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一贯制学校与纯小学、纯初中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小学毕业以后一般直升到这类学校的初中部,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更具连贯性与统一性,从而更有利于跟踪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文化在教育事业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通过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能够突出一所学校的精神与办学特色,同时还能对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创新能力等方面形成积极影响。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从精神、物质、行为、制度等多层面入手,对学生进行积极正向的引导,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对目前所处的现实文化环境形成一种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本校结合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在突出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特别构建了“成长年轮”的课程计划,在校本教材、课程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文化的影响与带动下,实现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自觉跟上文化自信的现实步伐。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相比传统的教育,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吸收。学生在校除了会接触课程中涉及的知识,文化,还会受到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九年一贯制学校影响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学生的精神、思想、行为正处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的时间较长,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在这九年中,学校可以创建稳定的文化环境,构建系统性的文化体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阶段,在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很多学生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文化的影响,在行为思想等多个方面存在偏差,在身心成长发展上也处于一个不利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更具有系统性、衔接性,通过小学与中学在育人环境上的构建,实现衔接式的教育与引导,以实现学生的成长发展。
其次,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上的构建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学校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内容、本质上与企业文化及政府文化等文化内容有着显著的差异。相比较纯小学、纯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更能跟踪学生在九年内的成长发展,在引导性、教育性等多个方面更强,使得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继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也应该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于无形中影响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在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给出文化上的感染、方向上的引导。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相对于一般的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育体制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教育銜接程度更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设计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教研及科研活动,让学生的成长发展处于一个连贯的状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应该构建“一贯制”的文化,实现文化建设的系统与规范。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这类学校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的带动下,也开始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学生行为的规范,实现学校文化的系统化、制度化。但是结合现实背景,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文化建设出现断裂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时为九年,贯穿学生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了递增成长状态,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不仅应该呈现出递进的特征,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建设的衔接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相关课程的衔接、行为习惯的递进指导、思想观念的渐进发展等多个方面。
这就需要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构建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注重文化建设的一体化与衔接化。但是结合实际情况,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都是以学年为时间单位,对学生的文化引导、精神感染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但由于各年级都未实现文化建设内容、形式上的衔接,造成这种引导存在着断裂的现象。例如,一年级是以“家”为主题展开文化建设,二年级教师却同样以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并没有认识到对主题文化建设的发展、延伸。
(二)在文化建设上偏重于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制度文化主要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行为举止等进行硬性的规定,具有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约束性,学生对制度文化的接受往往较为被动;而行为文化的构建,主要是从行为的规范入手,注重对学生行为举止的引导;精神文化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从客观的物质环境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成长环境,发挥硬件方面的影响力。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较为偏重于制度文化的完善,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加以强化。虽然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开始加强对校园环境的优化,努力打造绿色校园、园林式学校,为学生提供较为优渥的成长环境。但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行为文化构建、精神文化建设上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行为的衔接化指导,且过于注重批评与指正,忽视了方向上的指导,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例如,在端正学生礼仪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注重学生现有行为的优化,却没有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健全的文化建设体系,造成其无法挖掘传统礼仪的精髓;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九年一贯制学校长期以来都将重点放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上,但多为“口号”,并没有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融入具体的课程之中。
(三)缺乏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指的是在教育引导活动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身在教育培养上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其构建的文化将培养学生九年,因此应该紧密跟踪学生的发展,了解学生在文化、思想等发展上的总体动向,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的贴合性。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构建学校文化中保持着一种想当然的状态,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都以管理者的思想理念为主观因素,而不是以学生在九年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为出发点,这样会对学校文化建设造成较为明显的阻碍。
(四)文化建设的载体较为单一。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依赖的载体是较为丰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软硬件环境,对现有的文化背景加以优化。例如,在校园中,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或者是一些景观,将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在班级,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布置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受到文化的感染;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融入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载体上极为单一,在环境的布置上也较为枯燥乏味,这样造成文化建设的无法创新,很多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职工的思想观念、管理者的文化建设理念、方法对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以南昌市育新学校九龙湖新城分校“成长年轮”计划为例,探讨应该如何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
(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育培养上具有系统性,文化自信的树立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应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得教育能够回归本源。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构建了“成长年轮”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一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构建完善的文化建设系统,充分利用教学、课程开发等不同途径,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从具体的角度来看,“成长年輪”计划极为关注社会热点的融入,即将一些社会上的文化热点、关注点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机融合,加强了对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九年一贯制学校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有效利用了学校现有的资源背景,还积极拓展了各种素质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教育。在确立文化建设主要目标的同时,学校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还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原则,主要体现时代原则。文化自信的树立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还要帮助学生加强对当前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等各类文化的自信,因此在“成长年轮”计划中应该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另外,“成长年轮”计划还应该融入学校的风格,扎根于学校现有的文化基础,对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课程进行完善,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实现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全面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人文素养。
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与践行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九年一贯制方面的优势,实现文化建设的广阔性、延展性与连续性,这样才能稳步推进“成长年轮”计划的开展。
(二)注重文化的全面建设
文化建设不能仅从某一个方面入手,尤其是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文化建设的衔接化、一体化,学校应该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多个层面入手,实现九年一贯制的文化建设。而在“成长年轮”体系的支持下,衔接式的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制度建设上,从学生建设发展的具体方向入手,将教学、教育制度的完善分为“课堂制度”“中小学生行为制度规范”等多个方面,鼓励教师在“成长年轮”的支持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不同的阶段于班级、年级内部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例如,在三年级“社区”主题的活动中,可以将其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由学生共同建设社区内生活的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自主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行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的阶段建设目标,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建立衔接式的主题课程。例如,在一年级,“成长年轮”计划主要开设了“家”系列的课程,主要围绕着家长身份的体验、亲情的感受等开展活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行为入手,将所学所感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优化,主动帮助家长处理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从而形成对父母的感激。在行为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跟随“成长年轮”体系的方向,将行为引导从家庭延伸到学校,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从社区延展到行政区,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职工也应该注重自身行为举止的优化,形成正向性的引导。
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成长年轮”关注的是学生在精神思想、情感态度上的阶段性发展,将其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学体系分为九个不同的阶段,实现不同年级在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分别分为“家”“学校”“社区”“行政区”“市”“省”“国家”“亚洲”“世界”,让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观等观念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于精神方面,教师也应该结合衔接式的主题进行专门性的引导,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所感悟。
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仅需要构建良好、安静、和谐的校园环境,还应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成长年轮”计划,对自己每天接触的班级进行布置,融入不同阶段的主题内容,实现对硬件环境的正面影响。
(三)跟踪学生成长发展
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注重文化建设在内容、载体上的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跟踪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不能了解学生在思想理念、情感态度上的发展现状,造成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有时候教师虽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举办了相应的活动,但是无法保证活动课程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仅需要构建“成长年轮”课程体系,还应该专门为学生设计“成长档案袋”。
针对一年级学生,学校便可为其“立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家长的教育情况、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后续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活动开展之后,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评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记录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发展,了解其文化自信树立的情况,从而对后续的“成长年轮”计划进行内容、载体与方向的改善。另外,教师、学校还应该积极接受家长、学生的意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可以共同对“成长年轮”计划进行完善。不仅如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关注学生九年的成长脉络,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做出更具有针对性、引导性的调整,满足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丰富文化建设的途径
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并没有突出自身的特殊性,在文化课程的建设上较为传统守旧,不仅没有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在文化建设途径上也较为单一。对此,学校应该在“成长年轮”现有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灵活开拓各种文化建设途径,营造一个更具有青春活力、积极进取、书香浓郁的文化环境。
在“成长年轮”体系中,教师可以开拓课程融入途径,将具体的文化建设内容与传统课堂融为一体。例如在“家”系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美术、语文课堂上突出“家”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语言表达等多种不同方式,互相分享自己对“家”的理解,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家的概念形成更为深入的认知,从而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另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家长、社区,打破校园环境的拘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推动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校”系列活动中,教师特别开展了模拟超市、模拟社区,让学生积极融入集体文化之中;在“社区”系列的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到小区物业或者是社区办理一些日常事务,为外来客户亲手绘制一张社区地图,为福利院老人庆祝生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阔,有助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推动作用。
在“成长年轮”计划中,学校不仅关注课程的优化,还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除了环节的优化以外,学校还注重载体的丰富,通过开设完美教室、講座课堂,借助文化、体育、读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定期举行走进福利院、其他学校的活动,不断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这些课程、活动的开设让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内容、载体变得更加丰富,开发形成了新的建设路径。
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实施小学、初中教育一体化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教育引导的连贯性。而在一所学校中,文化是其灵魂所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思想认知进行引导。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存在不足,载体的单一、内容的枯燥等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对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该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紧跟时代的脉搏,跟踪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效推进“成长年轮”计划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成长平台。
因此,本校结合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在突出九年一贯制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特别构建了“成长年轮”的课程计划,在校本教材、课程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了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使学生能够在学校文化的影响与带动下,实现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自觉跟上文化自信的现实步伐。
一、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文化是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相比传统的教育,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吸收。学生在校除了会接触课程中涉及的知识,文化,还会受到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九年一贯制学校影响了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学生的精神、思想、行为正处于初步发展的过程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校的时间较长,小学六年加初中三年,在这九年中,学校可以创建稳定的文化环境,构建系统性的文化体系,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在当前阶段,在社会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很多学生容易受到一些负面文化的影响,在行为思想等多个方面存在偏差,在身心成长发展上也处于一个不利的状态。正因为如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更具有系统性、衔接性,通过小学与中学在育人环境上的构建,实现衔接式的教育与引导,以实现学生的成长发展。
其次,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上的构建有助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学校文化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内容、本质上与企业文化及政府文化等文化内容有着显著的差异。相比较纯小学、纯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更能跟踪学生在九年内的成长发展,在引导性、教育性等多个方面更强,使得九年一贯制学校成为继承与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也应该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这一方面的优势,于无形中影响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在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给出文化上的感染、方向上的引导。
二、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相对于一般的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育体制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教育銜接程度更高,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设计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教研及科研活动,让学生的成长发展处于一个连贯的状态。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应该构建“一贯制”的文化,实现文化建设的系统与规范。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这类学校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的带动下,也开始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制度的完善、学生行为的规范,实现学校文化的系统化、制度化。但是结合现实背景,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依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文化建设出现断裂
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时为九年,贯穿学生的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在这两个不同的阶段,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了递增成长状态,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不仅应该呈现出递进的特征,同时还需要注重文化建设的衔接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相关课程的衔接、行为习惯的递进指导、思想观念的渐进发展等多个方面。
这就需要九年一贯制学校能够构建系统性的课程体系,注重文化建设的一体化与衔接化。但是结合实际情况,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都是以学年为时间单位,对学生的文化引导、精神感染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但由于各年级都未实现文化建设内容、形式上的衔接,造成这种引导存在着断裂的现象。例如,一年级是以“家”为主题展开文化建设,二年级教师却同样以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并没有认识到对主题文化建设的发展、延伸。
(二)在文化建设上偏重于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制度文化主要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行为举止等进行硬性的规定,具有较为明显的强制性、约束性,学生对制度文化的接受往往较为被动;而行为文化的构建,主要是从行为的规范入手,注重对学生行为举止的引导;精神文化注重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从客观的物质环境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成长环境,发挥硬件方面的影响力。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较为偏重于制度文化的完善,对现有的管理机制加以强化。虽然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开始加强对校园环境的优化,努力打造绿色校园、园林式学校,为学生提供较为优渥的成长环境。但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行为文化构建、精神文化建设上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为文化建设中,缺乏对学生行为的衔接化指导,且过于注重批评与指正,忽视了方向上的指导,也没有让学生认识到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例如,在端正学生礼仪行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味注重学生现有行为的优化,却没有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健全的文化建设体系,造成其无法挖掘传统礼仪的精髓;在精神文化建设上,九年一贯制学校长期以来都将重点放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播与精神文明建设上,但多为“口号”,并没有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融入具体的课程之中。
(三)缺乏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指的是在教育引导活动中,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九年一贯制学校本身在教育培养上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文化上的表现就是——其构建的文化将培养学生九年,因此应该紧密跟踪学生的发展,了解学生在文化、思想等发展上的总体动向,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建设与学生发展的贴合性。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构建学校文化中保持着一种想当然的状态,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都以管理者的思想理念为主观因素,而不是以学生在九年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为出发点,这样会对学校文化建设造成较为明显的阻碍。
(四)文化建设的载体较为单一。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依赖的载体是较为丰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软硬件环境,对现有的文化背景加以优化。例如,在校园中,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或者是一些景观,将优秀文化融入其中;在班级,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布置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受到文化的感染;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开设特色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融入良好的文化氛围之中。
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载体上极为单一,在环境的布置上也较为枯燥乏味,这样造成文化建设的无法创新,很多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感。
三、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职工的思想观念、管理者的文化建设理念、方法对策等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就以南昌市育新学校九龙湖新城分校“成长年轮”计划为例,探讨应该如何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
(一)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
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教育培养上具有系统性,文化自信的树立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九年一贯制学校更应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得教育能够回归本源。在此基础上,学校专门构建了“成长年轮”文化建设的目标。这一计划的制定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构建完善的文化建设系统,充分利用教学、课程开发等不同途径,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长远发展。
从具体的角度来看,“成长年輪”计划极为关注社会热点的融入,即将一些社会上的文化热点、关注点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机融合,加强了对校内校外资源的整合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九年一贯制学校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仅有效利用了学校现有的资源背景,还积极拓展了各种素质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性教育。在确立文化建设主要目标的同时,学校在推进计划的过程中,还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原则,主要体现时代原则。文化自信的树立不仅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还要帮助学生加强对当前政治文化、社会文化等各类文化的自信,因此在“成长年轮”计划中应该融入鲜明的时代精神;另外,“成长年轮”计划还应该融入学校的风格,扎根于学校现有的文化基础,对现有的学校环境、教育课程进行完善,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实现文化载体与文化内容的全面创新,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人文素养。
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与践行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九年一贯制方面的优势,实现文化建设的广阔性、延展性与连续性,这样才能稳步推进“成长年轮”计划的开展。
(二)注重文化的全面建设
文化建设不能仅从某一个方面入手,尤其是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突出文化建设的衔接化、一体化,学校应该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多个层面入手,实现九年一贯制的文化建设。而在“成长年轮”体系的支持下,衔接式的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在制度建设上,从学生建设发展的具体方向入手,将教学、教育制度的完善分为“课堂制度”“中小学生行为制度规范”等多个方面,鼓励教师在“成长年轮”的支持下,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不同的阶段于班级、年级内部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例如,在三年级“社区”主题的活动中,可以将其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由学生共同建设社区内生活的规章制度,督促学生自主约束自己的行为。
在行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结合不同的阶段建设目标,对学生的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建立衔接式的主题课程。例如,在一年级,“成长年轮”计划主要开设了“家”系列的课程,主要围绕着家长身份的体验、亲情的感受等开展活动,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行为入手,将所学所感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让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优化,主动帮助家长处理家务,感受父母的艰辛,从而形成对父母的感激。在行为文化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跟随“成长年轮”体系的方向,将行为引导从家庭延伸到学校,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从社区延展到行政区,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职工也应该注重自身行为举止的优化,形成正向性的引导。
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成长年轮”关注的是学生在精神思想、情感态度上的阶段性发展,将其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学体系分为九个不同的阶段,实现不同年级在内容上的相互衔接,分别分为“家”“学校”“社区”“行政区”“市”“省”“国家”“亚洲”“世界”,让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观等观念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于精神方面,教师也应该结合衔接式的主题进行专门性的引导,让学生在参与中有所感悟。
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仅需要构建良好、安静、和谐的校园环境,还应该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到物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成长年轮”计划,对自己每天接触的班级进行布置,融入不同阶段的主题内容,实现对硬件环境的正面影响。
(三)跟踪学生成长发展
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虽然注重文化建设在内容、载体上的丰富,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跟踪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不能了解学生在思想理念、情感态度上的发展现状,造成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有时候教师虽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举办了相应的活动,但是无法保证活动课程的效果。针对这一现象,九年一贯制学校不仅需要构建“成长年轮”课程体系,还应该专门为学生设计“成长档案袋”。
针对一年级学生,学校便可为其“立袋”,对学生的思想发展、情感认知、行为习惯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家长的教育情况、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为后续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活动开展之后,教师可以与家长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进行评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可以与家长一起记录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发展,了解其文化自信树立的情况,从而对后续的“成长年轮”计划进行内容、载体与方向的改善。另外,教师、学校还应该积极接受家长、学生的意见,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可以共同对“成长年轮”计划进行完善。不仅如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关注学生九年的成长脉络,教师应该定期对学生的成长进行系统的分析,从而做出更具有针对性、引导性的调整,满足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丰富文化建设的途径
目前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并没有突出自身的特殊性,在文化课程的建设上较为传统守旧,不仅没有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在文化建设途径上也较为单一。对此,学校应该在“成长年轮”现有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灵活开拓各种文化建设途径,营造一个更具有青春活力、积极进取、书香浓郁的文化环境。
在“成长年轮”体系中,教师可以开拓课程融入途径,将具体的文化建设内容与传统课堂融为一体。例如在“家”系列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在美术、语文课堂上突出“家”的概念,让学生通过美术创作、语言表达等多种不同方式,互相分享自己对“家”的理解,通过一系列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家的概念形成更为深入的认知,从而为后续实践活动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另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家长、社区,打破校园环境的拘束,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推动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校”系列活动中,教师特别开展了模拟超市、模拟社区,让学生积极融入集体文化之中;在“社区”系列的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到小区物业或者是社区办理一些日常事务,为外来客户亲手绘制一张社区地图,为福利院老人庆祝生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开阔,有助于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推动作用。
在“成长年轮”计划中,学校不仅关注课程的优化,还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人格。除了环节的优化以外,学校还注重载体的丰富,通过开设完美教室、講座课堂,借助文化、体育、读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定期举行走进福利院、其他学校的活动,不断帮助学生培养社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这些课程、活动的开设让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内容、载体变得更加丰富,开发形成了新的建设路径。
九年一贯制学校作为实施小学、初中教育一体化的学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教育引导的连贯性。而在一所学校中,文化是其灵魂所在,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该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思想认知进行引导。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存在不足,载体的单一、内容的枯燥等不利于文化自信的树立。对此,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该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同时,紧跟时代的脉搏,跟踪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有效推进“成长年轮”计划课程的实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成长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