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仅要具有较渊博的学科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需要承担起一种社会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努力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人生价值。
首先,历史教师要具备现代意识,自觉地将各种进步的现代意识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的头脑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人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现代意识具体包括:理想责任、开放创新、自主宽容、科学民主、道德法律、平等公平、竞争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历史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学生具有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智能多元、心灵自由等特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与学生讨论环境、人口、公平、正义、法制等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同时,教师要注意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同世界形势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开拓进取的现代思想意识。比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章时,我们一起总结了“二战”给人类的历史启迪,然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和平来之不易,那么不久前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当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同学们不约而同的说,是为了石油。我告诉大家,获得石油是为了经济利益,那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至今已耗费了七千多亿美元,还有大量人员的伤亡,以及由此事引来的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这笔账难倒美国人没有算过吗?显然,经过“二战”的教训,美国人意识到,美国的自由民主无法通过“孤立主义”来捍卫,美国的自由必须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自由联系在一起,否则就没有保证,在9.11之后,美国则把本国的安全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联系在了一起。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是中东地区的专制堡垒,伊拉克人民无力推翻它,而二战的历史表明,如果和平的前提是驯服、恐惧、妥协退让,世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美国正是吸取了二战的教训,所以战后成为了世界警察。要推翻专制暴君,建立民主伊拉克,这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所必需的长远利益所在,但战争客观上的确把伊拉克人民从暴政下解放出来了。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不是在充当世界警察吗?是的,美国的确扮演的是世界警察。说到世界警察,战后的中国也是世界警察之一。至此,同学们对伊拉克战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使分析问题的视角从传统教材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代意识。
其次。历史教师应具有社会公民意识,承担起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核心所在。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痛切地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李先生所说的公民意识是建立在“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基础之上的。公民角色的定位应该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合一,是具有否定意识和批判价值的人,于是普遍的人文素养便成为公民角色的基础内涵。如果一个人不是一个站立的、人格健全的人,不具有起码的做人的素质,没有廉耻感,规范意识、同情心和合理的畏惧感,那么法律观念、社会责任感、公德观念和政治价值观就无从谈起。从人的素质方面来说,建立公民社会最大的障碍是谎言的泛滥和对权威的迷信与盲从,所以公民教育必须从揭穿谎言和独立思考做起。作为历史教师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拒绝谎言,二是自由思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对真实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换位思考的习惯和寻求全面对称信息的能力,用我们在知识方面的谦卑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判断的精神。
今天为什么学历史?除了应付考试以外,最普遍的答案是,以史为鉴,可明兴衰,但是这一认识更为准确的说,是针对统治者的。做为普通的人,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是历史在对人类精神发育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贡献。我认为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增进高中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在美国的历史教学大纲里则表述为“培养学生参政议政能力”,这一目的的实现当然必须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为基础。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学生们需要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通过研究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固然有制度落后、列强人侵等原因,但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封闭,国家的封闭导致人民心灵的封闭,心灵的封闭又导致我们决策的弱智和统治的野蛮、民众的愚昧。因此,当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能够把真实的历史展现给同学们,引导他们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合乎逻辑的得到答案时,历史教育的目的就实现了。
再次。鼓励大胆质疑,释放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要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隋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奇而生疑,产生问题。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比如根据标题、图片、史料、结论、相关事实等进行质疑。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敢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让他们主动的进入自觉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做好存疑或释疑工作。对于不是三言二语能解决的研究性问题、众说纷纭的历史之谜或政治敏感性问题,应引导学生存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鼓励学生辩论、质疑,达到获得知识和不断进步的目的。
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需要对哥伦布进行评价,我引用了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第39题,来帮助学生用辨证思维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试题如下: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请回答: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
这道高考试题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它考查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和客观性,要求考生用全球史观对不同国家的人物做出合乎客观规律和道德准则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有阶级原则、历史原则、双赢原则、时代原则、一分为二的原则等,不能绝对化,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一些激励机制,允许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结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们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就会不断扩大,思考问题就会更加理性科学。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成为具有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
首先,历史教师要具备现代意识,自觉地将各种进步的现代意识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的头脑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代人对现代社会生活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现代意识具体包括:理想责任、开放创新、自主宽容、科学民主、道德法律、平等公平、竞争协作、可持续发展等意识。历史教师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中学生具有爱好广泛、兴趣多样、智能多元、心灵自由等特性,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课程独特的教育功能,与学生讨论环境、人口、公平、正义、法制等社会问题,引导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同时,教师要注意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同世界形势紧密联系起来,努力培养学生面向世界、开拓进取的现代思想意识。比如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章时,我们一起总结了“二战”给人类的历史启迪,然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和平来之不易,那么不久前美国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当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同学们不约而同的说,是为了石油。我告诉大家,获得石油是为了经济利益,那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至今已耗费了七千多亿美元,还有大量人员的伤亡,以及由此事引来的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这笔账难倒美国人没有算过吗?显然,经过“二战”的教训,美国人意识到,美国的自由民主无法通过“孤立主义”来捍卫,美国的自由必须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自由联系在一起,否则就没有保证,在9.11之后,美国则把本国的安全与其他国家的自由联系在了一起。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是中东地区的专制堡垒,伊拉克人民无力推翻它,而二战的历史表明,如果和平的前提是驯服、恐惧、妥协退让,世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美国正是吸取了二战的教训,所以战后成为了世界警察。要推翻专制暴君,建立民主伊拉克,这是维护美国国家安全所必需的长远利益所在,但战争客观上的确把伊拉克人民从暴政下解放出来了。也许有人会说,美国不是在充当世界警察吗?是的,美国的确扮演的是世界警察。说到世界警察,战后的中国也是世界警察之一。至此,同学们对伊拉克战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使分析问题的视角从传统教材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现代意识。
其次。历史教师应具有社会公民意识,承担起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核心所在。我国著名学者李慎之先生曾痛切地说:“千差距,万差距,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的最大差距。”李先生所说的公民意识是建立在“自由之意志,独立之精神”基础之上的。公民角色的定位应该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合一,是具有否定意识和批判价值的人,于是普遍的人文素养便成为公民角色的基础内涵。如果一个人不是一个站立的、人格健全的人,不具有起码的做人的素质,没有廉耻感,规范意识、同情心和合理的畏惧感,那么法律观念、社会责任感、公德观念和政治价值观就无从谈起。从人的素质方面来说,建立公民社会最大的障碍是谎言的泛滥和对权威的迷信与盲从,所以公民教育必须从揭穿谎言和独立思考做起。作为历史教师要做到如下两点,一是拒绝谎言,二是自由思维。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对真实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换位思考的习惯和寻求全面对称信息的能力,用我们在知识方面的谦卑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判断的精神。
今天为什么学历史?除了应付考试以外,最普遍的答案是,以史为鉴,可明兴衰,但是这一认识更为准确的说,是针对统治者的。做为普通的人,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是历史在对人类精神发育方面究竟有多大的贡献。我认为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增进高中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在美国的历史教学大纲里则表述为“培养学生参政议政能力”,这一目的的实现当然必须以使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为基础。合格的公民必须具备世界的眼光,学生们需要养成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事物的习惯,通过研究其它国家、其它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尤其重要的是对世界多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彼此宽容、相互尊重的涵养和文明的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固然有制度落后、列强人侵等原因,但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封闭,国家的封闭导致人民心灵的封闭,心灵的封闭又导致我们决策的弱智和统治的野蛮、民众的愚昧。因此,当我们在历史课堂上能够把真实的历史展现给同学们,引导他们用科学理性的思维,合乎逻辑的得到答案时,历史教育的目的就实现了。
再次。鼓励大胆质疑,释放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要有意创设一个个暗藏玄机的问题隋景,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奇而生疑,产生问题。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准提问的切入点,比如根据标题、图片、史料、结论、相关事实等进行质疑。教他们学会“我要说”、“我要问”、“我敢问”、“我能行”等“学习心语”,让他们主动的进入自觉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做好存疑或释疑工作。对于不是三言二语能解决的研究性问题、众说纷纭的历史之谜或政治敏感性问题,应引导学生存疑。释疑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视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充分利用多种渠道获取知识,鼓励学生辩论、质疑,达到获得知识和不断进步的目的。
在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需要对哥伦布进行评价,我引用了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第39题,来帮助学生用辨证思维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试题如下: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请回答:
(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
(2)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
这道高考试题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它考查了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和客观性,要求考生用全球史观对不同国家的人物做出合乎客观规律和道德准则的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同学们明白了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有阶级原则、历史原则、双赢原则、时代原则、一分为二的原则等,不能绝对化,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多一些激励机制,允许学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善于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结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们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思维空间就会不断扩大,思考问题就会更加理性科学。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成为具有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