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明快、流畅、含蓄的风格
3.理解月光中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2.难点:理解月光中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串
美妙夏夜 柔和月色 篱笆小院 最美时辰
甜甜嗓音 深情吟唱 动听歌谣 月光启蒙
2.学生互相批改,纠错。重点强调“篱笆”、“时辰”、“吟唱”。
3.引导学生结合听写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过渡:看来,那夏夜的月色,那月下的小院,那月光里的母亲,那深情的吟唱充满了作家孙友田的整个童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二、品味夏夜的美妙
1.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能够表现夏夜美妙的句子,并作批注。
2.全班交流:
(1)重点赏析一:月下小院之美
PPT出示: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孩子们,美在哪里?(生个别读,然后说出感受 )
(明确:抓住“柔和”、“洒满”感受月光的纯净皎洁、月下人内心的宁静祥和)
引导学生读出纯净皎洁、宁静祥和的感觉
(2)重点赏析之二:月中母亲之美
PPT出示:
A.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B.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C.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品析A句:个别读,齐读。
引导想象,训练表达: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想些什么?
带着安定、享受的感觉齐读。
品析B句:抓住两个比喻句: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感受母亲吟唱的深情与美妙紧扣“芳香”,理解母亲甜美的嗓音带给作者的听觉享受
品析C句:抓住比喻句:玉石雕像,结合“如水月色”和“白布褂子”感受比喻的精妙,領悟母亲形象在作者眼中的圣洁、珍贵,体会他对母亲的浓浓深情。
三句组合起来读,读出画面感,读出母亲的美,读出儿子的情。
(3)重点赏析之三:月的歌谣之爱
PPT出示: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这两首歌谣有什么共同点?(都与月亮有关,都写的是劳作)
过渡:在月光里劳作,伴着月光畅想,想想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稻谷,却长歌谣。”
(抓住两个长,引导学生理解在清苦生活下,歌谣带来的精神力量)
过渡:是啊,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因为有了月光,有了母亲,有了歌谣,而变成了作者心中最美的时光,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理解“启蒙”
1.PPT出示明确:“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抓住“豁然开朗”理解启蒙。
(1)(要点: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结合生活经历贴近作者的心理)
(2)现在你能说说你理解的“月光启蒙”吗?
(要点:月光下美丽的景色给了作者美的享受,安静祥和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月光里慈爱圣洁的母亲给予了作者情感的滋养,对母亲的依恋和回忆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
月的歌谣饱含故乡的爱,辛勤劳作的精神激励着作者在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辍。)
(3)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几处作者受母亲歌谣影响的语言文字吗?说一说你的看法。
(紧扣歌谣的特点: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感受本文的写语言风格,进一步深化对启蒙的理解。)
四、体味深情
1.出示《游子吟》
2.出示背景资料(孙友田的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的情况)
过渡:千年之前,诗人孟郊感念母亲辛劳,用笔记录下了密密缝补衣裳的烛光里的妈妈,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今天孙友田深情地描摹了月光里的母亲,是想表达什么呢?
(明确: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
点拨:孙友田走上自己钟爱的文学创作之路,小时记忆中天资聪颖、勤劳美丽的母亲如今已垂垂老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心境,更加深入理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总结:作者把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感激熔铸在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带着怀念,带着感激抒发作者的深情。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月光之美
母亲之美 文学之美(怀念、感激)
歌谣之美
【作业设计】
1.前人在许多特定的场景里写过母亲,如:烛光里的母亲、月光里的母亲,请你搜集一些特定场景里写父母亲的片段,感受这样写的好处并做批注。
2.自己试着写一写自己特定场景中的父母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体会本文语言明快、流畅、含蓄的风格
3.理解月光中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2.难点:理解月光中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串
美妙夏夜 柔和月色 篱笆小院 最美时辰
甜甜嗓音 深情吟唱 动听歌谣 月光启蒙
2.学生互相批改,纠错。重点强调“篱笆”、“时辰”、“吟唱”。
3.引导学生结合听写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过渡:看来,那夏夜的月色,那月下的小院,那月光里的母亲,那深情的吟唱充满了作家孙友田的整个童年,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二、品味夏夜的美妙
1.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能够表现夏夜美妙的句子,并作批注。
2.全班交流:
(1)重点赏析一:月下小院之美
PPT出示:
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孩子们,美在哪里?(生个别读,然后说出感受 )
(明确:抓住“柔和”、“洒满”感受月光的纯净皎洁、月下人内心的宁静祥和)
引导学生读出纯净皎洁、宁静祥和的感觉
(2)重点赏析之二:月中母亲之美
PPT出示:
A.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B.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C.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品析A句:个别读,齐读。
引导想象,训练表达: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心里想些什么?
带着安定、享受的感觉齐读。
品析B句:抓住两个比喻句: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感受母亲吟唱的深情与美妙紧扣“芳香”,理解母亲甜美的嗓音带给作者的听觉享受
品析C句:抓住比喻句:玉石雕像,结合“如水月色”和“白布褂子”感受比喻的精妙,領悟母亲形象在作者眼中的圣洁、珍贵,体会他对母亲的浓浓深情。
三句组合起来读,读出画面感,读出母亲的美,读出儿子的情。
(3)重点赏析之三:月的歌谣之爱
PPT出示:A“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B“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这两首歌谣有什么共同点?(都与月亮有关,都写的是劳作)
过渡:在月光里劳作,伴着月光畅想,想想都是一件美好的事。
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稻谷,却长歌谣。”
(抓住两个长,引导学生理解在清苦生活下,歌谣带来的精神力量)
过渡:是啊,那时的日子虽然清苦,却因为有了月光,有了母亲,有了歌谣,而变成了作者心中最美的时光,是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理解“启蒙”
1.PPT出示明确:“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2.抓住“豁然开朗”理解启蒙。
(1)(要点: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结合生活经历贴近作者的心理)
(2)现在你能说说你理解的“月光启蒙”吗?
(要点:月光下美丽的景色给了作者美的享受,安静祥和的环境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月光里慈爱圣洁的母亲给予了作者情感的滋养,对母亲的依恋和回忆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
月的歌谣饱含故乡的爱,辛勤劳作的精神激励着作者在文学的道路上笔耕不辍。)
(3)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几处作者受母亲歌谣影响的语言文字吗?说一说你的看法。
(紧扣歌谣的特点: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感受本文的写语言风格,进一步深化对启蒙的理解。)
四、体味深情
1.出示《游子吟》
2.出示背景资料(孙友田的母亲罹患老年痴呆的情况)
过渡:千年之前,诗人孟郊感念母亲辛劳,用笔记录下了密密缝补衣裳的烛光里的妈妈,抒发了对母爱的赞美,今天孙友田深情地描摹了月光里的母亲,是想表达什么呢?
(明确: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感激。
点拨:孙友田走上自己钟爱的文学创作之路,小时记忆中天资聪颖、勤劳美丽的母亲如今已垂垂老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心境,更加深入理解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总结:作者把自己对母亲的深深感激熔铸在文章最后一段,让我们带着怀念,带着感激抒发作者的深情。
【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月光之美
母亲之美 文学之美(怀念、感激)
歌谣之美
【作业设计】
1.前人在许多特定的场景里写过母亲,如:烛光里的母亲、月光里的母亲,请你搜集一些特定场景里写父母亲的片段,感受这样写的好处并做批注。
2.自己试着写一写自己特定场景中的父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