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调控一体化”变电运行管理模式试运行以来对试点区域,特别是杭州地区,现行电网运行模式的影响,并对部份区域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的途径或者思路,于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展望。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集约化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数量持续增加,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降低电网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集约化水平,解决变电运行人员日益短缺的发展矛盾,刻不容缓。如今,各地试点开展电力“调控一体化”工作已有数月,在转型中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转变的同时更好的保障电网安全,提高工作业绩,发掘新的思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试点现行情况
通过半年左右的运作,在坚强的技术平台支撑下,“调控一体化”的诸多优点逐渐显现。
首先是“调控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缩短了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使得电网安全更有保障。由于调度人员时刻都能直观、全面地掌握电网的各类信息,因此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其主动、快速的优点将更加突出。
其次,“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也利于运行人员的统筹调配,实现减员增效。由于实行人员集约化管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现场工作,如设备启动、停送电等,这些优势更为明显。据了解,“调控一体化”运行后,厦门、泉州变电运行人员分别精简了24%和20%。同时,通过加强新模式下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再辅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虽然人手少了,但电网的安全保障却丝毫不打折扣。
监控系统方面江苏宜兴调控中心基于OPEN3000操作平台,具备DTS仿真系统,可组织综合技能培训,锻造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具备专家诊断功能,达到智能判断电网异常、故障类别;可开展反事故演习、方案编制、专业测评等多样化工作;配置配网调度可视化管理平台,可加强配网设备的调度管理;配置自动化报表系统,可全方位采集统计电网实时供电负荷、电压力率情况;配置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可自动控制调节电网的供电质量。该调控中心充分整合资源,减少中间环节,优化电网监控调度流程;调控人员可24小时全天候集中监视、控制和调度宜兴电网的变电站、高压用户、电厂等受控站及通讯、自动化等相关设备,全面掌握电网实时信息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电网事故处理正确性、恢复供电快速性,提升宜兴电网的安全管理、自动化水平及科技含量。
培训方面福州电业局为使员工尽早适应新的变电运行模式,其组织全体变电运行人员,针对一次主接线图、压板投切指导书、典型操作票等9大项目,对每个220千伏变电站进行为期三天以上的”交叉培训”,对每个110千伏变电站进行为期一天以上的培训。该活动旨在希望所有变电运行人员在三个月内,全面熟悉辖区内的所有变电设备,实现”会写票、会操作、会巡视”的目标。这种培训模式以南郊集控所和建新集控所之间的”交叉培训”为例。即在第一个月,南郊集控所将先安排本所人员分批前往建新,由建新集控所培训负责人进行授课。第二个月则由建新集控所安排本所人员前往南郊开展学习,期望将变电运行人员培养成是各站所的”多面手”,并增强团队沟通。每一阶段的”交叉培训”之后,该局将紧密结合学习材料开展集中考试,将考核结果作为未来”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定岗定责的参考依据。
此外,“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也为运行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开展必然在生产工作领域产生新的问题,运行值班人员结构的减员优化也会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人手不足等状况,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客服这些困难,降低安全生产的风险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模式下,运行人员分成倒班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两部分,运行维护人员又分白班和夜班,推行弹性值班方式。
二、杭州地区试点开展情况
今年,根据国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部署,杭州市电力局建立了智能配电网研究基地,成立了配电自动化项目实施小组,认真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在充分利用配电管理系统实用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编制完成了杭州局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并在2009年11月份通过了国网公司组织的评审。
据悉,杭州配网地理信息系统和调度管理系统已经成功运用于配网的生产和调度领域,成为该局的“拳头”产品。配网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图、单线图、开关站图、系统图互相关联转换以及全市覆盖、实时更新,实现了对地理空间信息和配网设备属性信息的综合管理;配网调度管理系统则有效改变了以往配网调度“盲调”的弊病,实现了配网调度的可控、在控。杭州配电网管理正从“经验管理”向以科学计算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管理”转变。
根据杭州市电力局《配网自动化、调控一体化中长期规划》,预计到2011年底杭州老市区环城路以内区域将全部实现配网自动化。到2014年底,将实现调控一体化管理在整个杭州电网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杭州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届时,智能配电网覆盖区域电可靠性达到99.999%及以上,故障平均隔离时间可由原来的53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平均倒闸操作时间可由34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用户故障信息上送可缩短为10秒以内,电缆网户均停电时间也可由47分钟降至16分钟以内。
另据透露,杭州市电力局在智能配电网建设期间,还将选取若干小区作为试点,探索未来智能小区模式。届时在采用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技术采集用电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家庭智能交互终端实现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互动,并通过无线技术进一步延伸至水、气表数据的抄收,通过智能插座实现对电热水器、空调、电饭煲等家庭灵敏負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控制,通过无线技术建立集紧急求助、燃气泄露、烟感、红外探测于一体的家庭安防系统,开通视频点播、IP电话和宽带接入服务于一体的“三网合一”服务。
三、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工业程度的提高,地区变电站、设备数量大量增长;设备制造水平,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加快,“调控一体化”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将不断的改善、提高、进步。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量的推广,其对确保电网运行更直观、更主动、更快速的应对各种复杂的电网运行环境。为最终实现“智能电网”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集约化
随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数量持续增加,在确保安全稳定的同时,降低电网运行维护成本,提高变电站运行管理集约化水平,解决变电运行人员日益短缺的发展矛盾,刻不容缓。如今,各地试点开展电力“调控一体化”工作已有数月,在转型中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转变的同时更好的保障电网安全,提高工作业绩,发掘新的思路,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试点现行情况
通过半年左右的运作,在坚强的技术平台支撑下,“调控一体化”的诸多优点逐渐显现。
首先是“调控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缩短了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使得电网安全更有保障。由于调度人员时刻都能直观、全面地掌握电网的各类信息,因此在处理紧急事故时,其主动、快速的优点将更加突出。
其次,“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也利于运行人员的统筹调配,实现减员增效。由于实行人员集约化管理,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统筹调配运行人员,工作效率大为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现场工作,如设备启动、停送电等,这些优势更为明显。据了解,“调控一体化”运行后,厦门、泉州变电运行人员分别精简了24%和20%。同时,通过加强新模式下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再辅以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虽然人手少了,但电网的安全保障却丝毫不打折扣。
监控系统方面江苏宜兴调控中心基于OPEN3000操作平台,具备DTS仿真系统,可组织综合技能培训,锻造复合型的技术人才;具备专家诊断功能,达到智能判断电网异常、故障类别;可开展反事故演习、方案编制、专业测评等多样化工作;配置配网调度可视化管理平台,可加强配网设备的调度管理;配置自动化报表系统,可全方位采集统计电网实时供电负荷、电压力率情况;配置电压/无功优化控制系统,可自动控制调节电网的供电质量。该调控中心充分整合资源,减少中间环节,优化电网监控调度流程;调控人员可24小时全天候集中监视、控制和调度宜兴电网的变电站、高压用户、电厂等受控站及通讯、自动化等相关设备,全面掌握电网实时信息数据,从而进一步提高电网事故处理正确性、恢复供电快速性,提升宜兴电网的安全管理、自动化水平及科技含量。
培训方面福州电业局为使员工尽早适应新的变电运行模式,其组织全体变电运行人员,针对一次主接线图、压板投切指导书、典型操作票等9大项目,对每个220千伏变电站进行为期三天以上的”交叉培训”,对每个110千伏变电站进行为期一天以上的培训。该活动旨在希望所有变电运行人员在三个月内,全面熟悉辖区内的所有变电设备,实现”会写票、会操作、会巡视”的目标。这种培训模式以南郊集控所和建新集控所之间的”交叉培训”为例。即在第一个月,南郊集控所将先安排本所人员分批前往建新,由建新集控所培训负责人进行授课。第二个月则由建新集控所安排本所人员前往南郊开展学习,期望将变电运行人员培养成是各站所的”多面手”,并增强团队沟通。每一阶段的”交叉培训”之后,该局将紧密结合学习材料开展集中考试,将考核结果作为未来”调控一体化”模式下定岗定责的参考依据。
此外,“调控一体化”的模式也为运行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调控一体化”模式的开展必然在生产工作领域产生新的问题,运行值班人员结构的减员优化也会在一定情况下造成人手不足等状况,如何在转型过程中客服这些困难,降低安全生产的风险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模式下,运行人员分成倒班人员和运行维护人员两部分,运行维护人员又分白班和夜班,推行弹性值班方式。
二、杭州地区试点开展情况
今年,根据国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部署,杭州市电力局建立了智能配电网研究基地,成立了配电自动化项目实施小组,认真开展项目研究工作。在充分利用配电管理系统实用化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系统设计,编制完成了杭州局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实施方案,并在2009年11月份通过了国网公司组织的评审。
据悉,杭州配网地理信息系统和调度管理系统已经成功运用于配网的生产和调度领域,成为该局的“拳头”产品。配网地理信息系统以地理图、单线图、开关站图、系统图互相关联转换以及全市覆盖、实时更新,实现了对地理空间信息和配网设备属性信息的综合管理;配网调度管理系统则有效改变了以往配网调度“盲调”的弊病,实现了配网调度的可控、在控。杭州配电网管理正从“经验管理”向以科学计算分析为基础的“科学管理”转变。
根据杭州市电力局《配网自动化、调控一体化中长期规划》,预计到2011年底杭州老市区环城路以内区域将全部实现配网自动化。到2014年底,将实现调控一体化管理在整个杭州电网的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杭州配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届时,智能配电网覆盖区域电可靠性达到99.999%及以上,故障平均隔离时间可由原来的53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平均倒闸操作时间可由34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用户故障信息上送可缩短为10秒以内,电缆网户均停电时间也可由47分钟降至16分钟以内。
另据透露,杭州市电力局在智能配电网建设期间,还将选取若干小区作为试点,探索未来智能小区模式。届时在采用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技术采集用电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家庭智能交互终端实现用户与电网之间的互动,并通过无线技术进一步延伸至水、气表数据的抄收,通过智能插座实现对电热水器、空调、电饭煲等家庭灵敏負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控制,通过无线技术建立集紧急求助、燃气泄露、烟感、红外探测于一体的家庭安防系统,开通视频点播、IP电话和宽带接入服务于一体的“三网合一”服务。
三、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工业程度的提高,地区变电站、设备数量大量增长;设备制造水平,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加快,“调控一体化”模式在试点过程中将不断的改善、提高、进步。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量的推广,其对确保电网运行更直观、更主动、更快速的应对各种复杂的电网运行环境。为最终实现“智能电网”打下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