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幻电影中,它是凶狠残忍,杀人不眨眼的入侵地球的外来生物的形象。但在地球上它身长不过十几厘米,看上去十分弱小,为什么电影人偏偏选择它作为外星来客的原型呢?
对于外星怪物,人们只在恐怖电影里见到它们。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动物看似来自外太空,一些模样古怪的生物常常赋予科幻小说家以创作的灵感。它们就是我们现实世界中的螳螂。
螳螂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以及干旱地区, 有些成员甚至生活在沙漠里。
螳螂受到威胁时决不退缩,而是直视敌人,身体闪烁出令人惊恐的色彩。它们摆出的威胁性的姿势和展现出艳丽的带有警告性的颜色,使它们看上去更加怪异(图1)。
(1) 拍打色彩斑斓的翅膀,是螳螂发出的一种警示
螳螂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令人敬畏的呈锯齿状的猎杀武器,被这种老虎钳控制的猎物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螳螂捕猎依靠敏锐的视力,一旦猎物被锁定,瞬间就会被捉住。苍蝇是螳螂的主食。虽然苍蝇反应极其迅速,但还是快不过螳螂。在雨林和干旱地区,螳螂为控制苍蝇的数量作出了贡献。
果蝇体长仅1毫米,正适合在花朵上守株待兔的螳螂幼崽猎食。
是谁杀死了一条身长20厘米的蛇?杀手是一只身长仅为13厘米的怀孕的亚洲大螳螂(图2)。
(2) 亚洲大螳螂如此贪吃是为了给它腹中的上百个卵提供养份
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有着深刻的印象,他们留下的象形符号中就有螳螂的身影,在自然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杰出的雕刻作品中也有它们的形象。
螳螂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在埃及著名的《死亡之书》中,一行象形文字拼出了螳螂的名字,它的读音是“阿比特”。螳螂的图像比较罕见。有一幅图像是在3300年前统治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坟墓中发现的。
螳螂在古埃及的宗教世界中非常受尊敬。和国王一样,螳螂被精心制成木乃伊永久保存,甚至被放进精心雕刻的石棺里。
有一个螳螂木乃伊已经存在了3500年,直到1929年,考古学家伯纳德才让这个由尼罗河的泥浆制成的小棺材重见天日。当小棺材开启之后,里面的昆虫木乃伊开始变成碎末,最后只留下一些历史图片(图3)。
(3) 螳螂木乃伊
是什么使埃及人对螳螂如此着迷?难道是因为雌性螳螂交配之后,甚至在交配过程中将雄性吃掉的奇特习惯吗?
雌性螳螂身上散发出的激素气味,对雄性螳螂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雄性螳螂每次的含情脉脉都将自己置身于死亡的边缘。
一只雄性螳螂千方百计要与雌螳螂交配。这一次,雌螳螂做好了交配的准备。
不同种类螳螂的交配时间并不相同,有的是几分钟,有的长达几个小时。交配之后,雄性螳螂的生命就走到尽头,因为雌隆螳螂常常活生生地把自己的丈夫吃掉(图4)。
(4) 雄性螳螂一旦坠入爱河就意味着可能丧命
人类可能对这种交配后嗜食同类的行为感到震惊,但自然界只讲实用。尽了义务后,雄性螳螂自然是雌螳螂最易获取的高能量食物。为受精卵的生长发育,雄性螳螂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更为恐怖的是一对正在交配的螳螂,雄性螳螂的身体仍然在忙着交配,而雌性螳螂却已经开始吞噬雄性螳螂的头部了。原来昆虫即使没有了头部也可以存活一段时间。
古希腊人非常熟悉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交配方式,他们将螳螂与厄运预言者卡珊德拉联系到了一起。甚至亚里士多德也相信,螳螂是一种来自地狱的生物,专门对孤独的旅行者施以催眠术,并引诱他们走向死亡。
除了繁殖期,螳螂之间也常常相互残杀。螳螂生性好斗,面对强敌从来都是先发制人,决不畏战。因此有人说螳螂是匹夫之勇,缺少斗争的智慧。
事实果真如此吗?
很早以前,人们称螳螂为先知者。因为它经常摆出这样一副姿态:半身直立,前腿伸向空中,轻纱般的薄翼拖曳着,神态很是庄严,看上去像在做祷告。这让人们觉得螳螂就是智者和基督徒的化身。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螳螂那种貌似真诚的姿态是在静候猎物。一旦有猎物经过,它立刻加以捕杀。
螳螂还拥有超乎想象的生存技巧,地球上大约有2200种螳螂,它们多种多样的伪装方法让猎物始料不及。有的伪装成绿叶达到了极致;有的则伪装成五花八门的落叶,让猎物难辨真假。兰花螳螂将自己伪装成为兰花的一部分,很难将它们和植物区分(图5)。
(5)图组:伪装高手尽显神通
人们把螳螂称作“残忍的捕食机器”,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它们新的特征。
有一种螳螂的前腿内侧有醒目的彩色图案,以此相互沟通。
螳螂往往会对运动的物体发起攻击,即使遇到同类也不例外。亚洲东南部有一种体型较小的螳螂,它们利用形体语言来避免这种误会的发生。它们晃动前腿内侧醒目的色彩,仿佛告诉对方“自己人,别吃我!”
人们还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螳螂在交配后都会吃掉雄性。地中海有一种螳螂在求偶时充满了激情,激情之后雄性螳螂继续存活。
交配之后的雌性螳螂就忙着建造泡沫状的茧窝,茧窝粘附在树枝上,里面是它们产的卵。建造茧窝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有的雌性螳螂最多可以建造20个茧窝。然后它们的生物能量全部耗尽,“捕食机器”不再捕食,不久将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
不过下一代已经接班。在热带地区,螳螂的卵孵化成熟大约需要3~10个星期。
大多数螳螂幼虫是同时孵化出来的。有的种类一窝能孵化出几百只,有的只孵化出几十只。数目多少跟螳螂的种类有关,也跟茧窝的大小有关。
螳螂幼虫孵化出来不久就分开生活了。
螳螂与生俱来就是杀手,它们各自闯荡世界,开始了孤独而贪婪的捕食生活。但是它们也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捕食的目标。刚刚出世不久的螳螂,许多在乳臭未干时就惨遭杀戮。一只螳螂一次产下1000枚卵,孵化存活并长到成年的也许只有一对。其中最具杀伤力的天敌是蚂蚁。通常蚂蚁埋伏在螳螂茧窝旁边, 等到小螳螂出世便不失时机地猎食。
小螳螂再长大一些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它们快速突破蚂蚁的重围,所过之处,原先任意行凶的蚂蚁纷纷倒下。
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在考验小螳螂。
欧洲西南部的蓝斑蜥蜴是猎食螳螂的高手。螳螂幼虫几乎没有机会躲避这种蜥蜴敏锐的视觉和听觉。
螳螂幼虫还要面对其他的敌人,杰克森变色龙以螳螂为食,螳螂同样是鸟蛛捕食的美味(图6)。
(6)掠食者螳螂这次成为变色龙的口中餐
小螳螂在树丛中一动不动,身体透明并且毫无生气,就像被丢弃的外皮一样。小螳螂需要定期蜕皮重新生长外壳,才能够长大。挣脱束缚身体的盔甲,大概要花费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随着长大,螳螂的处境会得到改变。
自然界中大型捕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但有很多报道称螳螂不但杀死昆虫,甚至还杀死过脊椎动物。
去过南美洲的游客常说螳螂捕获过温血的动物。
颜色醒目的蜂鸟以花蜜为食,它们常常光顾盛开的花朵。螳螂完美地伪装自己,藏在花丛中一动不动地守候猎物的到来。
螳螂捕获这种世界上最小的鸟不过是小菜一碟。蜂鸟极易因受到攻击而紧张,它们往往是因为受到惊吓而死,被螳螂捉住几秒钟,它们的苦难就结束了(图7)。
(7)图组:丧命于螳螂手中的蜂鸟
甚至有证据证明螳螂可以捕食小型的哺乳动物,其中就有非洲的侏儒鼠.
一只非洲侏儒鼠引起了一只螳螂的注意。令人触目惊心难以想象的一幕开始了,螳螂闪电出击,侏儒鼠很快在螳螂的利爪下停止了呼吸。
当然在捕食过程中螳螂并不总是赢家,在螳螂眼中刺猬是死神的化身。以昆虫为食的刺猬全副武装,螳螂没有死于刺猬身上的利刺,而是死在刺猬两排针刺一样锋利的牙齿。
对人类世界来说,螳螂可能是异形,但它也是自然界的创造物,同样属于大自然。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螳臂挡车”,用以讽刺螳螂自不量力。但当我们对螳螂有了深入的了解,惊叹之余不得不重新思考螳臂的力量。螳螂尽管体型袖珍,却时时刻刻充满战斗的勇气。它们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也许正是凭借敢于挡车的勇气才生存下来,并将继续生存下去。
对于外星怪物,人们只在恐怖电影里见到它们。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动物看似来自外太空,一些模样古怪的生物常常赋予科幻小说家以创作的灵感。它们就是我们现实世界中的螳螂。
螳螂生活在世界各地的热带雨林以及干旱地区, 有些成员甚至生活在沙漠里。
螳螂受到威胁时决不退缩,而是直视敌人,身体闪烁出令人惊恐的色彩。它们摆出的威胁性的姿势和展现出艳丽的带有警告性的颜色,使它们看上去更加怪异(图1)。
(1) 拍打色彩斑斓的翅膀,是螳螂发出的一种警示
螳螂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令人敬畏的呈锯齿状的猎杀武器,被这种老虎钳控制的猎物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
螳螂捕猎依靠敏锐的视力,一旦猎物被锁定,瞬间就会被捉住。苍蝇是螳螂的主食。虽然苍蝇反应极其迅速,但还是快不过螳螂。在雨林和干旱地区,螳螂为控制苍蝇的数量作出了贡献。
果蝇体长仅1毫米,正适合在花朵上守株待兔的螳螂幼崽猎食。
是谁杀死了一条身长20厘米的蛇?杀手是一只身长仅为13厘米的怀孕的亚洲大螳螂(图2)。
(2) 亚洲大螳螂如此贪吃是为了给它腹中的上百个卵提供养份
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有着深刻的印象,他们留下的象形符号中就有螳螂的身影,在自然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杰出的雕刻作品中也有它们的形象。
螳螂被赋予神秘的色彩,在埃及著名的《死亡之书》中,一行象形文字拼出了螳螂的名字,它的读音是“阿比特”。螳螂的图像比较罕见。有一幅图像是在3300年前统治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的坟墓中发现的。
螳螂在古埃及的宗教世界中非常受尊敬。和国王一样,螳螂被精心制成木乃伊永久保存,甚至被放进精心雕刻的石棺里。
有一个螳螂木乃伊已经存在了3500年,直到1929年,考古学家伯纳德才让这个由尼罗河的泥浆制成的小棺材重见天日。当小棺材开启之后,里面的昆虫木乃伊开始变成碎末,最后只留下一些历史图片(图3)。
(3) 螳螂木乃伊
是什么使埃及人对螳螂如此着迷?难道是因为雌性螳螂交配之后,甚至在交配过程中将雄性吃掉的奇特习惯吗?
雌性螳螂身上散发出的激素气味,对雄性螳螂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雄性螳螂每次的含情脉脉都将自己置身于死亡的边缘。
一只雄性螳螂千方百计要与雌螳螂交配。这一次,雌螳螂做好了交配的准备。
不同种类螳螂的交配时间并不相同,有的是几分钟,有的长达几个小时。交配之后,雄性螳螂的生命就走到尽头,因为雌隆螳螂常常活生生地把自己的丈夫吃掉(图4)。
(4) 雄性螳螂一旦坠入爱河就意味着可能丧命
人类可能对这种交配后嗜食同类的行为感到震惊,但自然界只讲实用。尽了义务后,雄性螳螂自然是雌螳螂最易获取的高能量食物。为受精卵的生长发育,雄性螳螂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更为恐怖的是一对正在交配的螳螂,雄性螳螂的身体仍然在忙着交配,而雌性螳螂却已经开始吞噬雄性螳螂的头部了。原来昆虫即使没有了头部也可以存活一段时间。
古希腊人非常熟悉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交配方式,他们将螳螂与厄运预言者卡珊德拉联系到了一起。甚至亚里士多德也相信,螳螂是一种来自地狱的生物,专门对孤独的旅行者施以催眠术,并引诱他们走向死亡。
除了繁殖期,螳螂之间也常常相互残杀。螳螂生性好斗,面对强敌从来都是先发制人,决不畏战。因此有人说螳螂是匹夫之勇,缺少斗争的智慧。
事实果真如此吗?
很早以前,人们称螳螂为先知者。因为它经常摆出这样一副姿态:半身直立,前腿伸向空中,轻纱般的薄翼拖曳着,神态很是庄严,看上去像在做祷告。这让人们觉得螳螂就是智者和基督徒的化身。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螳螂那种貌似真诚的姿态是在静候猎物。一旦有猎物经过,它立刻加以捕杀。
螳螂还拥有超乎想象的生存技巧,地球上大约有2200种螳螂,它们多种多样的伪装方法让猎物始料不及。有的伪装成绿叶达到了极致;有的则伪装成五花八门的落叶,让猎物难辨真假。兰花螳螂将自己伪装成为兰花的一部分,很难将它们和植物区分(图5)。
(5)图组:伪装高手尽显神通
人们把螳螂称作“残忍的捕食机器”,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了它们新的特征。
有一种螳螂的前腿内侧有醒目的彩色图案,以此相互沟通。
螳螂往往会对运动的物体发起攻击,即使遇到同类也不例外。亚洲东南部有一种体型较小的螳螂,它们利用形体语言来避免这种误会的发生。它们晃动前腿内侧醒目的色彩,仿佛告诉对方“自己人,别吃我!”
人们还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螳螂在交配后都会吃掉雄性。地中海有一种螳螂在求偶时充满了激情,激情之后雄性螳螂继续存活。
交配之后的雌性螳螂就忙着建造泡沫状的茧窝,茧窝粘附在树枝上,里面是它们产的卵。建造茧窝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有的雌性螳螂最多可以建造20个茧窝。然后它们的生物能量全部耗尽,“捕食机器”不再捕食,不久将成为其他生物的食物。
不过下一代已经接班。在热带地区,螳螂的卵孵化成熟大约需要3~10个星期。
大多数螳螂幼虫是同时孵化出来的。有的种类一窝能孵化出几百只,有的只孵化出几十只。数目多少跟螳螂的种类有关,也跟茧窝的大小有关。
螳螂幼虫孵化出来不久就分开生活了。
螳螂与生俱来就是杀手,它们各自闯荡世界,开始了孤独而贪婪的捕食生活。但是它们也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捕食的目标。刚刚出世不久的螳螂,许多在乳臭未干时就惨遭杀戮。一只螳螂一次产下1000枚卵,孵化存活并长到成年的也许只有一对。其中最具杀伤力的天敌是蚂蚁。通常蚂蚁埋伏在螳螂茧窝旁边, 等到小螳螂出世便不失时机地猎食。
小螳螂再长大一些以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它们快速突破蚂蚁的重围,所过之处,原先任意行凶的蚂蚁纷纷倒下。
但是更加严酷的现实在考验小螳螂。
欧洲西南部的蓝斑蜥蜴是猎食螳螂的高手。螳螂幼虫几乎没有机会躲避这种蜥蜴敏锐的视觉和听觉。
螳螂幼虫还要面对其他的敌人,杰克森变色龙以螳螂为食,螳螂同样是鸟蛛捕食的美味(图6)。
(6)掠食者螳螂这次成为变色龙的口中餐
小螳螂在树丛中一动不动,身体透明并且毫无生气,就像被丢弃的外皮一样。小螳螂需要定期蜕皮重新生长外壳,才能够长大。挣脱束缚身体的盔甲,大概要花费半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随着长大,螳螂的处境会得到改变。
自然界中大型捕食动物捕食小型动物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但有很多报道称螳螂不但杀死昆虫,甚至还杀死过脊椎动物。
去过南美洲的游客常说螳螂捕获过温血的动物。
颜色醒目的蜂鸟以花蜜为食,它们常常光顾盛开的花朵。螳螂完美地伪装自己,藏在花丛中一动不动地守候猎物的到来。
螳螂捕获这种世界上最小的鸟不过是小菜一碟。蜂鸟极易因受到攻击而紧张,它们往往是因为受到惊吓而死,被螳螂捉住几秒钟,它们的苦难就结束了(图7)。
(7)图组:丧命于螳螂手中的蜂鸟
甚至有证据证明螳螂可以捕食小型的哺乳动物,其中就有非洲的侏儒鼠.
一只非洲侏儒鼠引起了一只螳螂的注意。令人触目惊心难以想象的一幕开始了,螳螂闪电出击,侏儒鼠很快在螳螂的利爪下停止了呼吸。
当然在捕食过程中螳螂并不总是赢家,在螳螂眼中刺猬是死神的化身。以昆虫为食的刺猬全副武装,螳螂没有死于刺猬身上的利刺,而是死在刺猬两排针刺一样锋利的牙齿。
对人类世界来说,螳螂可能是异形,但它也是自然界的创造物,同样属于大自然。
中国有句成语叫作“螳臂挡车”,用以讽刺螳螂自不量力。但当我们对螳螂有了深入的了解,惊叹之余不得不重新思考螳臂的力量。螳螂尽管体型袖珍,却时时刻刻充满战斗的勇气。它们在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中,也许正是凭借敢于挡车的勇气才生存下来,并将继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