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求职面试是当今找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面试者的着装,简历等方面。本文试图通过话轮转换的的分析方法,在求职面试的语境下——即权力关系不平等的条件下研究求职面试会话的结构,以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求职面试,帮助应聘者脱颖而出,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求职面试;语境;话轮转换;权力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2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它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再造了权力,支配不平等的关系并使其合理化。(吴建刚:论话语分析)福柯(Foucault)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
二、 求职面试的语境
面试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发生的问答形式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面试官可以考查面试者的性格特征来确定他是否合适。在面试过程中,提问是面试官了解应聘者的主要方式。当然,至少一方(通常是双方)参加面试之前是抱有目的的,而且是有一些具体的话题,面试官来判断面试者是否合适主要是通过他的回答。(并不仅仅是答案,还有回答的方式。)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语境和语言是人们交流最重要的因素。而语境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们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言谈举止也截然不同。我们所说的话不仅仅符合语法规范,更要适合当时的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求职面试是一种社会交往,同其他社会交往一样,是以语言表达思维,互相沟通的社会行为。求职面试的语境属于非语言性语境,或者说是情景语境。在求职面试的语境中,只考虑“关联”和“礼貌”还远远不够。这种不足是因为忽视了话语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以及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双方的不平等关系。在求职面试这样的语境中,整个程序基本上都是受面试官所控制。面试官有权利选择和改变话题,而面试者只有跟随面试官的指示。
三、权力和话轮转换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H·Sacks)、谢格洛夫(Schegloff)、杰斐逊 (G·Jefferson)(1974)等开创了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他们通过对大量真实录音材料的分析,探索社会交往中日常会话的原则和规律。他们认为意义相关的一轮发言交替(turn-taking)是对话的基本结构单位,并总结出其中的许多规律。虽然会话分析学派的学者们普遍预设了说话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但是很明显在机构性会话中,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讲话者对话轮的控制也有所不同。
(一) 求职面试中打断会话的分析
打断是在当前说话人结束话轮前开始讲话,即说话人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当前说话人争抢话轮。打断不仅仅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还是对语言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会因说话人的目的和个人交际策略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对打断的研究应与其功能联系起来,研究表明它与支配、权势和社会地位有关:男性打断女性,成年人打断孩子,医生打断病人,家中夫妻占主导地位的一方打断另一方等等。这些对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的研究表明有权势的、地位高的说话人显然比地位低的一方更容易取得发言权。
根据刘虹(2004)的研究,打断属于非正常自选方式。一般发生在说话者的话未说完时,听话者想得到发言权,打断说话者的话轮,获得说话权。
根据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斐逊(1974)指出正常会话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说话人的话轮有条不紊地进行更迭——也就是说,重叠和冷场很少出现。他们认为说话人寻找的话语的可能结束之处(TRP),即意义上的结束之处。话轮是从一个说话人流畅地向另一说话人更迭的,但在话语交際中有许多违反会话模式的例子,可以说同时性的谈话以及打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事实上,打断会话在我们日常会话中非常普遍,有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我们已经打断了别人的话因为这太自然了。打断在日常会话和求职面试中的区别在于: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打断别人的话来获得话轮;但是在求职面试中,情况却不同,因为经常是面试官打断求职者的话来获得话轮。
面试官可以轻松控制话轮,他们能随时得到话轮讲话。比如面试官急于想了解某些信息而打断面试者,或者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信息,而对于其它的不感兴趣,就打断面试者的话来提问其他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在求职面试中,他们拥有挑选的权力。面试官通常是一些部门的领导,他们的职位,经验和挑选的权力决定了他们可以支配面试者的行为。
(二) 话题和话题转换
人们的交谈都是围绕各个不同话题展开的,话题转换是指会话过程中交际者从原话题转到新话题的一种过渡过程。在会话过程中,发话人一旦提出了话题,听话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继续探讨这一话题,从而使话题接续。话题接续是话语发展的常规形式(赵兴,1997:36)。但是,有时情况往往是听话人并不接续这一话题,而是改变话题,谈论与发话人话题毫不相干的另一话题,使话语发展呈现一种标记性。
有的时候,谈话人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话题非常明确,听话人可以及时分享讲话人的信息和意图,使话题展开,平日的随意交谈大多如此;而有的时候,话题不是在谈话一开始就能够得以提出和确立的。这往往受谈话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谈话场合和内容等所制约,谈话双方对一个话题的了解和理解的不同,致使话题受阻、推迟,需要听话人在听取讲话人传达的信息(表述的内容)并进行处理后,方能了解讲话人的意图和话题,一席谈话才会开始,并依照对话的交互合作原则不断得到发展,在机构性谈话中,尤其是求职面试中大多这样。
在随意交谈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下一个话题,而在求职面试中,大部分话题都是提前预设的,一般是由面试官有目的性的转变话题,他们可以根据需要一个接一个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反,面试者却没有这么多机会来选择话题,除非是受面试官的指示,给予机会时,面试者才可以选择话题。
四、结论
就如Fairclough指出的那样,会话分析方法最主要的缺陷就是忽视了会话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和权势关系。在实际交谈中,双方的权力,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同的,所以话轮的分配和构建也完全不同。在求职面试这样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权力的影响无处不在,支配着人们说话的方式。
然而,权力在会话中并不仅仅是当前话轮和下一话轮的关系这么简单。当前话轮和下一话轮的发生还取决于说话者在那样的环境中挑选的权力和责任,所以,我们在做会话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进行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2]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
[3]刘虹.会话结构分析[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1(3).
[7]赵兴.论话题[M].外国语1997,1.
关键词:求职面试;语境;话轮转换;权力
中图分类号:C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7-0-02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通过对语篇形式的分析研究话语,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形式。它旨在研究文本如何在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再造了权力,支配不平等的关系并使其合理化。(吴建刚:论话语分析)福柯(Foucault)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
二、 求职面试的语境
面试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发生的问答形式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面试官可以考查面试者的性格特征来确定他是否合适。在面试过程中,提问是面试官了解应聘者的主要方式。当然,至少一方(通常是双方)参加面试之前是抱有目的的,而且是有一些具体的话题,面试官来判断面试者是否合适主要是通过他的回答。(并不仅仅是答案,还有回答的方式。)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
语境和语言是人们交流最重要的因素。而语境在人们的人际交往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人们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言谈举止也截然不同。我们所说的话不仅仅符合语法规范,更要适合当时的语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
求职面试是一种社会交往,同其他社会交往一样,是以语言表达思维,互相沟通的社会行为。求职面试的语境属于非语言性语境,或者说是情景语境。在求职面试的语境中,只考虑“关联”和“礼貌”还远远不够。这种不足是因为忽视了话语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以及在这种特殊条件下双方的不平等关系。在求职面试这样的语境中,整个程序基本上都是受面试官所控制。面试官有权利选择和改变话题,而面试者只有跟随面试官的指示。
三、权力和话轮转换
美国社会学家萨克斯(H·Sacks)、谢格洛夫(Schegloff)、杰斐逊 (G·Jefferson)(1974)等开创了会话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他们通过对大量真实录音材料的分析,探索社会交往中日常会话的原则和规律。他们认为意义相关的一轮发言交替(turn-taking)是对话的基本结构单位,并总结出其中的许多规律。虽然会话分析学派的学者们普遍预设了说话者之间的平等关系,但是很明显在机构性会话中,说话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所以,讲话者对话轮的控制也有所不同。
(一) 求职面试中打断会话的分析
打断是在当前说话人结束话轮前开始讲话,即说话人为了取得发言权而试图与当前说话人争抢话轮。打断不仅仅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还是对语言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会因说话人的目的和个人交际策略不同而有所不同。所以对打断的研究应与其功能联系起来,研究表明它与支配、权势和社会地位有关:男性打断女性,成年人打断孩子,医生打断病人,家中夫妻占主导地位的一方打断另一方等等。这些对话轮转换规则的违反的研究表明有权势的、地位高的说话人显然比地位低的一方更容易取得发言权。
根据刘虹(2004)的研究,打断属于非正常自选方式。一般发生在说话者的话未说完时,听话者想得到发言权,打断说话者的话轮,获得说话权。
根据萨克斯、谢格洛夫和杰斐逊(1974)指出正常会话中的一条基本规律:每次至少有一方,但又不多于一方在说话。说话人的话轮有条不紊地进行更迭——也就是说,重叠和冷场很少出现。他们认为说话人寻找的话语的可能结束之处(TRP),即意义上的结束之处。话轮是从一个说话人流畅地向另一说话人更迭的,但在话语交際中有许多违反会话模式的例子,可以说同时性的谈话以及打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事实上,打断会话在我们日常会话中非常普遍,有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意识不到我们已经打断了别人的话因为这太自然了。打断在日常会话和求职面试中的区别在于: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个人都有可能打断别人的话来获得话轮;但是在求职面试中,情况却不同,因为经常是面试官打断求职者的话来获得话轮。
面试官可以轻松控制话轮,他们能随时得到话轮讲话。比如面试官急于想了解某些信息而打断面试者,或者已经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信息,而对于其它的不感兴趣,就打断面试者的话来提问其他问题。这些都是因为在求职面试中,他们拥有挑选的权力。面试官通常是一些部门的领导,他们的职位,经验和挑选的权力决定了他们可以支配面试者的行为。
(二) 话题和话题转换
人们的交谈都是围绕各个不同话题展开的,话题转换是指会话过程中交际者从原话题转到新话题的一种过渡过程。在会话过程中,发话人一旦提出了话题,听话人在正常情况下都会继续探讨这一话题,从而使话题接续。话题接续是话语发展的常规形式(赵兴,1997:36)。但是,有时情况往往是听话人并不接续这一话题,而是改变话题,谈论与发话人话题毫不相干的另一话题,使话语发展呈现一种标记性。
有的时候,谈话人单刀直入、开门见山,话题非常明确,听话人可以及时分享讲话人的信息和意图,使话题展开,平日的随意交谈大多如此;而有的时候,话题不是在谈话一开始就能够得以提出和确立的。这往往受谈话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谈话场合和内容等所制约,谈话双方对一个话题的了解和理解的不同,致使话题受阻、推迟,需要听话人在听取讲话人传达的信息(表述的内容)并进行处理后,方能了解讲话人的意图和话题,一席谈话才会开始,并依照对话的交互合作原则不断得到发展,在机构性谈话中,尤其是求职面试中大多这样。
在随意交谈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然而然地提出下一个话题,而在求职面试中,大部分话题都是提前预设的,一般是由面试官有目的性的转变话题,他们可以根据需要一个接一个提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相反,面试者却没有这么多机会来选择话题,除非是受面试官的指示,给予机会时,面试者才可以选择话题。
四、结论
就如Fairclough指出的那样,会话分析方法最主要的缺陷就是忽视了会话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和权势关系。在实际交谈中,双方的权力,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同的,所以话轮的分配和构建也完全不同。在求职面试这样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权力的影响无处不在,支配着人们说话的方式。
然而,权力在会话中并不仅仅是当前话轮和下一话轮的关系这么简单。当前话轮和下一话轮的发生还取决于说话者在那样的环境中挑选的权力和责任,所以,我们在做会话分析的时候需要考虑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进行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2]Foucault, M. 1980. Power/knowledge. New York:pantheon.
[3]刘虹.会话结构分析[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吴建刚.论批评话语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41(3).
[7]赵兴.论话题[M].外国语1997,1.