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翻译教学的地位日益凸显。而翻译能力的提高,靠的是翻译学习者大量的翻译实践,这就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翻译教学必须从传统模式中走出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正是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地位,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教师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论,在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实现课堂价值;强调学生中心观,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协作精神,在翻译协作中建构翻译知识;改善教学环境,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来辅助教学来提高课堂效率;利用网络的优势,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注重评价环节,鼓励翻译实践。改革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相互协作,体验翻译的乐趣,建立翻译的信心,从而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获得翻译能力的提高。
建构主义 翻译 自主学习
一、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国大多数高等学府、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并加强了对翻译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这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其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全面改革时期,特别是翻译教学方面。然而,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在翻译课上学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就能达到的。毕竟,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涉及到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翻译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翻译者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才可以获得。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老师围绕有限的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站在讲台上灌输书本中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则依赖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被动地接受所限的书本中的知识。在目前的翻译教学课上,很多老师在翻译课堂上仍然沿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介绍翻译的历史、要求及翻译;讲解翻译中用到的各种方法技巧;介绍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提供一些句子或段落供学生练习然后给出译文;讲解语域、文化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名家名译赏析等。这只能称其为英语教学,而非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们大多都忙于记笔记或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翻译任务,很少能全身心地主动投入到翻译实践中,切身地体会翻译的乐趣,从而掌握并增长翻译的技能。因为他们无法体验精妙之译的独到之处,面对平淡的译文无动于衷,也无法找出蹩脚翻译的问题所在,毕竟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师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学生课后的翻译往往也得不到老师即使的引导和帮助,使得他们忽视课后的翻译练习的重要性,从而变成了单纯地完成翻译任务。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无论持续多长时间,都将无法切实提高其翻译能力。这就必须探索新型翻译教学模式,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其教学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思考和翻译能力,全面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翻译课堂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其翻译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对于如何提高翻译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引领了一个新的教学视角,更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翻译人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识主义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地由老师把知识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简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他人是无法代替的。
建构主义认为,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但也不否认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重要性。教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更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更好的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不应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更好的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教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彼此生活背景和经验的差异,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常常千差万别,这时教师应重视个体的差异和自我发展,思考他们不同看法的由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复杂的真实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即教师必须保证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建构主义还强调,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协作精神,强调学习过程中群体的重要性,认为自主学习并非学习者孤立地进行学习,指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只有与团体内其他成员间通过商榷、探讨和辩论等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地找出答案、纠正错误、潜移默化地提高翻译能力。
翻译实践性强这一性质决定了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自主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主动思考,反复揣摩,在与其他学习者不断的讨论中修改译文,才能真正体验到翻译的精髓所在,才能提高翻译能力。
三、翻译课堂自主学习现状
目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大家公认的课题。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自主学习研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生在这些课堂上能较好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精读课学生会主动学习语言点;听力课会主动听VOA或BBC,但在翻译课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动参与性弱,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老师让翻什么就翻什么,只知对错,不懂欣赏。就目前翻译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讲课形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身兼数职,任务繁重,既要钻研教材、批改作业,又要做翻译实践,既要做理论的传授者,又要做译文的评论家和欣赏家。这不仅给教师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精神。教师应该认识到实践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翻译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单靠课堂上讲授一些抽象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以及讲解一些翻译例句和范文就能实现。“教师如不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开发,将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
2.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教师难以对学生展开个人辅导。由于教材选择上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外语水平,加上翻译本身的特殊性,无法达成唯一的标准答案,再加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出入很大。因此,每个学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此外,目前学校每班学生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面对如此众多的个体,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很不现实。当老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析时,只能选择部分进行评析,这导致所做评析的译文往往缺乏代表性和针对性。当学生们感觉自己好的译文没有受到赏识,而差的译文被当作反面教材、难题又找不到解决途径时,其自主进行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打消了。
3.从整体上看,教师的整体翻译教学实力相对较弱,在课堂中不能将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很多教师也努力尝试改革教学模式,但是捉襟见肘。而现在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也不强,体现在翻译上就是理解与表达能力欠缺。所以,对于翻译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而且他们接触的翻译文本的种类很有局限,如很多同学对文学文本的翻译很在行,但对商务文本的翻译却无法下笔。同时在课堂上,很多同学对翻译信心不足和兴趣不大,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课外因素的影响而不能专注于课堂,导致翻译能力的训练进步不大。
四、翻译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1.加强翻译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一个与时俱进的翻译教师不但要通晓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具有较强的口笔译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外,还应有扎实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全面培养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兼顾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学习。从我国翻译师资情况来看,翻译教学正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部分教师不能做到课堂上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我们必须采取各项策略,提高翻译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
2.发挥教师教导作用。在学生进行翻译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对译文进行评价,教师的点评应重在“启发思路,指点方法”。在确定译文定稿时,应尽量肯定学生的成绩,吸收学生译文的亮点与合理之处,建立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突破学生翻译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同时,在翻译总结阶段,要注意归纳出翻译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在“译”的过程中体验规则,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毕竟,所谓的“教学”就是在“教”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从建构主义视角来说,就是教师从主演的角色转换到导演的角色,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建构翻译知识,积累翻译经验。
3.强调学生中心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每次课在讲解必要的翻译理论及技巧之前,可以先安排一个针对性的句子进行翻译,然后再总结归纳出所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切身的翻译体验,这样做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比单纯的译例展示深刻得多。之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就课本上的译例进行评价与重译,对好的译文一定要大加赞赏,甚至可以将该学期所有同学的优秀译文收集起来、整理成册,让他们产生成就感,体会到翻译的乐趣,因而愿意主动参与到翻译过程中,在“译”中形成并提高能力。
4.发扬协作精神。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翻译的过程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协作精神,教师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翻译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翻译实践,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不等,由学生自由组合,便于翻译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为了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翻译实践过程中来,在布置翻译任务时一定要明确小组各成员的任务:每个小组要对译文诞生过程中各个成员的翻译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并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和修改原因,最终形成该小组一致认可的译文供整个班级进行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评判译文优劣之后,每名学生针对本次翻译实践总结翻译心得和体会,将实践升华为能力。
5.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教师同样应注重课堂环境的改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使得学生能感觉身临其境地进行翻译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老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利用各种软件、光盘、视频等,制作电子课件、播放音频资源,使得课堂图、文、声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对其产生多种感官刺激,营造恰当的翻译情境和氛围,增加翻译兴趣,主动接受更多的翻译信息。翻译能力只有在经过大量实践后才能得到提高,课堂练习远远无法满足这种实践的需求。
其次,网络的普及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网络的帮助下,除了课堂练习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素材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不用担心没有人指导。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这一更新最快、最丰富的“语料库”寻找答案,解决翻译疑难,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小组成员间或小组成员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与众多的翻译爱好者及专家进行探讨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及结果。这也解决了学生课后翻译作业方面的问题,学生完成翻译作业后可以及时的通过网络同教师取得联系,获取及时的指导。另外,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兴趣选择相应的翻译内容,不断丰富翻译经验。通过长期的锻炼与实践,学生的翻译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6.注重评价环节,鼓励翻译实践。目前,我国很多教师在翻译课程中倾向于直接指出学生的翻译错误,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丧失了翻译热情。建构主义下,评价环节也相当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讨论翻译策略和技巧,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然后各小组间相互对对方的译文进行评定,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妥之处。比起老师直接指出错误来说,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反而能调动积极性,从认识他人的翻译中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评价他人、自我评价、自我建构的效果,对鼓励翻译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翻译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解就得以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处于主动地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但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教师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论,在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发挥其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协作的效应,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并注重评价环节,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相互协作,体验翻译的乐趣,建立翻译的信心,从而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获得翻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5):78-81.
[2]张庆华.公外教学中翻译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09,(10):83-84.
[3]杨大.论翻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1):115-11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课题(SCWY10-23),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基金项目。
建构主义 翻译 自主学习
一、引言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国大多数高等学府、大学院校都开设了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并加强了对翻译人才的重视和培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社会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这对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其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仍处于全面改革时期,特别是翻译教学方面。然而,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在翻译课上学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就能达到的。毕竟,翻译是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涉及到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翻译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翻译者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经验才可以获得。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老师围绕有限的教材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站在讲台上灌输书本中死板的知识;而学生则依赖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被动地接受所限的书本中的知识。在目前的翻译教学课上,很多老师在翻译课堂上仍然沿用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介绍翻译的历史、要求及翻译;讲解翻译中用到的各种方法技巧;介绍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提供一些句子或段落供学生练习然后给出译文;讲解语域、文化等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名家名译赏析等。这只能称其为英语教学,而非意义上的翻译教学。在课堂上,学生们大多都忙于记笔记或被动完成老师布置的翻译任务,很少能全身心地主动投入到翻译实践中,切身地体会翻译的乐趣,从而掌握并增长翻译的技能。因为他们无法体验精妙之译的独到之处,面对平淡的译文无动于衷,也无法找出蹩脚翻译的问题所在,毕竟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老师强加于他们身上的。学生课后的翻译往往也得不到老师即使的引导和帮助,使得他们忽视课后的翻译练习的重要性,从而变成了单纯地完成翻译任务。这种被动学习的状态无论持续多长时间,都将无法切实提高其翻译能力。这就必须探索新型翻译教学模式,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其教学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思考和翻译能力,全面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
翻译课堂只有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其翻译能力才会得以提高。对于如何提高翻译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之提供了理论支撑,引领了一个新的教学视角,更有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翻译人才。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识主义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地由老师把知识等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被动简单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他人是无法代替的。
建构主义认为,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但也不否认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重要性。教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更应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从而更好的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不应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更好的发挥其主体能动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教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教师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而非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彼此生活背景和经验的差异,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常常千差万别,这时教师应重视个体的差异和自我发展,思考他们不同看法的由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复杂的真实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即教师必须保证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建构主义还强调,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协作精神,强调学习过程中群体的重要性,认为自主学习并非学习者孤立地进行学习,指出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只有与团体内其他成员间通过商榷、探讨和辩论等协作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自主地找出答案、纠正错误、潜移默化地提高翻译能力。
翻译实践性强这一性质决定了学习者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这一认识主体的自主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摸索,主动思考,反复揣摩,在与其他学习者不断的讨论中修改译文,才能真正体验到翻译的精髓所在,才能提高翻译能力。
三、翻译课堂自主学习现状
目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界大家公认的课题。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自主学习研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学生在这些课堂上能较好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如精读课学生会主动学习语言点;听力课会主动听VOA或BBC,但在翻译课上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主动参与性弱,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老师让翻什么就翻什么,只知对错,不懂欣赏。就目前翻译课堂教学而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大多沿用传统的讲课形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身兼数职,任务繁重,既要钻研教材、批改作业,又要做翻译实践,既要做理论的传授者,又要做译文的评论家和欣赏家。这不仅给教师造成了很大压力,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精神。教师应该认识到实践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翻译水平的提高不可能单靠课堂上讲授一些抽象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以及讲解一些翻译例句和范文就能实现。“教师如不重视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开发,将难以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
2.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教师难以对学生展开个人辅导。由于教材选择上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外语水平,加上翻译本身的特殊性,无法达成唯一的标准答案,再加上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对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出入很大。因此,每个学生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此外,目前学校每班学生人数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面对如此众多的个体,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很不现实。当老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评析时,只能选择部分进行评析,这导致所做评析的译文往往缺乏代表性和针对性。当学生们感觉自己好的译文没有受到赏识,而差的译文被当作反面教材、难题又找不到解决途径时,其自主进行翻译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打消了。
3.从整体上看,教师的整体翻译教学实力相对较弱,在课堂中不能将翻译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导致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很多教师也努力尝试改革教学模式,但是捉襟见肘。而现在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也不强,体现在翻译上就是理解与表达能力欠缺。所以,对于翻译普遍存在畏难情绪。而且他们接触的翻译文本的种类很有局限,如很多同学对文学文本的翻译很在行,但对商务文本的翻译却无法下笔。同时在课堂上,很多同学对翻译信心不足和兴趣不大,他们很容易受到其他课外因素的影响而不能专注于课堂,导致翻译能力的训练进步不大。
四、翻译课堂自主学习模式
1.加强翻译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一个与时俱进的翻译教师不但要通晓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具有较强的口笔译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外,还应有扎实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全面培养课堂教学和组织能力,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兼顾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学习。从我国翻译师资情况来看,翻译教学正面临师资短缺的问题,部分教师不能做到课堂上翻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我们必须采取各项策略,提高翻译教师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以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
2.发挥教师教导作用。在学生进行翻译自主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对译文进行评价,教师的点评应重在“启发思路,指点方法”。在确定译文定稿时,应尽量肯定学生的成绩,吸收学生译文的亮点与合理之处,建立学生对翻译的自信心,突破学生翻译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同时,在翻译总结阶段,要注意归纳出翻译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在“译”的过程中体验规则,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毕竟,所谓的“教学”就是在“教”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从建构主义视角来说,就是教师从主演的角色转换到导演的角色,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中建构翻译知识,积累翻译经验。
3.强调学生中心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每次课在讲解必要的翻译理论及技巧之前,可以先安排一个针对性的句子进行翻译,然后再总结归纳出所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切身的翻译体验,这样做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比单纯的译例展示深刻得多。之后,还可以鼓励学生就课本上的译例进行评价与重译,对好的译文一定要大加赞赏,甚至可以将该学期所有同学的优秀译文收集起来、整理成册,让他们产生成就感,体会到翻译的乐趣,因而愿意主动参与到翻译过程中,在“译”中形成并提高能力。
4.发扬协作精神。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协作,翻译的过程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协作精神,教师要注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翻译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布置相应的翻译实践,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4~5人不等,由学生自由组合,便于翻译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为了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翻译实践过程中来,在布置翻译任务时一定要明确小组各成员的任务:每个小组要对译文诞生过程中各个成员的翻译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并提出各自的修改意见和修改原因,最终形成该小组一致认可的译文供整个班级进行讨论。师生共同分析、评判译文优劣之后,每名学生针对本次翻译实践总结翻译心得和体会,将实践升华为能力。
5.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教师同样应注重课堂环境的改善,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使得学生能感觉身临其境地进行翻译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老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利用各种软件、光盘、视频等,制作电子课件、播放音频资源,使得课堂图、文、声并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对其产生多种感官刺激,营造恰当的翻译情境和氛围,增加翻译兴趣,主动接受更多的翻译信息。翻译能力只有在经过大量实践后才能得到提高,课堂练习远远无法满足这种实践的需求。
其次,网络的普及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网络的帮助下,除了课堂练习外,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素材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不用担心没有人指导。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时,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这一更新最快、最丰富的“语料库”寻找答案,解决翻译疑难,也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小组成员间或小组成员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讨论,甚至可以通过网络与众多的翻译爱好者及专家进行探讨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可以通过网络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及结果。这也解决了学生课后翻译作业方面的问题,学生完成翻译作业后可以及时的通过网络同教师取得联系,获取及时的指导。另外,课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和兴趣选择相应的翻译内容,不断丰富翻译经验。通过长期的锻炼与实践,学生的翻译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6.注重评价环节,鼓励翻译实践。目前,我国很多教师在翻译课程中倾向于直接指出学生的翻译错误,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丧失了翻译热情。建构主义下,评价环节也相当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讨论翻译策略和技巧,共同完成翻译任务,然后各小组间相互对对方的译文进行评定,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妥之处。比起老师直接指出错误来说,这样就不会让学生丧失信心,反而能调动积极性,从认识他人的翻译中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评价他人、自我评价、自我建构的效果,对鼓励翻译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结束语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翻译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解就得以实现。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处于主动地位,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但同时也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与教师的重要性。根据这一理论,在翻译课堂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发挥其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发挥协作的效应,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并注重评价环节,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让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相互协作,体验翻译的乐趣,建立翻译的信心,从而在大量的翻译实践中获得翻译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5):78-81.
[2]张庆华.公外教学中翻译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J].成人教育,2009,(10):83-84.
[3]杨大.论翻译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1):115-116.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课题(SCWY10-23),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