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始终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整个素质化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本文将以初中阶段的学生成长为切入点,从数学课堂的设计出发,列举出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希望能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引导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感,打造更加生动有趣的现代化课堂。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法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已经在宏观上数次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这一态势也倒逼教师实现改革和创新。由于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且综合的概念,与不同类型的学科教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师会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将其与具体的文化课程相连接,由此来达到数字化教育的目的,这一认知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实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學又与传统的模式存在什么样的区别?只有明确自身改革的方向,才能为学生塑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
一、结合多元化数学知识和资源
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科教学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起点的,无论是何种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以知识的学习为介质和载体。然而,学科知识教学的实践并不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育就一定可以成功。以初中数学为例,如果同样的数学知识受到了不同组织方式和设计活动的影响,那么课堂建设的效果也自然会存在区别。对此,教师就应当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让数学知识学习真正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
研究表明,那些能够体现学科本质的知识,通常被称为大概念,再经由科学设计之后,能够辅助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就数学课堂的设计来看,由于数学知识在解释的过程中本身就多种多样,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数与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就是文字语言对数和形描述的产物。例如,在学习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本科的形是三角形,而且是全等三角形,这里所说的“全等”是对“三角形”的文字性描述,“完全重合”是对“全等”概念的界定。在过去,这种关系的梳理是相对罕见的,大多数教师都会把这种分析一笔带过,只是希望学生能够快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探究。但在新时期,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举出全等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归纳等方法形成感性的认识,在脑海中勾勒出大致的印象和轮廓,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对全等形的理解对其他类型的题目作出判断,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数学思维一直引导着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所以他们也可以更加完整地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认知框架。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幻灯片投影让学生判断图像是否全等,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判断依据,在为学生提供抽象图形,引导学生做出分辨和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获得更加生动的课堂体验[1]。
二、设计多样化课堂体验活动
早在之前,教育部就已经针对数学课堂活动作出了一系列的论述和探究,肯定了数学活动在初中课堂中开设的必要性。在这里,数学体验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动手做这一层面上,那样只会让学生的理解变得过于肤浅,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思考和分析,形成认知上的收获,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再加上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也指出,实践活动能够为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认知活动又是对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升华和概括,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且相互促进,所以学生也可以从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时候,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经常会被师生所忽略——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的真伪,例如,角角角,边边角等等。如果说学生可以对前者作出轻易的否定,那么边边角角就值得学生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一条件的限定下,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驳回的例子。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先为学生准备三节折尺这一学习工具,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快速进入到实践活动的状态中。学生要用折尺的第1节和第2节确定一个不变的角,然后用折尺的第3节,绕连接点转动,在振动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第3条边有可能出现两个不同的交点。这也就说明,在边边角相等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出现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而这两个三角形也不可能是全等三角形。当学生观察完毕以后,教师在让学生脱离这一操作的过程,进行思维的加工,对刚刚形成的感性认知进行总结,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交流并合作,用数学语言描述出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进行总结和升华,给予他们适当的点拨和帮助[2]。
三、设置启发性数学问题
核心素养本身就强调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超越学科范围的鲜明体现,虽然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以学科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过于依赖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在必要的情况下实现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向生活中汲取资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推动学科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真正熟悉理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里,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出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解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习题训练,而是强调学生在一定思维的引导下,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全等三角形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出生活类的问题:要想测量一个小口径瓶子的内径,就可以用两根等长的筷子穿过瓶口,构建出对等的全等三角形,这样可以测量瓶口外的三角形的边长,由此来计算出瓶子的内径。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平分角的器材,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这一切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平分一个角。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引导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应有之策。本文通过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体验活动的多元化设计,问题的引导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初中教学的相关内容,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意识,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掌握好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国梅. 对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的思考[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3).
[2] 袁春伟.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000(012):6-7.
(福建省泉州市徳化第二中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法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已经在宏观上数次强调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这一态势也倒逼教师实现改革和创新。由于核心素养是一个宏观且综合的概念,与不同类型的学科教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师会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将其与具体的文化课程相连接,由此来达到数字化教育的目的,这一认知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实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数学教學又与传统的模式存在什么样的区别?只有明确自身改革的方向,才能为学生塑造更加生动活泼的课堂。
一、结合多元化数学知识和资源
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科教学是以知识的学习为起点的,无论是何种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以知识的学习为介质和载体。然而,学科知识教学的实践并不意味着核心素养的培育就一定可以成功。以初中数学为例,如果同样的数学知识受到了不同组织方式和设计活动的影响,那么课堂建设的效果也自然会存在区别。对此,教师就应当科学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让数学知识学习真正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
研究表明,那些能够体现学科本质的知识,通常被称为大概念,再经由科学设计之后,能够辅助学生核心素养的成长。就数学课堂的设计来看,由于数学知识在解释的过程中本身就多种多样,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数与形,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就是文字语言对数和形描述的产物。例如,在学习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必须要认识到本科的形是三角形,而且是全等三角形,这里所说的“全等”是对“三角形”的文字性描述,“完全重合”是对“全等”概念的界定。在过去,这种关系的梳理是相对罕见的,大多数教师都会把这种分析一笔带过,只是希望学生能够快速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探究。但在新时期,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举出全等三角形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分析和归纳等方法形成感性的认识,在脑海中勾勒出大致的印象和轮廓,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对全等形的理解对其他类型的题目作出判断,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数学思维一直引导着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所以他们也可以更加完整地构建全等三角形的认知框架。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幻灯片投影让学生判断图像是否全等,并引导学生阐述自己的判断依据,在为学生提供抽象图形,引导学生做出分辨和总结,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获得更加生动的课堂体验[1]。
二、设计多样化课堂体验活动
早在之前,教育部就已经针对数学课堂活动作出了一系列的论述和探究,肯定了数学活动在初中课堂中开设的必要性。在这里,数学体验活动不能只停留在动手做这一层面上,那样只会让学生的理解变得过于肤浅,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懂得思考和分析,形成认知上的收获,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再加上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也指出,实践活动能够为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参考,认知活动又是对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升华和概括,两者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且相互促进,所以学生也可以从中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时候,一些细节性的问题经常会被师生所忽略——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方法的真伪,例如,角角角,边边角等等。如果说学生可以对前者作出轻易的否定,那么边边角角就值得学生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一条件的限定下,学生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驳回的例子。对此,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先为学生准备三节折尺这一学习工具,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快速进入到实践活动的状态中。学生要用折尺的第1节和第2节确定一个不变的角,然后用折尺的第3节,绕连接点转动,在振动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第3条边有可能出现两个不同的交点。这也就说明,在边边角相等的情况下,也有可能会出现两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而这两个三角形也不可能是全等三角形。当学生观察完毕以后,教师在让学生脱离这一操作的过程,进行思维的加工,对刚刚形成的感性认知进行总结,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交流并合作,用数学语言描述出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陈述进行总结和升华,给予他们适当的点拨和帮助[2]。
三、设置启发性数学问题
核心素养本身就强调能力的迁移,这也是超越学科范围的鲜明体现,虽然核心素养的培育应当以学科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过于依赖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在必要的情况下实现课堂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向生活中汲取资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推动学科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真正熟悉理论,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这里,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出启发性的数学问题,这里所说的问题解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习题训练,而是强调学生在一定思维的引导下,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全等三角形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出生活类的问题:要想测量一个小口径瓶子的内径,就可以用两根等长的筷子穿过瓶口,构建出对等的全等三角形,这样可以测量瓶口外的三角形的边长,由此来计算出瓶子的内径。或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平分角的器材,让学生去探究,为什么这一切可以通过作图的方法平分一个角。
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引导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应有之策。本文通过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体验活动的多元化设计,问题的引导这三个角度,论述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初中教学的相关内容,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观意识,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学情,掌握好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 张国梅. 对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育途径的思考[J].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3).
[2] 袁春伟. 初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探索[J]. 新课程研究(上旬),2019,000(012):6-7.
(福建省泉州市徳化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