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教学对获取知识是重要的。情感教学是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三位一体产生情感共鸣。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师轻松愉快,学生需求明确,师生互利双赢。教学实践案例,总结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原则和方法,分别是文本性原则、灵活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时机性原则和导语激情法、激情朗读法、故事启迪法、探究渗情法、总结渗情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厚动力。语文教学过程总伴随着情感活动。语文教师应有机渗透情感。
【关键词】情感渗透;互利双赢;原则;方法
赞可夫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情感教学就能发挥此作用。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地壤,知识的种子就在这个地壤上。”这说明情感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情感教学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情感,有效完成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教师授课轻松愉快,顺利达成目标,而学生需求明确,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千方百计地想赢得老师的好评,师生达成互利双赢的目标。
笔者就名师课堂情感渗透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总结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使师生互利双赢的原则和方法。
1 情感渗透的原则
1.1 文本性原则: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定也是依文本而定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教学《劝学》时,本人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我让学生大谈学习方法,最后总结出合作探究、积累等学习方法。我重点强调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当让学生依文本赏析品味时,学生积极投入,很轻松的理解了此内容。当再让学生谈学习中的困惑时,此话题更触及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畅所欲言。其中有些人谈到什么都学不懂,真想破罐破扔。若此时给他们讲道理,也许收效不大。我便给他们讲《成功就是重复地做同一件事》的故事。大家被故事中的主人公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感动。被演讲大师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内容:“你没有耐心等待成功,你将用一生的耐心面对失败”的话语震撼。他们明白:重复地做同一件事,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会改变这一切。有了如此的激情引入,再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学习的态度:坚持 专一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再通过诵读品味,学生对此感悟更深。我依据文本的情感,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以情引情,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导而有感,品而有悟。真可谓“教也乐,学也乐”。
1.2 灵活性原则:语文教学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刻意呆板,只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机活力。故在情感的渗透上也要灵活多变。一般情况下,作者感情通常在文末达到高潮,故大部分情感的渗透放在篇末进行。但如果在课堂的恰当位置设计情感渗透的内容,也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紧扣学生心弦。
教学《短歌行》时,我灵活地利用了课前的演讲活动,进行情感渗透。曾记得:当大家被1500多字的脱稿演讲《谁是英雄》感动时,我随机问:我班有没有英雄?除了平时几个爱随声附和的人喊出“我是英雄”外,其他的都鸦雀无声。当让附和的那几人列举事例时,他们支支吾吾,有点无地自容。为打破尴尬局面。我说:英雄并非都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做小事也能彰显英雄本色。岂不知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兵,为别人端水、 抱小孩等,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精神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能让世人铭记,这就是英雄。其实你是英雄:你主动为别人修课桌 、值日,从不放弃学习,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深受师生爱戴。只要你克服人性的弱点——不自信,你会更出色。此时再让学生列举实例,学生都有想说的欲望,认为英雄离自己如此之近。而《短歌行》中的曹操是怎样的英雄?有了如此的默契和激情燃烧后,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深入文本,找到曹操的英雄业绩,领悟到英雄的慨叹。
而情感的渗透也不是必须按你设计的模式进行,应灵活多变。教师要巧妙的与文本情感接轨,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1.3 时机性原则。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见按时而做的重要性。如果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也会亲于师,并向正确方向健康成长。这里的“时”不光指“做事要把握时机”,还指“某时段做事要重点分明”。如上课,学生只能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完成任务。若学生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就违背了情理和规律。
教学《咬文嚼字》,我开始按教学设计的环节顺利进行,可慢慢的就有几位同学趴在桌上。我借机咬文嚼字一番,叫“卧龙”起床,大家听着新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比习惯性叫“瞌睡大王”更有效。卧龙抬头,腾空而起,光彩夺目。你就是那“卧龙”,奋发而起吧!这些话定会让学生有所悟。可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两学生因小事而大声争执。若调解无效,不仅使师生处于被动尴尬境地,甚至影响整个班级同学的情绪,如此教学环境绝对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灵机一动,对他们并未当头棒打,甚至出言伤人,而是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用语言魅力打动他感染他。如你是一个细心、责任心强、为人诚实忠信的人,但由于自己的心浮气躁,表现出不寻常的举动,刚才的目中无人、出言不逊,既伤了别人,也丧失了你应有的风度。老师送你几句话: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等。能不让生幡然悔悟?不仅起到教育他的作用,也对其他人起到警醒的作用。孟子说:乐民之所乐,人以乐其乐。我说:想生之所想,解生之所困。按需求时机教育学生,一定会收到好效果。 所以,情感渗透要注意时机性。要知道,春而播,秋才能收;随时而导,按机而行,硕果才累累。
1.4 自主性原则: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
2 情感渗透的方法
2.1 导语激情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情导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绪,可谓一箭双雕。
如讲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我的导语设计是:先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引出王昭君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咏怀古迹》中应刻画的形象。绝世美女王昭君入宫,没有得到皇上宠幸,而被嫁给匈奴单于,悲哉!这是一首咏怀诗,此诗借咏昭君,抒发什么情感?我们就从文本的赏析中找答案吧!此导语设计,四大美女的故事,使学生听得入迷,又由于绝世美女被嫁匈奴,死于异地,最终“环佩空归月夜魂”,学生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设计问题导入,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把学生引入诗文的探究中。可谓此导语激情,师生互利双赢。
2.2 激情朗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带着激情朗读课文,可以以读引情;学生诵读,可以以读悟情。好的朗读如同仙乐,能把学生带入情境,能帮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也可一石激起千层浪,余音缭绕情未终,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所渗透的情感。
教李白的《將进酒》时,我对文本设计五读。教师范读,给学生留下的感觉:有黄河之水从天而降而奔腾不息的气势,有高堂明镜悲白发地声声叹息,让人感到时光易逝,生命易老之悲;有难得良辰美景,及时行乐之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坚定 自信 豪迈;有“蔑视权贵,得不到重用”之愤;有“五华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之狂。朗读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起伏变化,让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同悲同欢同狂,达到以读引情目的。抽一学生模拟朗读,可谓情真意切,激情似火。学生齐读,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赏析后的的诵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是诗人的心灵世界,真正品味到情意。结束讲解后的朗读,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语文的真滋味。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读而引情悟情,给师生带来无尽的乐趣,互利双赢。
2.3 故事启迪法:故事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给人轻松感。生活处处有故事,生活处处有语文,故事启迪不失为渗透情感的有效方法。
曾记得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要说语文课,还不如说是收心课。如果抽象地讲语文要求,学生不一定喜欢听,收效不一定好。我便给学生连讲几个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并自主提出学习语文要求。其中《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人生,我们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不能悲观失望。此设计,学生提出的要求比我预想中的要求还多,而且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如每天记一美段,识记成语五个,自习前齐读优秀文章等, 我真为之欣慰。我补充:新学期新气象,过去的一页我们都已翻过,现在的你们,都拥有一张洁白无暇的纸,从今以后,我将把你们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记录于白纸中,如睡觉,扰乱课堂等。学期后予以奖励。我希望每个同学在同一起跑线上你追我赶,奋力拼搏,托起明天的太阳。也希望每个同学在那一张白纸上少涂污点,多增亮色。
故事启迪情理,也许贯穿于我的每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每节课我都会依据文本,搜集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选适当的时机,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轻松的听课中,反思明理。也增加了语文课的情趣。互利双赢。
2.4 探究渗情法:文章的主题是师生探究的重点,在探究中渗透情感,不失为情感渗透的天予良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探究中真切感受情理。
教学《师说》,我设计的探究重点是: 这篇文章写给谁的?韩愈应该有怎样的感情?此问题看似简单,只要深入挖掘,内涵丰富。我便采用“自由提问,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教师的引导下领悟情感。我先让学生依文作答。学生一致的答案是写给李蟠的。依据为“作师说以贻之”。有学生便提出:文学宗师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不难看出原因有三: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能行古道 , 不拘于时 。韩愈的感情应是激动喜悦的。读者的情绪自然同作者同欢喜。当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学生从“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的对比中得出 “圣益圣,愚益愚 ”等结论 ,对于这种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韩愈应该 非常痛心。请同学找出相关语句(段首尾中)诵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等。师生达成痛心共鸣。由此得出:这是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那种社会风气造成韩愈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1200多年过去了,联想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
【关键词】情感渗透;互利双赢;原则;方法
赞可夫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育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情感教学就能发挥此作用。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地壤,知识的种子就在这个地壤上。”这说明情感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情感教学是一把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情感,有效完成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任务。因此,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教师授课轻松愉快,顺利达成目标,而学生需求明确,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千方百计地想赢得老师的好评,师生达成互利双赢的目标。
笔者就名师课堂情感渗透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总结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使师生互利双赢的原则和方法。
1 情感渗透的原则
1.1 文本性原则: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戏剧,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都蕴含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确定也是依文本而定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朗读引发、研读体味、情景再现、情境体验、背景穿插、烘托渲染等教学方法,以情引情,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教学《劝学》时,本人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剖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明确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我让学生大谈学习方法,最后总结出合作探究、积累等学习方法。我重点强调积累对学习的重要性。当让学生依文本赏析品味时,学生积极投入,很轻松的理解了此内容。当再让学生谈学习中的困惑时,此话题更触及了他们的心灵。他们畅所欲言。其中有些人谈到什么都学不懂,真想破罐破扔。若此时给他们讲道理,也许收效不大。我便给他们讲《成功就是重复地做同一件事》的故事。大家被故事中的主人公心无旁骛,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感动。被演讲大师只有一句话的演讲内容:“你没有耐心等待成功,你将用一生的耐心面对失败”的话语震撼。他们明白:重复地做同一件事,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会改变这一切。有了如此的激情引入,再让学生深入文本,理解学习的态度:坚持 专一的内容,就水到渠成了。再通过诵读品味,学生对此感悟更深。我依据文本的情感,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应有的方法和态度,以情引情,顺利完成任务,学生导而有感,品而有悟。真可谓“教也乐,学也乐”。
1.2 灵活性原则:语文教学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刻意呆板,只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机活力。故在情感的渗透上也要灵活多变。一般情况下,作者感情通常在文末达到高潮,故大部分情感的渗透放在篇末进行。但如果在课堂的恰当位置设计情感渗透的内容,也会引起学生的情感波动,紧扣学生心弦。
教学《短歌行》时,我灵活地利用了课前的演讲活动,进行情感渗透。曾记得:当大家被1500多字的脱稿演讲《谁是英雄》感动时,我随机问:我班有没有英雄?除了平时几个爱随声附和的人喊出“我是英雄”外,其他的都鸦雀无声。当让附和的那几人列举事例时,他们支支吾吾,有点无地自容。为打破尴尬局面。我说:英雄并非都要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做小事也能彰显英雄本色。岂不知雷锋,一个普普通通的兵,为别人端水、 抱小孩等,好事做了一火车。雷锋精神传唱大江南北,至今不衰。能让世人铭记,这就是英雄。其实你是英雄:你主动为别人修课桌 、值日,从不放弃学习,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深受师生爱戴。只要你克服人性的弱点——不自信,你会更出色。此时再让学生列举实例,学生都有想说的欲望,认为英雄离自己如此之近。而《短歌行》中的曹操是怎样的英雄?有了如此的默契和激情燃烧后,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深入文本,找到曹操的英雄业绩,领悟到英雄的慨叹。
而情感的渗透也不是必须按你设计的模式进行,应灵活多变。教师要巧妙的与文本情感接轨,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
1.3 时机性原则。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见按时而做的重要性。如果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也会亲于师,并向正确方向健康成长。这里的“时”不光指“做事要把握时机”,还指“某时段做事要重点分明”。如上课,学生只能认真听讲,配合老师完成任务。若学生干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这就违背了情理和规律。
教学《咬文嚼字》,我开始按教学设计的环节顺利进行,可慢慢的就有几位同学趴在桌上。我借机咬文嚼字一番,叫“卧龙”起床,大家听着新奇,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比习惯性叫“瞌睡大王”更有效。卧龙抬头,腾空而起,光彩夺目。你就是那“卧龙”,奋发而起吧!这些话定会让学生有所悟。可教学过程中的偶发事件一波刚平,一波又起。两学生因小事而大声争执。若调解无效,不仅使师生处于被动尴尬境地,甚至影响整个班级同学的情绪,如此教学环境绝对不会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灵机一动,对他们并未当头棒打,甚至出言伤人,而是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用语言魅力打动他感染他。如你是一个细心、责任心强、为人诚实忠信的人,但由于自己的心浮气躁,表现出不寻常的举动,刚才的目中无人、出言不逊,既伤了别人,也丧失了你应有的风度。老师送你几句话: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等。能不让生幡然悔悟?不仅起到教育他的作用,也对其他人起到警醒的作用。孟子说:乐民之所乐,人以乐其乐。我说:想生之所想,解生之所困。按需求时机教育学生,一定会收到好效果。 所以,情感渗透要注意时机性。要知道,春而播,秋才能收;随时而导,按机而行,硕果才累累。
1.4 自主性原则: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这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自主性侧重于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的体验。
2 情感渗透的方法
2.1 导语激情法: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情导语,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情绪,可谓一箭双雕。
如讲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我的导语设计是:先讲“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故事,引出王昭君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咏怀古迹》中应刻画的形象。绝世美女王昭君入宫,没有得到皇上宠幸,而被嫁给匈奴单于,悲哉!这是一首咏怀诗,此诗借咏昭君,抒发什么情感?我们就从文本的赏析中找答案吧!此导语设计,四大美女的故事,使学生听得入迷,又由于绝世美女被嫁匈奴,死于异地,最终“环佩空归月夜魂”,学生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设计问题导入,即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把学生引入诗文的探究中。可谓此导语激情,师生互利双赢。
2.2 激情朗读法: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文章不是无情物”,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带着激情朗读课文,可以以读引情;学生诵读,可以以读悟情。好的朗读如同仙乐,能把学生带入情境,能帮学生走进作者心灵;也可一石激起千层浪,余音缭绕情未终,能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所渗透的情感。
教李白的《將进酒》时,我对文本设计五读。教师范读,给学生留下的感觉:有黄河之水从天而降而奔腾不息的气势,有高堂明镜悲白发地声声叹息,让人感到时光易逝,生命易老之悲;有难得良辰美景,及时行乐之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坚定 自信 豪迈;有“蔑视权贵,得不到重用”之愤;有“五华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之狂。朗读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起伏变化,让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同悲同欢同狂,达到以读引情目的。抽一学生模拟朗读,可谓情真意切,激情似火。学生齐读,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赏析后的的诵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是诗人的心灵世界,真正品味到情意。结束讲解后的朗读,让学生真正品味到语文的真滋味。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读而引情悟情,给师生带来无尽的乐趣,互利双赢。
2.3 故事启迪法:故事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给人轻松感。生活处处有故事,生活处处有语文,故事启迪不失为渗透情感的有效方法。
曾记得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要说语文课,还不如说是收心课。如果抽象地讲语文要求,学生不一定喜欢听,收效不一定好。我便给学生连讲几个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明理,并自主提出学习语文要求。其中《秀才进京赶考》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不同的心态决定不同的人生,我们应该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即使困难重重,也不能悲观失望。此设计,学生提出的要求比我预想中的要求还多,而且切合实际,操作性强。如每天记一美段,识记成语五个,自习前齐读优秀文章等, 我真为之欣慰。我补充:新学期新气象,过去的一页我们都已翻过,现在的你们,都拥有一张洁白无暇的纸,从今以后,我将把你们在课堂上的优劣表现记录于白纸中,如睡觉,扰乱课堂等。学期后予以奖励。我希望每个同学在同一起跑线上你追我赶,奋力拼搏,托起明天的太阳。也希望每个同学在那一张白纸上少涂污点,多增亮色。
故事启迪情理,也许贯穿于我的每节语文课的教学中,每节课我都会依据文本,搜集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选适当的时机,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轻松的听课中,反思明理。也增加了语文课的情趣。互利双赢。
2.4 探究渗情法:文章的主题是师生探究的重点,在探究中渗透情感,不失为情感渗透的天予良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实践探究中真切感受情理。
教学《师说》,我设计的探究重点是: 这篇文章写给谁的?韩愈应该有怎样的感情?此问题看似简单,只要深入挖掘,内涵丰富。我便采用“自由提问,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教师的引导下领悟情感。我先让学生依文作答。学生一致的答案是写给李蟠的。依据为“作师说以贻之”。有学生便提出:文学宗师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不难看出原因有三: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根本原因是能行古道 , 不拘于时 。韩愈的感情应是激动喜悦的。读者的情绪自然同作者同欢喜。当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学生从“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的对比中得出 “圣益圣,愚益愚 ”等结论 ,对于这种以从师为耻的社会风气,韩愈应该 非常痛心。请同学找出相关语句(段首尾中)诵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等。师生达成痛心共鸣。由此得出:这是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那种社会风气造成韩愈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1200多年过去了,联想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 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