《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如果仅就字面解释,有什么韵味?但展开想象,十个字则构成了四个景点“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给人以北方旷远荒凉的感觉,形容词“直”加在“孤烟”上,可见是风平浪静,给人一种静寂感,而落日只有挂在地平线上时才逐渐变圆。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与“孤烟”、“落日”相配,浑然一体。
一、推敲词句。感受语言美
初中生容易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调动起的激情,用饱含情感的讲解深深地吸引学生。例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情激越,引发学生思绪万千。教师宜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情动于中而发于外,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
语文教学对于语言的要求不仅仅在于表达意思,还在于如何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更准确、更贴切,挥发出语言的美感意味,使师生共同沉浸其中,受到美的陶冶。
诗歌语言凝练、含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字、词、句的锤炼上。除了一些通俗易懂、明白如话的诗歌外,不少诗改变了通常的语言习惯,有句式上的倒装、省略;有旧体诗词中的词类活用以及互文等修辞方法的综合利用。比如,为了突出强调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景和情,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便有了倒装的句式。王维《山居秋暝》中“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先写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喧笑声、水面上荷叶的悠然摇动,然后才引出洗衣姑娘踏月归来以及一叶渔舟徐徐穿过的情景,这就造成了一种“先声夺人”的气氛,与上文的“空山”相衬,一动一静,浑然一体。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句,则为状语后置了。习惯上说:“天外只剩下七八个星,山前飘两三点雨”,然而,作者却将这“疏星”、“飘雨”推到“天外”、“山前”状语的前面,这就给幽美的农村夏夜平添了清新活泼的情趣,也是作者轻松喜悦心情的体现。
与现代诗歌的语言比较自由不同,古体诗如律诗、绝句、词等的语言还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因而有的诗句省略、浓缩了句子成分,阅读鉴赏时只有做适当的补充,才能准确理解诗意。如文天祥《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二句诗就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为“山河破碎”与“风飘絮”,“身世浮沉”与“雨打萍”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结构。这时就要补上个比喻词“像”,即“山河破碎得像被风吹散的飞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像被雨打的水上浮萍”。
二、分析意象,体味情感美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是诗人构思中最活跃、最基本的因素。如陶渊明《饮酒》诗中的“菊”、“南山”、“飞鸟”,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清泉”等等都是诗人借以表达情感的意象。
杨万里的七绝《小池》,诗中的物象就是“小池”,小池里有“细流”、“小荷”,还有“蜻蜓”。“无声的小泉,缓缓的细流,”“流”所以“细”,是因为泉眼感情浓厚,惜怜涓涓细流;树荫所以映照水中,是因为它爱慕那晴天池水的温柔。诗人笔下的“泉与流”、“树与水”这些意象都变得有生命、有感情了,这些象征人们对美好新事物的赞赏和喜悦,这就是诗人的心曲,是诗的灵性所在。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的意象是情感的物化形态。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的“寒江”、“飞雪”、“蓑笠翁”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画面——群山披上银装,不见飞鸟,行人绝迹,四野空旷寂寥,只有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人,独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钓。这正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革新受挫败后的内心世界:清高、孤傲、坚强不屈。
三、展开想象。感受意境美
“想象是理解的翅膀”。鉴赏诗词时,读者必须凭着诗人描述的物象,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积累、审美情感,充分进行想象和联想,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这是进入意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王維《使至塞上》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如果仅就字面解释,有什么韵味?但展开想象,十个字则构成了四个景点“大漠”、“长河”、“孤烟”、“落日”,给人以北方旷远荒凉的感觉,形容词“直”加在“孤烟”上,可见是风平浪静,给人一种静寂感,而落日只有挂在地平线上时才逐渐变圆。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与“孤烟”、“落日”相配,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